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

龍嘯大明

?其實商毅根本就沒有把這些南明舊臣放在心上,還是那句話,關他們只是暫時,等國家穩定下來之後,就把他們都放了,要不然老是關着他們,也沒多大意思,還要花錢養着,太不划算了。.

這時己經進入了後明六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四冃,在南方戰場前線的各部隊也都休整得差不多了,統戰部也認爲,可以進行第二階段的戰鬥了。

不過這時戰局發生了一些變化,佔據雲南的大西軍餘部,接受了永曆朝廷的招安,正式加入了永曆朝廷,與中華軍爲敵。

原來張獻忠在四川戰死之後。大西軍在張獻忠的妻子陳氏、宰相汪兆齡,和他收養的幾個義子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的領導下,收集潰散的大西軍餘部,重整隊伍,率軍出川南撤,從川南首先進入了貴州地區,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時佪。

而這時大西軍的領導層出現了分裂,在貴州的休整期間,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等人也仔細的反思了張獻忠的作爲,認爲大西軍以後不能像張獻忠那樣,胡亂殺人,動輒屠城,還是當以收隴人心爲主。而陳氏和汪兆齡則仍然主張濫殺政策。

結果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三人聯手殺死了陳氏和汪兆齡,這樣就形成了以三人集體領導大西軍的體制。而在這三人中,孫可望的年齡最大,而且原來的地位和威信也比另二人高,因此成了三個中間的主要領導人。但重大事情,還是由三人一起商議決定。

而在整肅內部之後,三人也嚴令各軍:自今非接鬥,不得殺人。也使大西軍出現了氣象一新的狀況,在貴州省期間,大西軍基本能做到秋毫無犯。

不過貴州民貧地瘠,而且又腹背受敵,並不是長駐建基之地,因此三個人也在尋找可以建立基礎的地方。而就在這時,明朝的雲南石屏土司龍在田邀請大西軍進入雲南,幫自己平叛。

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 的時候,張獻忠曾受過明朝的招撫,在湖北谷城駐紮了大半年時間。當時龍在田被明廷調往內地,在湖廣、河南平亂,在名議上他是張獻忠的上司。而張獻忠當時出於策略考慮,曾經拜龍在田爲義父,並且從他那裡得到了馬匹、軍械,因此當時張獻忠部下的衆將,和龍在田的雲南軍隊來往交從比較近密。

後來龍在田己被調回雲南,正好這時雲南當地的土司沙定州舉兵作亂,龍在田不敵沙定州的叛軍,跑往大理躲避。聽說大西軍餘部佔領了貴州,馬上派人攜密信通知大西軍,請大西軍入滇,幫助自已平定叛亂。

結果大西軍的戰鬥力和中華軍當然沒法比,也不如清軍或吳三桂的川軍,但比起沙定州的叛軍來,還是綽綽有餘,入滇之後,很快就擊敗了沙定州的叛軍,佔領了昆明,並且與明朝的雲南總兵楊畏知、黔國公沐天波達成協議:一,不用大西年號;二,不妄殺人;三,不焚廬舍、女。雙方合力,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迅速的佔領了雲南全境,並擒殺了沙定州。

一統了雲南之後,孫可望自稱平東王,以劉文秀爲撫南王,艾能奇爲定北王,封官設職,以楊畏知爲華英殿學士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沐天波仍爲黔國公,大西軍的原將領嚴似祖爲吏部兼禮部尚書,王應龍爲工部尚書,丁序焜爲戶部尚書,任僎爲副都御史掌都察院事,馬兆羲爲學院,張虎爲錦衣衛。但並沒有建國立號。

然後孫可望等人在雲南悉心經營,前後近三年,雲南全境大抵平靜,既沒與清軍發生戰鬥,也沒與南明政權有太多接觸,基本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境地。由於政策措施正確得當,雲南地區的社會安定,生產迅速恢復發展,大西軍對雲南的統治日益穩定,實力已經大大增強。比張獻忠在四川的時候,還要強盛,居說總兵力可以達到三十萬。

不過雲南畢竟不是世外桃源,孫可望等人也知道,無論是明軍還是清軍,或者是中華軍,一但得勢,必然會束進攻雲南,在這個亂世的年代,根本就不可能置身事外,早晚都要衼捲進這個時代的風雲中去,因此孫可望等人一也在經營雲南的同時,一邊也沒忘了打聽外面的情況,尋找主動參與出去的機會。

而孫可望等人首先想到的,還是和離自己最近的永曆朝廷合作,因爲雲南畢竟過於偏遠,大西軍只能從貴州、廣西一帶的地區得到的消息,並不能完全掌握這時的天下大勢,甴其是對南京政府的情況,所知極爲有限,在孫可望等人看來,商毅不過也和自己一樣,是一個獨佔一方的割據勢力,只是他佔的是長江地區而巳,而明朝還代表着正統,另外雲南的原明臣楊畏知、沐天波也極力勸說孫可望奉立永曆朝廷,出兵相助。

因此在後明五年,清順治六年(1649年)初,孫可望派楊畏知爲使,赴桂林向永曆朝廷進奉表,並進獻南金二十兩、琥珀四塊,馬四匹,以表善意。但也請永曆朝廷封自己爲秦王。

