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

就在布萊克在聖保羅教堂裡揮筆書寫着他的報告,商毅和林鳳舞也在官邸聽取李格非向他的彙報這兩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員在浙江地區的行程安排。

商毅聽完之後,也覺得十分滿意,點了點頭,道:“李叔,這段時間就由你多操心一點,其他的事情暫時放一放,要向他們展示一下我們在浙江的經商環境。”

這時林鳳舞道:“相公,但我覺得你似乎非常看重這兩個英國人?”

其實這也是李格非正想問的,只不過不好主動詢問,正好林鳳舞問了,因此也等着商毅的回答。

商毅道:“上次我說過了,我們不用總是被動的等着別人到我們這裡來購貿經商,而是應該主動走出去,既然西洋人可以不遠萬里的來到中國,我們爲什麼就不能主動把貨物運到歐州去買呢?這不僅僅是爲了經商,同時還可以把我們中華文化傳到歐州去,也可以更好的吸收歐州的優點,這樣東西方纔能夠互相取長補短,”

李格非點了點頭,道:“大人之言,也正是我的心願,實現當年三寶太監七下西洋之壯舉。”

李格非是海商出身,而林鳳舞也常年生活在馬尼拉,都是接觸過海外世界的人,而且也有相當的冒險精神,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商毅這一舉的重大意義,但對商毅所說主動把貨物運到歐州去買,還是相當贊同的,從商人的角度來說,儘管這個時候中國的商品都不愁銷路,但等着別人上門來購買,和主動把貨物運出去買,結果可是有極大差別的。前者畢竟被動,而後者卻可以爲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裡。

商毅又道:“但從中國到歐州,地域遙遠,不下十餘萬里,既使單程,少則半年,多則十月,中途必須有補充淡水和食物的地方,印度正好位於我們到歐州的中間點上,而且土地肥沃,盛產糧食,因此西洋諸國都在印度設立公司,做爲來到中國經商的中途補給點,因此如果我們想要主動到歐州去進行貿易,也必須在印度建立一個類似的補給點才行。所以我才希望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合作,以後我們也在印度開一個公司。”

林鳳舞和李格非也都知道,西洋各國都在印度建立什麼東印度公司,因此聽商毅這麼一說,也有些明白,林鳳舞又道:“但是相公,來我這裡經商的西洋人不止一家,也有都在印度開設了公司,你又爲什麼偏偏要和這個英國東印度公司合作,他們好像並沒在南洋一帶有什麼基礎?”

商毅笑道:“這正是我希望與他們合作的原因,現在佛郎機人佔居了香山澳,干係臘人佔據馬尼拉,紅夷毛人佔據巴達維亞和臺灣南部,只有英國人在南洋一帶沒有基礎,因此如果他們想在南洋立足,或是與我們直接通商,就必然有求於我,而我們正好可以用在印度開設公司爲條件,與他們交換。而且他們在印度有基礎,有他們支持,也好辦一些。”

李格非聽了,也連連點頭,道:“大人果然深謀遠慮。”

商毅又對林鳳舞道:“鳳舞,這幾天李叔叔要招待客人,商務司的事務,你就多操心一些。”

林鳳舞嫣然一笑,道:“相公放心好了,一定不會誤事的。”

其實商毅想在印度建立一個據點的目地,不僅僅只是在貿易上,而且還可以印度爲跳板,向非州大陸和阿拉伯地區進行擴展,同時印度在軍事上的價值同樣也不可估量,可以說在未來三百年內,如果歐州國家想要進攻中國,印度將會他們的橋頭堡和主要後勤基地。事實上在另一時空裡爆發的兩次鴉片戰爭,英法兩國都是以印度作爲支點,才能萬里迢迢入侵中國的。

因此從地緣政治學來說,在印度建立中國的據點,從歐州囯家的印度、非州等地的殖民利益中分一杯羹,同時遏制歐州進攻中國的發起點,是絕對有必要的。

儘管在這個時候,東西方不會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如果有可能,還是應該爲以後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而且和歐州國家相比,中國不僅離印度更近,還有陸地相通,因此只要先在印度有一個據點,就可以迅速擴大在印度的勢力範圍。

當然在目前來說,還是以貿易爲主要目地。

――――――――分割線―――――――――分割線――――――――

“在這十天的時間裡,我對杭州各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考查,雖然這一段時間並不算長,和剛到中國的時候相比,我對這裡認識無疑更加深了一步,而對先前的某些疑問也己經找到了答案,同時對一部份觀點,也有必要進行一定的修正。

