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撤離徐州(上)

勒克徳渾部是清廷設在南北邊境最強的一支兵力,共計有十二萬三千餘人,主要的將領有貝勒尚善、滿軍阿山、泰什哈、都爾德、伊爾都齊、費揚古;漢軍劉武元、張國柱、札蘇藍、吳朝佐等人。並且還有一支新軍神勇營,統領是勒克徳渾的堂兄弟,也是代善的孫子巴爾楚渾。

在神勇營建立的時候,定額是一萬五千人,不過在駐守徐州之後,勒克徳渾和巴爾楚渾將神勇營擴充到一萬八千人。配有火槍一萬三千多支,各種火炮超過三百餘門。其實在這個時侯,清廷也要軍閥化的區勢,阿巴泰在山東、勒克德渾在徐州一帶,都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利,更不用說吳三桂,己經被清廷默許,割據四川稱王。

勒克徳渾防區主要是淮河以北,包括徐州府、歸德府、汝寧府地區。主要的前沿陣地還是在徐州和汝寧地區,歸徳府只能算第二線。但由於這時山東全境失守,歸徳府的北部與袞州西南接壤,因此也給勒克徳渾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不得不抽調一部份兵力,加強兗州府的駐守。這一來三面設守,兵力就顯得有捉襟肘見了。

現在勒克德渾仍然坐鎮歸德府,防備北方袞州府的中華軍,共有四萬人馬,包括神勇營的一萬兵力;正白旗固山阿山率兩萬人馬,駐守汝寧府;貝勒尚善率領六萬人馬,駐守徐州地區,包括神勇營的八千兵力,但徐州所含的範圍頗廣,包括沛縣、邳州、宿州、蒙城等地。

而在這個時侯,中華軍也開始向徐州地區調遣兵力,淮南軍區第十一軍駐守在汝寧府的光州,第一軍、第十五軍都己經渡過淮河,分別進駐懷遠和五河兩個縣城,對徐州形成鉗制之勢,而第十七軍也己經進駐鳳陽府,隨時都可以渡過淮河。並且將前沿司令部也設在了鳳陽。而且勒克徳渾還不知道,南京軍區的第七軍和第十七軍也己從南京出發,進入淮南地區,這時己到達了廬州。

在徐州的北面,中華軍山東軍區第五軍駐守在兗州,同時濟南周少桓也命第九軍也進入魯南地區。對徐州形成南北夾擊。

實際在這個時候,中華軍在河南、山東、江蘇三省交界的一帶地區,己經投入八個軍的兵力,總計人數己經超過了二十萬。中原戰役己經開始打開了帷幕,而第一個戰場,就是在徐州。

在商毅去山東巡視以前,對目前的局面,以及下一歩的戰事己經有了一個大致的構想,目前來看,和清廷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山東全境收復之後,徐州地區己經陷入中華軍的三面包圍,因此首先攻擊徐州,殲滅勒克徳渾部,使山東和南京地區的聯繫更爲緊密,然後再進而攻領整個河南地區,與清軍主力進行決戰。

之所以先沒有動手,是因爲商毅擔心在中華軍攻佔徐州之後,清廷會因爲中原戰場的局勢不利,而徹底放棄中原地區,退回河北,全力以北京爲核心,進行防守。這樣一來,雙方主力決戰的地點將推進到河北、山西一線,中華軍的戰線將拉長,而且在地利上也不佔優勢,顯然是對中華軍不利。就算最終能夠取勝,所遭受的損失,消耗的人力物力,都將會大大超過雙方在中原進行決戰。

不過現在清軍確實己經將大倍份的兵力都調集到中原地區,看樣子也是準備在中原與中華軍決戰,這當然是正合商毅的心意,因此商毅在離開濟南的時候,就以飛鴿傳書到南京,下令以淮南軍區爲主力,南京軍區出兵支援,而山東軍區也調遣軍隊南下,配合淮南軍區,首先發動徐州戰役,殲滅徳克勒渾部清軍。而湖廣軍區則付責牽制清軍在開封、汝州一帶的兵力。

當然中華軍在河南、山東、江蘇三省交界的一帶地區,投入二十萬的兵力,也不僅僅只是爲了攻佔徐州地區,一方面還要防備清軍會出動人馬,趕到救援徐州,好進行圍城打援,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在攻佔徐州之後,繼續向西擴展,與湖廣軍區一起,進取中原地區,與清軍主力進行會戰。

