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5章 能源結構

第1345章 能源結構

5月,英、法、德、奧四國在荷蘭召開了秘密接觸會議,漫長的談判之路也就此展開,這已經算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畢竟歐洲打了將近五年的仗,雙方付出了上千萬的犧牲,指望他們短時間內握手言和本來就是癡心妄想。

只要隨着時間推移,和平終究會到來,畢竟歐洲各國也不是傻子,他們打生打死可不想爲東非,美國和蘇俄做了嫁衣。

東非駐荷蘭大使說道:“我建議大家能夠心平氣和的進行談判,大家都是爲了和平而來,所以更應該求同存異,摒棄一些固執和刻板的想法。”

而荷蘭首相凱波爾也十分認同的說道:“歐洲完全裝的下幾個大國,沒有必要拼的你死我活,大家在不損害本國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各退一步,歐洲纔能有更美好的未來。”

雖然這麼說,但是會議上幾個參戰國代表還是爭的面紅耳赤,第一次會議幾度中斷,這可忙壞了勸架的東非和荷蘭兩國。

……

歐洲方面的會議和戰爭,終究影響不到東非本國當前階段的發展,而隨着時間發展,東非政府獲得的各項數據也集中起來。

萊茵市。

東非工業部,資源部,國家統計局等政府部門近期組織了一次聯席會議,對東非目前的能源生產情況進行了彙總和分析。

工業部部長梅特說道:“目前我國能源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除了煤炭生產保持穩定以外,石油也已經成爲帝國最不可獲取和無法替代的重要能源,水電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大幅度提升,天然氣方面開採和應用也開始大規模普及。”

“煤炭依舊是我國第一能源,廣泛應用於鋼鐵,冶金,發電等領域。”

“在整個1918年,我國煤炭產量提高到了兩億三千多噸,相比較於三五期間,高出了三千萬噸左右,煤炭相關行業工人數量卻下降到一百零八萬人。”

東非煤炭年開採量並不算高,尤其是在世界大國之中,這個數據僅僅和英國和德國煤炭年產量相當,而美國在19世紀末煤炭年產量就突破兩億多噸,如今更是在四億噸以上。

英國目前每年煤炭產量大約在兩億九千多噸,接近三億噸水平,而德國謙遜於英國,也在兩億七千多噸上下。

而美國,英國,東非,德國四個國家也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四個煤炭產量突破兩億噸的國家。

法國,奧匈帝國和俄國的產量都在幾千萬噸不等,法國是受制於自然條件的匱乏,本土缺乏煤炭資源,產量也就提升不上來,而俄國則是工業落後,技術不發達等原因造成的,奧匈帝國居於二者之間。

這樣一看,東非的煤炭產量能夠排到世界第四的位置,僅次於美國,英國和德國,但是整體產量相對於其他國家又大大領先。

不過,總量是一回事,人均又是另一回事,東非如今已經成爲世界人口第三大國家,僅次於遠東帝國和印度,所以和美國英國和德國相比,東非的煤炭產量是偏低的。

而梅特部長也解釋了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隨着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的推廣,我國煤炭開採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衝擊。”

“而隨着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能源的發展,我國煤炭產量和美國,德國之間的差距可能進一步加大。”

“但這卻是一個好的現象,這說明了帝國能源的多樣化發展,從而避免帝國未來產生今天英國的所面臨的困境。”

英國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產國,這還沒有計算英國殖民地的煤炭產量,但是英國龐大的煤炭工業,卻面臨着嚴峻的問題。

一方面,就是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穩步推進,如今英國煤炭工業已經達到了峰值,受制於產業的限制,強大的煤炭工業反而成爲了英國工業的束縛。

另一方面,則是英國的煤炭利用效率比較低下,雖然產量高,但是利用率卻比不上美國,德國和東非等國家。

這從各國的鋼鐵產業就可以看出來,英國雖然是世界第四大鋼鐵生產國,但是產量已經和東非,美國和德國相差的很遠。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東非,美國和德國相對於英國而言,都是後發工業國家,所以在技術,管理,設備等方面都比英國煤炭企業更新的快。

梅特說道:“就從我們本國發展而言,石油,電力和天然氣的發展,對煤炭產業造成了很大沖擊,而英國本身維持着一套龐大且老舊的煤炭生產體系,這反而不利於後續英國本土的產業升級。”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能源多樣化對帝國工業生產的好處,尤其是在戰略層面上,有力的保障了我國的能源安全。”

