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山東巡撫

龍嘯大明

當然南京朝廷在混亂之中,到也不是沒幹一點正事,首先是要崇禎帝確定廟號和諡號,不過正事也是在爭論不休中完成的。

首先給崇禎定廟號是思宗烈皇帝,但南京守備勳臣趙之龍認爲這個廟號不是太好,上奏要求改動。朱由崧先是不許。而禮部侍郎餘煜對據理力爭,說了一大通之乎者也之類的話,也不知道朱由崧聽沒聽懂,反正爭論了一番之後,終於改諡毅宗正皇帝。

而在最關鍵的對外政策方面,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馬士英,卻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奉行借虜滅寇的政策,即借清軍的力量,剿滅大順軍。

當然,南明朝廷在這時提出借虜滅寇政策,到並不完全是出於對形勢的誤判,當時信息不通也有一部原因。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投降清軍的事情,只是一面之辭,現在還沒有得到南明朝廷的確認,至少從表面上看,也可以理解爲吳三桂借來清軍,大敗李自成,是爲崇禎報仇的舉動,甚至可以說是一心爲明朝社稷的不貳功臣,也不爲過。而且清軍當入關時,也打得是爲明朝報仇的旗幟。而滅亡明朝,攻入北京,逼死崇禎皇帝的是大順軍,因此南明朝廷上下都認爲,自己的首要敵人是大順軍而不是清軍,爲先帝報仇雪恥纔是最重要的,

同時,在目前南明朝廷內部關係尚未完全理順的情況下,和滿淸講和,並藉助吳三桂的力量,聯合清軍打擊大順軍,實行借虜滅賊的政策,並天真地認爲此舉可以使清軍與大順軍在交戰中兩敗俱傷,而南明朝廷趁機坐收漁利,不失爲一種可行之策。事實上不僅僅馬士英這樣想,就連史可法、劉宗周、黃宗義這些正人君子也同樣是如此想的。但他們都沒有清楚認識到,現在的南明朝廷面對的最大敵人不是“賊”,而是“虜”。

儘管也有一些中下級官員,如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吏科給事中章正宸等人,都曾上疏,提酲南明朝廷,不可盲目輕信滿淸的承諾,並且列舉出當年北宋借金滅遼、南宋借元滅金的歷史教訓。可惜的是,這時在南京朝中,並沒有多少人聽信。馬士英和東林黨一邊鬥爭着,一邊積極準備安排北使團,並且己經確定了左懋第爲使臣,去和滿清接觸,好實施借虜滅寇的政策。

其實在南明朝廷的各官員心裡,對清軍都懷有一種很深的恐懼感,因爲自從袁崇煥死後,滿清先後四次入關奔襲,並在關外發動大淩河、鬆錦之戰,在這六場大戰中,明軍都以慘敗而告終,儘管滿清在最後一次入關奔襲中,商毅在濟南和青州都重創了清軍,但這只是一個局部戰場取得的勝利,放眼整個戰役來看,依然還是明軍失敗。

因此在衆人的潛意識裡,沒有人願意和清軍交戰,文官是如此,武將們內心更是膽怯,要知道他們連大順軍都打不過,又怎麼敢與打敗大順軍的清軍交戰呢!放眼整個南方,真正不怕清軍的,還真就只有商家軍這一支人馬。只可惜沒有人相信,僅靠商家軍就能夠抵擋得住清軍。

當然借虜滅寇的政策本身並沒有錯,但無論講和還是聯合,都必需是建立在自身有足夠的實力基礎之上,南明君臣只是一味幻想借虜滅寇,但自身卻沒有任何進取的動作,只有偏安坐等之心,不僅喪失了趁亂收取山東、河南的大好機會。同時也把自己的怯弱無能,逐步暴露在滿清面前。

南眀朝廷於六月間任命王燮爲山東巡撫,丘磊爲山東總兵,但這些都是表面文章,因爲沒有武力作後盾,委任的方面大員根本不敢赴任。事實上南明朝廷的潛意識裡,根本就是打算放棄山東算了。

而在這個時候,商家軍在山東大敗清軍,連續收復青州、濟南,生擒王鰲永的捷傳回到南京時,也使南京朝廷上下都十分尷尬的局面中。

不僅僅是馬士英,就連在東林黨內部,也有不少人心裡都在怪商毅多事,青州、濟南丟就丟了貝,好端端的沒事去惹清軍做什麼,雖然收復了青州、濟南,但都是兩塊燙手山芋,拿不得放不得,現在朝廷正準備派出北使團赴北,萬一在這個時候把清軍惹急了怎麼辦?但這話是沒法說出口的,不管怎麼說,商家軍是打了勝仗,總不能說商毅不該收復山東的失地吧。

而且這個消息也經過【杭州時報】傳遍了江南地區,在中下層官員和士大夫之中,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爲朝廷己經很久沒有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了,因此這個消息也是大振人心,而商毅和商家軍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不少人都紛紛要求朝廷出兵,全面收取河南、山東之地。

在輿論的壓力下,南明朝廷也不得不對商毅進行嘉獎,並且拿出一些實質性的行動出來,而當務之急就是要趕緊再派出一位山東巡撫,以表示朝廷絕對沒有放棄山東等地的意圖。

但山東巡撫的人選卻是一個大難題,雖然商家軍在山東打了一個勝仗,但南京的官員對商家軍的戰鬥力到底多強並不清楚,而更爲重要的是,都看出南明朝廷在山東事務上依然是在敷衍,因此對山東巡撫這個差事,人人都避之不及,誰也不敢接這個燙手的山芋。

