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國事(一)

第二天一早,商毅也正式升朝,接受羣臣的朝賀。其實早朝並不是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主要是和衆官員見個面,畢競商毅這一出去就是六七個月,雖然有葉瑤瑱監國,但國內的事務大部份是靠內閣成員帶領着衆官員在維持,因此商毅也要對衆官員表示稱讚之意。

因此羣臣對商毅參拜之後,首先恭賀皇帝這次出征取得了勝利,而商毅也稱讚衆臣,這段時間裡在國內的工作,而且現在南洋的戰事也沒有結束,商毅也要求內閣繼續支緩前線的事務,保障好後勤供應。隨後散朝,單獨留下內閣首相王夫之和次相李巖瞭解這段時間裡國內發生的事情。

雖然商毅在國外的時候,每個月國內都會發給商毅一批文件,向他通報國內發生的事情,國會通過的議案和內閣的決策,但畢竟都只是一個大概,說得十分單簡,現在有不少重大事情商毅也需要進行詳細瞭解。而且還有一些事情要等商毅回來,才能決定。

見禮之後,王夫之首先道:“這次皇上親赴戰場,雖然鼓舞士氣,使士卒效力死戰,但如今皇上是一國之君,非軍前一將,當以江山大業爲重,而非一戰一役之失。皇上若久不在朝,難免會使人心不穩,民心不安,因此日後御駕親征之舉,還請皇上三思慎行。”

商毅也知道回國之後肯定會落下一些埋怨,而且他也知道,王夫之的話也確實是爲自己着想,因此也點了點頭,道:“王卿所言極是,曰後朕定當謹從王卿之諫,慎行親征之舉。”

見商毅老老實實認錯,王夫之當然也不可能不依不僥,因此也向商毅施了一禮,道:“皇上若能聽從臣言,實仍天下之大幸也。”

話說到這一步,也就差不多了,下面就步入正題,當然在這段時間裡,國內也沒太大的事情,主要的幾件事情,首先今年是中華帝國正式開始進行科舉,同時也是招開了經濟特科,全國各地都進行了鄉試;一批通過了經濟特科學子也都到各州府縣的政府備案,等着各地方部門的安排。也有一批不急於做官的學子,還在家裡認真學習,準備參加明年的省試。

開通了科舉,也就打開了平民通行仕途的道路,因此各地的學子們,以及社會學者,鄉紳也都對朝廷的這一政策稱讚不己,但由於這次科舉,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首次加入了自然學科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經世致用之學,而非單一的道德文章,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雖然在中華帝國成立之初,就己經向國內宣告,科舉將會加入經世政用的內容,但傳統的道德文章觀念還是深入人心;而且雖然在政府公辦的學校中,也開設了這些學科,但畢竟爲時尚短,公辦學校的數量也有限,難以在國內全面普及,因此現在的中國還存在大量私塾,做爲公辦學校的補充,但絕大部份私塾的先生都不會自然科學,只能教授的都是道徳文章。因此不是每一個學子都能夠學習到自然科學的內容。

其實中國政府也考慮到這些問題,因此也在各地的公辦學校中加設了一些自然科學的學習班,就是針對私塾的學生進行教學,而且還是免費,但卻遭到了許多私塾先生的抵制,禁止自已的學生去學習。當然抵制的私塾先生中,頑固分子到只是極少數,絕大部份私塾先生是出於對公辦學校的抵制,因爲公辦學校搶了自己的飯碗。但這個理由是沒法說出口,只能以維護傳統的名議進行。

另外也有相當一部份公辦學校的學子對這竺經世致用之學不屑一顧,並沒有認真學習,結果也造成了在這次鄉試中,經世致用之學的合格率競只有三成多,而交了白卷的就佔了二成以上。

但等鄉試結果出來以後,許多學孑們又大爲後悔,又都不甘心,不過他們不反省自己沒有認真學習自然科學,反而把責任推到在科舉中加入的自然科學內容上,於是各地的學者、學子們都紛紛上書朝廷,要求在科舉中取消自然科學的內容,甚致有個別學風保守的地區,有不少人還揚言,如不取消自然科學的內容,那麼就要抵制科舉等等。也有一些人在南京活動,尋找議員的支持,要在國會中提交提案,通過正式的圖途,在科舉中取消自然科學的內容。而且在這一股風氣的影響下,也有一部份官員,對在科舉中加入有關自然科學內容頗有微辭,認爲應該再考慮一下。

因此王夫之道:“皇上,現在民意如此,在科舉中加入有關自然科學的內容,是否還是該再斟酌一二,依臣之見,不訪緩行。”

商毅看了王夫之一眼,道:“王卿以爲,當緩多久再行,是一年二年,還是三年五年?如果到了緩行之年,仍然有人反對,又該當如何呢?是不是再緩呢?”

