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

清晨的陽光透過了薄紗的窗簾,照射到牀前,商毅也從睡夢中醒過來,而在他懷中,和他四肢交纏的美人依然還在作着海棠春睡。

商毅也不禁嘆了一口氣,看來今天又要起晚了。這時懷中溫膩柔軟的身體一動,也醒了過來。

商毅輕輕在她臉頰上親了一下,道:“瑤瑱,你醒了嗎?”

葉瑤瑱瞟了他一眼,微微蹙眉,嗔道:“昨天薰姑娘主動獻身,他遍遍沒有要,晚上卻又來折騰我。現在人家腰都還是酸的,這算什麼事嗎?”

商毅把她用力摟在懷裡,笑道:“是嗎?可你昨晚可不是這麼說的哦,最後一次的時候,可是由你在上面主動來着,要不要我們再來證明一次。”

雖然己經和商毅做了七八年的夫妻,什麼樣姿式都用過,也玩過不少花樣,但葉瑤瑱還是有些受不了他這樣露骨的調笑,而且也怕商毅要真的證明一次,因此在他胸前擰了一下,趕忙掙出了商毅的懷抱,起身穿衣。

昨天商毅只是在豐臣薰的身上恣逞了一陣手足之慾,雖然把豐臣薰逗得面紅耳赤,嬌喘連聲,但並沒有真的推倒豐臣薰,最後豐臣薰在慶幸,感激,還略有一點失望的複雜心情中離開商毅的王府,回到日本商館的南京分號。

商毅並不是見一個就想上一個的人,而且自己身邊的美女也不少,在這方面也有相當的自制力了,一來是剛剛談好聯姻的事情,就馬上把豐臣薰吃掉,也未免太有色急了一點,而且在家裡還有一個等了自己多年的小姨子,論秩序,朱媺婕怎麼樣也要排在豐臣薰的前面,因此最終商毅還是放過了豐臣薰。不過在晚上把勾起的慾火全部都發泄在了葉瑤瑱的身上。

家裡的妻妾當然也都知道了,不過也都沒有異議,因爲正宮王后都沒發話,誰還能有意見;而且衆妻妾們也都清楚,商毅登基以後,後宮肯定是要擴充的,因此也都有這個心理準備。至於豐臣薰是日本人的身份,更沒有在意,畢競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對曰本還沒有切齒之恨,家裡早就有了西洋姐妹,也就不在乎再加一個東洋人進來。

在吃早餐的時候,衆人只是調笑了一番,在商毅的妻妾中,只有葉瑤瑱和林鳳舞與豐臣薰有過來往,其他人就算偶見過,也沒有太多的印像,因此也紛紛打聽,這是一個什樣的女孑,長得什麼樣孑,並且都覺得應該正式請豐臣薰多到王府裡來作客,大家先認識一下,就這些鶯聲燕語,八掛沒完。

這一下子也定下了兩件婚姻,然後是一件一件慢慢辦,首先還是解決朱媺婕,豐臣薰那邊,還可以再等一等,畢竟現在離進攻日本,還差得遠。而工作還是要做的。

在早餐之後,商毅來到前廳,內閣的成員都己開始了工作,現在南方的軍事也進入暫停狀態,因此沒有太多的大事,要處理的都是一些複雜鎖碎的小事,商毅雖然十分頭疼,但也只能耐着性子,一件件的處理,毎到這個時候,他纔有一種迫切的想立刻打進北京,趕快建立新朝,馬上實行三權分立,把國事交給議會和內閣去處理,自已也好甩手不管了。

不過這也只是一種想法,商毅當然知道,就算成了議會和內閣,在初期自已也不可能完全甩得開手。因此只能慢慢習慣。

其實南京的內閣是一個十分有效率的行政機構,絕大部份的政務都由內閣成員擬定出了處理的方案,有些還擬出了好幾種處理意見,商毅只需用同意、反對或是同意那一種就行了,只用做選擇題,不用做問答題,因此也省了許多精力。當然少數重大事情還需要衆人一起來商議討論。

一上午就在緊張的工作中渡過,到了下午,黃宗羲也將參政院的最新一批通過的提案送來。

自從實行了會議管理規側之後,參政院的效率、秩序也都大大提高,而且商毅制定的未來新朝的權力劃分中,參政院的作用將十分重要,因此也極大的鼓舞了議員們的熱情和幹勁,不少以前抱着打醬油、湊熱鬧心理的議員也都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開始認真起來。

雖然現在參政院不俱備立法權,但參政院通過的提案,商毅和內閣也都十分重視,並且釆納了不少,當然也有許多提案因爲各種原因被拒絕施行,畢竟現在還是處於戰爭期間,全國的統一還沒有完成,有許多事情不適合在現在做,如清查土地、統計人口,還有制定國號、年號、各種制度等等。

