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這些工業設備是否會幫助其他國家工業發展,那不在東非政府的考慮範圍之內,畢竟國際市場上的賣家可不止東非一家。
近些年很多非列強國家的工業都有所進步,而他們的工業設備來源駁雜,英、法、德、美、奧等等,錢給的夠多,連最先進的機械設備也不是沒有渠道。
對於那些非工業國而言,他們並不是不能獲得工業發展所需的技術和設備來源,而是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工業體系和自主發展的能力。
缺乏自主研發能力,這樣他們的產業始終在技術上落後別人一步,而缺乏工業體系,則無法壓縮工業生產的成本,難以形成競爭力。
最後缺乏自主發展能力,即某些國家雖然有能力搞好工業,但他們的發展卻受到外部勢力的阻礙,發展勢頭容易被打斷。
所以一個國家想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難度是極大的,但凡有一步走錯,就可能粉身碎骨。
而作爲拉美小國的巴拉圭,想要在工業上有所成績,也十分不易,但是巴拉圭卻又不得不做。
先別說巴拉圭和阿根廷、巴西的歷史恩怨,單單是玻利維亞對現在巴拉圭的挑釁,就要求巴拉圭重新武裝本國,從而在領土糾紛中取得優勢。
所以,這些年人口稍微恢復規模之後,巴拉圭政府重啓了本國工業發展的一些規劃。
在這一點上,巴拉圭政府遠比阿根廷人更加居安思危,因爲上一次戰爭的失敗,巴拉圭政府更加懂得獨立發展的重要性,畢竟就巴拉圭那個地理位置,實在太容易被封鎖了。
對外溝通的渠道只有巴拉圭河,但是出海口卻不在巴拉圭手中,別說出海口,就連本國境內河流的通行權都無法自主。
而前世,巴拉圭政府之所以沒有這種雄心,主要還是人口恢復的速度太慢,連人都沒有,經濟和工業發展自然無從談起。
羅貝爾說道:“最近幾年巴拉圭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的利好政策,尤其是部分工業領域稅收上的優惠,從而推動巴拉圭工業的發展。”
“我們巴拉圭是窮國,所以在工業投資上更要精打細算,而涉及到我個人而言更是如此,所以這次來到東非,我本身的預算並不算太多,在這方面,馬蘇德先生你要儘可能的幫我多留心一下。”
而馬蘇德自然滿口答應,這無非就是多跑幾趟,獲得更多的商業情報,羅貝爾是他在巴拉圭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馬蘇德不介意和羅貝爾交好。
……
時間一轉眼進入1925年。
1925年是東非五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東非各地經濟建設如火如荼,在政府推動下,東非全國市場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產業更新迭代。
而這次產業升級的效果,已經在1925年初有了一定的反饋,在鋼鐵,能源,汽車,電力,化工,機械製造等重要工業領域發展繼續突飛猛進。
不過,東非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也導致了東非輕工業發展相對平緩,而與之相反的則是美國,因爲寬鬆的經濟政策,大量歐美資本涌入美國市場,美國經濟進入戰後繁榮時代。
兩國的經濟政策上略有區別,但是在經濟增速上都維持在高位,而歐洲和世界經濟也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
而在1924年末,國際社會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國際聯盟的干預下,東歐戰爭宣佈結束。
德國和俄國在英國等國家的調停下,兩國重新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歐洲正式進入和平時期。
而在1924年,約瑟夫在俄國的政治鬥爭中,也徹底擊敗他的對手,把持了俄國的大權。
並且,在他的推動下,俄國政府決定在新拓展或者說收復的沙俄領土基礎上,正式組建新的國家聯盟,也就是蘇聯。
而這也就意味着1925年以後,俄國這個國名徹底告別歷史舞臺,而蘇聯將取代他成爲歐亞大陸上新的玩家。
“終於還是來了!”在萊茵宮,恩斯特手中拿着《真理報》感嘆道。
所謂的《真理報》是原俄國工黨黨報,當然,現在也是蘇聯最重要的官方報紙之一,通過這份報紙可以瞭解蘇聯最終的國內大政策方針。
而恩斯特手中的這份報紙,附有德語翻譯,方便的瀏覽。
弗里德里希對恩斯特問道:“父親,什麼來了?”
