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

其實王徳化和韓贊周制訂的暫行太監製度確實還算不錯, 而且只是僅限於皇宮內部的事務,並沒有干涉朝政財務的權力,因此就是拿到內閣,或是參政院去討論,也能通得過畢竟這麼大的皇宮, 需要足夠的人員來管理,擴充一千名左右的太監,也並不爲過份

在明朝,太監來源主要是兩個渠通,一是從俘虜和罪犯裡挑選,淨身之後入宮當差,另一個是自己報名,完全聽憑自願

不過大部份太監都是通過後一條渠道進宮的因爲在明朝,太監還是一份比較有前途的職業,吃皇糧,工資高,有正式編制,有養老保障和晉升機會,各種福利,連老婆都可以娶,可以說除了不能傳宗接代以外,什麼都有了當然如果在宮裡混出了頭,則可以從子侄中過繼一個來養老送終因此一些生活貧困,難以維持的百姓,都自願報名入宮,或是把自己家裡的一個男孩送進宮裡去淨身,至少可以換來一家身活無憂當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走投無路,只好進宮去當了太監,最著名的九千歲魏公公就是自己報名成爲太監中的光榮一員

到這個時候,太監製度在中國己經存在了幾千年,這些情況歷朝歷代都有,大臣們對皇帝的要求,只是嚴禁一讓太監干涉朝政,但對太監製度本身,並沒有太多的異議,沒有人會向朝廷建議,要求徹底取消太監製度包括現在的南京政府在內,誰都認爲有太監存在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商毅在稱帝之後,啓用太監來管理皇宮裡的事物,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只有商毅除外這一點在很久以前,商毅就已經想好了,一但自己稱帝,那麼首先要確定的幾件事情中,廢除太監製度,就是其中之一不僅自己不用太監,而且包括自己的孑孫後代,也都禁止啓用太監

商毅對太監本身並沒有什麼偏視,而且明朝的太監,也不全是壞人,其中也有相當一部份太監幹出了不錯的成績,如世界公認的航海家鄭和但太監製度絕對是一項落後、愚昧而殘忍的制度,說明了就是中國的皇帝怕自己帶綠帽子,而通過殘害他人身體的方式,來達到對後宮的有效控制,但在商毅看來,如果沒有做種馬的本錢,就別找那麼多女人

因此對王徳化和韓贊周經心編寫的太監製度,商毅根本就沒有看,直接撕了,同時又招集內閣的成員,正式告訴他們從此以後,徹底取消太監製,現有的太監還留在皇宮服務,一直到他們終老爲止,但絕不許再招募或是引入的太監,等這一批太監都老死之後,太監製度也就徹底終結了

以後皇宮裡的管理和工作,將成立內務府來付責,全部使正常人,並屬於正常的官員編制,當然內務府的俱體制度還要慢慢制定,現在先把原來王府的人員全部都帶進皇宮裡,依舊各付其責,只是都進升了一級

雖然商毅平時的生活並不算奢華, 但畢竟身份地位都不同, 而且也是家大業大, 王府裡面的人員總計也過了三百口, 僅管理人員就有大總管、總管、管事、執事、掌事等五級,共計有五十多名,另外每個妻妾的身邊也都有十幾名家人伺奉,男男女女,年長年幼都有這還只是算王府的從人,不算衛兵當然以商毅的身份地位來說,也己算是最低的標準了

因此把王府的人員都帶進皇宮裡,一來是可以充實皇宮裡的人貞,二來都是熟人,使喚起來也方使順手,由其是衆妻妾身邊的伺奉家人,大都是跟了她們好幾年的人,也都互相習慣了

當然就算是把王府的人員都帶進皇宮裡,但相對於皇宮來說,依舊還是地廣人稀,空着的位置還是大片大片,而商毅則下令,將空餘的宮殿、位置都暫時封閉起來,等以後宮裡的人員増加,再逐步開放而皇宮裡的守衛,則是和王府一樣,從中華軍中抽調家庭出家好,政治合格,根紅苗衛的士兵,組成待衛軍團,來保衛皇宮的安全

不過在聽完了商毅的決定之後,幾名內閣成員卻都十分震驚,因爲這確實是誰也沒有想到

雖然說商毅稱王之後,並沒有任用太監,但那時商毅畢競還沒有正式稱帝,大家都認爲這不過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商毅做出的一種姿態,表示自己並沒稱帝的野心,或是不會重用太監,或是依然保持貼近官員臣民的態度,總之絕沒有人會猜得到,在商毅稱帝之後,真得會把太監製度徹底廢除掉不過在震驚之後,人人也都對商毅感覺到由衷的敬服,畢競這是徹底斷絕太監干政的最好辦法,同時有人還認爲,僅此一條,商毅就足以過歷代以來,所有的聖賢帝王

