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新的啓程

商毅做出了暫時停止軍事行動,將政府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國內的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上來,也得到了內閣成員的一致支持。

雖然說建國這幾年以來,中華軍在內消滅清廷,歸復內外蒙,對外臣服朝鮮、日本,南洋,南驅荷蘭,北擊沙俄,可以說是南征北戰,勝績赫赫。而目這一連串的戰爭勝利,對於國內的民心士氣卻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同時對穩定國內的局勢、震懾對帝國統治不滿的份子,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但所有的內閣官員也都清楚,現在國內的局勢並不安定,畢竟新帝國成立才四年的時間,而在帝國剛成立之初的主要勢力範圍,僅僅只是長江中下游六省和山東、臺灣地區,而其他的大部地區都是剛剛併入帝國不久,由其是北方,不少地區被新帝國佔領才只有兩年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根本無法建立起完全有效的統治,因此在新帝國內部,其實也潛伏着許多矛盾。

首先是關外地區的人心並未完全歸復,這次遼東的叛亂就是證明,包括是北京、河北、陝西等明、清過去的統治地區,也都有不少前明、前清的遺老遺少也在伺機欲動,只不過漢族人的頭腦比滿人靈活,而且前瞻後顧的考慮也比較多,不敢輕易釆取這種過激的手段。但並不是說他們就會老老實實的承認現實,在背地裡還是會耍一些小手段,小陰謀,有時玩陰的,比明目張膽的造反更麻煩,在今年年初發生的北方地區羣起反對新科舉制度,甚致發生了集體請京請願的事件中,也未償沒有這些遺老遺少從中的唆使。雖然說這一次危機被商毅化解,但也不能不引起人的注意。

其次就是全國的土田清查、農業生產也並沒有完全恢復,由其是在北方地區,因爲年年征戰,社會生產的破壞十分嚴重,人口大量流失,雖然這幾年來帝國的地方官員們也在盡力的招撫流民,重新開墾荒廢的土地,但想要完全恢復起來,也不是能夠再短期內完成的。而且現在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生產不能恢復,社會就無法徹底安定,民衆也無法安居樂業,而且土田清查也無法進行,國家也就不能完全穩定下來。

最後就是帝國的政治結構也並不完善,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政治結構都是是完成了主幹,但在分支方面,還有不少的空白,由其是在地方上,基層官員的缺口也很大,雖然說可以保證行政糸統的基本運行,但這只是在社會安定的情況下,如果有意外情況發生,許多地方都很難控制得住。這次遼東地區的叛亂範圍廣大,雖然說主要原因是這裡是滿人羣居的地區,但地方政府的控制力量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就是在中央,除了內閣基本沒有太大問題,其他的許多地方也都需要完善,因爲[憲法]正在制定當中,沒有一部相對完善的[憲法],司法部也就無法正常的運行,行使自己的權力,而帝國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也就無法真正形成。國會雖然己經運行了幾年,運行情況也比較良好,但現在國會議員主要是來自南方各省,到了明年,就要開始選舉第二屆國會議員,選舉議員的範圍肯定是要擴大到北方,但北方各省的議員加入國會之後,對於國會的運行,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還不得而知,但因爲北方地區相對保守、傳統,因此一些新政策、新法案想要在國會通過,也肯定會加大許多的困難。

現在新帝國還能在總體上控制住局勢,衆多的潛伏矛盾也被深壓住,並沒有浮出水面,形成激化,除了帝國的軍事威攝力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帝國實行的是全面開海、鼓勵工商的政策,使帝國的財政狀況始終都處於一個比較寬鬆的局面,並且也積累了大量的物資,保證軍隊的供應,同時也保證了這幾次戰爭的物資供應。對在會生產、民衆的生活影響並不大,也使帝國的農業稅收始終都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這也是其他歷朝歷代無法與帝國相比的地方,對於緩和各種矛盾,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這些矛盾畢竟只是被壓制,並沒有完全消除,一但處理的不好,也會立刻激化,而且戰爭的消耗也是相當巨大的,如果繼續不停止的戰爭,那麼積累的物資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到時候就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到那時所有積壓的矛盾就有可能激化。

而這些問題要解決,也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國內外局面,現在經過了這幾年的戰爭之後,帝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基本能夠保證一個總體和平的局面,可以讓帝國能夠比較客易的着手解決國內的諸多問題。雖然按商毅的目標,帝國的版圖中還有西北、西南沒有解決,而在外部還有中南半島地區沒能收服,西南的中印邊界也要打通,這些都需要軍事的支持,但現在看來,這些目標也只能先放一放了。

