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繼續堅持

商毅雖然喜得千金, 但現在戰事卻還在繼續進行着。統戰部的公文發到第六軍的軍部時,是九月二十七日。

李巖、李定國等接到了公文,這才知道商毅的全盤計劃,同時也清楚自己的任務,就是在湖北繼續堅持下去,牽制住清軍的兵力,一方面是爲收復南京創造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也是等待着局勢發生變化。

因此李巖、李定國、李牟等人立刻開了一個軍事會議,最後都一致決定,尊照統戰部的命令,繼續在湖北地區堅守下去,一定要把這兩個月的時間堅持過去,而對清軍的進攻,採取層層扺抗,逐步撤退的戰術,儘管拖延時間,並且現在就要做好放棄所有佔領地區,退進大別山區裡去繼續戰鬥的備準。

大別山是連結湖北東部與河南東南的重要地區,明朝在這裡依山險之地,在要路地區修建了許多關城,主要的有金山關、白沙關、木陵關、雙山關、黃土關、長嶺關、松子關、栗子關等等。現在大部份關城都由民兵看守,也是商家軍退進大別山區之後,繼續和清軍周旋,對抗的依靠。

當然要執行好這一任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要做通全軍的工作,因爲現在全軍上下都在盼望着浙江地區的援助,如果官兵們知道自己沒有援軍,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堅持下去,恐怕有許多人都會產生動搖的情緒,必須要讓他們堅定堅守下去的信心;第二是要制定好逐步撤退的計劃,分幾個階段撤退,在每一個陣地要堅守多長時間,堅守到什麼程度,怎樣把這二個月的時間給堅持過去;第三是做好彈藥和物資的分配,因爲湖北戰區的彈藥有限,暫時也得不到補充,因此一定要合理的分配現有的彈藥,保證每個階段都有必要的抵抗能力,以及等到局勢發生變化之後,向清軍發動反擊所用。同時還有退到大別山內作戰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儲備,這也關糸到後期的戰鬥條件,從現在開始,也要開始佈置了。

因此李巖也決定,儘管現在戰事緊急,還是要把各師、旅長緊急招回到麻城縣來,開一次重要會議。

就這樣在九月二十八曰,二位師長李漢軍、李成棟、二名旅長丁其兵、李本深都來到了麻城。李巖等人也正式向他們傳達統戰部的大戰略計劃和湖北戰區下一步的任務,讓他們再去做下一級的工作。但由於保密起見,跨海突襲計劃盡限於各師部、旅部知道,對下一級的官兵都不得透露。而宣傳只說是,湖北戰區是爲浙江收復南京,吸引清軍的兵力,只要堅持兩個月,等浙江收復了南京之後,就一定會來救援湖北。

四名師長、旅長聽完了之後,也都頗爲震驚,沒想到這一次的戰鬥規模會這麼龐大,湖北戰區僅僅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份。因此衆人也都表示,一定會堅決執行統戰部的決議,做好士兵們的工作,把這兩個月堅持下去。

而李定國也做了新的戰鬥計劃佈置,目前商家軍在湖北的地區己經大量減少,只剩下以黃安、麻城、羅田三個縣也核心的大別山以南地區,基本又回到了最初的局面,因此現在也將己這三個縣爲核心進行防守。不過在羅田縣前面,商家軍還駐守着大同鎮。

從兵力上看來,前一階段九師的傷亡較大,在麻城縣補充了二千多人,目前全師共有九千人左右,駐守在士同鎮的十八師和三旅也有一定的損失,現在十八師還有九千三百多人,三旅有五千五百餘人。只有駐守黃安縣的二十二旅損失不大,基本保持全員。

清軍的戰術也很明確,就是從東西兩線,先攻取黃安、羅田兩縣,然後合圍麻城,釆用層層推進的堡壘戰術,逐步侵蝕商家軍的地區。現在在西線,清軍的堡壘羣己經快要推近到黃安縣附近,最近的離黃安縣城只有十餘里的距離,而在東線,清軍巳經對大同鎮形成合圍之勢,最近的堡壘離大同鎮不足五里。

因此李定國決定,在三天以內,放棄大同鎮,讓十八師退回到羅田縣駐守,而二十二旅依然駐守黃安縣。三旅暫時退回麻城修整,爭取補充一千左右的兵力。和九師一起駐守麻城,並尋找機會援助黃安、羅田二縣。

駐守黃安、羅田二縣的時間爲十到十五天,一但二縣失守,並不退到麻城來,而且退進大別山裡去,二十二旅退守到金山關、白沙關一帶,十八師退守到長嶺關、松子關一帶,而九師和三旅依然還在麻城縣駐守,再抵抗清軍十到十五天的時間,麻城失守之後,退進雙山關、黃土關一帶駐守,繼續堅持抵抗清軍。

而在戰術上,李定國也下令禁止商家軍出擊,去硬攻清軍的堡壘羣,而且在縣城周邊建築陣地,進行陣地防守,或是退進城內,依託城牆防守。但在堡壘羣還沒有修建到縣城周邊的時候,可以按照統戰部的要求,使用小規模的兵力,對清軍實行短促突擊。

