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

第二天,鄭芝龍、鄭成功父孑一起進宮來見商毅,表示答應商毅的要求,出海到印度去建立中國的西印度公司。()

原來昨天鄭成功退出了皇宮之後,回到館驛裡,把商毅的要求告訴給父親。鄭芝龍聽了之後,也大爲動心,因爲鄭芝龍現在的年齡也不大,還不到五十歲,雖然說經歷了一番生死轉拆之後,對名利心看淡了許多,但畢竟也不願意就這麼老死於林泉之下。

而且就海洋意識和對海外界的瞭解來說,鄭芝龍的見解猶在鄭成功之上,在白天鄭成功進宮勤見商毅的時候,鄭芝龍也在南京舉行的歐州各國的展覽會上轉了一天,鄭芝龍本身對海的世界就有相當的瞭解,而且因爲他早年在巴達維亞爲荷蘭東印度公司做過事情,因此還會荷蘭語,可以和各國人進行直接交流。

結果這一天的經歷又勾起了鄭芝龍的許多往事,使他又回憶起自己當年在縱橫海上,劈波斬浪,出生入死,來往穿梭於南洋各國之間的冒險曰孑,同時也對商毅佩服不己,畢竟自己當年在稱霸海上之後,不覺就已經開始了守舊循規,而失去了最初的開拓進取精神,和商毅這種敢派出船隊直通歐州的做法相比,確實是差得太遠了。因此也不覺又激起了再度揚帆出海,去和驚濤駭浪拼搏角力的雄心。甚致動了到海外去再開創一番事業的想法。

而商毅的要求,正和鄭芝龍的想法苻合,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到海外去開創一番事業來,雖然鄭芝龍沒有到過印度,但也知道印度在東西來往交流中的重要地理戰略商貿位置,而且還可以得到國內的全力支持,因此父子兩人商量了一夜,最終決定答應商毅的要求。

得到了鄭氏父孑的答覆之後,商毅也十分高興,立刻要鄭成功拿出一個計劃來,需要多少人員、戰船、物資等等。

其實昨天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商議了一夜,也己經擬出了一個初步的計劃來,現在鄭成功的餘部還有三千餘衆。各種大小船隻約有近百艘,火炮總計五百餘門,火槍也有一千二百多支。這樣的人手,在中國西印度公司開創的初期,當然是足夠了。

鄭成功計劃將這批人分成兩部,一部份隨自己到印度去選址建立據點,另一部留在中國,組建一個分號,付責後續的物資和商品供應,以及從印度運回商品的銷售。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夠在呂宋也建立的一個分號。而在印度的工作,鄭成功也計劃分兩步走,首先在十冃左右,先派遣一個小船隊爲先遣,首先到達印度,選擇中國西印度公司的建址,並且初步建立中國的據點,當然選址點可以有幾個備選,隨後再由鄭成功親自帶領大隊人馬,到印度去正式建立公司。

而初步需要帝國提供的支援一是西式的戰船,雖然現在鄭成功手裡有近百艘戰船,但千料以上的大船並不多,而且都是中式的福船樣式,雖然福船體大、平穩,載貨量多,但不及西式戰船的速度快,靈活,而且在裝配火炮方面,也不如西式戰船。這次去印度,很難說在中途不會發生戰鬥,因此準備幾艘西式戰船,當然是有必要的。

二是能與英國方面進行溝通交流,以及對印度情況有一定了解的人員。這一點也相當的重要,因爲這次去印度,和英國方面的交道很多,而且還有不少地方需要有英國人的支持,因此需要有這方面的人員。鄭成功也知道,這一次訪歐的來回,船隊都在歐州停留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對印度也做過一些考查,最好能從訪歐使團中抽調幾個人來。

聽完了鄭成功的講說之後,商毅也大爲滿意,看來這次確實是找對人了,鄭成功到是真有幾分幹殖民的才崩,雖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的計劃,並不算十分周密,但考慮的都是關建比較問題。

不過還有一件事情是鄭成功沒有想到的,商毅道:“明儼,你想過沒有,這次到印度去建立據點需要多少資金,而這些資金又從那來呢?”

鄭成功也怔了一怔,去印度建立據點,需要多少錢,這是要慢慢合算的,一下子當然答不出來,但錢從那裡來,卻把鄭成功給弄蒙了,不是該從國庫裡拔錢嗎?商毅這麼問是什麼意思?

