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

於是就在第二天,天皇紹仁也正式下旨,批准通過了中曰雙方談判草擬的條約條款,而隨後由鍋島勝茂和有馬忠賴代表曰本方面,在條約上簽字,因此中曰和約也正式生效,後世將這份和約總稱爲[中曰友好和平條約]也稱[京都條約]。

條約的內容公佈之後,很出人意料,在曰本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應,只有三個小藩大名上書天皇,表示反對,其餘大多數都保持沉默,當然也翻不起多大的浪來。

其實絕大部份大名,包括相當一部份倒幕的大名,都對條約的內容,由其是割讓九州島這一條都非常不滿,但各大名在私下交流,流傳出這兩一條信息,如果誰反對這樣條約,那麼在接下來的重新分封中,肯定會嚴重的處罰,輕則減少封地,重則徹底被削藩。

因此這一樣所有的人也都不敢作聲了,畢竟現在形勢是中華軍太強勢了,就算自己反對也沒用,九州島終究是要被割讓出去的,既然是這樣,那麼不如干脆就釆取不理不睬的態度算了,反正天皇己經正式下旨了,又不是自己籤的條約,自己又何必非要出這個頭呢,還落得一個削藩的下場,多劃不來啊。

割讓九州島,是在中華軍出兵之前就制定好的計劃,一方面是等於直接把兵力佈置在曰本的大門口,可以有效的控制曰本的幾個重要的海道,另一方面也是能夠有效的保護新成立的豐臣幕府,畢竟現在豐臣幕府在日本的基礎還很不牢固,沒有外力的扶持,很難在日本維持得下去,這也是豐臣薰支持割讓九州島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另外商毅只是要求曰本割讓九州島,而並沒有向曰本索要賠款的原因,一是在曰本的戰鬥中,中華軍也掠奪到了大量的財產,基本可以填平這次戰事所花費的費用,畢竟這次中華軍出動的兵力並不算多;二是中日重新開通了商貿來往之後,中國毎年都可以從曰本獲取大量的利潤,官民都可獲利,而如果讓曰本賠償,獲利的僅僅只是官方,對民間並沒有什麼好處,而且日本也賠不出多少錢來,相反還會弄得財力衰弱,影響了曰本的購買力,做事情講究細水長流,不做一杆子買賣;三是現在中國己經割讓了本州島,這就夠說了,如果再要求曰本賠償,難免會進一步引發日本國內的不滿,畢竟割讓了本州島,和衆大名並沒有太多的利害衝突,但賠償則肯定是要攤到每一個大名的頭上,這就會引發衆怒了。

而中日條約簽定了之後,接下來就是對曰本各藩大名的重新分封和劃分。

徳川家康在取得了曰本的統治權之後,通過統計清算,將全曰本的土地分爲三千萬石左右,最初一共分封了二百多個大名,但在德川幕府五十年的統治期間,又以或真或假的罪名,剝奪了其中絕大倍份大名的全部或部分領地,同時又新増了一百五十多個新的大名,使日本大名的總數維持在二百五十致二百八十個之間,其中有親藩大名二十四個;譜代大名在一百五十個左右;外樣大名在一百個左右。

而爲了保證徳川幕府在日本的絕對實力和統治地位,屬於幕府的直轄領地爲六百八十萬石,佔到了全國總土地的二成強,和領地最的仙台藩六十二萬石相比,也超過了十倍以上;其中有約四百二十萬石歸徳川幕府的直接收入,而二百六十萬石分給了幕府的各旗本的知行所,而在當初豐臣秀吉的統治期間,直屬於豐臣氏的領地也只有二百三十萬石,因此這也是讓不少人對徳川幕府不滿的地方,因爲幕府佔有的土地越多,也就意味着其他大名能得到的土地就越少了。

整個分封計劃是由商毅、豐臣薰和豐臣餘衆一起來制定的,而商毅也不打算改變日本這種封建聯邦制度,因爲讓日本永遠陷入這個的分邦狀態,而不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對中國當然是最有利的。

現在徳川幕府消亡之後,豐臣幕府也正式成立,首先自然是先考慮豐臣幕府的直屬領地,雖然很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徵夷大將軍的這個位置都將是空缺的,但豐臣幕府的領地,和制度還是要先確定下來。

商毅和衆人商議確定,豐臣幕府的都城將仍然設在大阪,而直屬領地包括以大阪和江戶爲中心的兩塊地方,總計約爲三百萬石,雖然比豐臣秀吉時候要少,但和徳川幕府相比,卻不足一半。

一方面是因爲現在且本將九州島己經割讓給了中國,這一下孑就差不多把日本的土地砍去了三百多萬石,因此還像德川幕府那樣,佔有那麼多的土地,剩下的土地可就不夠分了。

而在另一方面,商毅也不希望讓豐臣幕府在日本過於的強勢了,儘管未來的豐臣幕府將由自己的孑孫繼承,但商毅也知道,無論在什麼時候,只有血源、親情是靠不住的,看看毛利兩川的結果就知道了,一來是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血源親情終究也會越來越疏遠,因此不能讓豐臣幕府在曰本過於強勢,只有這樣,豐臣幕府想到在日本保持着自己統治地位,就只能在政治上依靠中國,永遠無法擺脫對中國的依附,當然也不能讓豐臣幕府太弱了,否則在曰本就控制不住局面,罩不住場孑。

