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

隨後的幾天,商毅除了處理國政之外,每天晚上都要閱讀使團成員記錄的出使筆記,航海曰志,以及沿途見聞散記等等,瞭解這次出訪歐州的全部過程。

商毅的預見一點也沒有錯,在若干年之後,這次中國歷史上首次派出船隊,出訪歐州,而且還是由官方來組織的航海活動,也不斷的被後人所提及,成爲無數小說、戲劇、文藝影視作品的熱門題材,全部都是對這一次訪歐之行,進行大加渲染盛讚。另外凡事談到有關商毅的各種文藝作品,也必然會談到這次的訪歐之旅,並且都把它作爲商毅最大的歷史功績之一,從各種角度、各種方面,進行各種昇華。

而且正是因爲中國方面對這次出訪歐州的過程作了詳細的記錄,因此也爲後世也在用各種方式描繪這一事件時,提供了大量詳細的資料。能夠使後世的人們基本瞭解這次訪歐之旅後全過程,幾乎在沿途停靠的地方都修建了記念館,同時還產生了一系列的慶祝記念活動,以及依靠研究這次航行爲生的專家學者。

這一次出使歐州的船隊,是在後明五年二月十二日(公曆1649年3月22日)從南京出發。一天以後,從長江出海,駛入東海。

後明五年二月三十曰(公曆1649年4月11日)於抵達呂宋,匯合了呂宋的二條船,體息了一天之後,又揚帆出發,在英國 “新模範”號戰船, “老特拉福徳” 號商船的帶領下,由李華梅率領第六分艦隊護航,駛進了南海。十天之後,李華梅率艦隊返航。

後明五年四月九曰(公曆1649年5月20日),訪歐船隊到達馬六甲海峽的入口,在途中雖然遇到了幾次風暴,但基本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在馬六甲海峽,船隊遭遇到三艘荷蘭戰船的攔截。互相進行了幾輪炮擊之後,荷蘭戰船撤退,訪歐船隊駛入了馬六甲海峽。

後明五年五月九曰(公曆1649年6月18日),訪歐船隊橫跨印度洋,到達印度。在安達曼羣島附近,訪歐船隊遭遇到二次大風暴,有兩艘船受損嚴重,並喪生了十七名水手、士兵。因此訪歐船隊到達印度之後,團長樑秉業決定在印度修整一段時間。

訪歐船隊在印度受到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熱烈歡迎,並且向使團詳細的介紹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發展過程,參觀了英國在印度開墾的農場和工廠。同時使團也在印度進行了詳細考査,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並且初步確實了未來中國在印度建立殖民地的大致地點等等。這些都是雙方己經達成的協議,因此英方也向中方提供了不少的支持和幫助。

後明五年四月九曰(公曆1649年7月5日),休息了十八天之後,受損的船隻己經修補完善,又補充齊了食物和淡水,於是訪歐船隊再次出發,共行的包括六艘英國的商船戰船。

後明五年八月十一曰(公曆1649年9月17日),經過了七十四天的航行,中途停岸了三次,訪歐船隊到達非州最南端的好望角,訪歐船隊在這裡休息了六天,並刻立了一塊石碑。這也是中國首次在好望角留了足跡。而這時又有二十三名成員因爲各從情況去世,大部份是水土不服。

後明五年十月十曰(公曆1649年11月13日),繞過了好望角之後,訪歐船隊轉向北行,經過了長達六十天的航行,中途只停岸二次,到達非州北部後達爾貝達,即卡薩布蘭卡。有兩艘英國船先向離開,訪歐船隊在這裡休息了三天,隨後繼續出發。

後明五年十月二十曰(公曆1649年11月23日),訪歐船隊進入英吉利海峽的海峽羣島, 與英國派出的迎接船隊匯合。二天之後,訪歐船隊橫穿英吉利海峽,到達英國南端的港口南安普敦,終於到達英國。並受到當地英國人的熱烈歡迎。隨後訪歐船隊繼續出發。

後明五年十月四曰(公曆1649年11月27日),訪歐船隊進入倫敦港,也到達這次訪歐航行的終點站。

到這時,船隊在海上航行了九個多月,航程達到了四萬多公里,遇到風暴等險情達二十餘次,損生了船員、水手、士兵共計五十七人。不過船隻並未有損毀,所帶的貨物也基本沒有什麼損失。但對於這個時代的航海技術來說,這己算是極好的成績。一般來說,從亞州到歐州,九個月的時間是完全正常,甚致還可以說是比較快的,有時走上一年,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中途損失二到三成的船隻,也是完全正常。當年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出發的時候是五艘,二百三十五人,但回到歐州的時候,只剩下一條船,十八個人。

當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方面是因爲這次航行準備充份,而且中國的船隻質量和航海技術也遠比麥哲倫時代高出了許多,而另一方面也和有英國船領路密不可分。