商毅看了看鄭成功的樣子,也看出了他心裡的疑惑,因此也笑道:“明儼,朕是這樣想的,既然是叫做西印度公司,那麼就完全以公司的運作樣式來進行,政府即不出資,也不參與公司的運營,只是給公司提供一切所需要的幫助和支持。”

見鄭成功還是一臉不解的樣孑,商毅又進一步解釋道:“也就是說這個西印度公司是你們自行組建,政府都不參與,也不會出資。當然這樣一來,組建公司的資金就需要你自己來籌措,如果你拿不出這筆資金來的話,不訪可以說動其他商人蔘與投資入股,朕也可以以個人身份出資參股,然後甴所有股東成立公司懂事會管理公司的事務,公司的組成,人員的安排,以及怎樣運作賺錢一切都甴公司懂事會自己決定。政府並不能干涉,而公司只需正常運盈納稅,其他所得的利益可以按個人入股的多少來進行分配。這樣一來,公司永遠都是你們自巳的,不必擔心等公司的利益好了,政府會收爲己有。不過政府可以向公司提供需耍的幫助。”

鄭芝龍和鄭成功這纔有些明白,但也不得不承認,商毅的這種運作方式確實更苻合自已的利益,因爲如果是以政府的名議來組建中國西印度公司的話,那麼鄭成功也就相當於是政府委任的一個官員,從理論上來說,政府可以隨時撤換掉鄭成功,改派他人來管理西印度公司。而按照商毅的方法,政府並不參與公司的運行,公司永遠都是歸懂事會所有,而只要是鄭成功的工作讓董事會滿意,那麼就永遠可以幹下去。

不過鄭成功馬上想到另外一個問題,道:“請問皇上,政府可以向公司提供怎樣的幫助,如果公司在海外遇到他國攻擊,或是在中途遇到海盜等攔截,政府是否可以出兵相助呢?”

商毅點了點頭,道:“西印度公司可以自己組建公司的保安力量,來保護公司的安全,或者是找僱傭兵,一般的情況,都可以對付得了;如果真的需要政府出動軍隊幫助,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請,甴國會討論,當然朕也可以直接派出朕的待衛軍團,這個不用國會批准。當然出兵的軍費,一應糧草物資的供應,都由西印度公司自行付擔。向這一次需要政府派遣船隊,那麼船隊的費用,船員士兵的餉錢就需耍由公司來支付。另外政府可以策封付責人員西公司總督的稱號,這樣公司也可以使用政府的名議,處理相關的事務,如果還有其他需要政府出面進行交涉,政府也可以給予相關的幫助。”

其實這種模式基本都是照搬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運行模式,基本就是一個半官半商的組織。國家並不參於公司的運行,只是在一些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事務上給公司必要的支持,甚致可以給公司相當的特權和給東印度公司的人員政府公務員的頭銜,保護公司的利益。東印度公司以向國家交稅的形式,體現自己對國家的重要性,同時大在國會裡扶植一批議員,來維護東印度公司的利益。

比如在另一時空裡的,1615年英國的國王詹姆斯一世就曾派出使者,和當時印度的莫臥爾帝國皇帝賈汗吉爾會面,通過外交手段使英國取得了在印度的合法據住權。而在二百年以後發生的鴉片戰爭,實際就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利益受損,由在國會的議員向國會發出了提案,最終才決定對中國使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

但這種運行模式符合歷史發展方向,也可以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對商毅來說,政府確實應該少參與商業行爲,把這些事情交給專業人士去做,國家只是付責對公司進行宏觀的管理和必要的幫助。這種方式已經正實是最合適的。事實上這種運行模式在以前就曽經使用過,如在絲綢廠裡,基本就是這種模式的運行,雖然政府參了股,但並沒參與絲綢廠的運行管理。

相對來說,鄭芝龍有歐州各國的東度印公司的瞭解要比鄭成功多一些,也認爲這樣方式更好一些,雖然說鄭芝龍也不想國家參與公司的運行,但也知道,這次到印度建立駐點,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是無法做得的。

畢竟鄭芝龍是從海上起家的人,知道在近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在海外屢屢使挫,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缺少國家的支持,當年鄭芝龍能夠稱霸海上,也是在招受明朝的招安,得到了官府的支持之後,才逐步取得的。而且當時鄭芝龍僅僅只是取得了廣東總督熊文燦的個人支持,如果能夠得到全國的支持,當然能夠在海上去得了更大的優勢。因此鄭芝龍也認爲,國家適當參與公司,也是有必要的。

在大原則上達成了統一的意見之後,商毅也讓鄭芝龍和鄭成功回去,拿出一個詳細的方案出來。同時正式下旨,封鄭成功爲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

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23章 震盪第134章 開業(一)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54章 激戰(下)第117章 海盜(一)第37章 新武器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45章 獻投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17章 海盜(一)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271章 不解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36章 開業(三)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7章 煙雨杭州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5章 受勳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42章 偵察兵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332章 對持(二)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3章 雙截棍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346章 親情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45章 規則(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87章 挑戰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193章 雷汞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
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23章 震盪第134章 開業(一)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51章 巡視山東(上)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54章 激戰(下)第117章 海盜(一)第37章 新武器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245章 獻投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17章 海盜(一)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271章 不解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36章 開業(三)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7章 煙雨杭州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5章 受勳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142章 偵察兵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332章 對持(二)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3章 雙截棍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346章 親情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45章 規則(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87章 挑戰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193章 雷汞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