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

昨天晚上家裡的網出了問題,這一章是補昨晚十點的,今天仍然三更

――――――――分割線―――――――――分割線――――――――

其實商毅是十分重視教育,早在商毅還只佔領了浙江省的時候,就不僅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從低到高的教育體系,而且在教育的內容上,也加入了實用的知識,如在中小學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天文等自然科目,而在大學中還加入了外語、地理、世界歷史等新的科目。並且還編制了標準的課本教材,現在己經在長江沿岸各省進行普及,並且也培養了一批新教育的教師。

不過根據教育部的反映,在新教育的普及過程中,在一些地方都遭到了抵制,也有一些地方雖然沒有抵制新教育,但上這些課時,大多數學生都不愛聽,逃課,而老師也教得十分馬虎,還有一些鄉村的老夫子對這些新科目冷嘲熱諷,還有人禁止學生去學習這些科目,而原因就在於,科舉不會考這些東西,學了也沒有用。

因爲在前一段時間戰事緊集,商毅也來不及管這裡事情,因此對抵制新也暫時只能聽之任之,而現在大局將定,也是應該作手開始解決教育、科舉問題的時候了。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南京政府建立的教育糸統己經相對完善了,因此需要改變的,是科舉的內容和形式,也就是要在科舉考試中加入其他的內容。

其實歷代的有識之士中,有不少人都知道科舉的弊端,但多年以來,卻一直沒有對科舉的內容形式進行修正或完善,一方面是因爲對科舉進行修改,牽動太大,因爲全國的讀書人十年甚致幾十年寒窗苦讀所學的內容,幾乎全部都是爲了應付科舉,而且科舉發展到現在,儘管內容死板,形式單調,但也形式了一套系統完善應試教育模式,而且又有衆多的以往經驗可以做爲參考,一但出現變動,換了內容形式,那麼這一切的功夫,就都白廢了,或者大部份都白廢了。學生、教師也都無所適從,因此都希望維持傳統,拒絕變化。

結果只要是提出修改科舉內容形式的人,往往都會成爲衆矢之的,受到全國讀書人的攻擊,而歷代朝廷也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乾脆就不改了,另一方面歷代朝廷同樣也希望借科舉的手段,來統一思想,維護自身的統制。因此科舉內容形式,不僅沒有得到過改善,相反越來越嚴格限制,而讀書人爲了做官的夢想,也都拼命鑽進書堆裡,苦心研究這樣除了應付考試以外,再沒有其他作用的學問。

商毅也知道,想要徹底改變科舉的內容形式,並不現實,任何形式的考試,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後世的高考經歷了那麼多年,那麼多改變,依然還是問題多多,自己也不可能一次到位。但做出必要的調整,還是應該的。

按照商毅的想法,應該是像後世的考試卷一樣,做文章只是其中一部份,還應増加數學、物理、天文等自然科目的內容,毎部份都有一定的分數,最後以總分來計算成績,而文章的命題、內容應該擺脫四書五經的範圍,針對時事,而且文體不限。

另外只靠科舉取士,顯然是選拔的範圍太小了,而且選拔的多爲綜合人材,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因此商毅認爲,可以引用後世的公務員考試製度,開設經濟特科,既由各部門自己出俱考題,招收各部門各需要的專業技術員,比如外交部可以考外語,建設部考土木土程建築技術,財政部考數學等等,這樣就給在專業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人一道出路,也可以做爲對科舉的一項補充。

而且現在改變科舉的內容形式,有幾個好處:一是數學、物理、天文等這些自然科目,在商毅制定的教育糸統中,己經開始普及實施,在大部份地方,都己經超過二三年時間,儘管也遭到過一些抵制,但大多數地方還是基本接受下來。因此也有相當的基礎,同時南京政府也不會馬上舉行科舉,學孑們都還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

另外,也是重要的一點,就是商毅是建立的新朝,在王朝的興建之初,爲了表現與舊朝的不同,或是吸取舊朝的教訓,對方面制度做出一些改進,也是完全合理的事情,而且甴於年年戰亂,南方的科舉己經中斷了七八年,清廷雖然己經開科取士,但也只是侷限於北方地區,但也只舉行了一次科考,同樣被中斷了,因此在這個時候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時機正當好,遇到的阻力也會小得多。

王夫之、李巖等人都是參加過科舉,但對科舉的弊端,多少也都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在明末的時候,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爲代表的有識學者,對中國的思想文化都進行過全面的反思,科舉制度也在反思的範圍之內,雖然他們未必有商毅看得那麼透澈,畢竟商毅比他們多了三百六七十年的見識,但他們也都認爲,科舉並不能一味只考道德文章,而是應該以經世致用、匡時濟民,以治事救世,有益於國家爲務。

