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應對

就在清廷下旨,對北京百姓進行安撫之後,多爾袞又立刻下令,招洪承疇入見,商議軍務。

北京動亂髮生之後,洪承疇也奉旨率領本部的新軍進入北京,平定這一次動亂,在動亂平息下來之後,多尓袞也沒有讓洪承疇回去,而是讓他將人馬就駐紮在北京的西南郊外。一方面是動亂平息之後,還要穩定一段時間來穩定,另一方面多爾袞也要向洪承疇瞭解一下新軍訓練的情況。

多爾袞心裡十分清楚,這場動亂是南京政府在背後組織、謀劃。那麼這個消息很快就會傳到南京去,而商毅一但收到這個消息,他絕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的。因此現在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新軍的訓練達到一個怎樣的水平,是否可以出戰了。而如果中華軍向清廷發動進攻,會選擇從那裡動手,清廷應該怎樣佈置防禦。

現在清廷的兵邊佈置是:在邊境的主要分南陽、徐州、濟南三個地區駐守。駐守南陽的是懷順王耿仲明部,總計兵力爲八萬餘人;駐守徐州的是順郡王勒克德諢,兵力爲十三萬左右;駐守濟南的是僥餘郡王阿巴泰,兵力爲十萬餘衆。

另外清廷在西安還佈置五萬人馬,由尼堪率領,一來是駐守西北地區,二來也是防備吳三桂的川中人馬。而在天津也駐守了六萬人馬,以防中華軍再從海路進攻,同時還在遼東也駐守了十萬人馬。而在北京周邊地區,駐軍約有二十餘萬。也形成以北京爲核心,向外圍散放的兵力佈置。

而被淸廷寄於厚望的新軍現在共有九萬三幹餘人,比當初擴大了二萬餘人,共分爲六個營,俱體的番號和分佈爲:

神武營:由滿八旗組成,共計兵力二萬人,配有火槍一萬五千支,火炮四百餘門,統領是宗室洛託,現在駐守北京周邊;

神威營:由滿蒙八旗組成,共計一萬五千人,配有火槍一萬一千支,火炮二百八十餘門,統領是阿巴泰的幼子嶽樂,現在駐守濟南;

神勇營:由滿蒙八旗組成,共計一萬五千人,配有火槍一萬一千支,火炮二百八十餘門,統領是代善的孫子巴爾楚渾,現在駐守徐州;

神兵營:由漢軍八旗組成,共計一萬三千人,配有火槍八千支,火炮二百二十餘門,統領是李永芳的三子巴顏,現在駐守南陽;

神工營:由漢軍八旗組成,共計一萬五千人,配有火槍一萬支,火炮二百四十餘門,統領是佟圖賴,現在駐守北京周邊;

神軍營:由綠營軍組成,共計一萬五千人,配有火槍九千支,火炮二百二十門,統領是金維城,現在駐守北京周邊;

全部新軍一共擁有火槍六萬五千餘支,火炮一千六百餘門,火槍比率爲七成五,平均每萬人擁有火炮一百七十餘門。其中火槍的比率和中華虎賁軍相差無幾,火炮還要少一些。但像神武營、神威營、神勇營的火炮配置率要高一些,己經接近了萬人兩百門火炮的比率。

不過這些只是數字上的對比,而實際中,清軍使用的火槍仍在六成以上是火繩槍,燧發槍的總數還不足二萬支,但每種火槍到是都裝配了刺刀。而火炮基本都只能發射實心彈和霰彈,開花彈、拉弦式手榴彈清廷始終還沒有製造出來。但和以前相比,清廷的新軍確實更接近於一支近代軍隊了。

看到這些數字, 多爾袞也頗有些欣慰, 這兩年多的時間以來, 清廷在新軍上確實花耗了大量的心血,現在總算也是有了一些成效了。

在名議上,洪承疇是所有新軍的總統領,但在實際上,他只能直接指揮神軍營的這一萬五千人馬,而從中華軍那邊收降過來的教官營成員,現在也都在神軍營裡任職,也成爲清廷的正式軍官。李本深和趙嶽都擔任參領,其餘分別擔任千總﹑把總等職。

洪承疇當然也知道,清廷不可能把所有的新軍全都交給自己統領,能給自己留下一個營的人馬,就己經很不錯了。在北京動亂髮生之後,洪承疇率兵進京,等動亂暫時平息了下來之後,洪承疇駐軍在密雲縣,維持北京周邊地區的治安。對於北京內部對於這次動亂善後的爭論,洪承疇心裡雖然清楚,應以安撫爲主,不可再施行強硬手段,但他同樣也清楚,這不是自己應該參與的事情,因此對此也一聲不吭。

不過對於逃到密雲縣的北京百姓,洪承疇還是儘量安撫,並使他們在密雲地區安置下來 ,並給他們提供糧食和住所,差不多等於是建立了一個難民營,到了後來,差不多收容了約有七八萬百姓。

