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湯若望(下)

其實對於商毅來說,信不信教都無所謂,就是真的接受了洗禮,也並不表示他就會把天主教的事業當做自己的事業來做。其實大多數信奉了天主教、並接受了洗禮的明朝官員基本都抱以着這種想法。

商毅的目地只是拉隴這夥洋和尚,畢竟在目前的中國,只有他們掌握着歐州較爲先進的科技知識,這正是商毅所需要的。同時也是中西方進行溝通的最佳途徑,中國想要改變另一時空裡近代的悲慘苦難,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加強和西方的交流,並吸取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否則就算自己能夠改變滿清入主中國的結局,但按明朝這樣的路子發展下去,兩百年後中國的結局未必能好到那裡去。從本質來說,明朝和清朝沒有太大的區別,就算有些地方會好一點,不過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己。商毅不相信,在沒有外力的干涉下,中國能夠自行發展到近代、現代社會。

當然在目前來說,商毅還用不上這一點,並不妨礙他預先作一些準備。永遠都不要等到要吃果子的時候,纔開始想起來栽樹,這個道理商毅還是明白的。

不過上趕的不是買賣,既然是洋和尚上有求於自己,自然也要繃着一點,現在不答應,但又不讓洋和尚們完全失去希望,等到條件合適的時候在出手,儘可能賣一個好價錢。

同時商毅也並不擔心天主教在中國傳播下去之後,在未來會發展到影響朝廷決策的龐大勢力。因爲且不說在另一時空裡,在西方列強的鉅艦重炮開路下,天主教都沒能統治得了中國人的思想,更何況這時的天主教本身以經在歐州以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而且中國本身還有佛教和道教這兩大宗教存在,在這種宗教市場幾乎以經飽和的狀態下,天主教想在中國站穩腳跟,沒有幾百年的時間根本就做不到。更匆論是介入政治領域了。而等到幾百年之後,世界都以經進入了現代社會,一個沒落了的天主教,還能翻得起多大的浪花來。

但對湯若望的問題,商毅也不能不給予一個合理的解釋。因此道:“神父瞭解我國的情況吧,應該知道我國有不少住在家裡的佛教信徒。”

湯若望怔了一怔,但馬上明白過來。道:“將軍是說的居士嗎?”

由於受利瑪竇神父“合儒超儒”傳教策略的影響,湯若望和同伴剛到中國時,不僅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甚至會入鄉隨俗,脫下教袍,換上僧服,住進中式房屋,以增加中國人的認同感,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

研究中國文化,自然不可避免的接觸到佛教,這幾乎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最大潛在對手。湯若望當然知道,想要成爲佛教徒,同樣要經歷過一番類似洗禮的儀式。但按佛教的理論,只要是心裡有佛,無論是否在廟宇中生活,無論是否接受過洗禮儀式,似乎都能夠成佛,既得到佛教的認可。因此在中國有一種教名叫居士的人,大多都是官員,文人、士大夫,他們平時的生活與正常無異,可以不受任何佛教律條的約束,但依然可以被視爲佛教徒,另一種形式的佛教徒。

儘管爲了多發展信徒,天主教會放寬了許多限制,只要是接受了洗禮,就允許教民信奉其他宗教,可以在教堂裡舉行祭天、祭祖、甚致拜孔子的儀式。但湯若望還是不能理解佛教中的這一規定,接受洗禮,是天主教徒的最基本條件,如果連洗禮都不接受,還能稱得什麼信仰嗎?要這樣的教徒又有什麼用呢?因此也百思不解。

但聽商毅這麼一說,湯若望立刻醒悟了過來,不得不承認,佛教的這一手確實十分高明。任何一種宗教,對信教的人都有一些教規限制,儘管天主教對這些教規的執行十分寬鬆,基本是睜一眼閉一眼,但和佛教的這種制度比起來,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對於居士而言,只用在家裡念幾句經就夠了,同時依然可以享受世俗的一切生活,還不違返教義,貓照吃魚、狗照吃肉,奧特曼照打小怪獸,而且死後照樣能升入天國——成佛。

說白了就是讓你先免費註冊,然後再慢慢發展VIP會員。這樣的好事自然誰都願意幹了。儘管他們的信仰並不算堅定,但至少在無形中爲佛教又增加了一大批信徒,形成了龐大的信徒基數。而有了這個基數,自然可以再從其中發展信仰堅定而純潔的信徒了。同時也使佛教在中國久盛難衰,儘管中國出過幾位禁止佛教的皇帝,但依然無完全禁止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想到這裡,湯若望也有些興奮,認爲自己找到了一條在中國傳教的新路。但轉念一想,不禁又有些泄氣了。且不說神聖羅馬帝國的教皇是否會同意這個建議,就是天主教會中國傳教區的現任會長龍華民神父,恐怕也是不會同意的。