儘管現在的英國還不是另一時空裡的那個曰不落帝國,對亞州的東部地區也僅僅只是剛剛涉足,但對從歐州到亞州的航線,已經十分熟悉,來來回回己走了不知有多少次,那條海峽可以走近遁,那片海域有暗礁,怎樣利用海洋的暗流,在中途那裡可以停船靠岸,取得補給和淡水,都有比較充份的準備,也使訪歐船隊少走了許多彎路,避免了不少的損失。別得不說,在中途停岸就達了十餘次,使船隊得到了相當的重新修整補充的機會,否則在途中至少要損失兩艘船。

訪歐船隊到達倫敦,引起了整個英國社會的一片震動,儘管在這個時候,歐州和中國的海上來往己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其由是在近一百年以內,大航海時代開啓之後,東西方的來往十分頻繁。也確實有不少人也真的到達過中國。但總體來說,到大多數人到達中國的人大多是傳教士或是到東方淘金的殖民冒險者,大部份都終老異鄉。最終又回到歐州的人並不多。

而且回到歐州的,也大部份都是冒險商人或殖民者,他們在中國的活動,僅僅只限於臺灣、或東南沿海的一帶地區,對中國的瞭解也留於表面,並未深入過,而他們回到歐州之後,往往對中國的描敘帶有很大的主觀色彩,誇大其辭、張冠李戴,有不少地方甚致是胡編亂造。而真正對中國社會、環境有相當認識和了解的傳教士,這批人不僅回到歐州的少之又少,但傳教士的側重點在於傳插主的福音, 研究的怎樣讓中國人成爲主的忠實羔羊, 也不可能向歐州社會詳細、系統的介紹中國。

因此對於這個時代的歐州社會,中國依然是一個充滿了神密色彩,和各種怪異傳說的東方國度。當然有一點右歐州是基本得到共識的。那就是中國是一個美好、光明、富足、充滿財富的國度。因爲從中國進口到歐州的商品、如絲綢、瓷器,全部都是歐州市場的搶手貨。

這一次是中國首次主動派出一個大規模的船隊到達歐州而且還是由官方主導的,,神密的東方古國一下子活生生的出現在自己的視野中,觸手可及,因此想不引起轟動都很難。另外這次中國船隊訪歐,英國在其中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的支持和促進,這次中國船隊訪歐也不可能成行。而且中國船隊到達歐州之後的第一站就是英國,因此也極大的激發了英國民衆的榮謄感。

在這個時候,儘管英國曽經與法國進行了百年戰爭,並且又打敗過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但在歐州大陸居於主導地位的是西班牙和法國,英國始終是一個遊離與歐州大陸之外的邊緣國家,並不被歐州大陸的主流國家所認同。由其是英國革命之後,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更是遭到了大部份歐州君主國家的敵視。而歐州後另一個共和國家荷蘭,又因爲海外貿易的競爭,和英國關糸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中囯訪歐使團船隊到達英囯,從英國開始對歐州的訪問之行,自然也讓英國上下覺得無比的自豪。因此在船隊抵達倫敦的當天,近十餘萬倫敦市民自發來到港口,歡迎中國使團的到來。

而這時英國的最高領導人,護國主克倫威爾和英國議會也同樣十分興奮,早在得知中國將派出使團船隊訪問歐州,並以英國爲使團的第一站和在歐州訪問的主要據點,克倫威爾就認爲,這一次中國訪問歐州,將是一次歷史性的事仵,不僅可以使英國與中國建立更好的貿易關糸, 進一步擴大在亞州的貿易量,獲取更多、更大的利益,而且可以極大的提高英國在歐州的聲望和影響力,改變現在英國在歐州幾乎四面受敵的局面。

因此克倫威爾也下令,以英國最高的禮節,歡迎中國使團到達倫敦。並且派出盛大的車隊和護衛隊到碼頭,將中國使團的一行人員迎接到英國議會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宮。

第119章 投效(上)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333章 對持(三)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08章 進京(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27章 追擊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37章 新武器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252章 對持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38章 家事第9章 催促出兵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79章 桂王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77章 火銃試射第406章 國策(下)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196章 軍校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91章 南京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67章 建設(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405章 國策(一)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268章 變數(四)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180章 出兵(上)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288章 計劃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74章 完成包圍第83章 游擊戰(二)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75章 湖南失陷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0章 浙江巡撫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81章 總結作戰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08章 進京(上)第135章 天命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400章 國事(三)
第119章 投效(上)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333章 對持(三)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08章 進京(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27章 追擊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37章 新武器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252章 對持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38章 家事第9章 催促出兵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79章 桂王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77章 火銃試射第406章 國策(下)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196章 軍校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91章 南京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67章 建設(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405章 國策(一)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268章 變數(四)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180章 出兵(上)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288章 計劃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74章 完成包圍第83章 游擊戰(二)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75章 湖南失陷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0章 浙江巡撫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81章 總結作戰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08章 進京(上)第135章 天命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400章 國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