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蒙古出援

承親王碩塞是在新年之後就出使蒙古,試探這時蒙古對清廷的態度。

雖然在碩塞離開北京的時候,中華軍尚未跨過鴨綠江,進攻遼東,但碩塞也知道,朝鮮一失,遼東肯定是保不住了,現在只有蒙古是清廷的最後退路。如果能夠說動蒙古,讓清廷在蒙古立足,不僅可以延續愛新覺羅氏的宗室,而目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之後,再得到蒙古各盟旗的支持,也未必不能東山再起,雖然說奪取中原的可能性不大,但收復遼東、建州等滿族的發祥之地,還是完全可以做到了。

因此碩塞也深知自己這一次出使蒙古的責任重大,因此到了蒙古之後,他第一站就是到與清廷關係最爲近密低哲裡木盟。

清廷雖然設置了蒙古八旗,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一樣,實際是甴歸復了清廷的蒙古族人組成的一種軍事組織,其基本職能還是滿清的親軍,由清廷最高統治者統帥。但並不是清廷統治蒙古的機構,因此在清廷入關之後,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做爲滿八旗的協助補充兵力,在中國大地上征戰,並不是在蒙古駐守。在另一時空裡,到了清中後期,蒙古八旗實際己經完全滿化,大部份人都歸化成滿族人。

而清廷又在蒙古地區按八旗模式,設立了一種盟旗制度,這纔是清廷對蒙古的羈絆、統治機構。因此蒙古盟旗制度與蒙古八旗制度看起來相似,實際完全不同,其主要職能是管理本旗的民事與行政,相當於地方的自治機構。

因爲蒙古的傳統,一般都是以部落爲基本組成單位,但清廷征服蒙古之後,將蒙古各部進行編旗,小部落編爲一旗,大部落分爲數旗,各旗互不相干,毎旗設札薩克即旗長一人,主管全旗事務,也成爲蒙古的基本行政構成,然後由若干個旗組成一個盟,業清廷指定的會盟處,設盟長、副盟長一人,從各旗札薩克中產生,付責主管全盟事務,不能干預各旗事務,也無權發佈政令,同時還要對朝廷付責,這一套蒙古地區的行政制度,在另一時空裡一直沿用到三百多年以後,包括天朝成立之後,仍在使用。

同時清廷對蒙古的統治,其實也是有一個過程,在入關前後,大體完成了內蒙古地區的編旗,將內蒙古二十四部,分編爲四十九旗,並設哲裡木、卓索圖、昭烏達、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六個盟。另外還有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這兩個地區由清廷直接管轄。而設盟之後,各盟的蒙古族人只能在本盟以內的地域放牧,不得越界。

而直到乾隆時期,才完成了外蒙各部的歸化和編旗,共編了八十九旗、設土謝圖汗部盟、車臣汗部盟、扎薩克圖汗盟、賽因諾顏部盟。

蒙古的盟旗制度建立之後,使蒙古各部勢力逐漸分化,並對象古社會固定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並且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蒙古的統率力,使蒙古部落佑自治權逐步減少,而國家主權的影響逐步增強。同時清廷又將這一經驗擴展到青海、新疆等地,也是中國朝代首次真正對這些地區形成了有效的統治。因此才說清廷對中國歷史最大的供獻就是大體確實了中囯的版圖。

哲裡木盟一共有四部十旗,其中科爾泌部就佔了六個旗,其中莊太后的家族就佔了兩個旗,一個是莊太后的大哥烏克善爲科爾沁右翼後旗旗主,並受封卓哩克圖親王,另一個是老四滿珠習禮是科爾沁左翼中旗旗主,受封扎薩克達爾罕親王。而另外兩個:察罕、索納穆也都被封爲貝勒。而科爾泌部的另外四個旗,也和莊太后的家族多少都有一些親戚關係。

因此碩塞到了蒙古, 首先找到科爾沁右翼後旗, 去見烏克善,因爲他不僅是福臨的舅舅,同時也是福臨的岳父。還是現任的哲裡木盟的盟主。

果然是親戚確實就好說話一些,碩塞對烏克善也沒有隱瞞,直接將現在清廷的局勢一五一十的全部告訴給了烏克善。

由於這個時代的消息傳遞困難,再加上蒙古和中原畢竟還是有一些隔離,因此雖然說哲裡木盟多多少少也聽到一些清廷不利的消息,但卻沒有想到,清廷競然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烏克善也不由得大爲震驚,趕忙招集三個弟弟來聚議。

畢竟烏克善兄弟四人和清廷的關糸實在太過近密了,皇太后哲是他們的親姑姑,莊太后是親姐妹,皇后是烏克善的女兒,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別的選擇。

於是烏克善立刻下令哲裡木盟的各旗,招開盟會,在會上又向其他各旗通報了現在清廷的處境,其實整個科爾沁部和清廷的關係都十分近密,結成的政治婚姻就不下十餘樁,再加上各旗旗主對中原的局勢並不瞭解,雖然有些不明白,怎樣清廷一夜之間又回到解放前了,儘管碩塞也說少中華軍的火器是多麼厲害,但各旗主沒有親眼見到,也都並不認爲中華軍有多麼可怕,因此當然都決定幫忙。有了科爾沁六旗的支持,其他三部四旗當然也不會反對,於是整個哲裡木盟很快就達成了一致,迎接清廷的皇室到蒙古來避難,並且組織兵力,幫助清廷復國。