等清廷正式下旨,赦免百姓,讓百姓重新返回北京之後,洪承疇也立刻將這一批百姓,全部都遣返回北京,並如實向清廷報告了自巳收容難民的事情。

當然在清廷做出安撫百姓的決定之後,洪承疇的這些工作也受到清廷的大加讚揚,密雲到北京還不到一天的路程,因此就在第二天,清廷的嘉獎聖旨也發了下來,加封洪承疇爲一等阿達哈哈番,並招他入京面對。

洪承疇當然知道,這個時候招自己進京,絕不會是隻爲嘉獎自己安撫百姓的工作,恐怕也是戰事的需要。在動亂髮生之後,洪承疇同樣也估計到了,中華軍一定不好錯過這個機會,乘機向清廷發動進攻,因此洪承疇在這段時間裡,除了安撫百姓之外,也對目前南北的局勢作了一番細仔的研索,做足了準備工作。

接到了多爾袞的傳召之後,洪承疇立刻進宮,面見多爾袞。等進宮之後,洪承疇發現,多爾袞雙眼深陷,面色憔悴,雖然頭髮不多,但也竟有些花白,也可以想像,這次動亂,給他帶來了多大的壓力。

等洪承疇見完禮之後,多爾袞也沒有什麼客氣話,直接就道:“老洪,現在的情況你也清楚,你認爲商毅會不會趁機來打我們?”

洪承疇道:“回稟攝政王,以臣看來,商毅必會發兵,來進犯我大清。”

多爾袞也點了點頭,這一點也早在他的預料中,又道:“那麼你認爲,商毅會從那裡開始發動進攻呢?我們又應該如何抵禦呢?”

洪承疇道:“回稟攝政王,臣以爲,商毅近年連續發動兩場海外戰爭,恐怕在一二年內,無力全面進犯,因此這次進軍,必會選擇一二個地點,發動攻擊,但俱體會從何處進攻,實在難以預料,因此當傳旨邊境各軍,必須嚴加防守,不得怠慢,靜觀其變。”

甴於清廷的情報網絡受損,這大半年的時間裡,對南京的情況掌握得並不是很清楚,只能按一般的常識來判斷,這兩年時間裡,南京連續發動兩場海外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自身也一定會受到相當的消耗,就算兵力損失不大,但錢糧物資一定消耗了不少,不可能在第三年就馬上向清廷發動全面的進攻。因此多爾袞也稍稍有些安心,又道:“老洪,你認爲在邊境地區,還有沒有必要再増加一些兵力呢?現在京師一帶,還是有一些兵力的。”

洪承疇搖了搖頭,道:“臣以爲暫時不必,現在邊境各處的兵力,自保應是有餘,不用來多加人馬。大軍一但調動,商毅必有警覺,因此也會避實擊虛,何況就算是給邊境各地增加一兩萬兵力,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用處不大,因此不如集結兵力,靜觀其變,等找準了商毅的進攻方向之後,再作決定。”

頓了一頓,洪承疇又道:“何況現在北京動亂剛剛平復下來,人心尚未安定,難免不會有人趁機舉亂,集衆鬧事,因此京師重地,不可不留重兵駐守,以備不測之需,京師之兵,不可輕動。另外朝廷可以派人說動吳三桂、尚可喜,讓他們兩人從商毅的側後方發動進攻,以牽制商毅的兵力。”

多爾袞也點了點頭,這也正是他所擔心的,北京動亂雖然是被平息下來,但滿漢之間的矛盾卻仍然十分尖銳,北京的局勢是控制住了,但很難說其他的地方會不會出事,清廷入關才五年的時間,基礎並不是十分穩定,人心也沒有安服,由其是在南京向北方發動進攻的時候,難保在清廷內部沒有人會舉事影應,因此確實要保留相當的兵力,一但發生新的暴亂,就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鎮壓,以免蔓挻開來。洪承疇果然還是老成持重,

另一方面,現在確實是讓吳三桂、尚可喜他們發揮作用的時侯了,現在的清廷己經很難獨立對抗商毅,不說是清廷滅亡,或者算是元氣大傷,對吳三桂、尚可喜來說,也都不是好事,可不能讓他們再袖手傍觀了,在必要的時侯,甚致可以出讓一些實際的利益,也要讓他們出兵相助。因此多爾袞也道:“老洪,還是你想得周全。”

這時洪承疇又道:“商毅無論向南陽、徐州、濟南何處進攻,都尚不足爲慮,臣唯一擔心的,還是他會從海上打過來。”

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67章 雨戰(三)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19章 投效(上)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71章 不解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36章 開業(三)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99章 備戰(一)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136章 開業(三)第160章 民心第17章 朱印船(上)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206章 接頭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93章 勸降(上)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34章 宣戰(上)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99章 備戰(一)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203章 夜奔(下)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35章 開業(二)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6章 三路出擊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209章 進京(下)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84章 夜襲(二)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34章 勸說第17章 行軍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369章 交易
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67章 雨戰(三)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19章 投效(上)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71章 不解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36章 開業(三)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99章 備戰(一)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136章 開業(三)第160章 民心第17章 朱印船(上)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206章 接頭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93章 勸降(上)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34章 宣戰(上)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99章 備戰(一)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203章 夜奔(下)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35章 開業(二)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6章 三路出擊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209章 進京(下)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84章 夜襲(二)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34章 勸說第17章 行軍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369章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