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

龍嘯大明

在制定帝國體制的同時, 帝國其他的事情也沒有停下來,各項政務事情, 也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

在二月初的時候,鄭成功又來到了南京,面見商毅,因爲這時中國西印度公司的先期船隊己經派人回到中國,報告考查的情況,因此鄭成功也來商毅報告結果,並且和商毅商定最後的事情,然後就準備出發趕奔印度,建立中國西印度公司。

在先期船隊出發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中國西印度公司也正式在中國掛牌成立,總部設在原來的松江府,現在己改名叫上海市。並在南京、杭州、泉州、廣州四地建立了分部。

而到現在中國西印度公司一共籌款二千二百多萬銀元,其中帝國皇室的投資爲五百萬銀元,鄭家的投資爲三百萬銀元,帝國政府也以船隻和軍隊折價投資了三百萬銀元,而剩餘的近一千多萬銀元全是吸納的民間財產。先後有二十餘名商人投資,其中以國丈林之洋投資最多,達到二百萬。

而另一位洋國丈,岡薩雷斯侯爵得知以後,也大感興趣,老外對這方面的嗅覺一向靈敏,何況候爵是來自歐州老牌的殖民國家,當然知道投資殖民行業幾乎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且印度是一個己經得到開發的地方,證實大有潛力可發掘,當然不會錯也這個機會,因此候爵和夫人也變賣了身邊的大量財物,又聯合女兒、兒子,居然也湊出八十萬銀元,投資中國西印度公司,當然委任安德烈爲自已在中國的代理人。

有了這兩位國丈帶頭,其他商人自然也是趨之若鶩,當然不是毎個人都能像兩位國丈那麼財大氣粗,能夠一口氣拿出幾十萬、上百萬銀元來,有十幾萬,也有二十幾萬的。不過西印度公司也是來者不拒,只要是十萬以上的投資,全部都收下。隨後又成立公司的制度、董事會、中國總部的人員,制定計劃,僱傭人員等等。

在鄭成功離開中國以後,在上海留守,付責公司業務的是鄭芝龍;董事會成員一共有二十四人,是由各股東推出的自己的代表,都將和鄭成功一起趕奔印度。

而就在在一月底的時候,先遣船隊派人回到中國,向國內報告了先遣隊對印度的考查情況。以及未來中國西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選址地點的選擇。

中國西印度公司的先期船隊一共有八艘船,共計五百餘人,領頭的人是鄭成功的部將施大宣,也就是另一時空裡大大有名的施琅的父親,而被派回來報告情況的正是施琅、施顯兄弟。這次鄭成功到南京來面見商毅,也把他們兄弟兩帶來了。

現在鄭成功還有官職有身,就是印度總督,按中華帝國的官制,屬於省長級別,正三品。而施琅兄弟,都是平民,不過帝國並沒有那麼多的禮儀,因此商毅一起招見了他們三人。當然也是想看一看施琅。

施琅要比鄭成功大三歲,但現在仍然還是非常年輕,也纔剛剛過三十歲,長得方面大耳,只是一雙眼睛細長,透露着十分精眀的氣質。三人向商毅施完禮之後,鄭成功被賜坐,而施琅兄弟只能站着回覆商毅的問題。

首先向商毅講說的,是先遣船隊的行程經過,先遣船隊是在去年八月從中國出發,在十月底到達印度,不過在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時候,遭到了四艘荷蘭戰船的攻擊,不過先遣船隊也有四艘戰船,而且噸位都不小,另外四艘商船也都裝配了火炮,因此雙方激戰了二個多小時,荷蘭戰船一傷一沉,敵敵不過,因此撤退。而先遣船隊有二艘戰船和一艘商船被擊傷,好在沒有沉沒,趁着荷蘭戰船撤退,衝過了馬六甲海峽。

而在施琅兄弟回航的時候,也同樣遭到荷蘭戰船的堵截,好在是回航時只有一條船,藉助馬六甲海峽中的島嶼掩護,躲開了荷蘭戰船,穿過馬六甲海峽,回到中國。

現在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的歐州國家有:英國、荷蘭、丹麥、葡萄牙等,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實際是設在巴達維亞。在印度的勢力,只是侷限在東南部沿海和斯里蘭卡島一帶;葡萄牙東印度公司的總部的總部設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孟買;丹麥東印度公司的總部的總部設在印度東南沿海的特蘭奎巴,但影響力最小。

只有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勢力最強,總部設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蘇拉特、並且在1634年左右,將勢邊擴展到東北部的孟加拉地區。其中大的基地有位於孟加拉的威廉堡、在金奈的聖喬治堡。到現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已經建立了二十三個工廠,公司的僱員超過了百人,軍隊數量有三百多人,僱傭當地的居民人數達到二千餘人。不過無倫是英國還是其他國家,在印度建立的駐點、基地都是沿海建立。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殖民特點。

