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長安百萬家

本來就臨近大節,又驟逢一場及時雨,長安城陷入了狂歡。

古代封建王朝,是非常看重雨水的,尤其是開春與盛夏的雨水,直接決定了糧食產量。

即使在後世,農戶也比非農戶,更爲關注天氣預報,

凡祭天及日月丶星辰之玉帛,則焚之,祭地及社稷丶山嶽,則瘙之,海瀆,

則沉之。

太常寺的三位太祝,今天終於能鬆一口氣了。

祈雨幾個月,今天終於下雨了,那麼功勞自然算是皇帝的,李隆基非常興奮,親撰「告天書」焚於祭壇。

告天書,其實就是給老天爺的回信,因爲祈雨的時候一直在焚燒刻錄着祈雨文字的玉帛,既然雨水來了,你作爲人皇,自該回信感謝老天爺。

這個步驟,等於將這場雨水的功勞,徹底攬入自己手中。

那麼怎麼讓老百姓知道,這場雨是朕求來的呢?元日前,解除宵禁,聖人賜酒食,與民同慶。

長安城的每家每戶都可以得到酒和肉,這是一筆天大的開支,李林甫腦袋都快炸了。

來了一場好雨,如今仍在下着,本來是好事,結果聖人給他出了一個難題。

長安有多少人口呢?常住人口一百萬,流動人口二十萬至三十萬不等。

щшш▲тTkan▲¢ Ο

岑參有詩《秋夜聞笛》寫到:天門街西聞搗帛,一夜愁殺湘南客,長安城中百萬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韓愈有詩《出門》寫到:長安百方家,出門無所之。

賈島《望山》有寫: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

元稹《遣興十首》中寫有:城中百萬家,冤哀雜絲管。

這些都是明證。

十二月二十九,李隆基在大雨之中,移仗興慶宮。

他這次打算在興慶宮常住,具體會住多久,誰也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

那麼中書門下必然就要跟着皇帝走了,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一側,也有一座中書門下,李林甫要換個地方辦公了。

皇城其它官署,只有中書省丶門下省和御史臺,會抽調一部分人進入興慶宮,以便聖人隨時詢問政務。

換句話說,每日常朝,就此而停。

一眼望不到頭的儀仗隊伍,浩浩蕩蕩行走在大明宮與興慶宮之間的夾城內。

隊伍最前方的一人,身着耀眼的盔甲,騎在一匹神駿的馬背上,這就是吳懷實了,他是闢仗使,皇帝儀仗隊伍的老大。

雨水落在他的盔甲上,滴滴答答,吳懷實手持長鞭,時不時的就會甩一鞭子,聲音清脆激盪,在夾道內迴響。

這是開路。

李隆基的龍內,如今多了一個人,仍是一身道衣裝扮,雪白的皮膚與海青色的道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她的一隻手,被李隆基握在手裡,此刻也是興致勃勃的望着外面的雨水。

「朕爲我大唐百姓,向上天求來了一場好雨,看這雨勢,恐怕要下好多天,

恰逢元日,真乃祥瑞也。」

李隆基握着兒媳婦的手,神情溫柔太真嘴角微動,半倚在李隆基的肩上,道:

「三郎功德厚,天亦褒之,如此良辰美景,該有奉和之作纔是。」

「朕倒給忘了,幸得娘子提醒,」李隆基哈哈一笑,朝車外道:

「力士,傳摩詰居士。」

王維這一次,還真就跟在隊伍裡,因爲他在御史臺,臺內要抽調一半人往興慶宮辦公,方便風聞奏事。

高力士向後面打了個招呼,殿中少監牛貴兒馬頭一轉,直接便朝着隊伍後方疾跑,口中吆喝着:

「王維何在?奉和作詩。」

「王維何在?奉和作詩。」

渾身淋的溼透的王維,在人羣中聽到吆喝聲,趕忙舉手:

「王維在此。」

這支隊伍當中,有打傘的,有沒打傘的,不是傘不夠,而是對於這類吉雨,

很多人喜歡淋一淋,類似於想沾點祥瑞。

王維抹了一把臉,立時便有龍武軍給他牽來一匹馬,然後便跟着牛貴兒去了。

這是非常惹人嫉妒的,聖人要奉和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王維,這就好比領導想要一篇演講稿,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某人一樣。

這種情況,非常招同事不滿,尤其是擅作詩的那類人。

奉和詩,顧名思義,奉旨應和的詩歌,源自於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是宮體詩大師,他手下的大臣們也多爲此中高手。

宮體詩本來就主要用於君臣之間或者大臣之間的應答,既然是流行於國家級場合的詩詞作品,內容自然多爲讚頌朝廷。

格式非常嚴格,有着押韻丶平仄丶對仗等要求,辭藻華麗,但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所以大多在後世沒什麼名氣。

王維匆匆奔至龍琴旁,躬身道:

「下臣來了,狼狽了些,恐有失禮之處。」

「呵呵,這有什麼失禮的呢?」車內傳來了悅耳的女聲:

「若非聖人攔着,我還想出去淋淋雨呢。」

「朕的太真淋雨,成何體統?」李隆基哈哈笑道。

王維面上掛着微笑,內心則是罵了一聲賤人。

他和前身壽王非常熟悉,自然是認識楊玉環的,誰能想到再見之日,會是眼下這副場景?