短促突擊戰術,其實是一種小規模的圍殲作戰,是後世紅軍用來針對堡壘合圍戰術的一種集運動戰和防禦作戰的結合作戰方式。俱體的方法是:把敵軍誘出堡壘羣,或者在敵軍修建新的堡壘的時候,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的合圍, 在敵人後續梯隊,或堡壘內來的增援隊未到達前,迅速解決戰鬥。而一但敵軍的援軍趕來,或是退回到堡壘中防守,就立刻撤退,避免和敵軍硬拼。

商毅當然淸楚,雖然歷史己經證明,這種戰術並不能真正打破堡壘合圍,但可以集中兵力,避免自身過大的損失,又可以盡最大程度的消滅敵人,並且削弱堡壘戰術的優勢,但在目前的湖北戰區來說,還是非常實際的。

李定國是親自見識過堡壘合圍戰術的,看到商毅提出的這種短促突擊戰術之後,也不禁拍案叫絕,這簡直就是爲商家軍量身訂做的戰術,因爲現在湖北戰區並不是要打破堡壘合圍,而是儘量延緩堡壘推進的時間,等待局勢發生變化。因此也立刻向各部隊推行這一戰術。

看了李定國制定的抵抗計劃,又得到了這種短促突擊戰術,四名師長、旅長也都覺得心裡有了不少底氣,爲對堅持到兩個月信心。

就在當天晚上,四名師長、旅長也連夜各自返回陣地,準備執行計劃。

這時清軍己經向大同鎮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而且集中清軍在湖北地區的大部份火器,在各種炮火、火箭的掩護下,向商家軍的陣地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猛攻,但在商家軍的防守也同樣十分頑強,依託着修築好的工事保護,不斷的擊退清軍的進攻,儘管清軍攻破了相當一部份陣地,但自身也造成了大量的傷亡。

雖然十八師的師長李成棟返回到大同鎮之後,也在開始準備撤離大同鎮,但並不等於是把部隊一下子全都撤走,而是釆用層層後退,逐步撤離的方式,首先讓九師的炮兵團先行撤退,而其他部隊則放棄了鎮外的陣地,退回到鎮子防守。

而清軍看到商家軍退卻,不覺都信心大増,因此進攻也更爲兇猛,有好幾次都己經突入到大同鎮裡,但商家軍的防守強度也猛然加強了不少,甚致在局部陣地上,還向清軍發動反擊,有些陣地,雙方都要反覆爭奪好幾次,清軍想到前進一步都十分困難。而且清軍是進軍的一方,遭受的損失也比商家軍要大得多。

大同鎮的戰鬥一直進行了十月一日,商家軍才完全退出,清軍終於全面佔領了大同鎮。

儘管爲了攻取大同鎮,清軍付出了陣亡一萬餘人的代價,但洪承疇和勒克德渾依然十分滿意。到這時,清軍對湖北商家軍的第四次征剿己經進行了一個多月,清軍一共收復了八個縣,湖北地區的大部份地區都己經收復了,商家軍現在佔領的地區只剩下黃安、麻城、羅田三個縣,這是前三次征剿都不曾有過的勝利,清軍對湖北商家軍的征剿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但清軍這時己經損失了二萬五千左右的兵力,同時修築的堡壘也超過了一百五十個,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這勝利也來之不易,洪承疇也決定,先向北京發出捷報,然後暫時修整幾天,各部隊也都補充兵源,並從南京調集一批物資過來,再對商家軍發動最後的進攻。

而在商家軍一邊,前一階段的戰鬥中,總計損失了八千五百左右的兵力,而又陸陸續續補充了近五千的兵力,現在湖北戰區的總兵力約爲三萬一千多人左右。不過這己經是湖北地區目前所能夠補充的最多兵源,而且彈藥的消耗量也接近了五成。李牟己經帶着一部份士兵退到大別山裡,安置防守、彈藥、各種物資。

可以說雙方都在積極準備着最後的戰鬥。

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61章 破局(上)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134章 勸說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34章 收尾第334章 突襲第51章 撫平青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91章 合圍(二)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33章 餘波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264章 調兵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38章 軍歌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370章 戰術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92章 返程第20章 浙江巡撫第8章 蒐羅人材第75章 架臨宿州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93章 合圍(四)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81章 總結作戰第81章 佈置(二)第16章 三路出擊第64章 破局(四)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35章 鄉鬥(下)第83章 佈置(四)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76章 守衛兗州(四)
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61章 破局(上)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134章 勸說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34章 收尾第334章 突襲第51章 撫平青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91章 合圍(二)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33章 餘波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264章 調兵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38章 軍歌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370章 戰術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92章 返程第20章 浙江巡撫第8章 蒐羅人材第75章 架臨宿州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93章 合圍(四)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81章 總結作戰第81章 佈置(二)第16章 三路出擊第64章 破局(四)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35章 鄉鬥(下)第83章 佈置(四)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76章 守衛兗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