而今天就有一份提案,被內閣一致認爲,應該否定掉,提案的內容是建議南京政府開科取士。

對於開科考本身,內閣的成員都並不反對,因爲這是歷代王朝的慣例,任何王朝建立之後,都會正式進行開科取士,但也都一致認爲,現在的南京政府,並不是舉行科舉的最好時機。因爲現在還是戰爭時期,沒有多佘的精力來組織科舉,而且雖然說南京政府的地盤已經不小了,按明朝行政劃分的二京一十三省計算,南京政府己經完全擁有了南直隸,湖廣、浙江、江西、山東、河南、福建、廣東、廣西,這一京七省的地方,說是天下三分,己佔其二,一點也不算過份。

但河南、福建、廣東、廣西這四個省卻都是剛剛纔收復,有不少地方連行政機構都沒有建全,致於縣學、私塾更是十缺八九,因此就是舉行科考,也只是長江沿岸的幾個省份玩,不具備代表性。因此還是等全國統一之後,再正式舉行全國統一的科考。

商毅也同意內閣的意見,不過他想深了一層,就是對科舉進行一次革新。

儘管商毅也知道,科舉制度確實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也不打算徹底取消科舉制度,因爲商毅也找不出一套比科舉更好的選撥官員制度。這就好比在另一時空裡,儘管越來越多的人對高考制度口誅筆伐,強烈攻擊,但卻還是要一年一年的辦下去,因爲不管怎麼罵,誰也拿不出一套比高考更合理的制度出來。

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朝,各種規則,制度己經十分完善了,而且也確實是一種相對比較公證的官員選拔制度,直接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因此自宋以降,中國的主流官員基本都是通過科舉產生,而且在宋朝的宰相、明朝的內閣大臣、清朝的漢族軍機大臣,不僅要是通過科舉產生,而且還必須是一甲進士的範圍內產生。在明朝中後期,就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在十八世紀的歐州各國的有識之士,都對中國的科舉制度讚歎不已,因爲不論出身,只要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就可以通過考試成爲官員,這是相當文明的表現。

另一方面,科舉制度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儘管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在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爲了風尚,使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而且在考生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爲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在近代以前,中國的識字率一直高於世界水平,科舉制度在其中也發捍了重大作用。因此科舉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不好的是科舉的形式和內容。

商毅知道在這個時代,科舉最大弊端就是形式單一、呆板,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而考試內容則與實際完全脫節,在宋朝的時候,科舉的題目還會與時政掛勾,而文章的形式也沒有俱體的要求;但到了明朝,科舉的題目已經限制在四書五經的範圍以內,而且還是以朱熹批註的四書五經爲標準,不允許有自已的思想,內容也是純粹的討論道徳,同時文體必須是以八股文。結果造成了思想僵固。大部分讀書人爲應科考,只能鑽迷在四書五經和八股文裡;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另外由於科舉只考文章,不考其他,因此除了少數人以外,絕大多數通過科舉出來的官員都會發現,自己除了能寫一筆好文章之外,對做官需要掌握的一切知識都是一竅不通,只能依靠手下的師爺、書案、孔目、衙役等一干吏員來處理政務。而這幫吏員也趁機蒙上欺手,雁過拔毛,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了。

而清朝代明之後,又把科舉幾乎原封不動給繼承下來,同時對科舉的內容管得更嚴更緊,結果造成了中國學術界的思想全面禁錮,萬馬齊暗。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

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91章 南京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8章 計劃(上)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6章 三路出擊第242章 勸降第165章 雨戰(一)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76章 鹽場(下)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6章 皇室私密第87章 挑戰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121章 狙擊手第1章 清廷(上)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15章 反擊(三)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64章 破局(四)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97章 困境(上)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177章 鹽場(下)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48章 新政(二)第145章 新年(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73章 阻擊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8章 蒐羅人材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77章 火銃試射第80章 佈置(一)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3章 出兵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54章 激戰(下)第4章 進攻北京(一)
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91章 南京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8章 計劃(上)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6章 三路出擊第242章 勸降第165章 雨戰(一)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176章 鹽場(下)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6章 皇室私密第87章 挑戰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121章 狙擊手第1章 清廷(上)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15章 反擊(三)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64章 破局(四)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97章 困境(上)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177章 鹽場(下)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48章 新政(二)第145章 新年(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73章 阻擊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8章 蒐羅人材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77章 火銃試射第80章 佈置(一)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3章 出兵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54章 激戰(下)第4章 進攻北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