和前任利瑪竇相比,現任的天主教會中國傳教區會長龍華民神父的宗教情緒更爲狂熱,而且傳教思想也更爲激進,他認爲利瑪竇過於遷就中國人,影響了天主教的“純正性”,才導致發展教徒速度太慢。因此在利瑪竇去世之後,龍華民開始改變利瑪竇的傳教路線,堅決排斥儒家思想,嚴禁中國教民信仰其他宗教,在教堂從事與天主教無關的活動。

可惜中國不是美州大陸,也不是馬尼拉,更不是另一時空的晚淸時代,天主教這樣的做法,只能激起社會人士的反感與懷疑,結果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釀成“南京教案”,使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一度遇到很大的困難。在同年,南京禮部侍郎沈潅三次上疏參劾耶穌會士圖謀不軌,未得獲准。8月底,他交結其他官員,逮捕並關押傳教士、教徒,掀起反教會運動。

要不是當時後金興起,明朝還需要這夥傳教士幫助鑄造火炮,而且又多虧了徐光啓等人上書,極力分辯,萬曆皇帝才撤除禁令,傳教士才得以繼續傳教。但傳教事業卻大受打擊,雖然過去了二十多年,但也沒有恢復到利瑪竇開創的局面。這也時湯若望看重商毅的緣因,他現在迫切希望中國能夠找到第二個徐光啓。

雖然“南京教案”發生之後,龍華民被迫也做出了一些改變,但在本質上,他還是不讚這些不純正的傳教方式。不過湯若望的宗教信仰並不少於龍華民,但在變通方面卻比龍華民強了許多,同時他在明朝的影響力以經遠遠高過了龍華民,因此完全可以繞開龍華民,按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式傳教。用中國話,這就叫做“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着”。

想通了這一點,湯若望對商毅道:“那麼,商將軍,既然您願意爲我們的傳教事業提供幫助,那麼需要我們爲您做些什麼?”

商毅一聽,也不禁好笑,湯若望在中國呆久了,也學着上道了,也知道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

不過話挑明瞭就好辦了,在“無利不起早”這一點上,老外確實比中國人實在,明碼實價,決不遮遮掩掩,那怕是洋和尚也不列外。因此兩人經過一番協商之後,馬上就達成了幾點協議:

一、商毅將在自己的管轄區和職權範圍內,爲傳教士傳教儘可能提供一切的有利條件,並劃定修築教堂的地區給傳教士,可以隨着管轄區的改變,而享受同樣的條件。傳教士的傳教方法商毅不進行干涉,但必須尊守商毅本人的命令,同時有義務配合商毅來應付朝廷的法令。

二、允許傳教士在商毅管轄區的公開場合內傳教,但不經商毅允許,傳教士不得在官府、軍隊、學堂(傳教士自辦除外)等地區及周邊三百米的範圍傳教。同時也不得強迫居民信教,與其他宗教發生衝突時,交由官府處置,不得私下以暴力行爲結決。

三、傳教士有義務向商毅管轄區的各種學院的學生、士兵、工人教授指定的知識,幫助工廠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並且幫助商毅收集翻譯指定的書籍,到澳門、馬尼拉等地僱傭所需的歐州技術工人,及完成商毅指令完成的其他任務,但不得在此其間趁機傳教,拉隴教徒。

四、商毅會視傳教士完成工作的大小,給予傳教士合理的報酬。但報酬的支付形式,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表示,在事先由雙方協商而定。

五、如果傳教士在商毅管轄區在違法行爲,商毅將有權根據[大明例律],對傳教士實行處罰,教會無權干涉。

五條協議是商毅經過細仔的思考後擬定出來,基本照顧到了雙方的利益。而且在目前的條件下,湯若望也不可能要求過高,就是龍華民看了,也提不出其他的異議來。只是加上一條,在商毅的管轄區,禁止除天主教耶穌教會以外的其他教會傳教,而且將隨着商毅管轄區的改變,依然生效。

因爲天主教內部也分了許多大小教會,在中國活動的傳教士其本都是耶穌教會,但在東南亞一些地方,也有其他教會。湯若望顯然不希望其他教會來中國分一杯羹。

商毅聽了,也不禁道:“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瑚的地方就會有鬥爭’說得真是一點也沒錯。”

湯若望怔了一怔,也有些尷尬的笑了。

第12章 荒鎮怪客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95章 進攻南京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91章 南京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370章 戰術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2章 喜迅(下)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87章 講和(下)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83章 下獄(下)第333章 對持(三)第309章 宣戰(下)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56章 奪船(上)第11章 深夜靜思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74章 清廷議事第28章 許婚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04章 海商(下)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35章 南歸(上)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44章 救援部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146章 亂攤子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97章 決議南征第93章 勸降(上)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53章 激戰(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
第12章 荒鎮怪客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95章 進攻南京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91章 南京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370章 戰術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2章 喜迅(下)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87章 講和(下)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83章 下獄(下)第333章 對持(三)第309章 宣戰(下)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56章 奪船(上)第11章 深夜靜思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74章 清廷議事第28章 許婚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04章 海商(下)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35章 南歸(上)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44章 救援部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146章 亂攤子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97章 決議南征第93章 勸降(上)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41章 火炮對決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53章 激戰(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