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

中華軍收復北方的戰鬥,最先還是從朝鮮開始。

周少桓平定了朝鮮之後,就開始着手準備渡過鴨綠江,進攻遼東,因此下令第二師,進駐鴨綠江邊的義州,隨時準備渡江進入遼東,就在新年之後,徵月初七,周少桓就下令第二師,渡過鴨綠江,首先在鴨綠江的北岸建立一個前沿的據點,準備接應大軍過江。

義州位於鴨綠江的下游,離鴨綠江的出海口不足二十里,這一帶的江面寬闊,達到五六百餘步,但水流頗急,而在義州的對面,就是清廷在遼東的邊防要塞鎮江堡。

中華軍在初十日從義州開始渡江,同時第二分艦隊也從海路到達鴨綠入海口處,支援第二師的渡江行動。

在清廷入關之後,整個遼東的防禦都是甴盛京昂邦章京付責,在四年以前,中華軍突襲遼東之後,盛京昂邦章京葉克書受責免職,改由一等孑爵、護統敦拜接任盛京昂邦章京,由漕運侍郎吳庫禮出任副昂邦章京,同時也在遼東留駐了大量兵力,最多時,人馬可達十萬之衆,其中滿八旗軍約有七千多人,後來中原大戰,從遼東抽調了一部兵力,現在大約還有六萬多人,而滿八旗軍還剩下近四千人。

敦拜和吳庫禮到任之後,也吸取了葉克書的教訓,在遼東半島的南端,由其是金州灣一帶地區,修建了大量的炮臺和城堡,並且在金州灣和遼東灣沿岸都派駐了大量的兵力防守,超也了遼東兵力的半數,但對鴨綠江北岸的防守兵力並不多,全線的守衛兵力只有六千多人,而鴨綠江全長一千七百多裡,需要設防的地段多達十幾處,結果攤到了鎮江堡裡,守軍不足一千人。

中華軍征服朝鮮的消息,自然是由盛京昴邦章京最先知道,兩人雖然也想到了,中華軍有可能夠會從朝鮮方向進攻遼東,最好是加強鴨綠江沿岸的防守,但現在盛京所剩的兵力並不多,而且沒有朝廷的命令,兩人又不敢調動守衛金州灣和遼東灣沿岸的士兵,誰知道中華軍會不會玩聲東擊西之計呢,萬一把守海的軍隊調去守江,中華軍再來一次跨海進攻怎麼辦,誰又付得起這個責任。

因此兩人也只好從盛京的駐防軍隊中又抽調出五千人馬,補充到鴨綠江沿岸,一面向清廷上報,等待北京方面的合令,但在鴨綠江防線上,只多了五千人馬這也是杯水車蔪,根本就不夠。

因此中華軍從義州發動渡江時,鎮江堡的守軍也只有一千六百多人,只有兩門小炮,火銃六十餘支,還都是火繩槍,好的煫發槍都分到海防軍隊去了。

這麼一點兵力怎麼能抵擋得住第二師的進攻呢,中華軍第一批渡江的船隻就達到了近百艘,總計兵力約有二千餘人,而且在鴨綠江的南岸,還有火炮的火力掩護,中華軍的重型青銅炮,都可以打到鴨綠江的北岸,同時在江面上還有戰船的火力支援。

結果渡江剛一開始,中華軍就一陣火炮猛轟,把北岸的清軍打得落花流水,不一會兒就四散奔逃,作鳥獸散,而中華軍的渡江部隊也趁機蕩槳搖櫓,儘快渡過鴨綠江,到達北岸,踏上了遼東的土地,然後迅速的在鴨綠江的北岸建立灘頭陣地。

清軍見中華軍己經登上了鴨綠江的北岸,也不敢迎戰,只好全部都退到了鎮江堡裡去防守,而中華軍趁機抓緊時間,將大隊人馬和火炮等器械都運到了鴨綠江的北岸來。

就在第二天,第二師派出兩個團的兵力,向鎮江堡發動了進攻,鎮江堡本來就不是什麼固城,而且雙方的兵力都相差得懸殊,因此戰鬥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中華軍以僅陣亡九人的微小代價,攻佔了鎮江堡,殲滅清軍五百三十七人,俘虜四百八十七人。

佔領了鎮江堡之後,中華軍在遼東半島上,也正式取得了一塊立足之地,而這時在鮮朝,山東軍區的第九軍也到達了朝鮮。

於是周少桓立刻下令,留下第二軍第二旅駐守漢城、第二分艦隊仍駐字江華島,第九軍第四旅駐守平壤做爲預備兵力,其餘的軍隊全部出擊,進攻遼東,第二軍、第九軍剩餘的軍隊還有三個師和一個特種兵旅,周少桓決定分兵兩路出擊,自己和第九軍軍長馮進率第九軍十四師趕到義州渡江,支援第二師作戰,進攻盛京;而第二軍軍長滕胤玉帶第二軍十一師和第九軍的特種兵旅從鴨綠江上游的滿浦、慈城一帶地區渡江,進攻吉林。

分兵之後,兩路中華軍各自出分頭出發,周少桓和馮進帶領着十四師,趕到義州,渡過了鴨綠江,來到鎮江堡,與二師匯合,隨後向鎮江堡北面的鳳凰城發動進攻.

