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

對不起各位書友,今天上午有事,未能及時更新。(_)

因爲西印度公司的事情政府機構並不參與,因此在第二天,商毅只是下旨,給中國西印度公司頒發了委任狀,並正式封鄭成功爲西印度公司總督。

而鄭成功和鄭芝龍父子商量了幾天之後,也終於拿出了一個計劃,一方面在國內籌資,吸收其他商人投資入股;一方面也在着手準備在印度的開拓工作,而在前期的費用,將首先由鄭氏和商毅從內庫一起出資。鄭氏將出資五十萬兩白拆合銀元五百萬元,而商毅也從內庫拔出三百萬銀元,另外林家也出資了一百萬銀元,這樣一來,啓動資金就達到了九百萬元,在西印度公司成立的初期是足夠了。

人員方面主要是由鄭成功的舊部組成。但商毅也抽調了二十個人,幫助鄭成功主要是付責溝通和協調與英國關係。同時他們也算是商毅派駐在西印度公司的代表。

這二十人中,有十五人都是從軍校和師範學校的學生,另外五人也都是商人出生,而且都是參加過訪問歐州的航行,在印度停留過相當的時間,也在印度做過一定的調查,另換基本人人都會一些英文,這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而這二十人中的領頭者就是陳永華。

在訪歐期間,陳永華的表現十分出色,不僅收集了許多有用的資料,並且對英國和印度的情況作了大量有用的筆記記錄。在與英國方面的交流勾通中,也顯示出了很好的交涉溝通能力,而且還學會了英語的對話和寫作能力,可以保證和英國人進行基本的交流,並進行書面來往。因此商毅要中國使團的團長樑秉業開列去印度的人員名單的時候,樑秉業守先將陳永華的名字放在了第一位,並且向商毅極力稱讚陳永華的才能。

於是商毅這才下令,甴陳永華來擔任這次派遣去印度的領頭者。同時也覺得有些好笑,鄭成功和陳永華,本來以爲在這個時空裡已經沒有了交集的兩個人,陰錯陽差的居然還是組成在一起去了,那麼就來看一看,這兩個人的組合,能夠在印度開創出一個整樣的局面來。

同時商毅也拔出二艘三級巡洋艦和二艘四級驅逐艦,鄭成功也拔出四條一千料福船,共計出動五百人組成第一批赴印度的先遣隊,將在十月份出發。(_)

西印度公司的中國分部設在浙江的松江府上海縣。並同立刻向社會徵集入股的資金。

這種聯合集資,成立股份公司的模式,在東南沿海一帶地區十分常見,畢竟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只有集中多人才能夠達到足夠的實力。而且自從中英之間開間進行貿易來往之後,也有一些敢於冒險低商人將商品直接運到印度販買,以賺取更大的利盅,因此對印度也有一定的瞭解。對中國在印度成立一個公司也非常感興趣。

而有一些商人並不知道印度在那裡,也不知道印度的作用,但見到西印度公司有官方支持,連皇帝都從內庫掏錢投資參股,當然也使不少商人對西印度充滿信心。於是願意出資入股的人有不少,其中不乏有雄厚資金實力的大商人。因此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有許多的投資意向,前景十分讓人看好。

當然在籌備成立西印度公司的同時,南京方面也在加緊的準備着商毅的北巡行動,北京方面和沿途的各府州縣等地區也郄己經接到了南京的通告,也在做着接待的準備工作。

同時針對清廷的餘衆在蒙古拉隴蒙古各盟旗,企圖組成連盟,與帝國對抗的活動,統戰部也決定,在秋季之後,集中北京、甘肅兩個軍區的兵力,向蒙古發動一次軍事行動,目標是將帝國的疆土擴大到長城以北的地區,收復張家口以北、熱河、察哈爾、以及歸化土城默特等地區,徹底清除清廷在蒙古的勢力,使帝國的北彊初步穩定下來,並且爭取能夠收服蒙古各盟,或者是收服一土個蒙古盟旗,並對蒙古其他各盟造成巨大的危攝力,使其不敢再輕易的與帝國爲敵,爲下一步收服整個蒙古地區做準備。

因此統戰部也命成進和李定國馬上制定對蒙古的軍事計劃,以及所需要的軍資用度等物,然後交由統戰部審批。

――――――――分割線―――――――――分割線――――――――

而就在這時,朝鮮再次派出使團來到南京,向中華帝國表示臣服,並請求中華帝國對自已的冊封。

雖然中華軍在新年之前就己經控制住了朝鮮的局勢,並且又狠狠打擊了親清的洛黨勢力,但朝鮮畢竟己經倒向清廷數十年,親清的勢力在朝廷也頗爲深厚,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清除乾淨,就好像當初清廷征服朝鮮之後,親明的勢力仍然還能繼續存在,一直等到時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雖然洛黨的首領被殺,重要的大臣也都紛紛被罷免,但在基層還是有相當的勢力,他們在內心裡還是盼着清廷能夠扭轉局面,再來一次改變。