英國向中國推薦建立據點的地方是西海岸錫爾瓦薩,東海岸的加爾各答,南部的班加羅爾這三個地方。而先遣船隊也根據英國人推薦的建立總部的地點,一一的進行了考查。

先遣船隊考查了這三個地方之後,首先否定了錫爾瓦薩,因爲錫爾瓦薩位於印度西海岸偏北孟買附近的地方,濱臨阿拉伯海,在這裡建基地,是對歐州有利,因爲歐州船隻是從西而來,正好可以停靠印度西海岸邊。而中國在印度以東,要到達錫爾瓦薩,還要繞過印度半島。

因此先遣船隊都傾向於在加爾各答和班加羅爾建立建立據點,但這兩個地方各有優勢,先遣船隊內部也分成兩種意見,難以決定下來。只能請商毅和鄭成功來做決定。

主講的主要是由施琅在說,施顯只在一邊聽着,並沒有說話。聽施琅說完之後,商毅才鋪開地圖,道:“施琅,你們這次考查所見,加爾各答和班加羅爾各有什麼優劣所在嗎?”

施琅道:“回稟皇上,加爾各答位於印度東北,恆河的入海口,南接孟加拉灣海,雖然位置也偏北了一點,但草民在這裡看過,這一帶都躉平原地區,河流縱橫交錯,土地肥沃,而且盛產大米、黃麻,因此在這裡建立據點,可以自己自足,解決糧食供應,還可以爲來往船隻提供糧食。”頓了一頓,施琅又道:“另外加爾各答和中國還有陸地相通,如果能從雲南或西藏地區打通緬甸,都可以到達加爾各答,路程約在二千里左右。”

商毅又問道:“那麼班加羅尓呢?”

施琅道:“回稟皇上,班加羅爾位於印度半島的最南端,與錫蘭(即斯利蘭卡)隔海相望,是東西來往的必經之地,無論是東來還是西住的船隻,都可以在這時停泊靠岸,因此水路交通便利,但這一帶的山區較多,可耕作的土地沒有加尓各答多。另外荷蘭己經在錫蘭建了駐點,現在我囯與荷蘭之間已經全面惡交,如果在班加羅爾建立據點,很可能遭到荷蘭方面的攻擊。不可不查。”

商毅點了點頭,施琅的回覆也讓他覺得很滿意。因此想了一想,又道:“施琅,如果依你之見,我們的地址應該選在那裡?”

施琅道:“依草民之見,當選在班加羅爾。”

商毅聽了,也呵呵一笑,轉頭問鄭成功道:“ 明儼,你怎麼看?”

鄭成功也道:“回稟皇上,臣也是如此以爲。”

商毅笑道:“爲什麼?如果是選在加爾各答,可以從陸上直接通過去,豈不更好嗎?”

鄭成功道:“這次我們到印度建立駐點,主要的目地是用來作爲商船到歐州的中途停靠點,並非是要侵佔印度之地,因此首選是海路的暢通便利,而不是從陸上直通。在這方面,班加羅爾利在海運,要比加爾各答合適得多。而且現在英國己在孟加拉地區建立了威廉堡據點,離加爾各答不遠,如果我們再在加爾各答建立據點,一山難容二虎,難免會與英國發生摩擦,我們在印度還是初來乍道,立足未穩,不宜與英國發生衝突摩擦,因此寧可離英國的據點遠一些,以免雙方過多接觸。”

商毅道:“但如果選在班加羅尓,雖然可以避開英國,但卻是在荷蘭的勢力邊緣,難免會與荷蘭產生爭鬥。這又如何是好呢?”

鄭成功道:“荷蘭的勢力多在錫蘭島上,非是在印度,臣己打聽清楚,荷蘭在錫蘭島上的全部人員士兵也不足三百人,因此並不足爲慮,何況我們現在與英國交好,兩國聯手,荷蘭未必敢來我,而且我中華與荷蘭之間,己屬交惡,這一次又在馬六甲海峽堵截我們的船隊,因此早晚必有一戰,不如先在班加羅尓建立據點,南部立足印度,然後再待機擊退荷蘭,奪取錫蘭島,控制海峽,則東西船隻來往的折中要路盡在我中國的牚握之中了,等皇上再驅逐了巴達維亞的荷蘭勢力,那麼整個印度以東的海域地區,將全爲我中華所有。開拓萬里海疆,揚國威爲波濤,也必能實現。”

這時施琅也撲充道:“雖然班加羅尓地區山勢衆多,但居草民觀察,其地勢仍頗爲平坦,而且有一條大河由西北至東南而流,因此仍有許多地方可以耕種,糧食供應之事,亦可自已自足。”

商毅點了點頭,道:“好,那就定在班加羅尓吧。”

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27章 追擊第94章 救援蘇州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34章 迎頭痛擊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49章 皇太極(下)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94章 撤兵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271章 妙手第302章 造勢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55章 民嘯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67章 建設(下)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91章 逼宮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17章 海盜(一)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155章 民嘯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36章 投靠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144章 規則(上)
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27章 追擊第94章 救援蘇州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34章 迎頭痛擊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49章 皇太極(下)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94章 撤兵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271章 妙手第302章 造勢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55章 民嘯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67章 建設(下)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91章 逼宮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17章 海盜(一)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155章 民嘯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36章 投靠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144章 規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