第983章 試點地區

第983章 試點地區

說起蒙巴薩市,其發展也確實大大出乎恩斯特的預期,不過仔細想一想也正常。

蒙巴薩經濟發展主要依託的是北方鐵路,而東非北方的西部是沒有出海口的,而是貼着比利時,法國等國家的殖民地。

這也就意味着,整個北方鐵路頭重腳輕,其對外貿易幾乎只依賴於蒙巴薩一座海港城市。

反觀達累斯薩拉姆市所在的中央鐵路,達累斯薩拉姆市受到的競爭就多的多,巴加莫約市,新漢堡港市都能分一杯羹,尤其是在東非鐵路網日益健全之後,貝拉港,卡賓達港,本格拉港,羅安達港等等都可以繞開達累斯薩拉姆市。

最主要的是很多路線在成本上甚至比達累斯薩拉姆市更低,不像蒙巴薩那樣幾乎壟斷了整個東非北方大部分進出口業務,北方的摩加迪沙,基斯馬尤和拉穆港都不能和蒙巴薩形成競爭,只能服務於很小的區域。

而陸地運輸顯然無法和海運形成競爭優勢,更何況東非北方鄰國中除了阿比西尼亞帝國以外都不成氣候,西非的各國殖民地經濟水平更是十分差勁。

當然,達累斯薩拉姆市雖然沒有蒙巴薩那種壟斷性優勢,但依舊是東非高原大部分地區的最快出海通道,所以東非政府對達累斯薩拉姆市的重視始終放在一個靠前的位置。

而達累斯薩拉姆市城市羣的提出,實際上就是如今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

作爲當前東非最發達的城市,達累斯薩拉姆市面臨人口,土地,交通等資源上的緊張問題,而第一鎮市等城市不僅有土地,人口,並且基礎設施建設相當完善,可以承接達累斯薩拉姆市產業轉移。

以前作爲首都,第一鎮市或許“不稀罕”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產業,但是如今失去首都光環後,第一鎮市的區位條件在東非全境來看並不算優渥,所以和達累斯薩拉姆市合作也就顯得十分有理有據。

至於說爲什麼不在蒙巴薩設立城市羣,主要還是蒙巴薩沒有這個條件,其周邊沒有什麼像樣的城市,符合蒙巴薩在北方一家獨大的特徵。

而達累斯薩拉姆市周邊就不一樣了,巴加莫約市雖然只是中型城市,但是其工業產值是蒙巴薩的接近一半水平,第一鎮市和索加市雖然產業並不發達,但是教育和科研力量不容小覷,能爲區域內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儲備和技術支持。

而整個濱海省的教學和科研資源,這也是達累斯薩拉姆市城市圈誕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東非將原本屬於第一鎮市和索加市的資源投注到萊茵市之後,第一鎮市和索加市的教育和科研行業實際上處在半死不活的狀態。

而重新激活這些資源,就必須有產業支撐,而這正是第一鎮市和索加市所欠缺的。

雖然在被萊茵市瓜分了大量資源之後,第一鎮市和索加市的科教資源處在接近廢止的狀態,但是不能因此就輕視兩地的實力。

就比如前世遠東帝國的清北兩所大學,假設被拆分走百分之七十師生資源,也不可能有人說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不厲害,只不過因爲原本體系因爲人員大量流失而難以運轉了。

現在東非中央政府的目的就是讓剩下的百分之三十繼續運轉下去,最好能夠鳳凰涅槃。

所以恩斯特說道:“在過去的發展中,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發展是受到一定程度制約的,尤其是在教育和科研領域和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經濟地位高度不匹配。”

“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技術儲備,尤其是新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姆貝亞市,是東非科教和產業結合的典範,如果沒有科教事業的高度發達,那哈拉雷市早就超越姆貝亞市成爲東非內陸地區最發達的城市了。”