得到了哲裡木盟的支持以後,碩塞也不由精神大振,因爲哲裡木盟不僅是蒙古六盟中實力最強的一盟,同時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因爲哲裡木盟在整個蒙古的最東端,緊靠着遼東地區。幾乎和整個東北地區全面接壤。

但哲裡木盟和京師地區並不接壤,因此僅有哲裡木盟的支持還不行,必須還要拉隴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這兩個盟都位於哲裡木盟的南端,要從北京到哲裡木盟,就必須經過這兩個盟的地方,由其是昭烏達盟。

不過得到了哲裡木盟的支持,對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的說服工作也進行得還算順利,當然碩塞的外交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來碩塞到是頗有幾分縱橫捭闔之材,一方面他極力渲染中華帝國繼存了明朝的傳統,對北方民族特別是蒙古族一向心存敵視,欲滅族而後快,因此只各盟聯合起來,對付中華軍,才能夠保存全族。

這一點碩塞抓得很緊,因爲明朝是在推翻蒙元統治的基礎上建立的王朝,對蒙古一直都心存界慮,而蒙古也同樣對明朝有滅國之恨,因此雙方的積怨都很深,很難互相信任。終明一朝,明蒙的關係都十分緊張,戰爭不斷,而且在明中期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碩塞拿這一點說事,確實是找對了路子。

另一方面碩塞又大允其諾,宣稱擊敗了中華軍之後,可將長城以內的土地劃歸爲各盟,作爲獎勵,而且表現得越好,立功越多,所得的土地就越多,同時對各盟各旗的旗主也都封王封貝勒。

反正碩塞也明白,現在長城以內的土地大部都是中華帝國的了, 剩下的也快了,慷他人之慨, 也不用費自己一分一毫, 相反如果能夠利用土地,誘使蒙古各盟與新帝國爲敵,自然是再好也不過了;致於封王封貝勒, 更是張一張嘴的事情,連餉都不用開,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這方面清廷確實要比南眀大方得多了。

因此在碩塞的威逼利誘,以爲晢裡木盟的大力支持下,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也都同意接納清廷,與新帝國爲敵。當然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蒙古各盟對中華軍的實力並不瞭解。如果他們知道中華軍是怎麼一回事,估計就要再合計合計,就是哲裡木盟,也未必敢答應得那麼痛快。

見成功的拉隴了三個盟,碩塞也覺得差不多了,因爲現在京師、遼東的戰報也傳到了他手裡,雖然晚了一點,但局勢對清廷越來越不利,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其他的三個盟先不忙着說服,還是趕緊把清廷從北京接來爲好。

現在蒙古依然還是遊牧生活,戰則全民皆兵,散則各自歸民,當然各旗主手下也都有一定的常規兵力,但並不多,一旗最多也不過三五百常規兵力。因此碩塞也要求各盟馬上招集人馬,準備迎戰中華軍。

昭烏達盟有八部十一旗,卓索圖盟有二部五旗,加上哲裡木盟,共計有二十五旗,合計常規兵力約有一萬左右,碩塞也先湊齊了三千人馬,準備接應清廷入蒙。並且寫信回清廷,通報自己在蒙古的工作,並詢問清廷打算什麼時候入蒙,又從那裡入蒙,自己好領軍接應。

得知了蒙古那邊願意接納自已之後,大殿上的衆官員們也都長長出了一口氣,這可真是雪送碳啊,來得可太極時了。有不少官員甚致都喜極而泣起來。

這時福臨也在太醫的救治下,甦醒了過來,濟爾哈朗也趕忙將碩塞的信呈交給福臨觀看,也好讓他安心。

其實福臨還是着急上火,加上以前的病體也未全愈,纔會又吐血昏倒,見了碩塞的信之後,福臨也大爲安心,總算是又有一條退路了,因此也不覺精神好多了。看完了之後,福臨立刻對濟爾哈朗道:“鄭親王,即然己經是這欄了,那就事不遲凝,馬上準備鑾架車仗,咱們馬上離開北京。”

濟爾哈朗道:“徵臣這就去安排,三天之內,就會動身,也請皇上早做準備。”

大臣鄂棟道:“三天就動身?皇上的身體能行嗎?”

福臨擺了擺手,道:“朕並無大礙,就這麼定了,鄭親王,你立刻照辦!”

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77章 火銃試射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84章 夜襲(二)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61章 飛剪船第308章 宣戰(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96章 對策第186章 講和(上)第197章 困境(上)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97章 決議南征第64章 破局(四)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180章 報紙第380章 總結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97章 僱傭兵(上)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91章 勸進(上)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91章 合圍(二)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268章 變數(四)第120章 投效(下)第134章 勸說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402章 北境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160章 民心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207章 哭諫(上)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92章 勸進(下)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48章 新政(二)第94章 勸降(下)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207章 哭諫(上)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3章 反擊(一)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83章 佈置(四)第121章 狙擊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08章 進京(上)第101章 備戰(三)第264章 調兵
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77章 火銃試射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84章 夜襲(二)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61章 飛剪船第308章 宣戰(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96章 對策第186章 講和(上)第197章 困境(上)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97章 決議南征第64章 破局(四)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180章 報紙第380章 總結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97章 僱傭兵(上)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91章 勸進(上)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91章 合圍(二)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268章 變數(四)第120章 投效(下)第134章 勸說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402章 北境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160章 民心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207章 哭諫(上)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92章 勸進(下)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48章 新政(二)第94章 勸降(下)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207章 哭諫(上)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3章 反擊(一)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83章 佈置(四)第121章 狙擊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08章 進京(上)第101章 備戰(三)第264章 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