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

龍嘯大明

在準備對南方進行戰爭的同時,首先還是要解決臺灣問題,畢竟臺灣的事情也不能老拖着,另外臺灣和褔建,廣東隔海相望,一但對南方作戰,可以從臺灣出擊,通過海路直接進攻福建,廣東。 ~

因此商毅的計劃是首先解決臺灣的荷蘭人,然後水陸兩路,一起出擊,以重拳打擊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南明朝廷。而且雖然這時己經進入了十二月,是隆冬季節,但臺灣、福建、兩廣都屬於熱帶地區,並不是十分寒冷,正是對南方用兵的大好季節。

這時南京軍區的部隊和海軍部的各支分艦隊也都己經回來,南京軍區的第七軍也己經趕赴湖南境內作戰,統戰部又下令,派遣南京軍區第十七軍的轄二十五師、三十三旅赴臺灣作戰,而護送十七軍的,是海軍部的第四分艦隊。

第四分艦隊的司令官正是臺灣省長沈壽崇的另一個弟弟,沈壽嶽。其實這時臺灣有第三分艦隊駐守,不過商毅也但心荷蘭的巴達維亞當局會派遣艦隊來支援臺灣,因此再給臺灣曾加一個艦隊的海軍兵力。

第十七軍在十二月十二日從南京出發,到達杭州上船,行向臺灣。在十二日十八日,艦隊到達臺灣。

荷蘭人修築的赤嵌城和熱蘭遮城都是臨海而建,大體位於另一時空裡的臺南市附近,這裡海岸曲折,在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臺江港。赤嵌城位於臺江港的東側,熱蘭遮城於臺江港的西側,兩城互爲犄角,以臺江爲東面出海港口,北面以鹿耳門嶼爲屏,南面以七鯤鯓爲障,並且在臺江兩側修築炮臺,橫鎖海面,確實易守而難攻。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南北兩條航路: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鯓之間;北航道,在北線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過戰鬥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通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在另一時空裡,鄭成功是藉助海水漲潮,才從鹿耳門嶼航道偷渡得手,登上臺灣島。

但現在中華軍己經基佔領了臺灣全境,荷蘭人只能全線退守到兩城裡,而臺江港己被先期返回臺灣參戰的第三分艦佔領,擊敗了荷蘭海軍,切斷了荷蘭人的海口通道,沿海的炮臺也己全被中華軍佔領,因此第四分艦隊也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南航道直接駛入臺江登陸。

沈壽崇和沈壽嶢早己經得到了通報,因此也趕到港口來迎接中華軍。

十七軍的軍長叫張立東,是特種兵出身,下船之後,和沈壽崇、沈壽嶢等幾個人客氣了一番之後,立刻就開始談論現在臺灣的形式,巴達維亞方面足否真的援助臺灣了。

不過這時臺灣的局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爲荷蘭的巴達維亞當局確實給臺灣派來了一部份援軍。

在幾個月以前,中原大戰激戰正酣的時候,荷蘭的巴達維亞當局己經從撤離的中國商館人員那裡得知,中國決定與荷蘭徹底決裂,終斷了兩國貿易,同時還要求荷蘭撤離臺灣。

結果在懂事會裡又引發了一番爭吵,當初反對支助清廷的董事們紛份指責那些投了贊同票的董事,把局面弄壞了,現在失去了中國這個巨大的貿易伙伴,將使公司的利益受損,他們應該爲此付全責,而贊同這一決議的董事則大叫着要用武力教訓一下中國,建議巴達維亞的荷蘭軍隊組成遠征軍,進攻中國,重新打開和中國的貿易犬門。

正好這時幫助曰本的三艘荷蘭戰艦也回到了巴達維亞,海軍司令官范德薩向荷蘭東印度公司提交了一份中華軍海軍戰鬥力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范德薩詳細的記錄了這次戰鬥中,中華軍的海軍戰艦的數量、噸位和火炮數量,認爲以目前巴達維亞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是中華軍海軍的對手,建議立刻向國內救援,荷蘭國內至少要派出一支五十艘戰船,一萬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纔有可能與中華軍對抗。

范德薩報告的提出,在董事會裡又引發新一輪的爭吵,出戰的聲音也小了許多,除了少數幾個頑固份子以外,有不少董事們也擔心,如果派出艦隊被中華軍擊敗,那這個責任誰來承擔;但董事會同樣也承受不了丟掉臺灣的責任,總之現在是兩頭都不討好。

經過了好幾輪的爭吵和討論之後,董事會最終討論出了一個拆中的方案,還是向臺灣增派駐軍,但只增援陸軍,不派海軍,艦隊只付責將陸軍送到臺灣之後,立刻返回,不得與中華軍的海軍交戰。並且要求陸軍一定要守住臺灣,等待援助。

這樣一來反正援兵也派了,艦隊也不會打敗仗,董事會也就不會有責任。如果最終還守不住臺灣,那就是臺灣大員的責任了。同時董事會也決定派人趕回荷蘭國內救援,並且聲明,如果沒有足夠的援軍,東印度公司將很難保障荷蘭在亞州的利益。

這次給臺灣派出的援軍是八百五十人,還是由范德薩付責運送。因爲今年本來是荷蘭臺灣大員的換任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選任的第十任臺灣大員長官費爾勃格己經到達了巴達維亞,因此援軍的指揮官就甴他來擔任,而將要御任的第九任臺灣大員長官歐沃德仍然留在臺灣,幫助費爾勃格渡過眼前的難關。