首先是關於商將軍在其轄區內的權限,在此前我顯然是有所誤解,正如在以前的報告中我曾經說過,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明帝國目前正面臨着很大危機,事實上這種危機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大一些,因爲明帝國不僅失去了北方的大半土地,而且皇帝的權威,以及對現在國土的控制力度,也下降到一個很底的水平。

但明帝國現在所面臨的危機,對商毅將軍來說,卻並不是一件壞事,這將使他的實際權力更接近於一個領主,而不是他的官職總督,他的轄區實際上己經等同於他的封地一樣,明帝國的皇帝己經無法將自己的權威施加在他的轄區上,也就是說,商毅將軍在他的轄區內,就等於是皇帝一樣的存在。

當然造成這種現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爲在商毅將軍的手下,確實有一支十分強大的軍隊,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

在最後一天,我非常有幸的參觀了一次商毅將軍的陸軍實戰演習,這是一次有七八千人蔘加的實戰演習訓練,大炮和步槍是士兵使用的主要武器,我甚致看到他們使用了管風琴槍,另外還有一些是我不知明的武器,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居有十分強大的威力,由其是漢斯所說的那種射程超遠的步槍,居然是真的。

不僅僅是武器,他們使用的戰術和瑞典人相似,甚致還要巧妙;而防線的佈置安排堪比意大利人;步兵和火炮的配合,可以算是天衣無逢;在我看來,既使是歐州全好的軍隊,也不過如此了。坦白的說,如果有可能,我確實不希望和這樣一支軍隊爲敵。

事實上在幾個月前,擊敗滿族向南方進攻的那場戰鬥中,就是這支軍隊所完成的,而明帝國在裡面扮演的,只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而且在這一場戰鬥中,商毅將軍的指揮水平,堪稱是一項精釆的藝術行爲,我覺得可以列入全歐州的軍校教科書。當然這次戰役的全部經過,我己經另作了一份報告。

另外我雖然沒有看到海軍的實戰演習,但從上一次參觀他們造船廠的情況來看,商毅將軍的海軍也絕不會差到那裡去,兩次打敗西班牙人的艦隊,由其是第二次,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正是由於有這樣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基礎,加上他所推行的政策也符合大衆的利益,因此商毅將軍的統治,在他的轄區內,也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因此我在以前所但心的問題完全不存在,我們完全可以放心的與商毅將軍進行各方面的合作。

但我卻發現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擁有相當於一個歐州國家實力的人,不僅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同伴,但同樣也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這兩者在某種意義上說,差距只有一線之間。

和大多數中國人不同,商毅將軍對航海和貿易有着一種非同尋常的熱情,這一點從他建立了那一座龐大的造船廠,以及一糸列鼓勵經商的政策就可以看出。

但在這段時間裡,他也不止一次對我提及過,中國和歐州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中國不僅應該接納歐州的商船,同時也應該主動派遣商船到歐州去,甚致雙方可以建立對等的國家關係,就好像我們和莫臥爾帝國那樣。

如果從中國的國家對外政策角度出發,這當然是一個十分睿智而開明的決策,但站在我們公司的立場來說,卻相當糟糕,這意味着同我們競爭的不只是其他的歐州國家,同時還要加入一個龐大的東方帝國。

而相比於其他的歐州國家來說,中國在一開始就將佔居極大的優勢,因爲他們商品的競爭力無與倫比,而我們根本找不到任何的替代品,事實上我們幾乎毫無勝算,正如我以前的報告所說,商毅將軍控制着幾乎所有歐州所需的這些商品的生產。

另一方面,如果中國真的準備走向遠海貿易,印度將是他們必會染指的地方,事實上商毅將軍曾經提出過,在合適的時候,他也會派出代表到印度來訪問我們公司。我懷疑這表達了某種信號。假如我們選擇與商毅將軍合作,這一點不能不加以考慮……”

在一艘從杭州駛向馬尼拉的商船上,布萊克正在自己的房間裡,書寫着[布萊克報告]的最後部份內容。

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章 喜迅(下)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97章 遷移(四)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187章 講和(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16章 皇室私密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79章 救急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28章 許婚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55章 民嘯第93章 合圍(四)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138章 軍歌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66章 忽悠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章 安撫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36章 隱密第145章 規則(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81章 佈置(二)第224章 洞房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77章 火銃試射第82章 破敵之策第28章 許婚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36章 南歸(下)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
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63章 烈火焚城第2章 喜迅(下)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97章 遷移(四)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187章 講和(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16章 皇室私密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79章 救急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28章 許婚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55章 民嘯第93章 合圍(四)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138章 軍歌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332章 對持(一)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66章 忽悠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章 安撫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36章 隱密第145章 規則(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81章 佈置(二)第224章 洞房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77章 火銃試射第82章 破敵之策第28章 許婚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36章 南歸(下)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