恩斯特乾脆利落的說道:“蘇聯。”
對於蘇聯,弗里德里希完全沒有太大感觸,他說道:“這個所謂的蘇聯,就是俄國政府改了個名字,弱化版的沙俄而已。”
說是弱化版的沙俄,從版圖角度來說確實沒有太大問題,畢竟即便通過戰爭,俄國工黨依舊沒有收復全部帝俄時代的領土,波蘭和烏克蘭依舊存在,只不過這兩個國家的面積大幅度縮水。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蘇聯還不如沙俄,而經濟和工業層面上來看,目前蘇聯也比帝俄時代沒有太大優勢。
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則在於這些年來俄國接連不斷的戰爭,從一戰到俄國內戰,好不容易消停一點,結果又爆發了東歐戰爭。
這導致從俄國到蘇聯成立這一時間段內,俄國根本得不到休養生息,俄國的經濟增速甚至還不如帝俄時代,工業層面也沒有太大改變。
所以,弗里德里希對於如今的蘇聯,抱有一定的輕視之心。
而恩斯特解釋道:“俄國是世界大國,而蘇聯的成立,基本也意味着俄國工黨正式獲取了前沙皇俄國的全部工業區,以及全部出海口,大部分礦產資源。”
“下一階段,蘇聯的發展大概率會轉向經濟恢復上來,而這勢必會給原俄國的工業帶來新的變化。”
“而蘇聯的新領導人,約瑟夫是一個手腕比較強硬的政治人物,在鞏固蘇聯權力後,他必然會全面整合原俄國的一切資源,從而推動蘇聯工業的發展。”
“當然,更重要的是,如今蘇聯的根基已經牢固,且隨着蘇工的崛起,蘇聯的社會問題大部分已經得到解決。”
“而這也就意味着,約瑟夫等蘇聯工黨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想來徹底改造這個國家。”
“所以你不要輕視蘇聯,說不定過幾年後你就能發現,它的經濟發生鳳凰涅槃一般的蛻變。”
對於之前的俄國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消化沙皇俄國的政治和經濟資產,這其中包括原沙皇俄國的領土。
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想要徹底收復沙俄在東歐的全部領土,基本上已經成爲泡影。
而接下來,新成立的蘇聯,必然會將發展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層面上來。
而基於前世的經驗,恩斯特對於接下來一段時間蘇聯經濟發展還是十分看好的。
所以,恩斯特說道:“現在蘇聯政壇已經徹底穩定,而蘇聯要發展經濟,這勢必會形成一個重要的窗口期,我們或許可以利用這個窗口期,從蘇聯獲取一些利益。”
弗里德里希問道:“父親,這恐怕有些困難,畢竟蘇聯工黨的信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甚至處理不好,我們可能在蘇聯栽一個大跟頭。”
事實上,這並非是蘇聯工黨的信譽問題,而是東斯拉夫人的信譽問題,畢竟帝俄時代俄國的信譽就很低,這幾乎成爲了國際共識。
恩斯特說道:“這一點不用擔心,我們本來就不打算和蘇聯進行深度的合作,而是相互利用關係。”
“如今,蘇聯的大經濟環境還是不錯的,依舊延續了新經濟政策的做法,歐美不少國家,就偷偷的和蘇聯有貿易關係。”
“我們這個時間段加入進去,完全不會引人注意,而且,接下來蘇聯政府要發展工業,必然要爲資金問題頭疼。”
“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沙俄時代俄國的積累還是比較深厚的,這一次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蘇聯籌集資金的急迫性,從而挖掘沙俄時代許多潛在的遺留價值。”
“而且,這次我們產業調整,國內剛好有大量機械設備需要處理,蘇聯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也就意味着我們甚至不需要付出多少真金白銀,就能從蘇聯分一杯羹。”