你那會還給我倒酒呢,現在我連給你倒酒的資格都沒有了。

王維和玉真的關係非常不一般,也是從對方口中得知,楊玉娘非常受寵,眼下已經是宮內所有嬪妃的眼中釘了。

女子首重貞潔,你怎麼不去死呢?

「太真讓你奉和作詩,朕等着呢,」李隆基催促道。

王維內心一嘆,收拾心情,開始在腦中尋找靈感。

在他身後,跟着中書省丶內侍省丶殿內省好幾位官員,他們站在華蓋之下, 一人執板,一人執筆,準備將王維的奉和詩記錄下來。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雲裡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爲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王維之所以可以流傳千年,爲後世詩壇所膜拜,就是因爲他是一個天才,一首詩,頃刻之間就已作成,而且對仗工整,符合宮體詩的所有標準。

就是民間不喜歡。

中書省起居舍人王仲丘,將詩稿瞬間寫好,並命題爲:《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寫好之後,他小心翼翼遞給高力土,由高力士遞給龍琴內的李隆基。

沒有一句誇讚,龍琴繼續前行,而王維則是佇立雨中,目送龍駕離開。

此時此刻,他覺得自己像是一個伶人。

過完年,韋堅就要離開了。

回首今年,他覺得自己還是很順的,順利從長安令這個位置上,調到了水陸轉運使,一個管着縣城,一個供應京師,區別很大的。

在他的建議下,太子近月以來,和光同塵,沒有再做出任何惹聖人不滿的事情。

而他現在手握大權,已經儼然成爲太子黨這條大船中的舵手,怎麼開,往哪開,在我韋堅一人。

現在不過是積蓄威望,展現才能的時刻,等到聖人駕崩,太子繼位,毫無疑問,中書門下坐堂者,韋堅是也。

不過他在臨走前,打算見一見李瑁。

名義上是交接公務,畢竟平準令,他已經不用千了,左右藏平易的差不多了,雖然他給楊慎矜留下一堆爛攤子,但這已經不是他的事了,是下一任平準令的事情。

也不知道哪個倒了血黴的,接他這個班,

「子金真小人也,」這是李瑁見到韋堅之後的第一句話。

韋堅一愣,忍不住哈哈一笑:

「就知隋王曲解我韋堅了,所以臨行之前,特來道別。」

「坐吧,」李瑁笑了笑,令侍女煮茶:

「李齊物也來過幾次,被我拒之門外,子金應該是聽說過了,你又爲什麼覺得,我一定會見你呢?」

韋堅非常隨意的剝了一顆橘子,送入口中,咀嚼道:

「因爲李齊物不懂隋王。」

「這麼說,你懂我?」李瑁笑道。

韋堅微笑點頭:

「隋王出嗣,很多人都認爲,你會像在十王宅時一樣低調,但事實顯然不是,又有人認爲,隋王如此顯露,有違聖人初衷,但聖人明顯沒有責怪你的意思,隋王很聰明,依附李林甫,以抗東宮,這便是你當下的處事之道,我有說錯嗎?」

李瑁抿了抿嘴,笑着點頭道:

「常聞子金擅度人心,可見一斑。」

韋堅笑道;「隋王是聰明人,該知此非長久之計,三五年後,何如?」

在他看來,最多三五年,李林甫一定得滾蛋,沒聽說宰相能幹十年的,再者說,聖人能不能熬到那一刻還不一定呢。

眼下是絕對不可能出現更易儲君的事情了,所以韋堅纔會提醒李瑁,你跟太子對着幹,是自尋死路。

李瑁故作一愣,眼神中閃現出一道仿徨之色。

韋堅看在眼中,趁熱打鐵道:

「隋王與太子終是兄弟,兄弟之間有心結,是可以解開的,若隋王不棄,韋堅願爲解結之人。」

他是在拉攏李瑁嗎?