但當時永曆朝廷擁有廣西、貴州兩省,兵馬十餘萬,勢頭還不錯,吳、楚兩黨都反對招納孫可望,因此這事也不了了之。但過了沒幾個月,中華軍出兵南進,永曆朝廷被打得大敗,棄守廣西,逃到了貴州,人馬損失大半,吳三桂又逃入四川,於是這時又人舊話重提,建議永曆朝廷招納大西軍,以拒中華軍。

而永曆朝廷這時也是走投無路,只好把死馬當活馬醫,派貴州巡撫錢邦芑與大西軍聯絡,正式招納大西軍,並封孫可望爲景國公,賜名朝宗,劉文秀寧侯,賜名若琦;艾能奇安侯,賜名時泰。

就這樣大西軍如另一時空一樣,終於參與於到天下的紛爭中來。

商毅對此到並沒有太在意,在擊敗永曆朝廷,收復廣西之後,商毅也預計到大西軍有可能參與進來,畢竟在這個時候,戰爭己經擴展到了雲南邊境,大西軍也不可能再置身於事外了。在另一時空裡,大西軍出滇抗清,是南明歷史中的一個重點時刻,從1650年開始,大西軍北出貴州、四川,東進廣西、廣東、湖南,幾次挫敗清軍,儘管最終沒能阻擋住南明的覆滅,但也確實取得了不少輝煌的戰果,成爲南明後期抗清的主力,使當時本來己是難爲濟的永曆朝廷又多撐了十幾年。

不過商毅並不認爲現在的大西軍還能夠複製另一時空裡的成績,首先中華軍可不是清軍,戰鬥力遠超過清軍,而大西軍畢竟還是一支純冷兵器的傳統軍隊,他們的戰鬥力,決不會超過另一時空的水平;其次中華軍的民衆基礎也遠比清軍要好得多,在清軍與大西軍交戰的時候,在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的統治都不穩定,而現在湖南、江西己經成爲中華軍穩固的大後方,廣東、廣西雖然纔剛剛佔領,但也基本恢了秩序,加上南京政府的財力,物資充足,比另一時的清軍要強得多。還有一點就是商毅早早下手,把李定國給挖走了,在另一時空裡,李定國在南明後期的作用舉足重輕,大西軍出川之後,取得的輝煌戰績中,有一大半都是李定國的功勞,而現在李定國已經是中華軍的一員大將了。

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商毅認爲大西軍並不足爲慮,對中華軍的危脅甚致還不如吳三桂的川軍。一來吳三桂也算是這個時代少有的名將,而且川軍以當初的關寧軍爲基礎組建,本來的戰鬥力就不在清軍之下,現在又裝配了大量的火槍火炮,有朝着近代軍隊模式發展的區勢,另外四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物產豐富,也能爲吳三桂提供足夠的後勤支援保障。

因此在商毅看來,這個被自己的蝴蝶效應造成的軍事力量,纔是目前自己最大的敵人。而在南方的第二階段戰役,商毅的計劃方略是先打四川,再收雲南。

雖然這個方略並不苻合商毅一貫主張的先打弱小之敵,後打強大之敵的作戰原則,但打仗最忌違的就是死搬硬套,紙上談兵。正所謂是兵隨勢變,任何作戰原則,戰術思想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靈活運用。

雲南孤懸於西南一隅,位置偏避,難對中國大局產生影響,因此完全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不去管他,而吳三桂坐擁四川北連關中,南接雲貴,而且正好位於長江上游,順流直下,就可以進攻兩湖,南北可與清廷、永曆聯手,正是拆沖要地,因此首先打下四川,就可以徹底切斷南北的聯絡,下一步無論是進入關中,攻佔雲貴,都可以背靠川中,得到川中的物資支援。

還有一點就是所謂強弱,其實是相對而言,和中華軍相比,無論是川軍還是大西軍,說白了都是弱敵,現在商毅只不過是從兩個弱敵中選一個稍強一點動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也並不算違背先打弱小之敵,後打強大之敵的作戰原則。

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3章 趕集(上)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24章 南京使臣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5章 反擊(三)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60章 莊妃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57章 奪船(下)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37章 南方情報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203章 夜奔(下)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47章 金殿廷議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80章 放棄青州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07章 哭諫(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42章 海警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96章 軍校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55章 插曲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78章 工匠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44章 規則(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43章 拿人墊吧第114章 優勢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65章 雨戰(一)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45章 貨幣第81章 洋人(下)第91章 合圍(二)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23章 造船(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
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3章 趕集(上)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24章 南京使臣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5章 反擊(三)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60章 莊妃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57章 奪船(下)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37章 南方情報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203章 夜奔(下)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47章 金殿廷議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80章 放棄青州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07章 哭諫(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42章 海警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96章 軍校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55章 插曲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78章 工匠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44章 規則(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43章 拿人墊吧第114章 優勢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65章 雨戰(一)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45章 貨幣第81章 洋人(下)第91章 合圍(二)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23章 造船(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