就這樣,責任推乾淨了,替罪羊也選好了,董事們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只可憐還沒有上任的費爾勃格,這時也只能硬着頭皮,帶領着軍隊趕去臺灣。

駐守臺灣的第三分艦隊到琉球羣島擊敗日本海軍之後,又在琉球羣島駐守了一段時間,才返回臺灣。因此這時臺灣的中華軍雖然包圍了赤嵌城和熱蘭遮城,但只能阻隔兩城的陸路,無法切斷兩城的出海口和海路聯繫,而荷蘭艦隊也乘着這個空子,在臺江港登陸,將費爾勃格和荷蘭軍隊留在臺灣,然後立刻揚帆轉舵,駛離了臺灣,連一夜都沒有留。

就在荷蘭艦隊剛剛離開,第三分艦隊就回到了臺灣,立刻趕到臺南來參戰,雙方就是前後腳的功夫,如果荷蘭艦隊晚走一天,結果還真不好說。

第三分艦隊一到臺南,立刻就向臺江灣裡駐守臺灣的荷蘭艦隊發動進攻,這時荷蘭在臺灣只有四艘主力戰艦,分別是赫克託號、斯?格拉弗蘭號、白鷺號、瑪利亞號,前兩艘爲六百噸級,後兩艘爲三百噸級。其實都是商船。

在此同時,沈壽崇、沈壽嶢也率軍出擊,從岸上攻擊荷蘭的炮臺。而荷蘭人剛剛得到援軍,也出城迎戰,費爾勃格下令上尉貝德爾和阿爾多普,各領四百士兵,分從兩路迎戰中華軍。雙方在海陸兩路,均展開激戰。

但無論是海路還是陸路,雙方的兵力相差都十分懸殊。

在海路區區四艘荷蘭戰船迎戰第三分艦隊的十五戰船,而且其中還包括一艘二級戰列艦,五艘三級巡洋艦,結果戰鬥只用了半個多小時就結束了。

四艘荷蘭戰船中,赫克託號在戰鬥一開始就遭到了中華軍三艘巡洋艦的圍攻,連中數十炮,被打得遍體鱗傷,只用了十幾分鍾就被擊沉;而瑪利亞號連中了一百多發火箭,轉眼就被熊熊烈火吞滅了。其餘二艘見勢不妙,都想逃跑,但斯?格拉弗蘭號被五艘中華軍的戰船追擊,迫近,靠隴,伏波軍的士兵跳上敵船,和荷蘭人展開了接舷戰,最終斯?格拉弗蘭號被中華軍俘虜;而白鷺號見打不過,也逃不掉,只好扯起白旗投降。荷蘭海軍就這樣全軍覆沒,而海軍司令官範德蘭也在戰鬥中身亡。

而在陸上的戰鬥也同樣是一邊倒,兩路荷蘭軍隊都遭到了兩三部於自己的中華軍攻擊。因爲雙方都是使用的燧發槍,射程也都差不多,因此也都釆用橫列線形戰術,進行互相對射。

但中華軍在人數上佔優,而且火帽打火的成功率也要高於荷蘭兵使用的火槍,結果在互相對射了十幾輪之後,荷蘭軍終於堅持不住,敗退下去。中華軍乘勝追擊,將荷蘭軍殺得大敗,傷亡二百多名士兵,上尉貝德爾也死於混戰之中。另一位上尉阿爾多普帶領着殘兵,敗回了熱蘭遮城。而中華軍乘勢佔領了城外的炮臺。

新舊兩位臺灣大員長官費爾勃格、歐沃德也只好下令,全力守衛兩城,等待援軍。這時荷蘭在臺灣共有兵力一千四百多人,另外還有五百多土著兵,而荷蘭士兵的家屬等也有一千多人,土著家屬有一千五百多人,費爾勃格命令將所有士兵和土著的家屬都遷移到熱蘭遮城裡居住,又命上尉瓦連京帶領四百荷蘭士兵,二百土著守衛赤嵌城,其餘士兵守衛熱蘭遮城。

駐守臺灣的中華軍早就開始圍攻這兩座城堡,但由於缺少重型火炮,因爲圍困兩城達一個半月,但都無法攻破。第三分艦隊回來之後,本打算從船上撤一些艦炮下來攻城,但就在這時,十七軍和第四分艦隊也己經到達了臺灣。

第145章 迴歸第166章 雨戰(二)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3章 反擊(一)第161章 飛剪船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05章 北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6章 皇室私密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82章 佈置(三)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102章 備戰(四)第85章 夜襲(三)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93章 勸降(上)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404章 新年(下)第35章 追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234章 收尾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66章 雨戰(二)第79章 救急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46章 內外夾攻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78章 衡州府第186章 講和(上)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65章 破局(五)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86章 講和(上)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
第145章 迴歸第166章 雨戰(二)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3章 反擊(一)第161章 飛剪船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05章 北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6章 皇室私密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82章 佈置(三)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102章 備戰(四)第85章 夜襲(三)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93章 勸降(上)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404章 新年(下)第35章 追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234章 收尾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66章 雨戰(二)第79章 救急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46章 內外夾攻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78章 衡州府第186章 講和(上)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65章 破局(五)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86章 講和(上)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