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天津

“司令官閣下,今天上午十點,我皇軍第110師團一部率先進入天津城區,沒有發現八路軍的蹤跡,疑是在昨晚已經逃離天津!現在我軍已經徹底收回天津城,但是天津之帝國公民損失慘重,所有銀行、工廠、包括平民的家產全部遭受洗劫!”

此時北平鐵獅子衚衕,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司令寺內壽一正在這裡聽着天津日軍發回來的電報。不過聽着聽着寺內壽一的臉色都變了,之前由於八路軍封鎖了天津,所以天津的具體情況,日軍並不清楚,包括日租界的事情。

“命令前線軍隊追擊八路軍,好好安撫帝國公民!”寺內壽一有氣無力的說道。

“嗨!”

說完這個日軍軍官就下去,出門的時候撞到了疾走的的山下奉文中將。

“對不起,參謀長閣下!”那個軍官連忙道歉道。

“你忙去吧!”山下奉文臉上一副着急的樣子,也就沒有追究這個小事。

“嗨!”

“司令官閣下!”很快,山下奉文來到寺內壽一面前,着急地說道。

“山下君,有什麼這麼急急忙忙?”此時的寺內壽一,在知道天津的慘狀後,人的精神就很萎靡,之前的因爲收復天津的喜悅之情早就一掃而空。

“杉山元大將已經到了,現在就在南苑機場!”只見山下奉文低聲的說道,顯然對於這個消息他也覺得對寺內壽一不是好事。

“噢,沒想到這麼快!杉山君也是夠着急的,走吧,我們一起迎接他吧!”

寺內壽一此時彷彿老了幾歲,杉山元的到來說白了就是接替他的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一職,也就意味着他將離開這個擔任一年之久的職位。加上這次天津的損失太大,顧及回國也會受到多方責備,特別是那些財團。

。。。。。

一個小時後,此時鐵獅子衚衕的日軍司令部,多了一個個子不高,而且光頭的老年軍人。這個軍人身上的軍銜是日軍大將,而此時華北除了寺內壽一之外,只有一個大將存在,那就是日軍華北方面軍信任司令官杉山元大將。

“鑑於原支那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在任職期間,讓支那八路軍攻佔天津,造成帝國巨大的財產損失。現解除寺內壽一大將司令官一職,由杉山元大將接替,在完成交接之後,立即啓程回國,向天皇陛下謝罪!

大日本帝國昭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杉山君,華北的軍隊就交給你了!”

在命令唸完之後,寺內壽一來到杉山元面前,鞠了一躬,認真地說道,並把司令官的標誌交給杉山元,算是初步的交接。

“寺內君,你放心。我會帶着二十多萬帝國勇士肅清華北的八路軍!”

杉山元非常自信的說道。而旁邊的寺內壽一看見杉山元這麼自大,他也懶得告誡了,對方現在明顯是想把他趕回國內,面對影響他執掌華北方面軍。

。。。。。。

隨着杉山元的到來,追擊彭得淮這支部隊的日軍明顯攻勢變強,經過幾次交戰,以及周圍八路軍的策應,彭得淮的部隊終於擺脫了鬼子的追擊,回到了冀察根據地。

而且隨着杉山元的上任,日軍在華北的兵力也開始大幅增加,首先第九、第十兩個混成旅團組建,並來到華北;其次,日軍再次組建了32、35兩個師團,並派遣至華北。

在來年春天之前,日軍的華北方面軍將擁有第4、5、10、14、20、21、26、27、32、35、108、109、110、114驚人的14個師團。其中4、5、10、14、20五個師團都是甲種師團,第108、109、110、114四個師團都是乙種師團,剩下的幾個則是三單位的警備專用的丙種師團。

這還沒算上十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日軍加上,幾個月內華北日軍將達到30萬人十分的驚人。

杉山元爲了實現他剿滅八路軍的想法,還下令華北的皇協軍擴充10萬人,是整個華北地區的僞軍達到20萬人。

對於日軍的增兵,也在李衛國的預料之中。這一次八路軍在華北鬧得這麼大,日軍不可能善罷甘休,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註定是八路軍一段不太好過的日子。不過李衛國不知道的是日軍正在對八路軍展開一個非常大的陰謀,若是成功,八路軍肯定會元氣大傷。