因此對商毅提用的,文章的命題、內容應該擺脫四書五經的範圍,針對時事,而且文體不限。王夫之極爲贊同,但對商毅要求加入數學、物理、天文這些自然科目,王夫之還有一定的異議,儘管王夫之也認爲,數學、物理、天文這些自然科目,確實都是於民生國計的有用之學,但畢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是認爲這些自然科目並非主流,只是傍枝,如果在科舉中考這裡內容,也未免有些不合適。

另外引入評分制,就容易造成偏科現像,畢競全才難得,有人的文章做得一塌糊塗,但自然科目的分數卻很高,而有人的文章做得才華橫溢,但卻因爲自然科目不好而落榜,這些都未免都有失公平。

不過商毅提出開設經濟特科這一點,王夫之到是頗覺新奇,但卻認爲十分有用,因爲自隨唐以來,歷代王朝都在中央設立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全國的事務,商毅更是將其細分成十二個部門,而每一個部門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材,在明朝的時候,就曾鬧過戶部算錯帳的笑話,因此僅僅依靠科舉取士,很難滿足各部門的專業需求。商毅建議開設經濟特科,完全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也確實能夠人盡其材,物盡其用。

因此王夫之認爲,不如把數學、物理、天文這些自然科目,都列入到經濟特科裡面去,而正式的科舉,還是以應試作文爲主,而文章的命題、內容可以按照商毅的意見,放開內容,針對時事。

但商毅則堅持認爲,自然科學是任何學問的基礎,本質上就是經世致用、匡時濟民之學,雖然說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成爲專業技術的精材,但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學常識,還是應該掌握,說簡單一點,如果一個人不會基本的數學知識,基本的物理常識,常見的天文知識等等,又如何如制定對國家有用的政策,因此在科舉中引進一定份量的自然科學題目,是完全有必要的。另外商毅也知道,只有把自然科目的內容加入科舉,纔會逼得讀書人去學,那怕是填鴨式的死記硬背,也能普及基本的自然知識,至少在現階段,也算是一個進步。

不過商毅也承認,王夫之的考慮也有道理,畢竟傳統的習慣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改過來,科舉是以論策文章優略來評定取士,己經維持了一千餘年,因此商毅也修正了自己的構想,可以將料舉分成兩部份,把自然科目和論策文章分開來考,自然科目必須要合格,而科舉的排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等的選定,還是根據文章的優劣來評定。

見商毅己經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王夫之也不好在多說什麼,而且商毅這樣的安排,也不算不合理,雖然科舉是以論策文章爲主,但並不是只考文章,也會考一些其他內容,在唐宋的時候,還會考詩賦, 帖經、墨義等等,因此將自然科學的內容加進來,也說得過去。

內閣的其他成員對此也沒有太多的異議,一來衆人都清楚,現在的科舉制度確實應該改一改了,而且衆人也都很清楚,以商毅的作風,既然拿出了這樣一份方案,就表示他己經做好了充份的構想,因此科舉制度也是非改不可。而且按以往的經驗,商毅提出的方案,大部份都是被證明是非常合理而效的,這一次估計也不會例外。

當然剛纔商毅提出的,只是一個初步的大概方案,還需進一步的深化,當然這一部份的工作不會由商毅來做,而是交給教育部,按照今天內閣商議的結果和內容,那出一套完整的教育、科舉以及經濟特科的方案來,再交給內閣審議,如果有必要的話,也可以交給參政院過議論表決。然後向南京政府管轄的地區公佈,而等南京政府統一了中國之後,就開始實施。

――――――――分割線―――――――――分割線――――――――

前兩天不小心,在書評區裡把自己給禁言了,升級了書評管理後,不知在那裡恢復,後來請教顧問MM才搞定, 在此向顧問MM零星小雨致謝

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45章 貨幣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75章 架臨宿州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51章 撫平青萊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89章 交易(下)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33章 湖北反擊(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04章 完婚(二)第1章 清廷(上)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404章 新年(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380章 總結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82章 破敵之策第23章 震盪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77章 鹽場(下)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66章 新法令(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31章 碧華軒(上)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147章 穿插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25章 作戰原則第8章 蒐羅人材
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45章 貨幣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75章 架臨宿州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51章 撫平青萊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89章 交易(下)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33章 湖北反擊(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04章 完婚(二)第1章 清廷(上)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404章 新年(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380章 總結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82章 破敵之策第23章 震盪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77章 鹽場(下)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66章 新法令(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31章 碧華軒(上)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147章 穿插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25章 作戰原則第8章 蒐羅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