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攻城(下)

其實投擲火器是隨着黑火藥產生而產生,在中國古來就有,宋朝的投擲火器轟天雷,可以被看作是手榴彈的芻形,比火炮火銃的產生,還早了近二百年。

只是黑火藥的爆炸威力有限,想要加大投擲火器的殺傷力,只能增加火藥,同樣還要在裡面混合一些鐵片鐵塊。而且投擲火器是全靠人力投擲,重量增加也導致扔不遠,如果用拋石機一類的機械投擲,又太過麻煩,也不好掌握,因此在火炮火槍發明之後,投擲火器也很少使用了。因此儘管明朝在早期也製造過轟天雷,但後來因爲沒有人使用,也停產了。

這一點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範圍也是如此,在十八十九世紀,隨着槍炮性能的穩定和發展,加上城堡攻防戰的減少,手榴彈也曾一度在世界各國軍隊中受到冷遇。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戰壕的興起,巷戰,街道戰的產生,手榴彈又得到了廣泛應用,因此直到商毅穿越前的時代,手榴彈依然是陸軍單兵作戰的必備裝配之一。

這些歷史商毅自然都清楚,在這個時代,儘管手榴彈存在攻擊距離短,爆炸威力有限的弱點,但與火炮火銃相比,也有操作簡單,連發時間短,打擊範圍大等優勢, 穆陵軍使用的這種簡易手榴彈毎個的重量約在兩斤,投擲距離大約在四十到五十米左右,也差不多是三四十步的樣子,正好是在火炮的死角距離內,因爲是使用的顆粒火葤,因此爆炸威力也比普通黑火藥大得多,殺傷直徑在十米到十五米左右,有時甚至能夠達到二十米。如果集中使用的話,手榴彈在近戰中仍然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六十名投彈手,一人扔出五顆,穆陵軍一氣就扔出了三百顆手榴彈,而且全在從城牆以外三十步左右的範圍內,在正面寬度只有三百多米的戰場上,這樣的密度十分駭人,再加上清軍的站位又十分密集,因此也產生了巨大的殺傷力。城下的清兵有的被炸死,有的被飛濺出來的鐵片、鐵釘打死,不少木梯也被爆炸之後產生的火焰蔓延燃燒。

在這一輪打擊下,至少有七八百名清軍喪命,另外還有三四百名清軍受傷,由其是那些衣甲單薄,甚致只穿了皮甲或綿甲的跟役、包衣,喪命的由爲衆多,而滿八旗披甲兵也被炸死了不少。這一次進攻就這樣十分輕易的就被穆陵軍打退了。

看着清兵扶着傷兵,揹着屍體狼狽不堪的退了下去,穆陵軍在城頭上也發出了一陣大笑。

唐鎮佩服道:“大人,想不到這種手榴彈居然會有這大的用處,這一次韃子可就死亡慘重了。”

其實在商毅提出製造手榴彈,就遭到孫和鼎,唐鎮等人的異議,因爲他們都清楚,這玩意其實就是宋朝用過的轟天雷,以經是過時的東西了,即使是後來製出樣品,經過試爆之後,仍然認爲手榴彈的威力雖然還不錯,但因爲投擲距離近,而並不實用。二三十步的距離,就是火槍兵這時也該上刺刀,準備肉搏戰了。因此不如把這些火藥用來製做火炮和火銃的彈藥。

但商毅依然堅信,歷史經驗以經證明,手榴彈能夠一直保留到二十一世紀,一會有自身的價值,在他的堅持下,火藥坊的工匠們還是大量的製造了手榴彈。

其實這玩意的製做很筒單,和爆竹差不多,也就是先糊一個大紙殼圓筒,將一頭封死,然後向裡面填充火藥和鐵片,一般是裝一層半寸的火藥壓實,再裝入二三塊鐵片,反覆十幾層,然後插上引線再壓實封口。只要做好了顆粒火藥,一個普通婦女一天就能學會製做。因此穆陵關是以經做好了一千五百多個這種手榴彈。用去了差不多兩千五百多斤黑火藥,幾乎是穆陵關裡儲備火藥的四成。

孫和鼎,唐鎮等人雖然不敢反對商毅的決定,但也暗暗心疼,兩千五百多斤黑火藥,可以做多少火炮和火銃的彈藥啊!但看到了剛纔手榴彈使用之後造成的結果,這才知道商毅的決定是對的,手榴彈原來真的很有用,同時也對商毅更加敬佩起來。

孫和鼎道:“大人,依在下看,這種手榴彈其實就是宋朝的轟天雷,在我大明開國時候,也曾製造過,但在戰場上一直使用不便,因此在我大明以有近百年,未曾使用過這種火器了,而何故到了大人手上使來,卻能夠發揮如此作用呢?”