。。。。。。

此時不管日軍在商量如何復仇,反正八路軍這邊非常的高興。雖然把鬼子得罪慘了,但是收穫巨大,八路軍總部以及西北中央都非常的高興,那些繳獲的錢財數額太大了,反正能讓整個中共好好用一段時間了。

不過在這件好消息傳來的時候,也有着一則壞消息傳來-----汪精衛集團逃離重慶。

或許這則消息在旁人看來,或許沒多大的事,蔣汪二人不和那是全國都知道的事,但是李衛國卻知道,這是汪精衛投降日本的前兆。

1938年12月18號,汪精衛、陳璧君夫婦、周佛海等人,藉口演講飛到昆明。第二天,也就是19號,一行人坐飛機飛到了越南河內,正式叛逃出國。

此時老蔣或許已經猜到什麼,但是汪精衛逃到河內後,暫時也沒有其他動作,直到幾天後的第三次‘近衛聲明’發表。

近衛聲明一共三次,第一次是38年1月,第二次是38年11月。第一次倒還沒什麼,第二次近衛聲明則是日本在取得武漢會戰的勝利之後,但是卻因爲戰線太長,無力再戰的情況下,發表的。

它的內容就是勸降重慶政府,讓日本能早日從中國戰場撤出。因爲現在日本的軍費開支已經十分龐大,遠遠超出了其國力承受範圍,讓日本政府也飽受其國內人士的指責。但是面對第二次近衛聲明,重慶政府沒有搭理它。

就在12月22日,第三次近衛聲明發表,國民黨內部因此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首先,老蔣看出了鬼子的包藏禍心,所以對於這次聲明是橫加指責,一點也不留情面;但是遠在河內的汪精衛則是發表了‘豔電’,贊同第三次近衛聲明,並還說‘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爲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

不過此時汪精衛還只是在國外發表一些親日、主張與日和談的文章,還沒有算真正投靠日本。不過老蔣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打擊政敵的機會,在39年一月的一次國民黨會議上,老蔣直接開除了汪精衛的國民黨黨籍,也算是給了汪精衛一個很大的打擊。

對於自己被開除黨籍,汪精衛則是很沮喪,但他的妻子還有一起叛逃的人則是非常的憤怒,可是又無可奈何。這還只是第一次打擊,很快一個更大的打擊,讓他的投日之途平添了不少波折。

在他被開除黨籍後沒幾天,剛剛發表了第三次近衛聲明的日本首相近衛文磨辭去了日本首相一職。這樣的話,汪精衛與日本的聯繫就中斷了,因此汪精衛曾打算去歐洲旅行。

後面的時間裡,汪精衛跟重慶政府就一直在那打口水仗。

。。。。。

雖然此時汪精衛還只是發表《豔電》,並沒有真正投降日本,但是他在國內的名聲在國共雙方的宣傳下早已壞透了。在《豔電》發出的第二天,中共就發表了《中共有關汪精衛<豔電>之看法》,直接把他說成了賣國的大漢奸。

中共是嘴上在那批評,國民黨直接下令開除其黨籍,說白了就是給汪精衛定性了。除此之外,老將還命令戴笠,讓軍統人員去刺殺汪精衛,他也不想讓汪精衛真的去投敵,寧願殺之以絕後患。

畢竟汪精衛在國民黨內的資歷很高,早期參加過辛亥革命,在國民黨內部有着一定的實力。雖然汪精衛在軍隊上沒有什麼話語權,但是在國民黨員中的威望可比老蔣高,老蔣就怕汪精衛真的投靠日本後,會給他的統治帶來極大的動搖。

汪精衛叛逃的後果,也讓老蔣不再那麼積極地跟日本對抗了。在一月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在這次會議後,華北、華中、西南等地的國共摩擦數量也在開始增加,而對於國民黨的開始亂來,中共也在做着準備,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其堅決的反擊。

。。。。。。

此時的山西長治,八路軍總部李衛國的房間裡,放着一張紙,上面的寫着“關於是否對現有八路軍以及新四軍進行擴編的討論”。

這是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召開了,中共中央對於應對國民黨的所採取的迴應,最後還是決定了對現有部隊一定的調整。