同時商毅也知道,一個國家的崛起,也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有時會長達數十年,百餘年,需要幾代人的努鬥,自己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欲速則不達,只能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自己只能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而有一些事情,只能交給後人去做。

不管怎麼樣,國策己經確定了下來,中華帝國也進入到了一個和平建設時期。因此內閣對商毅的這個決定非常支持,同時也都鬆了一口氣,老實說有不少內閣成員現在都比較擔心,怕商毅打仗上癮,從而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而現在看來,商毅還是知道節制,並非一味的逞強好戰,當然這也是明君應有的素質。

當然不對外征戰,並不等於就不管外部的事務了,畢競帝國的軍事震懾力已經足夠了,現在也完全可以在南北地區玩一玩巧實力,以鞏固自己在以前征戰中取得的成果。

因此商毅也決定,在北方以招收哥薩克人,挖俄羅斯的牆角,而在南方,成立南洋國家聯盟,實際就是一個後世的北約加東盟的混合,集政治、經濟、軍事於一體的國際組織,當然是以中國爲主導,從法理上正式確實中國在南中國海區的權利和主導地位。

現在南洋各國基本都不敢反抗帝國的命令,而商毅也決定,邀請的國家,除了南洋各國之外,也向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的國家也發出邀請,他們來不來並不重要,但要讓他們知道,現在這塊地區己經是由中國說了算,以後該怎麼辦,就看着辦吧。

這兩個決定的影響都很遠,從第二次中俄戰爭開始,在中國軍隊中就出現了哥薩克人的身影,而隨着中俄百年戰爭的展開,哥薩克人也分裂成東、西兩個哥薩克,也成爲歷次的中俄戰爭中的重要角色。

而南洋國家聯盟的成立,也確立了中國在亞州的主導地位,在客觀上,也避免了另一時空里亞州各國被歐州列強廣泛殖民的情況,並使世界發展,形成東、西方兩個勢均力敵的體系。

另外也有一些好消息傳來,在移民三法案發布之後,確實得到了不少商人的影應,這時己有二十餘位商人認領了南洋的土地,並且開始組織開發,另外也有三百餘戶家庭願意向海外移民,獲得土地,因此中國的新一輪海外移民,也正式開始。

另一個好消息就是在七月,豐臣薰順利的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叫商宖。消息傳到日本,也引起了全日本的歡慶,在當年新年,日本各大名也組成了一個龐大的使團來到中國,拜見這位尚不滿週歲的幼主。二十年後,商宖奉商毅之命,東渡日本,改名豐臣秀行,繼承豐臣氏出任徵夷大將軍,從而也正式開展了日本歷史上長達二百餘年的大阪時代。而歷任的徵夷大將軍都有兩個姓氏,對日稱豐臣氏,對中國稱商氏。

一直到一**五年,曰本在中國的支持上,建立了近代國家制度,第十七任徵夷大將軍商經略(豐臣知行)宣告辭職,豐臣氏在日本的統治才結束。不過每年豐臣氏的後人都會到中國來參拜中國皇帝,拜奠祖宗。

當然這些都後話,而就在八月底的時候,李華梅也正式向商毅提出,自己要啓航出發,探索澳州。

在這段時間裡,李華梅一直都在籌備出海的事務,這時出海的各種物資都己經準備好了,同時也招募到了一批各種人員,其中大部份都是有過航海經驗的船員、漁民,也有少數退伍海兵和冒險者,因爲現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風己經很開放了,因此民間的冒險精神也有了不少發展,有一些人也確實對航海冒險很感興趣。而李華梅也基本拉扯起了一支冒險隊伍。

這一次出航的人員一共有一百七十三人,共有二百支火槍,出航的三艘船是一艘六百噸級的軍艦,裝配了五十四門火炮,人員九十人,也是李華梅的旗艦;其他兩艘都是飛剪船,其中一艘是二百七十噸,沒有裝配火炮,但在船首、船尾各設了一架老式的管風琴槍。

而另一艘飛剪船則是一艘新建的大型飛剪船。全長達五十八米,寬約九米,船高四. 五米,吃水深約二米,全重達五百八十噸。甲板下有二層,沒有裝配火炮,但在甲板上設有四架管風琴槍,二層甲板設有四架轉轉連發槍。

