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清廷進京

通州城外。

淸軍大小將士頂盔貫甲,在通州城前按各旗分列,旌旗招展,綵帶飄揚。

睿親王多爾袞立馬揚鞭,站在清軍隊列的最前面,還不停的翹首遠望着。在他的身後,武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輔國公滿達海、貝子尼堪、博洛、范文程、洪承疇、智順王尚可喜、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吳三桂等一干諸王公貝勒、滿漢戰將均在其列中。

現在清軍基本己經控制了北直隸和河北地區,山西、山東、河南也各有部份,基本算是在關內初步站穩了腳跟。南明依舊偏守江淮,不思進取。而大順軍也駐軍在山西河南之地,和清軍竭力周旋。

但這些戰將都從前線陸續趕回到北京,卻是因爲一件大事,大清的皇帝福臨的鑾駕車隊己入關,向北京進發。衆人今天都是在這裡迎候皇帝的大駕。

只見前方塵煙漸起,顯然是有大隊人馬車隊到來。

多爾袞正要下令衆人一起迎上去,只見數十騎戰馬飛馳而來,爲首一人正是多尓袞派出迎請聖駕的固山額真何洛會。而在何洛會的身後,有一人一手高捧卷冊,大喊道:“皇上有旨,睿親王聽詔。” 說話的正是禮親王代善。

多爾袞聽了,趕忙滾鞍下馬,跪伏於地,大聲道:“臣多爾袞聽詔。” 而其他衆臣也都下馬一起跪倒。

代善展開聖旨,大聲朗讀道:“朕年沖幼,未能親履戎行,故援命於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代統大軍,入山海關,破流賊二十萬,遂定中原,撫定燕都,成萬世基業,唯睿親王涉行軍鞍馬之勞,親冒弩石之險,勞苦功高,朕誕登大位,特加昭雪,特免睿親王行君臣大禮,以示恩寵。”

宣讀完了聖旨之後,多爾袞道:“臣謝主隆恩。” 然後站起身來,滿臉都是得意之色。而在代善的身邊,何洛會也笑着對多爾袞點了點頭。

代善滿面笑容,把聖旨遞給多爾袞,道:“十四弟,這一次你可是爲了我們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啊,二哥心裡也高興的很啊!”

多爾袞接過了聖旨,也笑道:“二哥太誇講我了,皇上和兩宮皇太后的御駕何在。”

代善回頭看了看,道:“已經來了,十四弟,快帶着各位大人隨我前去接駕。”

就在他們說話之間,大隊車仗己經走近,只見在隊伍當中,一輛體積最爲龐大,上頂九曲鎏金黃羅大蓋,周身用精美龍紋雕花圖案作裝飾的大車,在車前策馬開道的是鑲黃旗固山額真,巴魯圖鰲拜,左邊是與多爾袞並列爲攝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右邊是肅親王豪格,左右相護,而這時何會洛以上前相示,車隊也停了下來。

代善搶行了幾步,首先來到了車前跪道:“臣稟皇上,兩宮皇太后,睿親王己帶領諸王貝勒前來迎接聖駕。

多尓袞也帶着衆臣,緊隨在代善的身後,在大車前,一齊跪倒在地,齊聲道:“臣等參見皇上,參見兩宮皇太后。” 但只有多爾袞一人站立躬身施禮,顯得鶴立雞羣,突兀不凡。

只見在車車門前垂絡的黃縵左右挑開,露出了在車中端坐着三人,正中是一個六七歲年紀的小孩,頭頂皇冠,身被龍袍,正是當今的清朝皇帝福臨。左右各是一個宮裝婦女,一色都是鳳冠霞帔,一個是皇太極的皇太后哲哲,一個是福臨的生母,莊太后大玉兒。

只聽福臨用幼稚的聲音道:“各位爰卿,免禮平身。”

衆人齊聲道:“臣等謝主隆恩。” 然後才紛紛起身。

這時福臨左邊哲哲才和聲道:“十四弟,這次我大淸能夠入關定鼎,成爲中原之主,全虧了你了,成就大清的萬世基業,十四弟可以算是第一功臣了。如果太祖、太宗皇帝,地下有知,恐怕也會對十四弟感激不盡吧。” 轉頭又對福臨道:“皇上,還不快多謝你十四叔。”

福臨這才道:“十四叔辛苦了。”

多爾袞道:“皇上、太后過講了,臣身爲大清攝政王,爲國盡忠,理所當然,只要是能讓我大清統一天下,江山永固,臣就算是粉身碎骨,也雖死無憾。”

而這時福臨右邊的大玉兒掩嘴笑道:“瞧十四爺說的,以後大清國依仗十四爺的地方多了,什麼粉身碎骨、雖死無憾的話,以後可不能再說了,爲了大清國,十四爺還要多保重身子骨啊,我看十四爺可比剛出兵時清瘦多了。回頭讓大師傳給十四弟把把脈看看,開幾付好藥,好好調養一下身體纔是。”

大玉兒雖然已經年過三十的人,但依仍容顏秀麗,清秀絕論,這時一身盛麗宮裝,本顯得十分端裝,但在巧笑倩兮之中,卻又多了三分嫵媚,而且語氣之中,頗含關切之情,也不禁令多爾袞心中頗覺暖意,忍不住又擡頭看了大玉兒一眼。兩人目光相觸,見大玉兒豔麗無雙的嬌妍上飛起一抹紅霞,低下頭去。

哲哲也笑道:“是啊,十四弟可不能只爲了國家大事,不顧着自己的身體啊,”

