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擁立監國(下)

第二天,商毅也排出最盛大的禮儀,會見潞王和魯王的特使,以表示自己對這兩位監國的尊重之意。無論心裡揣着多少小九九,但表面文章一定是要做得過去的。

潞王的特使黃宗羲,商毅早就見過了,而且還和他打過好幾次交道,在這次南京的順逆之爭中,商毅和黃宗羲雖然站到了對立面上。但畢竟沒有直接交鋒,儘管這次南京失守,東林黨要付主要的負責,黃宗羲就是其中之一,但商毅也不打算和他爭個對錯出來。

不管黃宗羲在另一時空裡,犯了多少錯誤,但有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就是他始終沒有投降清廷,既使是在晚年,在清廷的統治基礎幾乎己經不可動搖的情況下,也只是寫了幾首爲康熙歌功頌德的詩,但終身沒有出仕清廷爲官,在當時的這種環境下,能夠堅持這一點,確實也是很不容易了。致於其他的方面,商毅也能夠體況。

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爲,商毅對黃宗羲的學術水平還是非常敬佩的,當然也希望黃宗羲能夠減少政治的影響,在這個己經改變的時空中,讓自己的學術觀點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至少在王夫之身上,商毅己經發現了很多變化。

而魯王方面的特使張煌言,也是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另一時空裡的民族英雄,在明知幾乎不可爲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至清康熙三年,被俘後遭殺害,依然不屈,這一點和文天祥頗有相似之處。

或許張煌言在歷史上真正的建樹並不多,事業也多以失敗而告終,但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揺,不倔從於侵略者,就是這一點,也值得讓商毅尊敬。當然在這個時空裡,張煌言還能不能成爲那種充滿了悲劇彩色的民族英雄,還真不好說,起碼來說史可法一直挺到了這個時候,如果在另一時空裡,他應該死了大半年了。不過在商毅看來,改變這些民族英雄的命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三方相見之後,商毅對黃宗羲和張煌言都表示了禮敬之情,同時也再次披上了武將不干涉政事的防彈衣,表示自己對潞、魯之爭保持中立,無論是那一方出任監國,自己都承認,或者是那一方先到杭州,自己就會奉其爲主,但要求組閣時必須讓史可法和吳甡入閣理事。

這一點是商毅昨天晚上和葉星士商議的結果,在奉立監國的決意上再打一個補丁,畢竟對明朝官員的政治智慧不能高估,萬一有人心存僥倖,或是真的不開竅,傻怔怔的真就跑到杭州來了呢?索性就先斷絕了他們的後路,那就是來杭州就必須以史可法和吳甡爲核心組閣,其他人靠邊站,這一來只要不是弱智,估計就不會向杭州瞎跑了。

不過黃宗羲和張煌言聽了之後,也都大爲驚訝,誰也沒有想到,商毅會釆用這種兩不得罪的方式,而且據然還都能夠找了武將不干涉政事的大名議的依據,還讓人無話可說。但很快兩人的表情就變了,黃宗羲雙眉緊鎖,一臉陰霾,而張煌言卻是一臉喜色。

這是兩人的心態不一樣,因爲史可法到徽州時說得很清楚,商毅已經明確表示,支持潞王監王,因此在黃宗羲看來,這回來杭州只是例行公事而己,但結果卻是這樣。而且還不能說商毅說謊,因爲商毅確實是支持潞王監國,只不過他同時也支持魯王監國,而且黃宗羲心裡也清楚,徽州的那批人肯定不會讓潞王來杭州的,萬一魯王到了杭州,那不就麻煩了嗎?

而張煌言可沒有黃宗羲這麼多想法,他本來對這次杭州之行是不抱多大的希望的,因爲現在誰都知道,商毅和吳甡、史可法己經結爲一黨,而史、吳兩人都是支持潞王的,但沒想商毅回到杭州之後,魯王還有機會。因此張煌言也決定,儘快趕回溫州,讓魯王趕快動身,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杭州來。

當然在張煌言看來,商毅提出的條件也都是很合理的,由其是未來的內閣應該以史、吳兩人爲核心組建,張煌言也非常贊同,無論是聲望、資勵還有經驗,在南方也確實沒有人能和史可法、吳甡相比,如果魯王真的搶先一步到了杭州,內閣首、次輔臣,也只有史可法、吳甡出任最合適。有這樣的想法,也說明現在的張煌言確實還太年輕,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不僅沒能看出商毅的用意,就連魯王內部的實際情況也不明白。

最後商毅還表示,爲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把外州暫時讓給魯王存身,而對潞王那邊,贈送給他們十萬兩白銀、一萬石米。其實商毅的打算就是讓他們安心的呆在原地別動。這點錢糧對商轂來說,只是一個小數目,並不算什麼,而處州是浙江和福建交界的地方,福建是鄭芝龍的地盤,讓給魯王定居,也是在自己和鄭芝龍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帶,雖然商毅的鄭芝龍己經達成了貿易協議,但互相之間一直都在防着對方,只不過實力平衡,才相安無事,現在商毅要全力迎戰清軍,不想和鄭芝龍發生衝突。