“單就煤炭領域來說,根據最終數據,截止到1918年,目前我國已經探明的煤炭儲量就高達六百億噸,我國的煤炭資源足夠全國開採數百時間。”

東非的煤炭儲量當然不止六百億噸,這是在當前技術和理論支持下,東非政府獲得數據。

而隨着理論發展,技術進步和時間推移,東非本土發現的煤礦肯定會越來越多。

梅特就說道:“除了每年新勘測煤炭資源不斷增加以外,其他能源的替代,也能保證帝國在煤炭能源領域和其他大國的長期競爭。”

“而事實上,除了帝國本土煤炭開採以外,對外進口煤炭,也已經成爲帝國重要的煤炭來源。”

“在過去幾年,我們陸續增加了對哥倫比亞和澳大利亞兩地的煤炭進口,還有帝國殖民地的煤炭產量也開始得到初步開發,尤其是加裡曼丹和棉蘭老島等地。”

雖然東非的煤炭資源,以恩斯特前世所瞭解的情況,並不如美國,俄國和前世遠東帝國等地區,但是東非龐大的國土面積,硬生生將東非變成了一個煤炭資源大國。

可以說以前世公開的數據來看,整個非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煤炭產區都位於東非境內,尤其是東非的中南部地帶。

梅特說道:“煤炭雖然相對於石油等能源,燃燒效率低,污染大,但是它的優點也不是其他能源所能替代的,尤其是鋼鐵,冶金和煤化工等領域。”

“所以煤炭將繼續維持第一能源的位置,並且我們已經制定了相關計劃,將進一步拓展煤炭相關工業的用途。尤其是對煤化工,煤制油等領域的科研工作不斷推進。”

煤制油技術前世都是缺乏石油資源國家比較重視的技術,就比如德國,日本和南非,以及後來的遠東帝國。

前世德國對煤制油技術的研究最早,但是到了21世紀真正實現大規模推廣應用的國家卻是南非,之所以南非能成爲該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其實也和南非的發展有關,自從南非自由化之後,歐美就對南非展開了長達幾十年的封鎖。

其中就包括對南非進行石油禁運,而南非本身是一個石油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但是南非卻擁有非洲最豐富的煤炭儲量,所以在南非政府的主導下,煤制油技術在南非取得突破和發展。

所以,也無怪乎前世遠東帝國整天把能源安全掛在嘴邊,東非雖然通過殖民擴張,擺脫了石油資源缺乏的困境。

但是,東非本土的石油資源不多且多分佈在北方地區,而海外殖民地雖然石油資源豐富但是地理位置並不保險,所以東非一直都沒有停止煤制油技術的攻克工作。

這項技術其實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東非政府就已經開始研究,只不過隨着如今石油獲取渠道多元化,進度慢了下來。

而東非當前階段真正重視的則是煤化工,一定程度上煤制油屬於煤化工範疇,只不過煤制油主要是爲了應對能源問題,而煤化工涉及的領域就比較多了,能夠帶來大量的化工產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梅特說道:“煤炭工業是東非經濟發展的的重要基石之一,尤其是涉及鋼鐵,冶金,化工,發電等重要領域,所以我們會一直推進其技術層面的發展”

“而石油則是目前帝國第二大化石能源,從本世紀開始,帝國長期是世界第一大成品油生產國。”

“1918年,帝國的成品油產量高達三億多萬桶,產量比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都要多。”

“在公共交通,機械,汽車,化工等方面,石油產業起到了支撐作用,可以說石油產業的發展,是帶動我國新興產業的重要力量。”

目前世界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四個區域,分別是東非,北美和東歐,最後則是南美,這四個地方的石油產量佔到了世界的九成以上,而東非一個國家,成品油生產就佔到七成以上。

梅特部長說道:“石油能源對帝國工業發展的貢獻作用,甚至要超過煤炭,尤其是新興產業,沒有石油就沒有化工業,鐵路,汽車等新興產業的大發展。”

“如果沒有石油工業的發展,那我國工始終都將在很多領域,只能淪爲歐美國家的追隨者,而非創新者。”

“就比如鐵路方面,內燃機車的出現,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鐵路的運輸效率,如果只是照抄歐美各國,那我們在鐵路層面也不過是簡單的複製。”