多爾袞道:“原來大師傅也來了,臣謝兩宮皇太后的關心,臣在通州己經準備下了行宮,請皇上、兩宮皇太后進城休息,明天就可以進北京。”

哲哲也點了點頭,道:“好啊,十四弟這一路安排的太周道。” 轉頭又對左邊的濟爾哈朗道:“鄭親王,起駕吧。”

濟爾哈朗趕忙道:“臣尊旨。” 然後大聲道:“起駕。”

隊伍重新啓動,多爾袞也帶着衆人,在路邊垂手站立。福臨和兩宮皇太后的車輛之後,是其他太妃、皇子、長公主等人的車輛,也都一一從多爾袞等人的面前行過。

過了一會兒,有一輛車卻在多爾袞面前停了下來,車簾打開,從車上下來的卻是一個五十左右多的僧人,穿一身黃縵僧衣,來到多爾袞面前,雙手合什,道:“睿親王,一向可好。”

多尓袞見了這僧人,態度也十分恭敬,也還了一禮,笑道:“大師傳也來了,日後要討饒您的時候可少不了啊!”

那僧人也微笑道:“能爲睿親王效力,仍是老納的光榮,若是有事,還請睿親王儘管開口就是了。”

這僧人法號璞愚印,是盛京皇佑寺的主持方丈,清朝的皇宮成員都崇尚佛教,在皇宮中也設有廟宇,並有僧人宿值,璞愚印精通佛法、禪機深湛,見識卓著,而且還精通岐黃、藥理之術,不僅是皇宮的御用僧人,也算是半個御醫,因此深得清朝皇宮的信任和尊崇,在皇宮中宿值己有近二十餘年,算上福臨,己是他伺奉的第三代清朝君王。整個清室上至皇帝、兩宮皇太后,下至親王貝勒,都尊稱他爲:大師傅。

而衆親王貝勒有病救醫,也多半要找他醫治,多爾袞有幾次在戰鬥中受傷,也是找他給醫治的,十分見效,因此也對他十分尊敬。

兩人寒宣了幾句之後,這才一起進了通州。

――――――――分割線―――――――――分割線――――――――

深夜,通州行宮。

雖然己是深夜,但哲哲還是一個人獨坐在牀榻上靜思,不過在身邊只有一個心腹宮女蘇末兒伺候着。這時內室的門簾一挑,大玉兒從內室中出來。

哲哲輕聲道:“玉兒,怎麼樣了,皇上睡穩了沒有?”

大玉兒道:“姑姑放心吧,皇上現在己經睡熟了。都這麼晚了,姑姑也累了一天,怎麼還不去休息呢?明天還要趕路呢?”

哲哲道:“不知怎麼,我就是睡不覺,玉兒,你怎麼不去休息呢?”

大玉兒怔了一怔,道:“我也睡不着。”

這姑侄兩人相對而視,都苦笑了一下,哲哲嘆了一口氣,道:“先前在盛京,怕多爾袞不願接皇上到北京登基,自己在關外自立爲王,但現在己經快到北京了,我這心裡還是不能安寧。現在我纔想明白,就算是到了北京又能怎麼樣,還不是盡在多爾袞的掌握之中嗎?”

大玉兒笑了一笑,道:“姑姑,不管怎麼樣,我們現在己經到了北京了,總要比十四爺己經在北京自立爲王的好呀,要是他真的在北京自立,咱們又阻止得了嗎?我看只要我們按計劃的加封十四爺,在短時間內,他還不會有謀位的野心,咱們還能安穩住一時。”

哲哲道:“你說的也未償不是,只是多爾袞現在沒有野心,不表示他將來沒有,咱們能安穩住一時,但不能安穩一輩孑啊。”

大玉兒道:“福臨能坐上皇位,己經是十分僥倖了,要是當初讓豪格,或者博果兒繼了位,那還有我們娘倆現在的位置,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以後的事情也只能以後再說。”

哲哲點點頭道:“你說的也是,只希望咱們在盛京商量的結果能多爾袞多滿意一段時間。還有玉兒,你在白天說的那幾句話很好,很得休,多爾袞本來就和你是舊相識,我早就說過的,說不定你能夠栓住他的野心,也未必可知啊。”

大玉兒聽了,不禁又低下了頭。

哲哲看了她一眼,又嘆了一口氣,道:“玉兒,這裡只有我們姑侄兩人,我也就不顧忌什麼了,但凡還有別的法子,姑姑也不會你走這一步,但咱們都是女人,除了這法子之外,還有什麼辦法,你是福臨的生母,他能不能長坐久安,恐怕就看你了。”

大玉兒點了點頭,輕聲道:“姑姑,我明白的。”

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100章 備戰(二)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92章 返航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77章 火銃試射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81章 佈置(二)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83章 夜襲(一)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97章 遷移(四)第50章 再攻濟南第180章 報紙第163章 通商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198章 廷議(上)第176章 鹽場(下)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35章 鄉鬥(下)第99章 備戰(一)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35章 鄉鬥(下)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35章 南歸(上)第177章 鑄炮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332章 對持(二)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399章 國事(二)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400章 國事(三)
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100章 備戰(二)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92章 返航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77章 火銃試射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81章 佈置(二)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83章 夜襲(一)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97章 遷移(四)第50章 再攻濟南第180章 報紙第163章 通商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198章 廷議(上)第176章 鹽場(下)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35章 鄉鬥(下)第99章 備戰(一)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35章 鄉鬥(下)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35章 南歸(上)第177章 鑄炮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332章 對持(二)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399章 國事(二)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400章 國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