現在中國建造飛剪船己經有近十年,建造的飛剪船達到六十餘艘,技術基本成熟,但都是三百噸以下的小型船,這主要是因爲飛剪船呈細長形,長寬比在七比一左右,己經很接近後世軍艦的長寬比,九、十比一。因此現在的工藝水平製做中大型飛剪船長度,只能在四十米左右,否則牢固度就不夠了。不過現在中國的冶金技術己大有提高,能煉出一批優質的鋼鐵,因此在船肋骨上加設了鐵筋,加強了船肋的強度,這樣可以把船身長度提高到六十米左右,而重量也翻了一倍。

另外在這艘飛剪船,商毅還親自加上了許多後世軍艦上的設計:在船尾設置了螺旋槳,當然是用人力驅動,在艙下一共有四架踏板,每架踏板可供兩人使用,這樣就可以保證船隻在無風、逆風的情況下航行,或在短時間內使船行加速,當然也爲以後安裝蒸氣發動機作好了準備,並艦體兩側設置了壓浪折線,艦首下部設置了圓形壓浪板,而尾部也設置了圓形壓浪板,都是爲了降低水的阻力。同時在船體水線中部設置有固定式減搖鰭,保證了船體在風浪中航行的穩定性。

加入了這些設計之後,在短時間內,帆船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二十節左右,而且行駛平穩,靈活。這也讓造船的工匠爪歎爲觀止,因爲在這個時代,二十節可以算是神速了。當然這也是中國製造大型飛剪船的一個償試,在以後的海外商用運輸用的帆船,都要改爲以大型飛剪船爲主,因爲在風帆船的時代,飛剪船是速度最快的帆船,可以大大節省中國通向歐州的時間。

而在試航的時候,李華梅也對這艘飛剪船的性能也讚不絕口,同時也對這一次航行充滿了信心。

在八月二十五日,李華梅正式從南京出發。而這一次商毅並沒有大張旗鼓,只是帶着后妃孑女們,在金川門的碼頭爲李華梅送行。而且全部都是換上了便裝。衆人也一一向李華梅告別,並祝願她這一次遠航平安,因爲在一起住了好幾個月,衆人都有一些感情,而且小孩子們也都喜歡聽李華梅講冒險故事,因此也都是依依難捨。由其是亞莉桑徳拉和豐臣薰,因爲她們兩人和李華梅的交情最好,兩人和李華梅告別的時候,也都哭了起來。李華梅心裡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傷感,和每個人告別,又將每個孩孑抱了抱,親了親。

最後商毅纔對李華梅道:“一路上小心,我在南京等你回來的。”

李華梅道:“放心吧,我一定會回來的。”說着她忽然抱住商毅,在他臉上親了一下,道:“我說過,當我不想再航海的時候,一定會回到你身邊來的,你可一定要等着我。”

商毅也用力的抱了她一下,道:“我會等着你的。”

隨後李華梅這才轉身上船,下令起錨升帆,開始了這一次航海的啓程。

隨着三艘帆船的帆蓬升起,迎着升起的朝陽,緩緩駛向東方。在最後一艘帆船駛離碼頭的時候,李華梅站在船樓上,向着岸上揮舞着手臂,大聲喊着:“你們放心吧,我一定會平安回來的。”

(全書完)

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83章 下獄(下)第148章 新政(一)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8章 軍備第132章 攻城(下)第91章 合圍(二)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57章 奪船(下)第148章 新政(二)第188章 勸降第27章 煙雨杭州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402章 北境第203章 夜奔(下)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9章 安慰公主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77章 鑄炮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01章 備戰(三)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13章 出兵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48章 皇太極(上)第66章 建設(上)第252章 對持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145章 新年(下)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96章 遷移(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269章 召見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86章 意外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334章 突襲第135章 開業(二)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145章 新年(下)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67章 變數(三)第55章 火船(一)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73章 勸進(下)
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83章 下獄(下)第148章 新政(一)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8章 軍備第132章 攻城(下)第91章 合圍(二)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57章 奪船(下)第148章 新政(二)第188章 勸降第27章 煙雨杭州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402章 北境第203章 夜奔(下)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9章 安慰公主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77章 鑄炮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01章 備戰(三)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13章 出兵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48章 皇太極(上)第66章 建設(上)第252章 對持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145章 新年(下)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96章 遷移(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269章 召見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86章 意外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334章 突襲第135章 開業(二)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145章 新年(下)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67章 變數(三)第55章 火船(一)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73章 勸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