“汽車產業更不用多說,它直接改變了世界交通產業的格局,讓東非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配合鐵路,更是讓帝國的陸地交通運輸效率穩居世界首位。”

“而化工業對石油的依賴也很大,目前石油化工業已經頗具規模,且產生較爲豐厚的利潤,潛力巨大,是有可能推動我國科技和產業超過歐美的重要推動力。”

“除了煤炭和石油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水電,電力作爲能源,其生產比較複雜,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都可以作爲發電原料。”

“所以,水力發電被我們單獨列出來,放在和煤炭,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能源的同等地位。”

“1918年,我國水力發電量佔比達到了全國總髮電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極大促進了一批城市和產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水利資源豐富的地區。”

“而電力產業又事關到電解鋁,機械,照明,工業和家用電力,有極大經濟和社會價值。”

“我國是水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水利資源的應用,極大減少了我們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量。”

“而水力發電本身就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極大減少了對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同時也減輕了其他能源的開採、運輸壓力和成本。”

“石油和煤炭運輸,依賴鐵路和公路,而天然氣的管道建設則需要大量成本,相對而言,電力通過高壓輸電可以更加便捷的輸送到全國,並且對社會生產生活活動影響比較小。”

目前,東非四大主要能源裡,除了煤炭以外,產量都穩居世界首位,這也是東非工業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梅特說道:“我們工業部,對於未來帝國能源的願景,依舊是多元化,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推動煤炭這種傳統能源在工業領域的生產技術進步,包括提高機械化開採程度,給大型礦上進一步普及大型挖掘機械,裝備更多的運輸車輛,減少危險工作的工人數量,和提升一線工人工作環境的安全性。”

“加強煤炭產量穩步提升的同時,不斷更新設備和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工人安全。”

東非的煤炭直接就業人員就高達一百萬,在奴隸經濟結束後,東非煤礦以往的管理,以及設備配置還有技術等方面就不再適用,尤其是一些小型煤礦。

過去東非開採煤炭,可以忽視和犧牲黑人勞工的生命安全,通過高強度的作業量來增加產量,現在則必須通過提高機械化程度來解決這些問題。

“石油產生領域,進一步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新的油田,並且在海外尋找和投資更多的油田,從而保證未來帝國對石油資源的長期需求。”

“建設更多的水利設施,尤其是大興水利工程,進一步提高水力發電在能源生產中的佔比,降低能源生產成本,減輕本國企業和居民負擔。”

“最後則是在全國建設一批大型管網系統,來實現石油,天然氣等液體燃料的運輸的工作,進一步減少能源運輸對公路和鐵路形成的壓力和負擔,同時節約運輸成本。”

畢竟石油和天然氣屬於易燃易爆物品,其運輸風險相對比較高。

隨着梅特部長彙報完畢後,其他部門也對東非目前的能源問題,提出了各自看法。

整體上而言,東非對能源的訴求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壓縮生產和運輸成本,提高利用效率,重視科技研發,最後則是維護能源安全。

這種憂患意識還是說明了東非政府對本國能源,尤其是煤炭和石油兩種能源的擔憂,雖然東非在這兩方面都有一定儲量,但是天賦並非頂尖水平,就比如美國和俄國,而實際上如果不是前世遠東帝國人口太多話,其能源稟賦也在東非之上。

當然,這裡提到的大國,那就都是國土面積和人口都達到一定基數的國家了,像德國雖然很強,但是在上述幾個國家面前就談不上大,不過德國這種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在本世紀初也足夠用了。

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457章 爆金幣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437章 徵兵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372章 平原省第1037章 電氣化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469章 鯨灣港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361章 k001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852章 夏威夷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882章 出口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8章 普奧聯動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840章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295章 拒絕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293章 入關!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803章 威脅第1437章 徵兵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389章 定居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55章 震怖第833章 拖拉機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861章 分贓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10章 各國反應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55章 到東非去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497章 噴氣式飛機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66章 集結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1303章 撤資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
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457章 爆金幣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437章 徵兵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372章 平原省第1037章 電氣化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469章 鯨灣港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361章 k001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852章 夏威夷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882章 出口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8章 普奧聯動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840章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295章 拒絕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293章 入關!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803章 威脅第1437章 徵兵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389章 定居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55章 震怖第833章 拖拉機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861章 分贓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10章 各國反應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55章 到東非去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497章 噴氣式飛機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66章 集結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1303章 撤資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