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對持(三)

商毅的預計果然不錯,雙方就在關原這塊狹小的地區內駐兵不動,互相對持,一直到八月二十日,都沒有發生過什麼大戰。

幕府軍的佈陣是以南宮山爲核心,布成一個三角陣,由酒井忠勝在南宮山頂駐下幕府軍的本陣,匯同松江藩主鬆平綱隆、高鬆藩藩主鬆平賴常、小田原藩藩主稻葉正則等大名,兵力爲十萬六千;由尾張藩藩主徳川義直,甲府藩藩主德川綱重、巖槻藩藩主阿部定高爲主,共計八萬人馬,在南宮山西面的桃配山下營,成爲幕府軍的箭頭;由水戶藩的藩主徳川光圀、大多喜藩藩主阿部正能領裡六萬五千,在南宮山的北面,橫斷中山道佈陣,爲右翼;由紀尹藩主德川賴宣、新田藩主阿部正春領軍五萬七千,在南宮山的南部,橫列伊勢街道下寨,爲左翼。

雙方的主陣相距大約有五、六千米左右的距離,而相距最近的各軍,只有三千多米。也可以說幾乎就是短兵相接了。

雖然和上一次關原合戰相比,幕府軍在地利上並不遜色於倒幕軍,雙方旗鼓相當。但這一次關原合戰,雙方參戰的兵力和對持交戰的時間,都大大超出。

上一次關原合戰,雙方頭天晚上進入陣地,第二天開戰,半天戰鬥就結束了。而在開戰之前,西軍出動了八萬八千二百兵力,東軍爲七萬九千九百兵力,而在開戰之後,雙方實際出戰的兵力爲:東軍四萬一千三百人,西軍三萬四千一百人。雙方實際出戰的兵力之少,主要是因爲西軍的大部份大名都按兵不動,而東軍也要分出相當的兵力來防備他們突然參戰。

而這一次關原合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合計有五十萬,從雙方在關原分別佈陣之後,到現在己經對持了十餘天的時間,還不知要對持多久,當然在對持的這段時間裡,小規模的衝突戰鬥到也是發生過幾起,但都是千人左右規模的戰鬥,雙方互有勝負,幕府軍主動是到倒幕軍的大名一方動手,而中華軍只出戰過兩次,基本也只是派出一個營的兵力出戰。只是在八月十七日,雙方發生了最大的一次戰鬥,各動了三千多人馬,在戰場中間的十九女池附近激戰了一個多小時,不分勝負,後來中華軍派出了一個營的兵力參戰,幕府軍立刻撤退,倒幕軍一方到是佔了一點便易。而隨後的三天,雙方並沒有再發生過戰鬥。

但這樣長期對持下去,對幕府軍來說,現然是很不利的。因爲幕府軍的兵力是倒幕軍的近一倍,而且補給線也要比倒幕軍長得多,因此所消耗的糧食、物資要比倒幕軍高出一倍有餘。雖然說德川幕府經過五十年的積累,到也有一些家底,但這樣曠日持久的對持,也耗不起。而雖然倒幕軍的一方在經濟實力不及幕府軍,但由於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連滅了十幾個藩,從這些藩地獲得了大量的物資,而且補給線短,物資運輸上,可以走海路,快捷省力,因此在後勤供應方面,反到比幕府軍好得多。

另外幕府軍還有後顧之憂,北方的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雖然說暫時沒什麼聲息了,伹很難說得準他們會有什麼動作,因此留守江戶的保科正之也不斷寫信給酒井忠勝,讓他速戰速決。

其實這些情況酒井忠勝也不是不知道,但他不敢輕易出戰,也是有說不出的苦衷,雖然幕府軍的兵力多,但他對中華軍還是非常忌殫,因此希望先擊敗倒幕軍的其他大名,然後再集中優勢兵力,來對付中華軍,但現在倒幕軍的陣式佈置非常嚴密,中華軍分佔南北兩個高點,可以控制全局,幕府軍進攻其他大名,勢必會遭到中華軍從兩側的打擊。

而向兩翼的中華軍發動進動,酒井忠勝還沒有那個膽量,畢竟他也帶隊參加過中原大戰,知道一但等中華軍佈置好了防線之後,就很難攻破,更何況中華軍還是在山上佈陣,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地利。想要突破中華軍的陣地,幕府軍將會付出大量傷亡,現在幕府軍的士氣本來就不高,一但再遭遇重大傷亡,豈不是雪上加霜嗎?因此酒井忠勝也十分糾結,左右爲難。

當然酒井忠勝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做,這一段時間以來,他一直都派岀小股兵力,去引誘倒幕軍的大軍出戰,希望能將倒幕軍引出中華軍控制範圍,再突然増加兵力,打幾個勝仗,鼓舞一下士氣,但倒幕軍也十分謹慎,基本就是你來多少人,我出多少人,幕府軍撤退,也決不窮追。而且到了戰鬥的關建時刻,中華軍就出兵助戰,這種山區密林,其實也非常適合中華軍做戰,因爲幕府軍很難發現中華軍的行蹤,什麼時候摸到了戰場來,突然就是一陣射擊轟炸,因此也令幕府軍幾乎無機可趁。連打了好幾仗,也沒佔到什麼便易。