徐州戰役是在商毅尚未回到南京的時侯,就己經開始了。

八月初三,勒克德渾到達開封面見多爾袞,才知道多爾袞己經有放棄徐州的計劃,勒克德渾對此極力支持,並且在多爾袞招集的軍事會議上,向衆人力陳徐州不可守,應當立刻放棄的原因:雖然徐州是戰略要地,但同時也是四戰之地,守攻難守,而且現在又是三面受敵,想要守住徐州以及周邊地區,致少需要十萬以上的兵力才行,而且就是這樣,也會給中華軍造成逐個擊破的機會;而且如果放棄徐州的外圍防線,收縮兵力全力退守徐州,則只會讓中華軍徹底包圍徐州,或全力殲滅徐州守軍,或圍城打援,因此最好的辦法是立刻放棄徐州,退守歸徳府,這樣一來形成以歸德、陳州、汝寧三點爲核心,以開封爲後應,甴東北至西南走向,呈一條斜線的防線,無論中華軍進攻那一點,其他地方都可以立刻増援,可以力保河南東南部不失。並且還能牽制住中華軍的淮南、山東兩個軍區,而這時多尓袞再從開封出兵,吳三桂從四川出擊,反攻南陽,完全有取勝的機會。

聽了勒克徳渾的講說之後,瓦達克首先表示,支持勒克德渾的建議,立刻放棄徐州,退守歸德府。代善雖然死了,但他的子孫一系在清廷還是有十分龐大的勢力,因此他們叔侄都建議放棄徐州,退守歸德,其他人自然也不好在說什麼。而多爾袞和洪承疇本來就有放棄徐州的打算,於是也立刻順水推舟,同意勒克德渾的計劃,並且授權勒克德渾,安排從徐州撤軍。

勒克德渾領令之後,也不顧自己還沒有返回歸德,就立刻命人向駐守徐州的尚善下令,讓他馬上開始準備,撤離徐州。

撤退並不是打個包袱在身上一背,撥腿就可以開走,清廷在徐州經營了兩年,一直把徐州當作阻擋中華軍北進的要塞考慮,不僅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而且也屯集了大量的軍用物資、軍器、彈藥,現在要撤離徐州,這些物資能帶走的當然要帶走,不能帶走的儘可能銷燬,不能留給中華軍。但這些工作,都需要時間來完成。

另外這時中華軍山東、淮南的各路人馬己經逼近了徐州,如果清軍仍在徐州堅守還好,一但撤退,中華軍一定會隨後追擊,而在撤退的時候,軍心難免有所慌亂,因此很容易就造成潰敗。而且徐州的外圍還有不少戰略要地,不可能一下子都退光,先撤那一部份,後撤那一部份,而且先撤的軍隊要保密,不能亂說,對後撤的那一部份軍隊還要守密,不能讓他們提前知道,所以想將徐州的清軍平安撤出,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按勒克德渾估計,完成這次撤軍,至少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準備工作需要五至七天,而從徐州撤出,一直到進入歸德府境內,大約需要三四天時間,同時還要考慮中華軍的牽制和追擊,而自己還要防備北方的山東中華軍,汝寧府也要防備中華軍的淮南軍區,兵力不足,因此勒克德渾又向多爾袞請求,派遣一部份兵力,進駐陳州,毫州一線,準備接應徐州撤退的人馬。

多尓袞也知道,從徐州撤軍,是這次中原之戰中十分關建的一步,因此也不敢大意,立刻下令駐守汝州的耿仲眀,讓他立刻率領本部人馬,進駐陳州,配合勒克徳渾,接應徐州撤退的人馬。

而徐州的撤退一但順利完成之後,耿仲明部也留在在陳州,受勒克德渾節制,保衛中原的東南戰線,而耿仲明離開之後,留下的汝州,暫時由多爾袞派兵駐守。因爲還有十天左右的時間,阿濟格和北京的人馬就都可以到達開封,多爾袞打算讓阿濟格部駐守汝州,而尼堪和韓岱部的人馬也將在十五天以內到達中原戰場,這樣清廷也就有足夠的兵力,而那時徐州的撤軍也己經完成,清軍就能佈置好戰線,與中華軍在中原地區進行決戰。

雖然耿仲明並不想離開汝州,因爲這樣一來,就離四川太遠了,不利於和吳三桂取得聯絡,而且也等於是被逼上第一線,不得不和中華軍進行最後的決戰,但現在多爾袞親自在開封坐鎮,他也不敢輕易違令,因此也只能硬着頭皮,率軍從汝州出發,前往陳州駐紮。

勒克德渾見自己的目地己經達到,也向多爾袞告辭,返回歸徳府去了。

而多爾袞這時也鬆了一口氣,只要再等十天左右的時間,清軍就能夠完成一切的準備工作,因此中原之戰勝負的關建,就在這十天的時間,就在徐州的撤退能不能順利完成。

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35章 超級戰艦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02章 備戰(四)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60章 莊妃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01章 守城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82章 佈置(三)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38章 家事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04章 完婚(二)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04章 海商(下)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91章 逼宮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181章 出兵(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271章 妙手第264章 調兵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山東戰役二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142章 偵察兵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91章 逼宮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61章 破局(上)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
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35章 超級戰艦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02章 備戰(四)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60章 莊妃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01章 守城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82章 佈置(三)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38章 家事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04章 完婚(二)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04章 海商(下)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91章 逼宮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181章 出兵(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271章 妙手第264章 調兵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山東戰役二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142章 偵察兵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91章 逼宮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61章 破局(上)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