不是,只不過是因爲要離家長安了,擔心他不在的日子裡,李瑁繼續跟太子對着幹,所以想要在此之前,穩住李瑁。

畢竟這幾個月以來,太子吃的虧,全都拜李瑁所賜。

шωш●TTKдN●℃o

太子本爲仁厚之人,脾氣是非常好的,並不容易被人鬥出火來。

唯獨一個李瑁,太子經得住別人拱火,唯獨受不了李瑁。

兄弟倆之間的心結,根本是解不開的,韋堅心知肚明。

李瑁沉默無語,臉上也是面無表情,他不能刻意的去裝,否則必然被韋堅這種老狐狸識破。

但是他又需要給韋堅一種,我在裝冷靜的感覺。

這個尺度很難把握的,對演技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子金多慮了,我和太子之間的事情,還輪不到你來指點,」李瑁最終來了這麼一句。

韋堅笑了笑,自以爲李瑁膽怯了,也是啊,除了李林甫那個老不死的,誰又敢跟當今儲君結怨呢?

你走錯了幾步棋,已經晚了,再要錯上加錯,誰也救不了你。

韋堅笑道:

「太子妃常贊隋王仁厚,乃良善之人,今後必然會盡力化解隋王與太子之間的嫌隙,兄弟修好之日,幾可預見。」

他用非常婉轉的方式告訴李,我一定會幫忙修復你和太子之間的關係,提及太子妃,是告訴李瑁,我妹妹是幫你說話的,你巴結好她,將來就會沒事。

巴結我妹妹,可不就得先巴結我嗎?

饒是李瑁反應快,也得四五秒的功夫,才理會了韋堅的深意。

跟這類人打交道,彷彿在煮餃子,火候掌握不到位,就得露餡。

李瑁緩緩起身,擡手道:

「子金即將掌水陸轉運,保我漕運大事,我府內有一金斛,乃當年真順皇后所賜,今贈予子金,正是時候。」

這是要給我送禮了?韋堅微笑起身:

「自該欣賞一番。」

接着,李瑁便帶着這個王八蛋去挑禮物去了,名義上送金斛,是因爲斛是盛糧之量器,符合韋堅眼下的職位。

實際上送的不止這個,目的嘛,自然是迷惑韋堅,讓對方真的覺得自己膽怯了。

像韋堅這類自視甚高之人,有一個極大的短板,就是總覺得別人都比他笨。

他不在乎李瑁的禮物,在乎的是李瑁的態度。

第306章 右相救我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206章 衆生平等第385章 棺材板第317章 好奇寶寶第325章 無恥又可惡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6章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349章 烏龜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229章 亡秦者胡也第315章 反間計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283章 互毆第318章 枉爲宗室第390章 有喜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231章 妖女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21章 大膽的押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292章 秘書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84章 牛李黨爭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346章 家賊難防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183章 西市第27章 那你可真不行!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166章 祭祖典禮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81章 文壇元帥第222章 給他多準備點紙錢第256章 膽子小第293章 我同意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283章 互毆第361章第174章 伊州大麴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322章 不請自來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341章 終極釣魚佬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90章 大魚吃小魚第311章 親戚關係第13章 珍饈丞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298章 國家隊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187章 讓皇帝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81章 文壇元帥第168章 願分擔一二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358章 還差三個月第88章 左領軍府胄曹參軍第五十八章 追贈太子少保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369章 朱墨第188章 我也是受人之託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六十四章 非你莫屬第258章 你怎麼這麼賤?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117章 我的團長我的團第160章 他跟我是一類人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125章 隴右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232章 報喜不報憂第190章 賜名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
第306章 右相救我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206章 衆生平等第385章 棺材板第317章 好奇寶寶第325章 無恥又可惡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6章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349章 烏龜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229章 亡秦者胡也第315章 反間計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283章 互毆第318章 枉爲宗室第390章 有喜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231章 妖女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21章 大膽的押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292章 秘書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84章 牛李黨爭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346章 家賊難防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183章 西市第27章 那你可真不行!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166章 祭祖典禮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81章 文壇元帥第222章 給他多準備點紙錢第256章 膽子小第293章 我同意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283章 互毆第361章第174章 伊州大麴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322章 不請自來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341章 終極釣魚佬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90章 大魚吃小魚第311章 親戚關係第13章 珍饈丞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298章 國家隊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187章 讓皇帝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81章 文壇元帥第168章 願分擔一二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358章 還差三個月第88章 左領軍府胄曹參軍第五十八章 追贈太子少保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369章 朱墨第188章 我也是受人之託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六十四章 非你莫屬第258章 你怎麼這麼賤?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117章 我的團長我的團第160章 他跟我是一類人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125章 隴右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232章 報喜不報憂第190章 賜名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