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中原三策(下)

?洪承疇暗暗嘆了一口氣,知道這個方案也被多爾袞給否決掉了,因此又道:“棄守徐州,退守歸德、以大名、開封、洛陽地區爲核心,與中華軍在中原決一死戰,此仍下策,勝則可保中原不失,天下呈南北分治;若敗……”洪承疇頓了一頓,沒有再說下去了.?

多爾袞當然知道洪承疇的意思,如果中原一戰敗了,大清自然也就面臨着亡國之危,當然這話洪承疇沒法說出口來,但這個方案確實是正合多爾袞的心意,因爲現在清軍在中原一帶集結的兵力超過了五十萬,其中新軍的兵力也超過了六萬,而且四川的吳三桂也派兵參與,日本和朝鮮也都承諾出兵。-_因此多爾袞認爲,以現在清軍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在中原戰場上和中華軍一戰。而且多爾袞的戰略思想依然停留在傳統的範圍內,主張的是不放棄一城一地,寸土必爭。?

另外多爾袞也未必不知道,中原一戰,清廷雖然有一戰之力,但獲勝的機率,絕對不會高過中華軍,而退回關外,或者放棄中原,至少也能夠多維持一段時間,但多爾袞還是放棄洪承疇的上中兩策,也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現在清廷入關己有六年多的時間了,這時己經儼然以天下之主而自居,而且關外的滿人基本都搬到了北京及周邊地區居住,經過了這幾年的圈地、投充之後,幾乎所有的八旗貴族都在北京及周邊地區建立了一份自己的產業,而且比自己在關外的產業擴大了數倍,數十倍,有不少人甚致把關外的產業都賣了,全部用來在北京及周邊地區置地購業,因此就這麼灰溜溜的退回關外去,那麼這幾年辛苦經營的產業將會全部付之東流,因此不到萬不得以的時候,八旗貴族都不會甘心退回關外去的。?

當然以目前多爾袞的權勢地位,可以強行下令,讓清廷退回到關外去,或者是放棄中原之地,但這麼一來,多爾袞必然會失去絕大多數的八旗貴族支持,將會在朝中徹底失去立足之地,現在的清廷,在本質上依然還是部落政治,盡多爾袞權傾朝野,但也必須得到大部份八旗貴族的支持和擁立,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權勢。雖然經過了兩次南征的失利之後,由其是發生了北京暴亂、北方頻頻舉旗反正的事情之後,多爾袞在清廷的聲望己經下降了許多,有不少以前支持多尓袞的八旗貴族都對他十分質疑和不滿,只是一來多爾袞在維護八旗利益這方面,還是做得非常好;二來能夠危脅到多爾袞的人,都早被他整下去了,現在的清廷暫時還沒有人能挑戰多尓袞的地位;三來目前的局勢危急,也只有多爾袞才能免強撐得住場面,因此八旗貴族纔不得不依然聽命於多爾袞,那怕是多爾袞曾經告病辭職,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把他請出來,讓他頂在前面去爲大清遮風擋雨。?

因此多爾袞也十分清楚,自己根本就沒有退路,一但失勢,自已決不會有善終,畢竟這些年來,自己得罪的人也不少,還有一些投機份子,他們恐怕都不會放過這個落井下石的機會,因此這一次多爾袞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在中原和中華軍決一死戰。?

在決定出戰之前,多爾袞也做好了一個思想準備,如果這一次僥倖獲勝,不僅可以保住大清,同時也還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如果敗了,那麼就索性戰死在戰場上,也算是爲大清盡了忠,總也好過回到朝中,被逼迫而死。至於自己死後大淸怎麼辦,那就管不了了。?

當然他的這一番心思洪承疇很難體會得到,而多爾袞也沒辦法向洪承疇說明白,也只好就這麼含含糊糊,否定了上策和中策,直接選定了下策。?

不過既使是選擇下策,也需要首先放棄徐州。這一點多爾袞到是能夠接受,徐州雖然是戰略要地,但現在卻是孤懸於外,被中華軍三面包圍,因此就算是要在中原地區與中華軍決戰,想要強守徐州,顯然是現實的,相反放棄徐州,退守到歸德、大名府一線,還可以收縮戰線,使各軍之間的空隙更小,也有利於發揮清軍兵力衆多的優勢,尋找適當的戰機,與中華軍決戰。?

另外徐州畢竟只是一個城池,當然遠不能和中原,甚致是京師相比,就算是棄守,也不會引起多大的反應,因此多爾袞也決定,就把棄守徐州,作爲中原大戰的開始。?

大的戰略方案雖然決定下來,但也不是說馬上就放棄徐州,一來是因爲現在雙方並沒有進入交戰狀態,而是各自都在進行着戰前的準備,同時清軍還有幾路人馬都沒有趕到戰場,因此還需要在徐州堅守一段時間。?