另一方面,酒井忠勝果然就如商毅預料的那樣,也打出了策反這一張牌。在雙方的對持其間,酒井忠勝不斷派人去和倒幕軍的各大名取得聯絡,對他們曉以大義,並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希望能夠說動他們,重新支持徳川幕府,在戰爭開始之後,或者按兵不動,或者倒戈反擊,當然也許下了種種好處,領地、官職、聯姻等等,只要是徳川幕府能夠拿得出手的東西,全都甩出去了。

但甴於在出戰之前,商毅在這方面也做足了功課,給倒幕一方的各大名都狠搞了一記警鐘,現在也終於都起到了效果,有的倒幕大名對酒井忠勝派來的使者避而不見,有的甚致乾脆把來人抓起來,送到笹尾山的商毅大營去,表示自己的立場。因此酒井忠勝的策反攻勢也都全部失效。

而酒井忠勝也在南宮山的大營裡得知這些結果之後,也氣得頓足捶胸,不斷的大罵那些大名,都是叛徒,日奷,賣國賊,出賣日本,投降中國。同時心裡也十分鬱悶,當初徳川家康不就是用的這一招,事先策反了吉川廣家和小早川秀秋,纔是取得了關原合戰勝利的關建,但爲什麼輪到自己就不好使了呢?要知道自已還佔據了道義上的優勢。

其實倒幕一方的各大名不吃酒井忠勝的策反,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商毅在戰前敲的那一記警鐘,而是現在的大勢,衆大名也都看得十分清楚,德川幕府一方眀顯底氣不足。其實在當年的關原合戰中,在開戰之前,吉川廣家、小早川秀秋也並不是就準備立刻對倒向東軍,而是靜觀雙方的成敗,看那方勢強,再投向那一方,如果當時西軍佔居了絕對的優勢,他們同樣也會倒向西軍。

因此徳川家康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的情況下,仍然決定向西軍主動發起進攻,就是要向這批立場不定的大名顯示出自己強勢的一面,那怕這種強勢是硬撐的。

最典型的一幕莫過於在戰事進行到僵持階段的時侯,西軍甚致還略佔優勢。這時駐守鬆尾山的小早川秀秋仍然按兵不動,東西兩軍都在頻頻派人勸小早川秀秋出兵參戰助已。但私西軍主將石田三成對小早川秀秋苦苦哀救的方式不同,這時的徳川家康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命令自己的鐵炮隊向小早川秀秋隊射擊。結果正是這一舉動,促使小早川秀秋下定決心倒戈,投向東軍一方。

對於徳川家康的這一舉動,後世一般性解釋爲徳川家康藉此威嚇小早川秀秋,催促其叛變,甚致是孤注一擲。或者認爲徳川家康的運氣超好,因爲萬一這一下激怒了小早川秀秋,使其倒向西軍,那麼徳川家康就完了。

但其實不然,因爲當時戰局交錯,很難分清誰優誰劣,而這是徳川家康故意向小早川秀秋髮出一個強硬的信號,表示自己在這一戰中,已經勝券在握,根本不在乎小早川秀秋倒不倒戈,如果小早川秀秋再不作決定,就連你一塊收拾。結果石田三成的軟語哀求沒有收到效果,而徳川家康的強便恣態卻震住了小早川秀秋,關原合戰的大勢,就這樣逆傳過來。

其實這就是和商毅在戰前以極嚴勵語言敲打那些大名是一個道理,因對於立場不堅定,就向是牆頭草似的人來說,與其用好言哀求,反到不如用強硬的手段來,更能讓它明確自己擺動的方向。

當然商毅是以中華軍的強大實力爲後盾,而徳川家康當時則完全是強撐出一付強硬的恣態,這也充份顯示了德川家康的驚人謀略和過人膽識。因此徳川家康能夠取得關原合戰的勝利,儘管其中有運氣的成份,但也絕對不是僥倖。

只不過現在酒井忠勝根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連強硬的姿態都做不出來,空有龐大的兵力,卻不敢去進攻中華軍,只敢打倒幕的大名,中華軍一出戰,幕府軍就立刻撤退,這也向衆大名擺明了就怕中華軍,這樣還有誰敢投向幕府軍去。雖然酒井忠勝死抓住道義大作文章,但在利益面前,空談道義是沒用的,而且中華軍在方面也不差,只把矛頭對準德川幕府,不僅打出了爲豐臣氏復仇的旗號,又有天皇的詔書。說起來並不比徳川幕府差。

就在酒井忠勝爲現在的局勢感覺到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令他幾乎絕望的消息,傳剄南宮山的幕府軍大營:甲府城失守了。

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81章 佈置(二)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132章 攻城(下)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83章 游擊戰(二)第160章 民心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81章 出兵(下)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78章 衡州府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0章 淸廷聯盟第9章 安慰公主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78章 步兵進攻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203章 夜奔(下)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63章 通商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59章 保薦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83章 夜襲(一)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77章 鑄炮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406章 國策(下)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45章 新年(下)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2章 荒鎮怪客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47章 穿插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197章 飛鴿傳書
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81章 佈置(二)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132章 攻城(下)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83章 游擊戰(二)第160章 民心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181章 出兵(下)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78章 衡州府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0章 淸廷聯盟第9章 安慰公主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78章 步兵進攻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203章 夜奔(下)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63章 通商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59章 保薦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83章 夜襲(一)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77章 鑄炮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406章 國策(下)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45章 新年(下)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2章 荒鎮怪客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47章 穿插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197章 飛鴿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