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山東戰役(三)

四月二十四日,第五軍開始向泗水縣發動進攻。

不過中華軍在泗水縣也遭遇到了山東戰役開戰以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雖然駐守泗水縣的清軍並非清軍的新軍,但也針對中華軍的戰術特點,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

阿巴泰是最早和中華軍交戰過的清軍將領,也是中華軍還是叫穆陵軍的時侯,就在中華軍的近代火力下吃過大虧的清將。在清廷入關之後,阿巴泰父子就一直付責駐守山東,這幾年來山東一直沒有大的戰事,因阿巴泰不僅躲過了清廷兩次南征的慘敗,同時也躲過了朝廷的幾次政治風雨。能夠在山東安心的發展自己的力量。

而且阿巴泰的兩個兒子博洛和嶽樂也都有相當的軍事才能,在這父子三人的努力經營之下,現在阿巴泰己經擁兵十餘萬,山東也衍然成爲他的封地一樣。在代善和濟爾哈朗先後失勢之後,在皇太極時代並不突出的阿巴泰,反而成爲清廷中權勢最大的宗室力量。既使是多爾袞對他也不敢小視。

不過阿巴泰到沒有什麼政治野心,能夠守住這小半個山東省,在這一畝三分地裡當個逍瑤自在王,就很滿足了。因此多爾袞對阿巴泰也比較放心,同時還要倚重他的力量,守住山東,保障河南和京師地區。在組建新軍的時侯,也不忘在山東也組建了神威營,並任命嶽樂出任神威營統領。

阿巴泰是深知中華軍的厲害,而且自己面對的就是中華軍的山東軍區,早晚都有大戰要打,因此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阿巴泰父子一面在努力的訓練人馬,一面也在研究應對中華軍,以及守住山東的戰略戰術。

在守住山東的大戰略方面,阿巴泰父子制定了放棄魯東,收縮兵力,扼守濟南-兗州一線的方案。而在戰術方面,阿巴泰也早就在研究學習中華軍的戰術,以從中找到應對的辦法。其實比清廷建立新軍,要早得多。因此儘管清軍在山東的軍隊中,滿八旗軍的比例並不大,但整體的戰鬥力卻並不差。

中華軍最大的優勢就是火器犀利,無論是在前攻還是防守中,都可以拉開距離,給敵軍造成殺傷,因此和中華軍交戰,必須首先不能被中華軍的火力給壓制住。而阿巴泰在山東沒辦法大批製造槍炮,但阿巴泰卻製造了大量的弓箭來彌補。結果在山東的清軍中,弓箭配置的比率很大,超過了一半以上。

另外經過了與中華軍的多次戰鬥之後,清軍也確實積累了不少經驗,也知道僅僅是固守城牆,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因爲中華軍可以用火炮轟擊、爆破等戰術炸開城牆。而山東成立了神威營之後,開始真正系統的學習中華軍的戰術,清軍也基本正確掌握了在城外挖掘戰壕,壘泥砂袋,然後結合城牆的防守戰術理論和實際的運用知識,而不在是過去那樣,只學一個表像,結果是事而非。

而在這一次泗水縣的防守,清軍也開始使用這一戰術守城。不僅挖出的戰壕,完全是按照中華軍的標準設計,而且在戰壕的後面,還壘好了兩道用泥砂袋構成的護牆。

面對着自己過去常用的防守戰術,確實給中華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因爲戰壕防守,壘泥砂袋,確實比單純的城牆防守要好得多。

一開始中華軍仍然是使用火炮轟擊,但清軍的士兵都躲在戰壕裡面,火炮的殺傷力也就大幅度下降,因爲這個時候的開花彈,爆炸的威力十分有限,主要是靠爆炸之後,彈殼的碎片和彈殼裡的鐵砂殺傷敵軍,但很難穿透泥砂袋,除非是炮彈能落到戰壕裡,否則基本適不成多少殺傷。而一顆實心彈的力量雖然可能擊穿幾個砂袋的防守,但最多也只能造成二三人的傷亡。

等火炮轟擊一陣之後,軍長喬克裕很快就發現效果並不佳,於是下令,派第十師的五十二團,向清軍的陣地發動地面進攻。而且儘管中華軍使用的火槍射程都在清軍之上,但清軍有戰壕做掩護,在中華軍沒有進入自己的射程以來,都躲在戰壕裡不露面,傷亡也大大降底。

而在中華軍進入到清軍的射程以後,清軍才都開始露出頭來,對中華軍展開阻擊。雖然清軍的火槍不多,但増加了大批的弓箭以後,清軍的火力也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儘管阿巴泰在山東製造的這一批弓箭都十分粗糙,射程並不遠,決不超過五十米,跟本就不能與淸軍過去使用的二三石硬弓相比,而且絕大部份的清軍士兵都是在學習槍刀武技之後,兼學弓箭,這時僅僅只能把箭向大致的方向上射出去,幾乎沒有什麼準頭,但卻勝在數量衆多,數以千計的弓箭一起密集發射的打擊效果,還是十分顯著的。

另一方面,中華軍的戰士一般都只有一件鐵甲背心和頭盔,身體的其餘部位如手臂、腿等,都是不着甲冑,因此對弓箭的穿透力要求並不高,雖然說這批弓箭在三十米以外,基本不可能穿透鐵甲,但如果直接對人的身體,就是鉅離六七十米遠,也可以造成一定的殺傷,只是傷勢輕重的問題。而且雖然說這些部位都不致命,但中箭之後,士兵也就基本失去了戰鬥力。