在這個時候,吳甡才上奏,推薦這時在杭州閒居的原山東布政使孟宏恭出任山東巡撫。雖然馬士英知道孟宏恭是商毅的一夥,但現在也確實是無人可派,因此也只好順水推舟,同意了吳甡的建議。

―――――――――分割線―――――――――分割線―――――――――

甴孟宏恭出任山東巡撫,當然是商毅早就計劃好的,把山東巡撫這個位置抓到手裡,就可以名正言順在山東地區施發號令。而孟宏恭也有很不錯的管理地方的實力,由他和周少桓合作,是應該能夠把登萊的局面穩定下來。

現在孟宏恭到是看穿了,南京朝廷根本就是成事不足,敗是有餘,相反跟着商毅混,說不定還能另謀一個出路,反正女兒也嫁給了楊武丞,自己也算是商家軍的一份子,乾脆就跟着商毅走到底。他對商家軍的戰鬥力還是很有信心的,而且實在不行了,還可以從海路逃走,因此對去山東上任並沒有什麼不願意。

因此接到南京的聖旨之後,孟宏恭立刻向商毅、還有女婿、女兒告別,從海路登程出發。而商毅也派出第二支船隊,隨孟宏恭一起出發,除了運送物資以外,還請周少桓組織一部流民遷移到浙江來,準備向臺灣移民定居。

隨聖旨一起來到杭州後,還有吳甡的一封信,是請商毅幫忙,調停高傑和黃得功之間的爭端。

原來現在不僅僅是南京一團混亂,江北四鎮也用樣是混亂一團。首先是高傑到徐州上任時,因爲貪圖揚州繁華,想順手把揚州也劃入自己的防區,於是要求進入揚州安置家眷,方能前往徐州。但高傑的名聲實在太差,揚州士民們一聽他要進城,立刻把四城緊閉,防賊一樣緊守,不讓高傑部隊入內。高傑自然震怒,勒兵攻城,連攻數日,居然攻揚州不下。

而這時劉澤清和黃得功也都看不過眼讓高傑獨佔揚州,於是兩人同時上書南京朝廷,一個要求領軍保護揚州,另一個彈劾高傑,請朝廷治罪於他,當然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眼看着三人就要展開一場爭鬥。幸好這時史可法奉旨督師江淮,從中周旋,好說歹說,而高傑也自知理虧,也就借梯下牆,接受了史可法的調停,不再要求進駐揚州而改駐瓜州。史可法也把揚州作爲自己督師江北的總鎮,當然也是爲了好管住高傑。

揚州風波就這樣算是免強平息了下來,但太平日子沒幾天,劉澤清在淮安又鬧出事情,因爲朝廷在設制四鎮時,符於了他們在當地自徵錢糧的權力,而劉澤清卻藉機縱兵行兇,在各個村落大肆劫掠,也使淮安各地叫苦不迭,紛紛向史可法投述。因此史可法只好又趕到淮安去制上劉澤清。

那知是按下葫蘆瓢又起,史可法前腳剛走,高傑一沒人看着,立刻就又出了問題,和黃得功打起來了。

事情的經過是:和黃得功同宗的總兵黃蜚想入南京覲見弘光帝,怕在途中爲高傑、劉良佐等人劫掠,就寫信給黃得功,讓他接應一下自己。於是黃得功率三百精騎出迎,但至距邗關五十里以外的土橋時,遭到高傑的襲擊。盡殺黃得功三百精騎。幸虧黃得功本人頗有些勇力,才得以隻身逃免。而高傑乘勝,又趁黃得功離鎮,派大兵進襲黃得功駐紮的儀徵,結果被黃得功的部下打得大敗而逃,千餘人被殲。而等黃得功回到儀徵之後,自然起兵報復,於是,兩人各自整軍備馬,意欲仇殺。結果史可法還沒趕到淮安,又趕忙調頭回來。

吳甡在南京得知之後,也是覺得頭大如鬥,又不忍心看着史可法這樣疲於奔命。只好寫信給商毅,請他幫史可法一把。

商毅接信之後,也哭笑不得,他當然不會去趟灘渾水,只是給黃得功和高傑分別去信相勸。

黃得功和高傑對商毅還是有幾分忌憚的,而且這時史可法也趕到儀徵,苦勸苦說,並且自己出銀償補黃得功馬價,黃得功才勉強接受。而高傑也自知理虧,受史可法勸說,又送千金與黃母作壽陪罪,同時史可法又怕兩人再火拼起來,只得調黃得功移駐廬州,派高傑移鎮徐州。纔算把這場風波免強又平定下來。

而商毅得知黃高罷兵,也鬆了一口氣,現在他可沒空來管這些事情,因爲西班牙的使者己經到杭州。

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81章 佈置(二)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36章 南歸(下)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3章 反擊(一)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0章 婚姻(上)第61章 破局(上)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79章 桂王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45章 戰後總結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42章 提案(上)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75章 湖南失陷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36章 南歸(下)第202章 夜奔(上)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5章 強盜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68章 重逢(下)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84章 四徵湖北第77章 火銃試射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33章 餘波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01章 備戰(三)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78章 力挽狂瀾第59章 保薦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72章 水路攔截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6章 皇室私密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119章 投效(上)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83章 佈置(四)
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81章 佈置(二)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36章 南歸(下)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3章 反擊(一)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0章 婚姻(上)第61章 破局(上)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79章 桂王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45章 戰後總結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42章 提案(上)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75章 湖南失陷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36章 南歸(下)第202章 夜奔(上)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5章 強盜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68章 重逢(下)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84章 四徵湖北第77章 火銃試射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33章 餘波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01章 備戰(三)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78章 力挽狂瀾第59章 保薦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72章 水路攔截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6章 皇室私密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119章 投效(上)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83章 佈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