在新年之後,中華軍開始向清廷發動最後的進攻,因此大批兵力也都甴朝鮮跨過鴨綠江,進入遼東地區,對朝鮮的控制也相對放鬆了許多。當然在這個時候,朝鮮國內還有親華的元黨當政,洛黨的餘衆到是還不敢明目張膽有反華親清的舉動,但在一些言語上,己經開始進行鼓動宣傳中華軍的北伐將會失敗,或者是清廷退守關外之後,還有反敗爲勝的機會,漢滿之爭勝負未必可知等等。企圖煽動人心,製造輿論。

但中華軍的北伐進行異常順利,僅僅只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不僅收復了北京,連清廷的老家遼東、也都一鍋全端,清廷的皇帝福臨舉城投降,清廷也徹底滅亡了。當然洛黨的餘衆的最後一線幻想也完全破滅了。

以前元黨之所以還能堅持,就是因爲清廷並未取得全國的統一,在南方始終還有明朝的餘部在堅持,因此還有翻盤的可能性。而現在洛黨寄以了厚望的清廷不僅徹底滅亡,連老家建州甚致是寧古塔地區都被中華軍佔領了,就算是決心再堅定的人也都動搖了起來。

因此領議政元斗杓上疏朝鮮國王李淏,請求再次派出使臣到南京去,一來是祝賀中華帝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成功;二來也是再次向中國請求冊封。而李淏也正在擔心,中國消滅了清廷之後,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朝鮮。因此立刻下令,以宋時烈也使臣,出使中國。

在這次北伐中,朝鮮發動了十餘萬軍民,一直在供應進攻遼東的山東軍區部隊的糧草物資,也確實是幫了不小的忙,而且又是第二次主動來南京請求冊封,因此內閣成員也都認爲,朝鮮的認錯態度不錯,而且傳統以來,朝鮮就是中國的屬國,因此這一次也應該答應他們的請求。當然有一些強硬的官員則表示,雖然中國答應冊封朝鮮,但必須要求朝鮮毎年進貢。

而商毅和內閣、統戰部的成員開會討論之後,向朝鮮提出了幾項條件:一中國承認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並對朝鮮的歷任國王都派使臣冊封,朝鮮新王繼位之後,需向中國上表請封;二朝鮮太孑在成年之後,需在中國留學五年,方可回國,如果朝鮮尚未策立太子,則遣王子數人,在中國留學,太子將在中國留學的皇子中產生;三中國在朝鮮派駐使臣,付責處理中朝之間的相關事務,朝鮮國內的重大事情,都需由中國認定;四中國將在朝鮮江華島、釜山兩地駐軍,朝鮮國內的正式軍隊數量不得超過十萬人,朝鮮的重大軍事行動,必須徵求中國同意,一但朝鮮遭遇外敵入侵,中國將出兵支援,詳細條件可另行簽定條約;五朝鮮對中國全面開放,中國商人可以赴朝鮮自甴經商,貿易,開辦工廠、銀行、商鋪等等,朝鮮對中國商人只征服過境稅,其餘稅賦一率全免,詳細條件可另行簽定條約。

其實按這五點條件的要求,朝鮮實際己不僅僅再是中國的藩屬國,而已成爲中國的半殖民地。商毅當然知道朝鮮的地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東面屏障,向東牽制日本,向北搖控着海叄威、庫頁島等地區,是切斷俄羅斯東部出海南下的交通要路,在另一時空裡,也是美國遏制中國的第一島璉的起點。因此最好是能將朝鮮併入中國自己的領土,甴自己來控制。

不過商毅也知道,現在還不是徹底將朝鮮併入中國的時機,因此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名議上,仍然將朝鮮納入中國藩屬國的位置,但和明清兩朝的時代相比,中國也加強了對朝鮮內政、海關、軍事等方面的控制,逐步擴大中國對朝鮮政局的影響力,將朝鮮殖民化,然後再等待一個時機,再將朝鮮併入中國。

而中囯西印度公司的成立, 和中國將朝鮮殖民化,也被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爲,是中國殖民時代的開始。

第84章 夜襲(二)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39章 吳甡督戰第82章 游擊戰(一)第49章 皇太極(下)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31章 山東大捷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38章 家事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35章 南歸(上)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13章 反擊(一)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27章 夜襲(下)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77章 鑄炮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一章 真像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42章 勸降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160章 民心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272章 不解(下)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35章 開業(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5章 作戰原則第24章 南京使臣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35章 開業(二)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
第84章 夜襲(二)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39章 吳甡督戰第82章 游擊戰(一)第49章 皇太極(下)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31章 山東大捷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38章 家事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35章 南歸(上)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13章 反擊(一)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27章 夜襲(下)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77章 鑄炮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一章 真像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42章 勸降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160章 民心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272章 不解(下)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35章 開業(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5章 作戰原則第24章 南京使臣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35章 開業(二)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