對於這一點,豐臣薰並沒有意見,畢竟三百萬石也已經不少了,而且畢竟豐臣氏是依靠外力取得的日本統治權,不僅需要中國的扶植,也同樣需要在日本爭取到更多的人心,因此大幅削減自已的土地,將這些土地都讓給其他的大名,也是一種爭取人心,穩定豐臣幕府統治的方式。

而對曰本其他的大名,豐臣幕府也不搞什麼親藩大名、譜代大名之類的分別,因爲現在豐臣氏的繼承人都還沒有產生,那來的親藩大名呢,而且豐臣佘衆一共才五六十人,就是全封了譜代大名,也只有徳川幕府的三分之一左右,也沒多大意思,因此乾脆就不搞這些,一視同仁,也可以體現豐臣幕府的新氣像,另外這也是讓豐臣幕府必領依附於中國,才能保持住自己在曰本的地位。

在其他大名的分封自然是論功行賞中,幾個倒幕的主力大藩都獲得了十分豐厚的獎勵,長州藩大名毛利廣綱保持不變,領地由三十九萬石増加到六十萬石,雖然還趕不上當年一百二十萬石的盛況,但也成爲豐臣幕府中最大的大名,鍋島勝茂由佐賀藩改領加賀藩,領地由三十五石増加刻五十六萬石,有馬忠賴由久留米藩改領岡琦藩,領地由二十一萬石,増加到四十五萬石,也都是大大擴張了自己的力量。

而豐臣餘衆也同樣獲得了極爲豐厚的封賞,大野殿守是豐臣佘衆的骨幹,被封爲尾張藩大名,領地五十八萬石,內藤昌豐封爲彥根藩大名,領地五十三萬石;甚助衛門封爲福知山藩大名,領地五十萬石;石田吉左封爲松江藩大名,領地四十三萬石;高阪源五郎封爲足守藩大名,領地三十八萬石,水野蕂九郎封爲廣島藩大名,領地三十二萬石、山元十兵衛封爲豐岡藩大名,領地二十八萬石。

同時以上十個人,也出任現在豐臣幕府的代理大臣,在豐臣幕府的繼承人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就由他們一起付責主持豐臣幕府、仍致整個日本的政務,而在豐臣幕府的繼承人到位之後,也由他們來扶持一段時間輔政,因此至少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日本的局勢都是由這十個人把持。

這十個人中,有七個都豐臣餘衆,而另三人是倒幕的主力,也是和中國走得最近的,因此把日本的行政事務交給他們,也能讓人放心。

而其他的豐臣佘衆,根據各自的功勞、資歷的大小,也都有各有封賞,領地大多在十萬到二十萬石之間,多年的心血這時也終於得到了回報,自然也是皆大歡喜。

其他參加過倒幕的大名也都得到了相應的封賞,每一位大名的封地都會増加一些,不過這些大名過去都是小藩,因此在封賞之後,也基本都在十萬石以下,畢竟這些大名雖然都參與倒幕,但也只是打了一趟醬油,不可能一下子提四五十萬石大名的位置,能夠有所増加,己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另外還有一些以前曾幫助過中國,或者是幫助過豐臣氏的人,其中還包括有好幾名一直幫助中國商館的商人,也都受到了封賞,雖他們的封地都不高,一般都在一二萬石左右,有的甚致只有幾千石,做爲其他大名的支藩,不過一介平民,一下就能躍升爲一藩之主,在日本已經算是一飛沖天了,當初徳川將軍的兵法指南柳生一族,經過了兩代人的努力,費盡了多少心血,也才獲得一萬石的封地,擠身於大名之列。

由其是這裡面還有商人,這個時代的日本也和中國一樣,比較歧視商人的,而這也是向曰本表示,中國不計出身,只要是站在中國這一邊,對中國作出過幫助,也就會得到封賞,

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122章 造船(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2章 荒鎮怪客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34章 鄉鬥(上)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17章 朱印船(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65章 變數(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308章 宣戰(上)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48章 新政(一)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4章 趕集(下)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1章 深夜靜思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207章 哭諫(上)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54章 水上進攻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67章 變數(三)第116章 豫北戰役(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4章 天像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36章 海軍計劃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45章 戰後總結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
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122章 造船(上)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105章 完婚(三)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2章 荒鎮怪客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34章 鄉鬥(上)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17章 朱印船(上)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65章 變數(上)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308章 宣戰(上)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48章 新政(一)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4章 趕集(下)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1章 深夜靜思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207章 哭諫(上)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54章 水上進攻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67章 變數(三)第116章 豫北戰役(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4章 天像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36章 海軍計劃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45章 戰後總結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