另外徐州畢竟也是軍事重鎮,如果冒然不戰棄守,也容易挫動全軍的士氣,而且其他衆將說不定也會生出避戰之心,能放棄徐州,當然也就能夠放棄其他地方,萬一造成了連鎖反應,各路人馬都不戰而退,全局潰敗,那可就不好了。?

因此多爾袞也不敢輕易的做出這個決定來。而是招集隨軍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承澤親王碩塞、多羅郡王瓦克達、葉臣、伊拜圖、羅託、阿濟格尼堪等人一齊商議,放棄徐州的計劃。?

果然,當多爾袞剛一提出放棄時,立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畢竟打都沒打,就放棄了徐州,也太說不過去了。?

承澤親王碩塞就堅決主張寸土不能放棄,一定要堅守往徐州,與中華軍力拼到底,致於徐州三面被圍的事實,碩塞到也並沒有否認,但他的主張卻是就應該向徐州增派兵力,以徐州爲核心,向中華軍發動進攻,解除徐州三面被圍的危機。?

當然碩塞的主張從兵法上來說,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而且也更爲積極主動,另一方面徐州雖然被中華軍三面包圍,但並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東面還有邳州、宿遷、南面有宿州、蕭縣、北面還有沛縣、灃縣,實際上還有相當大的一塊地區。而且自從南征失利之後,淸廷就一直加強徐州的防禦,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因此如果加強徐州的兵力,也並不是不能守住徐州。不過這樣一來,就等於是把清軍的戰線向前推進,在徐州地區就和中華軍決一死戰。?

當然在徐州與中華軍決戰,一來是戰線拉得太長,而且又是三面受敵,顯然是對清軍更爲不利,但如果是在幾年以前,對明軍作戰,清軍或許還能依靠自己強悍的戰鬥力取勝,但面對的是中華軍,除了碩塞以外,無論是多爾袞,還是其他人,也都不認爲清軍與中華軍在徐州決戰,會取得勝利。?

鄭親王濟爾哈朗則認爲,徐州是戰略要地,雖然現在的局勢是不得不棄,但如果就這麼放棄了,確實容易挫傷軍心士氣,至少也應該在徐州抵抗一下,堅守幾天,然後再撤退,這樣就說得過去了。而且清廷在徐州經營了二年,城防十分堅固,而且勒克徳渾部還有一支新軍神勇營,因此完全可以在徐州堅守幾天,能守則守,不能守再撤,如果能夠利用徐州的防守,給中華軍造成一定的殺傷,那就更好了。清廷可以再出動幾路人馬,解救徐州,和徐州的守軍裡外夾擊,說不定還可以取得一次大捷。?

濟爾哈朗的這個意見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在徐州守幾天再撤,總要比不戰而退要好,致於取得的戰果,對中華軍造成的殺傷,則是可大可小,由清廷怎麼說了。?

多爾袞也傾向於這個方案,不過洪承疇卻有些擔心,濟爾哈朗的這一個方案,理論上說是不錯,但實際運用起來,可就不是那麼一會事了,洪承疇和中華軍交手多次,這二年來他也一直都在研究中華軍的戰術,深知中華軍如果中華軍向徐州發動進攻,絕對會是全方出擊,徐州的守軍再想要撤退,可就不容易了。而濟尓哈朗認爲派兵救援徐州,內外夾擊,卻不知中華軍更善於圍城打援,這樣的作戰模式對誰更有利,還很難說。?

這時多羅郡王瓦克達發言認爲,徐州是勒克徳渾的防區,因此對徐州是守是棄,最好還是先徵求一下勒克徳渾的意見。?

其他人的意見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無論是守是棄,誰也沒想過徐州方面的意見怎麼樣,畢競不是自己在徐州駐守。而瓦克達和勒克德渾是堂兄弟,都是代善的孫子,因此不能不替自己的堂兄弟着想。?

他的發言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爲勒克德渾做爲徐州第一線的指揮者,對徐州的情況更爲了解,纔是最有發言權的。是堅守徐州,還是放棄徐州,是立刻就放棄徐州,還堅守一段時間再撤離,勒克德渾的意見也不容忽視。而且現在戰鬥還沒有開始,還有時間來佈置,於是多爾袞也立刻下令,招勒克徳渾到開封,商議徐州的事務。?

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75章 湖南失陷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01章 守城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95章 遷移(二)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93章 合圍(四)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236章 隱密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268章 重逢(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74章 完成包圍第81章 洋人(下)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92章 返程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308章 宣戰(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23章 震盪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83章 夜襲(一)第45章 戰後總結第99章 備戰(一)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27章 煙雨杭州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65章 出兵第152章 驅民充先
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75章 湖南失陷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01章 守城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95章 遷移(二)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93章 合圍(四)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236章 隱密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268章 重逢(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74章 完成包圍第81章 洋人(下)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92章 返程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308章 宣戰(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23章 震盪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83章 夜襲(一)第45章 戰後總結第99章 備戰(一)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27章 煙雨杭州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65章 出兵第152章 驅民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