現在的八路軍人員擴充的非常快,一共十一個師,人數卻達到了60萬人。平均下來,一個師兵力都趕得上國民黨的兩個軍的人數了,有點團人數達到了8000人,這已經出現指揮不便的情況,再這麼下去,之後的戰鬥肯定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而國民黨開始執行反動政策,只是一個引子,一個讓中央同意改變現有編制的引子。

不過對於如何調整現有軍隊編制,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敵後戰場的一個師,現在人數的多的有七萬,人數少的才兩萬多,後方留守的幾個師也是隻有兩萬多人的戰前編制。

這已經出現了極大地不均衡問題,一個不好就容易留下禍端,所以必須拿出一個合適的處理方案,這不李衛國房間裡的這一羣人就在這裡商討着如何改。

“衛國,你覺得,我們要不把現在所有的師都升級爲軍,所有的旅升級爲師,這樣如何?”

此時的坐在炕上的徐向淺一邊剝着花生,一邊喝着熱酒,便把腦子裡想到的東西說出來。

而在他的周圍,李衛國、程雲、劉伯成、孫德清都圍着炕上的小桌子,桌子上擺滿了花生、瓜子等打發時間的東西。而在旁邊的地上,一個小火爐上面,通紅的炭火上面放着一個湯鍋,裡面正煮着酒,整個屋裡都飄散着酒香。

今晚正是小年夜,所以五個人便聚在一起,閒着沒事就商討了一下一直還未決定下來的軍隊編制調整一事,最先開口的就是徐向淺。

“參謀長,你這方法還是不能解決現有問題。就像彭老總的部隊,報上來的人數有七萬多人,這還沒加上冀東抗聯的部隊,加上的話,十萬穩妥妥的。他的這個軍,人還是那麼多,其他的軍人又太少,指揮問題還是沒解決。”

旁邊的程雲嚼了一顆花生,笑着說道,顯然這不是一個合適的方法。

“那你們說怎麼辦?難不成按照實際人數來?那豈不是後方留守的部隊就吃大虧了,他們會幹?”徐向淺直接白了一眼對方,便說道。

“其實我們現在所考慮無非就是前線和後方的不均衡問題,我覺得我們可以讓前線和後方的部隊進行輪換。不然前線的老在前線,後方的總在後方,這樣下去肯定會出現不均衡的問題。”

一旁的孫德清突然插話道,也不管他的這個建議是不是會被採納,先說了再說。

“老孫,你這建議,我也考慮過,不過也有一些問題存在。就拿後方的二師和山東的115師來舉例,兩個相差一千多公里,輪換肯定不現實,只能在相近的兩支部隊進行輪換。”