當然現在只是和幾名內閣成員通個氣,正式向天下公佈,徹底廢除太監製度,還是要等到商毅稱帝之後,才能以國家的正式文件形式公佈

除了太監製度之外,在稱帝之前,要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國號和年號

其實對於國號,有不少官員提出一些建議,有人就建議以“夏” 爲國號,雖然這是一個以前曾經使用過的國號,但這並算什麼,以前的晉朝、後周、宋朝都是以前用過了國號,而因爲“華夏”是中國的古稱,而且夏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的第一個朝代,因此用“夏” 做朝的國號,也很合適

當然大多數人都還是傾向於使用一個的國號,建議的字有“瑞”“ 安” “華” 等等,還有“泰” “德” ,甚致有人提議,既然中國是天朝上國,那麼不如就用“天”爲國號,皇帝可以稱爲天皇,硬是看得商毅一臉的黑線,致於年號就多了,甚至連“康熙”“ 乾隆” 什麼的,居然都出來了,也把商毅嚇出一身冷汗,難到這些官員裡面有穿越的同行嗎?

不過隨商毅時間較長的官員都清楚,商毅很喜歡“中華” 這兩個字,在所有的正式文件裡面,幾乎都是用“中華” 這個詞代指中國,連軍隊的名稱也使用這個詞,雖然說這是商毅有意淡化明朝的概念,但也說明商毅對這個詞的偏愛,因爲有漢語的詞彙裡,可以找指中國的詞語還有許多因此朝的囯號很可能就是“中華” 這兩個字

雖然按傳統的觀念,國號都是一個字的,因爲中國的傳統,尊稱用字越少越好,一字王爵就要比二字王爵高貴當然在死了以後,用字越多越好但大臣們都清楚商毅的性格,絕不是一個喜歡尊循傳統的人,而且己經做過了不少有違傳統的事情,比如剛剛取消的太監製度,還有早些時候,在科舉制度中加入了自然學科等等當然商毅對這些傳統的改變,都算是向好的一面發展,並不是胡作非爲

而國號用一個字還二個字,其實並不是大問題,沒必要爲此斤斤計較,說得極端一點,這江山就是商毅的,因此國家叫什麼名字,還不是商毅說了算,就好像給自己的兒子取名一樣,那怕是叫阿貓阿狗,也是人家的家事,別人也沒有插嘴的份

果然商毅在看完了衆大臣提議的一大堆國號之後,全部都扔到一邊,而正式將國號定爲“中華”, 全稱爲中華帝國,簡稱中國,而在此同時,商毅把年號也定好了,朝的第一個年號就叫“洪憲”

其實商毅定好了國號之後,也大了一跳,中華帝國,這不是和袁大頭復辟用的那個國號一樣嗎?不過想用中華爲國號,也只能這麼叫了,“人民”“ 共和” 這些字眼,現在都沒法加進來不過既然搶先註冊了老袁用的國號,那麼商毅索性也一不做,二不休,連他的年號也一搶過來,反正老袁還要等到二百多年以後纔出生,當然在這個時空裡,會不會也有老袁,還很難說

不過“洪憲” 這個年號也確實十分貼切,在另一時空裡,袁大頭定出這個年號,也確實有“宏揚憲法” 的意思,表示自己雖然當了皇帝,但不會走傳制的道路,而是主張憲制,當然老袁心裡是不是真的這樣想,就沒有人知道,但“洪憲” 這個年號,和商毅的建國理念非常符合,商毅本來就是準備釆用君主立憲的國家體制

而立憲治國的概念,現在內閣大臣都是明白的,因此也都認爲這個年號非常貼切,當然這裡面也有商毅愛叫什麼就是什麼的意思

當然年號和國號也只是確定下來,只有等商毅舉行稱帝儀式的時候,才能正式使用但這並不表示事情就完了,可以等着開始稱帝了,其實真正令商毅頭疼的事情,還在後面,那就是建立太廟和追封先祖

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55章 民嘯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63章 破局(三)第88章 交易(上)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87章 人材(下)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42章 海警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01章 守城第36章 投靠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73章 阻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134章 開業(一)第403章 新年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45章 規則(下)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62章 剃髮令(上)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34章 勸說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
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55章 民嘯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63章 破局(三)第88章 交易(上)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87章 人材(下)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42章 海警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01章 守城第36章 投靠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73章 阻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134章 開業(一)第403章 新年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45章 規則(下)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62章 剃髮令(上)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34章 勸說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