哈拉雷市作爲波西米亞省(津巴布韋)省會,重工業規模排在東非第一,同時是東非內陸第一大城市,但是其產業價值遠不及姆貝亞市。

姆貝亞市目前是東非的科研中心,教育上相對薄弱,以前在教育事業排在第一的是索加市。

而在萊茵市對第一鎮市和索加市的教育進行拆分之後,萊茵市已經成爲東非全國的教育中心,並且這種優勢還會繼續擴大。

“所以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產業轉型,離不開科教事業的爆發,而達累斯薩拉姆市本身是達不到這一點的,但是第一鎮市和索加市有,這就形成了資源的整合優化。”

“同時第一鎮市和索加市也需要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產業資源,這樣可以緩解達累斯薩拉姆市的土地,交通和人口等壓力。”

也就是預防大城市病,達累斯薩拉姆市屬於東非最典型的大城市,城區人口超過七十萬,而這對於城市土地,飲用水,社會治安,教育醫療資源等等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東非要完全限制大城市的發展,城市的一個作用就是節約公共資源,減少空置率。

就拿以前的第一鎮市來說,其城市雖然規模小,所以在城市建設中浪費嚴重,尤其是如今人口大量減少後,大量建築和土地閒置,而達累斯薩拉姆市的土地和人口壓力較爲緊張,所以兩者可以形成互補。

當然,城市發展模式各有優劣,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優點,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優點,而城市羣就是東非政府在東非一五計劃中的一次嘗試。

也就是通過城市羣模式,綜合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優缺點,如果這條路行的通,那未來東非城鎮化的重點肯定是圍繞城市羣建設來進行。

作爲一個新興國家,東非政府的工作重心,已經從過去的農業建設徹底轉入到工業建設,而相對應的,將原本農業人口轉變爲城鎮人口也就是東非政府必然要做的事。

而城鎮化率提高,也就是城鎮人口增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城市建設是關鍵,而小城市模式顯然是走不通的,只有大城市和城市羣兩條路具有可行性。

東非不可能要求每個區域都發展城市羣,就比如蒙巴薩那種周邊沒有什麼城市的地方,而如果達累斯薩拉姆市城市羣實驗成功的話。

下一步東非會在中部,以萊茵市爲中心建設萊茵市城市羣,西部建設西海岸城市羣等城市羣。

這也是恩斯特的主要目的,工業發展最忌諱單打獨鬥,沒有分工協作,大工業生產活動就不可能形成。

而城市羣建設也要求東非進一步在全國交通基礎的框架上,細化區域間交通網絡,這也代表着東非新一輪基礎建設的開始,就像樹木先生長出主幹,然後才能進一步枝繁葉茂一樣。

實際上在九十年代東非公路和鐵路建設中,對於支線交通的建設就已經和幹線達到同等規模,而今東非交通幹線除了水運以外,已經比較完善,欠缺的正是支線建設。

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1344章 輿論戰第101章 招人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008章 分析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265章 新世界第298章 香蕉園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487章 太特城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315章 清倉第1081章 消耗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539章 鄰居論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1章 海底電纜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418章 學徒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1503章 縱火案第222章 體面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356章 鐵路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345章 援助團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732章 雙輸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483章 新民族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196章 鐵路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1156章 軟刀子第80章 農業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1305章 封賞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84章 談判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1333章 1919年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581章 “火車頭”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1182章 中間商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347章 開飯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243章 70式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207章 換牌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865章 高原省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447章 趣談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833章 拖拉機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13章 野望
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1344章 輿論戰第101章 招人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008章 分析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265章 新世界第298章 香蕉園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487章 太特城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315章 清倉第1081章 消耗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539章 鄰居論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1章 海底電纜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418章 學徒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1503章 縱火案第222章 體面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356章 鐵路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345章 援助團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732章 雙輸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483章 新民族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196章 鐵路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1156章 軟刀子第80章 農業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1305章 封賞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84章 談判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1333章 1919年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581章 “火車頭”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1182章 中間商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347章 開飯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243章 70式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207章 換牌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865章 高原省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447章 趣談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833章 拖拉機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13章 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