張煌言不知就裡,還以爲商毅這是一片好心,因此也對商毅頗爲感激,向商毅道謝之後,也立刻就告辭,返回溫州去向魯王報信,而黃宗羲卻沉着臉不說話,只是向商毅拱了拱手,然後轉身就走,第二天也沒有來向商毅辭行,只是派人來通告了一聲,就離開了杭州,轉回徽州去了。

商毅對這些事情並不在乎,相反在第二天的[杭州時報]上正式公佈了自己的主張,現在的[杭州時報]己經在南方傳插的很廣,雖然這時南京失陷,[杭州時報]已經不能向西發行了,但在南方一直傳到兩廣地區,都有發行,雖然等[杭州時報]到達兩廣地區以後,至少己經晚了五天,但依然還是供不應求。

當然也把南京之戰的全部過程,還有商家軍的戰績,包括錢謙益寫的勸降順表,還有商毅迴應的抗清詩,也都一一展現在南方的民衆面前,有許多百姓,甚致是官員,都是靠[杭州時報]來了解南京的戰事,因爲自從過年開始,南京的邸報就己經停止了。

而隨着[杭州時報]的傳播,商家軍的威名也在南方進一步擴大,因爲在皇帝己死,清軍攻入城市中的情況下,商家軍依然能夠以不足三萬的孤軍,對抗十數萬清軍,堅守了南京達一個月之久,同時還給清軍造成了大量的傷亡,確實是十分難得,大多數人可不會管什麼黨爭不黨爭,誰在真正的抗擊清軍,誰在空喊口號,不幹實事,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黃宗羲和張煌言都離開杭州之後,商毅也把精力都投入到備戰上來,現在防守計劃都己經佈置好了,當務之急是將兵力都佈置到位,而且前一階段的戰鬥減員還要補充,而新軍的中下級軍官缺口也都要選拔,這些工作都要趕來淸軍新一輪進攻之前完成。

另外就是武器裝配也要跟上,由其是現在槍枝不足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分配有限的武器,也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還有預備軍也要再擴充,商毅也決定,在浙江地區再擴充十個預備旅,爭取在今年再擴充十萬左右的軍隊,這樣才能夠保證商家軍擴張之後,兵力不致於再不足了。

不過商家軍在南京的努力作戰到也並沒有白費功夫,儘管清軍終於在佔領了南京,但自己也蒙受了不小的損失,也需要修整一段時間,因此阿濟格也決定,暫時停止了軍事行動。以穩固南京的防守爲主。這樣一來,也給商家軍贏得了不少的時間,商毅一面準備,一面等待着湖北那邊,李定國的消息。

黃宗羲和張煌言分別回到了徽州和溫州以後,果然不出商毅所料,兩方面的擁立大臣都積極的反對潞王、魯王去杭州。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想過,另一方是否會答應商毅的要求,反正只要保證自己不會失勢就行了。同時也展開了激烈的口水大戰,互相指責,都宣稱自己纔是正統,而對方沒有資格監國等等。因爲現在清軍停止了進攻,也使他們都能夠安下心來進行論戰,你來我往,也爭得不亦樂乎。

而南方其他的各勢力見商毅採用兩不得罪的態度,而清軍暫時又沒有繼續進軍的跡像,因此也都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在各地方有一點勢人的官宦豪族也都在打算找一個朱氏的後裔奉立,也過一過當官的癮,而一些藩王也都在積極活動,尋找支持的勢力,也坐一坐龍庭,享受幾天萬歲的稱呼,反正大家都是各取所需。儘管有人沒有找到藩王奉立,也扯起虎皮拉大旗,自立山頭,當家做主,反正在每一個亂世之中,也都不乏混水摸魚的人。

不過平靜的局面終究只是暫時是,清軍遲早都是要重新開始發動進攻。

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266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下)第187章 講和(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332章 對持(二)第269章 召見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章 安撫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403章 新年第35章 追擊第23章 震盪第402章 北境第266章 變數(二)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85章 夜襲(三)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38章 家事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2章 荒鎮怪客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98章 遷移(五)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234章 收尾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251章 調兵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91章 合圍(二)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236章 隱密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2章 清廷(下)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63章 破局(三)第205章 北上第29章 計劃(下)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92章 勸進(下)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
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266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下)第187章 講和(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332章 對持(二)第269章 召見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章 安撫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403章 新年第35章 追擊第23章 震盪第402章 北境第266章 變數(二)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85章 夜襲(三)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38章 家事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2章 荒鎮怪客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98章 遷移(五)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234章 收尾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251章 調兵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91章 合圍(二)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236章 隱密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2章 清廷(下)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63章 破局(三)第205章 北上第29章 計劃(下)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92章 勸進(下)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