李衛國作爲副總司令,肯定也得發表一下他的看法,但是他現在也很頭疼,這個一改涉及的東西太多,也牽涉很多的利益,他也不得不謹慎考慮。

第18章 汀泗橋之戰第5章 安仁之戰(二)第231章 天津(六)第325章 玉門石油(二)第474章 珍珠港事件(二)第325章 玉門石油(二)第227章 太原告急(三)第483章 渡河戰役(六)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131章 九一八(一)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345章 綏寧會戰(五)第76章 第一次反圍剿(二)第369章 晉西事變第616章 興安嶺雄風(十六)第589章 津浦線風雲(五)第83章 第一次反圍剿第97章 入川(三)第530章 觀察團事件(四)第221章 激戰板垣師團(八)第207章 西安事變終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359章 綏寧會戰(十九)第119章 第二次反圍剿(三)第630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五)第473章 珍珠港事件(一)第67章 南昌起義、工農紅軍第四軍第501章 特殊的禮物和客人第666章 華北大掃蕩(十五)第39章 在襄陽(二)第141章 古城起義(三)第133章 九一八(三)第624章 攻克濟南(七)第167章 西征(十)第9章 空閒之餘第450章 後續(三)第437章 黃公略歸國第144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三)第184章 權力分配會議第290章 晉東南之戰(十四)第518章 收復外蒙(五)第163章 西征(六)第282章 晉東南之戰(六)第415章 百團大戰(十)第561章 日軍的反擊(十二)第495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二)第161章 西征(四)第526章 奪取新疆(四)第60章 武漢起義(九)第345章 綏寧會戰(五)第568章 戰平漢線(四)第197章 東征(七)第422章 皖南事變(二)第24章 武漢之戰(五)第404章 大同戰役(八)第126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第470章 華北大掃蕩(十九)第208章 諜影第481章 渡河戰役(四)第198章 東征(八)第570章 戰平漢線(六)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573章 戰平漢線(九)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255章 相聚第590章 津浦線風雲(六)第74章 崛起(五)第473章 珍珠港事件(一)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219章 奇襲陽明堡機場第474章 珍珠港事件(二)第259章 白銀的銅礦(二)第198章 東征(八)第348章 綏寧會戰(八)第576章 緬甸反擊戰(二)第3章 汝城之戰(二)第157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三)第11章 空閒之餘的收穫第40章 在襄陽(三)第271章 綏西攻防戰(六)第272章 綏西攻防戰(七)第440章 大年初一第174章 西征(十七)第428章 皖南事變(八)第554章 日軍的反擊(五)第286章 晉東南之戰(十)第25章 武漢之戰(六)第383章 空降兵第一團第200章 東征(十)第627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二)第165章 西征(八)第119章 第二次反圍剿(三)第410章 百團大戰(五)第301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二)第340章 編制調整第414章 百團大戰(九)第157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三)第147章 一二八事變(二)第122章 第二次反圍剿(六)第374章 晉西事變(六)
第18章 汀泗橋之戰第5章 安仁之戰(二)第231章 天津(六)第325章 玉門石油(二)第474章 珍珠港事件(二)第325章 玉門石油(二)第227章 太原告急(三)第483章 渡河戰役(六)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131章 九一八(一)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345章 綏寧會戰(五)第76章 第一次反圍剿(二)第369章 晉西事變第616章 興安嶺雄風(十六)第589章 津浦線風雲(五)第83章 第一次反圍剿第97章 入川(三)第530章 觀察團事件(四)第221章 激戰板垣師團(八)第207章 西安事變終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359章 綏寧會戰(十九)第119章 第二次反圍剿(三)第630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五)第473章 珍珠港事件(一)第67章 南昌起義、工農紅軍第四軍第501章 特殊的禮物和客人第666章 華北大掃蕩(十五)第39章 在襄陽(二)第141章 古城起義(三)第133章 九一八(三)第624章 攻克濟南(七)第167章 西征(十)第9章 空閒之餘第450章 後續(三)第437章 黃公略歸國第144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三)第184章 權力分配會議第290章 晉東南之戰(十四)第518章 收復外蒙(五)第163章 西征(六)第282章 晉東南之戰(六)第415章 百團大戰(十)第561章 日軍的反擊(十二)第495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二)第161章 西征(四)第526章 奪取新疆(四)第60章 武漢起義(九)第345章 綏寧會戰(五)第568章 戰平漢線(四)第197章 東征(七)第422章 皖南事變(二)第24章 武漢之戰(五)第404章 大同戰役(八)第126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第470章 華北大掃蕩(十九)第208章 諜影第481章 渡河戰役(四)第198章 東征(八)第570章 戰平漢線(六)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573章 戰平漢線(九)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255章 相聚第590章 津浦線風雲(六)第74章 崛起(五)第473章 珍珠港事件(一)第480章 渡河戰役(三)第219章 奇襲陽明堡機場第474章 珍珠港事件(二)第259章 白銀的銅礦(二)第198章 東征(八)第348章 綏寧會戰(八)第576章 緬甸反擊戰(二)第3章 汝城之戰(二)第157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三)第11章 空閒之餘的收穫第40章 在襄陽(三)第271章 綏西攻防戰(六)第272章 綏西攻防戰(七)第440章 大年初一第174章 西征(十七)第428章 皖南事變(八)第554章 日軍的反擊(五)第286章 晉東南之戰(十)第25章 武漢之戰(六)第383章 空降兵第一團第200章 東征(十)第627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二)第165章 西征(八)第119章 第二次反圍剿(三)第410章 百團大戰(五)第301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二)第340章 編制調整第414章 百團大戰(九)第157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三)第147章 一二八事變(二)第122章 第二次反圍剿(六)第374章 晉西事變(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