王夫之怔了一怔,一時也答不上來。

商毅笑了一笑,道:“王卿,朕知道你的用意雖好,但凡事當有所爲,有所不爲,民意固然不可不察,但爲一國之相,最緊要的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可一味迎合民意,而失爲相之道。以這次科舉爲例,經世致用之學,於國於民都大有益處,而現在有衆多人反對,分明是爲一己之私,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豈能屈從於這些腐儒之見,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越是如此,越是不可退讓,只要堅持五七年,使之成爲常例,天下學子均學經世致用之學,那麼反對之聲,也就不禁而自消了。”

王夫之也苦笑了一聲,其實他也知道,就這樣推翻了原來的決定,取消自然科學的內容並不是好辦法,一方面影響了朝廷的威望,另一方面也助長了保守勢力的氣勢。因爲王夫之畢競還年輕,缺少當首相的經驗,而且多少也帶有一些知識份子的軟弱性,面對巨大的反對浪潮,也有些堅持不住自己的底線。

但商毅卻知道,這種風氣是決不能助長的,雖然商毅是來自於一個民主政治爲主流的時代,但他也知道,民意在絕大多數時侯只都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可以成爲決策的參考,但絕不能成爲決策的依據,因爲絕大部份的民衆都不可能有遠見卓實的目光,只會盯着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會顧及到長遠利益。民主政治真正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對權力的約束和制衡,而不是將什麼國家決策都交給民衆來投票表決。更何況這個時候的人們的知識、道德水平也遠遠沒有達到真正的民主社會標準。

新的科舉制度在短時間內,確實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畢竟中國科舉這麼多年以來,一直都只考道德文章,忽然一下改過來,確實會讓人不適應。但越是在這個時候,就越是要堅持,因爲絕大多數學生讀書學習,其實就是爲了對付科舉,好一舉中的,因此只有堅持在科舉中加入自然科學內容,才能逼迫中國人學習、重視自然科學,這也是在中國普及科學的最快方法。

而且中國的科舉也停了十餘年,現在剛剛建國,保守勢力還沒有形成巨大的阻力,正是進行改變的好時機,如果拖一段時間,那麼阻力只會越來越大。因此只要堅持下去,那麼絕大部學子也就會自然接受新的制度,畢竟誰都想當官。而再幾年,等科舉考自然科學形成了慣例,就算有人再反對,學子們也不會同意了。

商毅道:“王卿,李卿,你們回去之後,馬上給朕擬旨,就說我中華科舉制度己定,決不可更改,各地學子當以此次科舉爲戒,日後勤學經世濟用之學,以待來曰。不得妄議修改。”

王夫之和李巖也趕忙道:“臣等尊旨。”

除了科舉引發的風波之外,國內基本沒有什麼大事了,接下來的事情就都和外事有關,首先是蒙古喀爾喀部率衆歸附中國。

喀爾喀蒙古本來是一個以喀爾喀河流域而得名的一個半漁獵半遊牧部族統稱,因爲其中的大部份部族都是蒙古族,幾乎包含了所有的蒙古部落,因此在十六世紀中期才形成了蒙古喀爾喀部,這一點有些像俄國的哥薩克人。

不過喀爾喀部只是一個統稱,內部主要分爲四個大部落,爲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賽音諾顏部。

中華軍收服了內蒙各部之後,消息也很傳到了外蒙的其他地區,外蒙各部也都感到了震驚,因爲清廷和內蒙各部都被中華軍擊敗,也證明中華軍的強大,加上中國又通過商隊,在外蒙各部宣傳,中華軍的無敵形像,同時又用貿易、通市爲誘,因此外蒙各部也都不敢輕易與中華軍爲敵,紛紛釆用與中國通好的策略。而且在通市之後,對外蒙各部也都有好外。

只是交易市場都在長城附近,商隊也基本只到內蒙各旗,外蒙各部想要來參加交易,都要十分困難,因爲要穿過內蒙的地方,因此也有一些外蒙部落想內附中國,也讓中國商隊到自己部落來通商。

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35章 超級戰艦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105章 完婚(三)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47章 對策第307章 民意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9章 催促出兵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56章 重新整編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一章 安撫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5章 強盜第86章 人材(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4章 玄皇教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92章 返航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6章 編制民團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14章 反擊(二)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35章 鄉鬥(下)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90章 金陵風月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66章 忽悠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91章 南京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9章 安慰公主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37章 新武器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80章 辭職(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
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35章 超級戰艦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105章 完婚(三)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47章 對策第307章 民意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9章 催促出兵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56章 重新整編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一章 安撫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5章 強盜第86章 人材(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4章 玄皇教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92章 返航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6章 編制民團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14章 反擊(二)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35章 鄉鬥(下)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90章 金陵風月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66章 忽悠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91章 南京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9章 安慰公主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37章 新武器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80章 辭職(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