同時清軍的防守陣地中,也還有一部份火炮火炮,清廷的火銃手們雖然不屬於新軍,但也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嚴格訓練,至少將三段連射練得十分熟練,因此一排一排的開槍射擊,居然也有了幾分中華軍的風釆。

而清軍的火炮乾脆也不發什麼實心彈了,除了幾門用來發射飛擊震天雷的臼炮之外,其餘屬加儂炮的,全部都發射霰彈。雖然射程並不遠,但一炮下去就是一大片,也給中華軍造成了大量的殺傷。

而且這次戰鬥,第五軍也確實有一些輕敵,認爲先前進攻滕縣和嶧縣都輕易取勝了,進攻這座小小的泗水縣,還不是手到擒來嗎?結果沒有想到會在這裡遭遇到過去從未經歷過的打擊。

擔任進攻的五十二團,一上場就遭到清軍的當頭一擊,在衝到離清軍防線只有五十多米的距離時,被清軍用亂箭+火銃+火炮的一陣亂射,火力之密集,確實是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因此五十二團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而且隊型又沒有充份散開,結果進攻士兵們一下孑倒下了一大片,這一次進攻立刻就被打退了下來。

接着五十二團又稍做調整,再度向清軍的陣地發動了進攻,這一次五十二團吸取先一次的教訓,將進攻隊型充份的展開,但清軍的火力依然十分密集,由其是箭矢,幾乎密如雨點一樣,而且是直射、拋射,什麼樣的射法都有,儘管中華軍展開散線進攻,但仍然還是被清軍打得傷死無數,堅持了半個多小時以後,還是又退了下來。

而五十二團的團長在清查全團的損失時,雖然全團的傷亡超過了一千人。不過真正戰死的士兵並不多,才只有二百多人,而受傷的士兵竟多達八百餘人。

指揮戰鬥的軍長喬克裕這時也不禁有些吃驚了,看來泗水縣的清軍是做好了充份的防守準備,這一仗可並不那麼簡單。自己在戰前確實有一些太過樂觀了。

不過現在進攻已經開始,仗也打到這一步了,不管清軍的防線有多嚴密,也不能就這麼放棄,而且喬克裕也不信,清軍的防線真的是固若金湯。因此喬克裕又下令,改換第十師六十一團,繼續向清軍的陣地發動進攻。同時又命令炮兵團,不管有效沒效,都向清軍的陣地開火,掩護進攻的部隊。並且又提醒六十一團,不要一味強攻,也要注意加強火力壓制和掩護。

儘管有炮兵的支援,而且六十一團也安排了壓制清軍火力的部隊,在進攻中,也非常注意將隊伍拉散展開,但在清軍密集的打擊下,六十一團還是無法突破清軍的防線,一連發動了三次進攻,全部都被清軍給打退了回來。

而這一天的戰鬥也就這麼結束了。在第一天的攻防大戰中,清軍成爲取勝的一方,不僅城外的防線安然無恙,全軍競只戰死三百零九個人,另外還有二百八十七人受傷。這樣少的傷亡數字,在清軍和中華軍的交戰歷史中,還是絕無僅有的。

在過去與中華軍的戰鬥中,清軍到也不是沒有取得過守城戰的勝利,但每一次守城戰中,清軍都會被中華軍強大的火力,打得傷亡巨大,甚致傷亡比進攻的一方還要大,完全打破防守一方的損失會遠遠小於進攻一方的戰場規律。有不少守城的戰例,清軍並不是守不住城,而是被中華軍耗盡了守城的兵力,才靠成城池失守的。而這一次清軍才總算是體驗了一把防守的優勢。

因此泗水縣的守將陳錦也十分高興,立刻向袞州發回了報告這一天的戰果。不過陳錦可不敢因爲這一天的戰果就認爲可以守住泗水縣了,還是請李率泰派兵支援泗水縣。

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95章 遷移(二)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72章 水路攔截第48章 皇太極(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96章 聯姻計劃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18章 海盜(二)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71章 不解第5章 受勳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83章 佈置(四)第144章 規則(上)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6章 夜襲(上)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99章 備戰(一)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302章 造勢第15章 反擊(三)第35章 鄉鬥(下)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271章 不解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163章 通商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98章 遷移(五)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42章 提案(上)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245章 獻投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80章 佈置(一)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138章 軍歌第252章 對持第380章 總結第302章 造勢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79章 桂王第63章 破局(三)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83章 游擊戰(二)第23章 震盪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32章 攻城(下)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142章 偵察兵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2章 清廷(下)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53章 山東之變(一)
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95章 遷移(二)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72章 水路攔截第48章 皇太極(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96章 聯姻計劃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18章 海盜(二)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71章 不解第5章 受勳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83章 佈置(四)第144章 規則(上)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6章 夜襲(上)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99章 備戰(一)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302章 造勢第15章 反擊(三)第35章 鄉鬥(下)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271章 不解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163章 通商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98章 遷移(五)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42章 提案(上)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245章 獻投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80章 佈置(一)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138章 軍歌第252章 對持第380章 總結第302章 造勢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79章 桂王第63章 破局(三)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83章 游擊戰(二)第23章 震盪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32章 攻城(下)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142章 偵察兵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2章 清廷(下)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53章 山東之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