“而且,蘇聯再怎麼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市場,我們也可以提前鋪路,從而奠定我們和蘇聯未來合作的基礎。”
新經濟政策推行後,俄國就恢復了對外貿易,不過當時俄國的對外貿易,完全由原俄國工黨政府,也就是現在的蘇聯政府壟斷。
而世界各國嘴上說着要封殺蘇聯,但都嘗試着和蘇聯重新建立貿易關係,試圖重新控制原俄國市場。
而在恩斯特看來,這完全是癡心妄想,再過幾年,等到約瑟夫調整經濟政策後,蘇聯勢必會開啓新一輪的國有化,而到時候蘇聯的外國投資者顯然又會栽一個大跟頭。
所以,近些年來東非和俄國的貿易和對俄投資,基本上以短期爲主,並不打算在俄國置辦太多產業,尤其是礦山,工廠等。
當然,和蘇聯的貿易,依舊是有利可圖的,就比如機械設備出口以及糧食出口。
前者不需要多說,而關於後者,蘇聯一直都是一個糧食比較缺乏的國家,蘇聯的農民因爲蘇聯經濟政策的原因,生產積極性並不高,畢竟糧食賣不上價格,他們也不願意投入太多精力和勞力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
帝俄時代的農民,爲了生存,必然會想方設法的增加糧食產量,畢竟糧食產量越高,他們的收入也越高。
而蘇聯的農民,抱有的想法則是反正糧食賣不上價,還不如少種一些,反正只要夠家庭自給自足就夠了,而這導致的結果自然是蘇聯糧食供應相對緊張。
當然,蘇聯依舊是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畢竟農產品的涵蓋範圍很廣泛,而糧食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除了糧食以外,棉花,橡膠等蘇聯不能種植的農業作物,其農產品也是蘇聯需要大量進口的必須物資,而這些方面,東非和蘇聯的貿易量就不小。
農產品領域,東非和蘇聯的之間的貿易,算得上是長期生意,畢竟兩國各取所需,蘇聯和東非的氣候具有互補性。
而且,兩國之間的貿易在蘇伊士運河的加持下,也比較便利,至少相對於其他熱帶國家,除了印度以外,東非的優勢更明顯。
而印度陸地上距離蘇聯更近,海運層面和東非只能說旗鼓相當,而且印度能夠給蘇聯提供的農產品不管種類還是規模都更少。
東非也不害怕蘇聯賴賬,畢竟蘇聯在不解決自身問題的情況下,只有從外部進口這一個渠道。
就比如前世,蘇聯爲了滿足自身的棉花種植需求,在中亞建設了大量棉花田,而目前蘇聯沒有幾十年時間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這也就是說東非和蘇聯之間的棉花貿易,至少還能維持個幾十年時間。
當然,這種長期且穩定的貿易,並不在這次恩斯特的考慮範圍之內,恩斯特是想借助約瑟夫在全面調整蘇聯經濟之前撈一筆。
所以,恩斯特說道:“趁着這幾年時間,多賣一些我們淘汰的工業設備給蘇聯,我們並不一定非要真金白銀,他們可以拿一些我們稀缺的礦產,或者是文物來換。”
“沙俄時代,從世界各地掠奪了大量文物,而我們可以通過和蘇聯的貿易,將一些我們重視的文化產品,引入到國內。”
在上一次俄國內戰時期,東非就從俄國搞到了不少文物,現在恩斯特想要的更多,畢竟之前俄國的文物因爲比較有價值,所以被私藏起來的也多。
而蘇聯工黨掌權以後,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在蘇聯工黨的經濟政策下,很多過去在俄國值錢的文化收藏品價格大幅度縮水,甚至變得“一文不值”,而且蘇聯政府對於這些“封建殘餘”也不太重視,更傾向於用這些東西,換取國家發展的外匯和工業設備。
而接下來幾年,隨着約瑟夫的掌權,蘇聯政府勢必會放出更多的好東西,流入到國際市場上,畢竟約瑟夫可是極力推動蘇聯工業發展的人,而他的經濟計劃可是相當宏大,對資金的要求也更多,所以爲了籌措更多的資金,約瑟夫政府必然要想盡一切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