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

龍嘯大明

“朝鮮使臣樸正煥,見過皇叔父攝政王,千歲千千歲”

多爾袞點了點頭,道:“樸正煥,免禮”

樸正煥這才從地上站起來,又道:“我家陛下還有一份賀禮,是單獨獻給攝政王的” 說着從懷裡拿出了一份禮單,雙手舉過了頭頂有太監過來接過,轉呈給多爾袞

多爾袞的心情當然非常好,因爲昨晚多爾袞迫不急待,一夜之間居然梅開二度,連續釆了兩朵美麗的鮮花雖然說這兩名朝鮮郡主的容貌風韻未必就比得上莊太后,但一盤大萊味道再美,天天吃也會發膩,偶爾換換口味,其實也不錯,何況這兩名朝鮮郡主也算是上上之選了,又勝在青春少年,當然也令多爾袞覺得回味無窮因此多爾袞也對爲自己送來這兩名美女的朝鮮使團才充滿了好感,於是就在第二天一早下令,接見了朝鮮使團

朝鮮國內當然知道,現在多爾袞就是清廷的立皇帝了,因此每年年朝賀時,也都會給多爾袞單獨送上來一份厚禮

多爾袞打開禮單,簡單的看了一下,現在他就等於是清廷的太上皇一樣,要啥有啥,當然不稀罕朝鮮給他送來的禮物,何況最重要的一份厚禮也都被多爾袞受用了因此掃了兩眼之後,立刻將禮單一合笑道:“你們大王實在是太客氣了”

而這爲使臣樸正煥似乎也知道多爾袞會對禮物不感興趣,立刻又回身從隨從手裡接過了一卷畫軸,呈過頭頂,道:“這是一份特殊之禮,攝政王一定會喜歡”

多爾袞到是有點好奇,笑道:“哦?這是什麼?” 說着示意太監去將畫軸接過來

兩名太監下去,從樸正煥手裡接過了畫軸,打開之後,放在多爾袞的書案上多爾袞一看,原來畫着的是一種帆船的樣式全船長約十二丈左右,寬約三丈,分爲兩層,下層有槳,上層兩側開着十餘個炮口,而船頭呈龍頭形,內有大炮眼,頭尾都裝有大型鐵錐,可用來撞擊敵船而和現在的帆船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船板甲上有頂遮蓋,形似龜殼,而且裝着許多尖銳的鐵錐和尖刀

多爾袞心中一動,現在清廷的軍己經開始訓練,並且己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水軍的進展卻十分緩慢,雖然清廷有鄭芝龍這位昔日的海上霸主,但海軍不同於陸軍,不是靠一兩個人就能夠改變的,儘管鄭芝龍精通水戰,也有極爲豐富的航海經驗和造船知識,但北方的造船技術本來就遠遠遜色於南方,而清廷以前又極不重視海軍的建設,因此海軍基礎實在太差了,幾乎等於零,既沒有船型的圖紙,又缺少有造大船經驗的工匠,也沒有有航海經驗的水手,甚致連一個像樣的船塢都沒有,鄭芝龍就算是天大的本事,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另外現在清廷的財政也十分緊張,有限的經費,當然也只能優先考慮陸軍,海軍自然就是雪上加霜了,何況清朝還對鄭芝龍十分防範,輕易不讓鄭芝龍上船,因此鄭芝龍也十分懶心,結果忙活了大半年,幾乎一點成績都沒有

好在是多爾袞也瞭解海軍的這此爲難之處,因此也沒有責怪海軍,這次命朝鮮調一批工匠過來,其中大部份都是造船的工匠,就足爲了發展海軍所用,雖然朝鮮造船的水平也不怎麼樣,但總是要比清廷強得多而這次朝鮮使團還帶來了一張船型的圖紙,這也正是清廷所需要的,因此多爾袞也十分高興,道:“樸正煥,這是什麼船?”

樸正煥顯然是早有準備,立刻侃侃道:“回稟攝政王,此船名叫龜甲船,因船身形似龜殼而得名,但也正強在此殼上,此殼是以厚木製成,裹上鱗狀鐵葉,可以抵禦敵人弓箭和火器的投射,頂蓋上和甲板旁,裝有鐵錐和尖刀,使敵人不易攀登而頭尾都裝有大型鐵錐,可用來撞擊敵船,側舷開有炮口,也可做攻擊敵船之用,故此此船攻守皆防,可稱天下無敵,當年東嬴日本,無故侵我朝鮮,我朝鮮水師正是靠這龜甲船大敗日本水軍” 說着也將當時朝鮮水軍和日本水軍大戰的經過詳詳細細,添油加醋的說了一遍

多爾袞對海外的世界雖然知道不多,但日本這個國家他還是知道的,而且當年日本侵朝的那一戰因爲那一次戰鬥在中國曆上壓根不算一回事,但卻是朝鮮歷史上少有的勝利戰鬥,由其朝鮮水軍,表現得確實可圈可點,還出了一位名將李舜臣,而龜甲船也就是在那一戰中成名,因此雖然過去了近五十年,但仍然被朝鮮人所津津樂道,而多尓袞也有所耳聞,當然也聽說過龜甲船的名字

本來多爾袞就缺少海軍方面的知識,現在聽樸正煥這番添油加醋的忽悠,把龜甲船說得神忽其神,而且也覺得似乎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因此也十分高興,看來清廷有了這種龜甲船,從海上打敗商家軍,也大有希望了