穆陵關的決策事宜,商毅一般都儘量和部下商量決定出統一意見纔開始施行,但有時候他也會強制推行自己的決定,不過卻從來不禁止手下人對自己的決定提出疑問,而且也都盡力解釋清楚。雖然當時衆人會有些不解,但隨着後來效果出現,也都會明白,商毅當時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因此聽了孫和鼎的問題之後,商毅道:“嶽武穆曾言,運用之妙,唯糸一心。每一種武器都它的獨到之處,只再於如何使用。就拿着手榴彈來說,攻擊的距離雖近,但卻是火炮所不能及的死角,而又比火銃的殺傷範圍大,由其是如果少量使用,也全無作用,唯有集中大量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來。”

孫和鼎聽了,也連連點頭,“運用之妙,唯糸一心” 粹純是一句套話,誰都會說,關建看怎麼來用。而商毅後來說的,手榴彈要集中大量使用,到是一語中的,以前作戰,誰能像商毅一樣,一次就扔出三百顆手榴彈去,因此道:“大人高見,果然大人髙見。”

商毅笑了一笑,對他的誇獎也全盤接受。然後又道:“韃孑又攻上來了,傳令炮軍開始發炮,其他諸軍準備迎戰。”

因此這一次沒有別的事情糾纏,因此關城的防守又回覆到正常的模式,火炮、弓箭、火銃根據清軍推進的距離,依次發動,狠狠的打擊着淸軍的第二批攻城人馬。

冒着城頭的猛烈打擊,清軍在一路上也留下了不少屍體,但最終還是又靠近了城牆邊,再一次架起了雲梯,再度展開了攻城。儘管在靠近城牆的過程中,清軍死傷了一些士兵,但這一次攻城的密度與上一次依舊差不多。而穆陵軍也依然佈置成三層立體防禦,抵抗着清軍的進攻。

而商毅一見清軍又在城下聚集,不禁哈哈大笑,道:“韃子真是蠢不可極,剛纔的教訓還不夠嗎?還在城下站得如此集密,這不是引頸受戮嗎?傳令下去,命擲彈兵再開始投彈,還是毎人五顆。”

隨着商毅的命令傳下,擲彈兵們又開始點燃引線,將手榴彈扔到城下。

在城牆下面,再度發生了一連串驚天動地的爆炸,即使是在兩百多步以外,清軍的主陣中也能夠感覺到大地的顫動。

圖爾格的臉上一陣抽動,明軍的這種火器,殺傷力實在太大了。心裡也不禁大爲後悔,不該再派兵攻城了。因爲當時輪換攻城的人馬都以經準備好了,圖爾格見第一批人馬攻城失利,也就下意識的下達輪換攻城的命令,只命令下達之後,他就以經有些後悔了。只是令一出口,不好再挽回,而且心裡也還抱着一絲僥倖,說不定明軍的那種火器都用光了呢?

但現在殘酷的擺在了眼前,等硝煙散盡之後,剛纔出現過的場景又一次出現了。攻城的清兵被炸得七零八落,戰場上一片狼籍,慘不忍睹。而這一次攻城,自然又是脆敗。剩下的士兵也被嚇得心驚膽裂,也不等主陣下達撤軍的命令,就主動退了回來,連屍體和傷兵也不顧了。

博洛心裡終於壓不住怒火,催馬前衝了幾步,雙手亂揚道:“不許退,不許退,回去攻城,都回去攻城。誰再敢退一步,格殺不論。”

就在這時,只聽身後金聲大響,這正是收兵撤退的信號,博洛更是暴跳如雷,轉回馬頭道:“誰下令鳴金,不許鳴金,給我擂鼓,進攻,進攻,繼續進攻。”

圖爾格道:“貝子,是我下的命令。”

博洛怔了一怔,一來圖爾格是這次攻明的副帥,又是這次進攻穆陵關的主將,於公身份地位都在自己之上;二來他又是努爾哈赤的駙馬,還是皇太極的國舅,於私又是自己的長輩,因此博洛雖在暴怒之中,但也知道不能對圖爾格發火,只好免強壓了壓火氣,道:“額駙,爲什麼要收兵,我們……”

圖爾格道:“夠了,再攻下去,只能白白犧牲我們大清的勇士,不要忘了在出徵之前,你的阿瑪是怎樣吩咐的,穆陵關可打則打,一但關城難以攻取,就不要強攻,白白消耗兵力。現在我們在穆陵關前,消耗的兵力以經不少了,是到了該收手的時候了。”

博洛還有些不服,道:“我大清的勇士從來都是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難道就被這麼一座小小的關城難住了嗎?如此一來,我大清的顏面在那裡?”

圖爾格不悅道:“這一次我大清出兵攻明,克城八十餘座,敗明軍五十餘陣,以是難的大勝了,就算攻不下這座穆陵關,也無損我大清的顏面。何況這次我大清出兵,只爲奪取明朝的子女財帛,耗明朝國力。等他日我大清再度揮師南下,奪取明朝的江山之時,區區一座穆陵關,又有何足掛齒。”

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251章 調兵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73章 阻擊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66章 新法令(上)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197章 困境(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144章 新年(上)第135章 天命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86章 講和(上)第143章 提案(下)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01章 備戰(三)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61章 飛剪船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21章 狙擊手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86章 人材(上)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267章 變數(三)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45章 獻投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76章 鹽場(下)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64章 破局(四)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144章 新年(上)
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251章 調兵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73章 阻擊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66章 新法令(上)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197章 困境(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144章 新年(上)第135章 天命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86章 講和(上)第143章 提案(下)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01章 備戰(三)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61章 飛剪船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21章 狙擊手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86章 人材(上)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267章 變數(三)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45章 獻投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76章 鹽場(下)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64章 破局(四)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144章 新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