清軍在鳳凰城駐守的兵力也不多, 因此中華軍殺到之後, 守軍棄城而逃, 中華軍兵不血刃, 就又佔領了鳳凰城,然後趁勢一路北退,又連續攻取了通運堡、草河堡、連山關等地,又越過了摩天嶺,一直抵達太子河邊,一略高歌猛進近五百餘里,離盛京只有不到二百多裡的路程。

而這時在盛京城裡坐鎮的敦拜和吳庫禮早就接到了消息,兩人也大驚失色,這時盛京城裡的守軍只有一萬餘人,一但中華軍攻到盛京城下,這麼一點兵力,連城牆都站不滿。

因此兩人這時當然也顧不得什麼海防,趕忙下令,從遼東灣、金州灣調兵回盛京駐守,但無論是遼東灣還是金州灣,離盛京都有數百里,肯定是無法在中華軍到達盛京之前趕回來,因此兩人只好下令,死守盛京,同時又從盛京附近的各地調集人馬,並目又徵集城中的強壯百姓,全部上城防守,希望能夠堅守到援軍到達。

不過中華軍到達了太子河之後,並沒有急於向盛京發動進攻,周少桓命令第二師沿太子河向西,首先去攻取遼陽,因爲這時遼陽的守軍己經全部都調到盛京去駐守, 因此現在的遼陽基本就是一座空城, 毫無抵抗之力,結果中華軍仍然十分輕易的就攻取了遼陽.。

遼陽是清廷在遼東地區僅次於盛京的第二大城市,離盛京只有一百六十多裡的路程,叧外也是盛京南面的重要門戶,因此遼陽失守,不僅使盛京門戶大開,同時也切斷了駐守海邊的清軍返回盛京的道路。

周少桓的意圖十分明確,現在盛京基本唾手可得,但駐守在遼東灣、金州灣的清軍還有近四萬餘衆,而且都是遼東清軍的精銳軍隊,兵器裝配也比較精良,這纔是中華軍在遼東的最大危脅,因此周少桓決定,對盛京圍而不攻,利用盛京作誘餌,首先殲滅掉這支清軍的有生力量,那麼整個遼東也就任由中華軍隨意縱橫馳騁了。

雖然這支清軍的總兵力是中華軍的一倍,而且中華軍在遼陽只有一個師駐守,另一個師在盛京牽制清軍,但周少桓對殲滅這支清軍充滿了信心,因爲周少桓從漢城出發之前,就已經向山東發令,命留守山東的第五軍、第二十三軍馬上渡海出發,在遼東登陸,因此在這支回援的清軍背後,還有中華軍的兩個軍,只要中華軍守住了遼陽,等後面的部隊一到,就可以前後夾擊,全殲清軍,然後再攻取盛京,整個遼東也就可以一舉而定了。

因此在攻取了遼陽之後,周少桓也立刻下令十四師,逼近到盛京周圍的沙嶺堡、白塔輔等地駐守,自己帶領第二師在遼陽修築防禦陣地,準備阻擊清軍,同時又派出大量的偵察兵攜帶信鴿,到南方去打探登陸部隊的消息,爲雙方建立飛鴿聯繫。

就在正月二十七日,駐守海邊的清軍部隊到達了遼陽。

駐守金州灣的清軍有二萬多人,主將是巴牙喇甲喇額真布克沙;而駐守遼東灣的清軍有一萬八千餘人,主將裡巴牙喇纛章京賴塔,兩人都接到了敦拜的命令,敦拜讓他們放棄海防,將所有人馬全部都帶回盛京來防守,並且將沿途的人馬也全部都收隴起來,越多越好。

兩人才知道中華軍從朝鮮跨過了鴨綠江,進攻遼東,而且己經逼近了盛京,因此也不敢怠慢,立刻把沿海的所有軍隊都招集起來,趕回盛京,沿海修築的炮臺,城堡,也只好全部放棄,而炮臺上的火炮,只能將三千斤以下的帶走,三千斤以上的,因爲過於沉重,會影響行軍的速度,也只能用鐵水澆鑄炮眼,扔在炮臺上。

兩路人馬在海城縣匯合,連同沿路招集的其他軍隊,總計約在四萬二千多人,然後一起向盛京進發,不過清軍還不知道,就在他們棄守了海邊防線的第二天,中華軍的艦隊就到達了金州灣,兩個軍的兵力在寧海縣附近登陸上岸,然後悄悄的尾隨在清軍的背後,也在向盛京進發,

第72章 清廷進京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80章 佈置(一)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9章 催促出兵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96章 遷移(三)第63章 烈火焚城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13章 出兵第8章 軍備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79章 強攻臨朐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1章 安撫第157章 奪船(下)第72章 水路攔截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34章 宣戰(上)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80章 佈置(一)第183章 下獄(下)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82章 破敵之策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60章 莊妃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82章 破敵之策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86章 人材(上)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91章 遇刺(下)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180章 報紙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63章 破局(三)第28章 立威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93章 稱王設官
第72章 清廷進京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80章 佈置(一)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9章 催促出兵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96章 遷移(三)第63章 烈火焚城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13章 出兵第8章 軍備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79章 強攻臨朐第73章 福臨登基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1章 安撫第157章 奪船(下)第72章 水路攔截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34章 宣戰(上)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80章 佈置(一)第183章 下獄(下)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82章 破敵之策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60章 莊妃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82章 破敵之策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86章 人材(上)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91章 遇刺(下)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180章 報紙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63章 破局(三)第28章 立威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93章 稱王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