原來清廷曾在1627年和1636年兩次征伐朝鮮,雖然終於迫使朝鮮脫明服清,但朝鮮畢競事明近三百年,國內對明朝的認同感還比較強,並且素以小中華自居.因此在降清最初的幾年裡,朝鮮的朝中上下皆視清朝爲犬羊夷狄,並私下稱清帝爲“胡皇”,稱清使爲“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還仍用崇禎年號同時清廷兩徵朝鮮,也對朝鮮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而且朝鮮兩次戰敗之後,都向清廷賠償了大量錢財,這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於是也有不少人對清廷都沒有好感,希望能夠擺脫清廷,重回歸明朝

但由於清廷的兵勢強大,明朝自顧尚且不瑕,那還有精力去管朝鮮的事情呢?而且清廷擊敗朝鮮之後,也在朝鮮扶植了一批親清派的勢力,多爾袞在朝鮮的便宜老丈人李世緒也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也在朝鮮朝廷中形成了親清、親明的兩派勢力互相爭權奪利,各不相讓不過隨着清廷越來越強,朝鮮國內的親清派勢力也就越來越大,一直到清廷入關,明朝滅亡,親清派勢力也在朝鮮朝廷中佔了絶對的優勢當然也就再沒有人提什麼重回歸明朝了

但就在這時,商毅倔起,連續擊敗了清廷兩次南侵,使中國形成了南北對持之勢,這些情況朝鮮國內也都清楚,因此朝鮮的親明勢力也再次蠢蠢欲動,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而這時的朝鮮王李琮到是也想回歸明朝,但兩次敗戰也使他心有餘悸,何況朝鮮對中國的局勢也打聽得十分清楚,現在南方四分五裂,一共有三個明藩建立的朝廷同時存在,但實力最強的不是這三個明藩朝廷中的任何一個,而是一個原明朝的將軍因此到底支持那一方,李琮也有些左右爲難,舉棋不定

朝鮮雖是個不起眼的小國,但卻把中國儒家搞形式主義的那一套學了個十足,因此親明派並沒抓住清軍南侵失敗的丌好時機,和南明取得聯絡,建立同盟,共同與凊廷對抗,相反又爲誰能代表明室正統這個問題爭論不休起來

當然紹武、永安、永曆這三個朝廷都有人支持,勢均力敵,只有商毅在朝鮮幾乎沒有支持者,因爲商毅只是明朝的一個將軍,實力再強,當然不能算是明朝的正統,自然也就被無視了結果親明派的勢力本來就不及親清派,這時還又分成三份,互相內耗,結果現在在朝鮮朝廷中,依然還親淸派佔據着優勢,而親明派鬧騰的聲勢雖然不小,但並沒有多少效果

但親清派都十分清楚,自己在朝鮮的權勢,就取決於清廷的盛衰,清廷的勢力越強,自己的權勢也就越穩,而清廷一但衰敗了,自己也必然地位不保,而且還有可能有性命之憂,因此清廷下旨要求朝鮮調集一批造船工匠去清廷吋,也立刻就照辦,同時還主動找出了龜曱船的圖紙,送到清廷,畢竟淸廷的實力也似乎大不如前了,幫淸廷也就足幫自己同時也希望藉助清廷的力量,打壓一下親明派的勢頭,也搞打了一下李琮,讓他不要倒向親明派李世緒又把自己的兩個小女兒也送給多爾袞,也是想和多爾袞再拉近一步關糸,畢竟只有一個女兒還不夠

因爲朝鮮和遼東接壤,可以直接危脅到清廷的根本,因此朝鮮也是清廷的腹地,當年皇太極曾兩徵朝鮮, 就是必須先征服朝鮮,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對明作戰,因此現在朝鮮也絕不容有失

多爾袞得知了這些情況之後,立刻向樸正煥表示,淸廷一定下詔到朝鮮,警告李琮和親明派的勢力

第26章 夜襲(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61章 國事家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93章 勸降(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134章 開業(一)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59章 保薦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97章 困境(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406章 國策(下)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14章 攻佔九州島(三)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93章 勸降(上)第2章 應對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94章 遷移(二)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67章 雨戰(三)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52章 山東巡撫第85章 地雷陣第36章 林家會議第66章 建設(上)第91章 合圍(二)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72章 不解(下)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75章 架臨宿州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202章 夜奔(上)第36章 投靠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31章 攻城(上)第165章 雨戰(一)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205章 北上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91章 勸進(上)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135章 開業(二)第27章 煙雨杭州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56章 奪船(上)第172章 勸進(上)第224章 洞房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一章 真像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332章 對持(二)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223章 全面北伐
第26章 夜襲(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61章 國事家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93章 勸降(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134章 開業(一)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59章 保薦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97章 困境(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406章 國策(下)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14章 攻佔九州島(三)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93章 勸降(上)第2章 應對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94章 遷移(二)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67章 雨戰(三)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52章 山東巡撫第85章 地雷陣第36章 林家會議第66章 建設(上)第91章 合圍(二)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72章 不解(下)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75章 架臨宿州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202章 夜奔(上)第36章 投靠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31章 攻城(上)第165章 雨戰(一)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205章 北上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91章 勸進(上)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135章 開業(二)第27章 煙雨杭州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56章 奪船(上)第172章 勸進(上)第224章 洞房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一章 真像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332章 對持(二)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223章 全面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