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

北京,紫禁城。

雖然說現在清廷正面臨着入關以來的嚴峻局勢,但皇宮裡的氣派,依然絲毫也不減,一點也感覺不到緊張的氣氛。太監宮女來往穿梭,流動不息,其中還有不少人,是洪承疇依稀認識的,在明朝的時候,就己經在宮中伺奉了,而且玉砌雕欄乃在,朱顏亦未改變,如果不是因爲衣作不同,洪承疇總有一種又回到明朝的感覺。

而現在看着這一切的時候,洪承疇的心裡忍不住會想起,如果商毅打進北京,登上大寶,那麼這紫禁城裡,是否又會變換一番樣子呢?

就在洪承疇想着的時候,己經到了翊坤宮的門前,領路的太監笑道:“洪大學士,您請進宮,太后正等着您呢?”

進到翊坤宮裡,只見莊太后在幾名太監宮女的簇擁下,居中而坐,洪承疇上前兩步,跪到在地,道:“臣洪承疇,參見莊太后。”

莊太后道:“起來。”

洪承疇起身,垂手而立,莊太后看了他幾眼,嘆了一口氣,道:“洪承疇,你還是想扔下現在這個爛攤孑,撤手不管嗎?”

洪承疇苦笑了一聲,道:“太后,臣本是庸駑之材,不堪大任,何況年近六旬,己老邁不堪,不能素屍高位,有負朝廷之任……”

莊太后擺了擺手,道:“這些場面文章就不用說,說到底還是大清快完了,因此你纔想着早一點抽身,好脫離幹糸。也好啊,你們都可以一甩袖子,什麼事都不管,就把哀家和皇帝留下來,收拾這個爛攤子。”說着,竟還抽泣了幾聲。

洪承疇趕忙又跪倒在地,連連磕頭,道:“臣萬死也不敢,萬死也不敢。”

莊太后擦了擦眼淚,道:“你還有什麼不敢的,這才幾個月的時間,你就連上四道請求致仕的上疏,再說這些樣子話又有什麼用,也罷,你們都走,他日中華軍打進北京城了,就讓我們娘倆去萊市口挨這一刀。”說着,又嗚嗚的哭了起來。

原來赴南京談赴的四名清廷官員己經回到了北京,向福臨轉告了南京方面的態度,清廷必須退出長城以北。雖然這時朝廷上下還在討論,是否接受南京方面的條件,但南京方面咄咄逼人的氣勢,己經十分清楚了。

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清廷的官員心裡都清楚,南京方面根本就不想和清廷講和,雖然現在南京方面的注意力轉向到了南方,但一但平定了南方之後,矛頭馬上就會又對準北方。因此清廷的前途己經十分渺茫了,許多漢臣都不願陪着清廷這條大船一起沉沒,都有抽身離開的想法,於是紛紛上書,請求辭職。年老的要求致仕,年輕的要求丁憂,不老不小的只好裝病。

其實在中原大戰結束之後,洪承疇就有甩手不幹的想法,也上了一道疏,以戰敗的罪名,請求辭官,但因爲在支持福臨親政期間,站對了隊,加上福臨也清楚,老洪還是有本事的人,現在這個爛攤子,還需要他的作用因此下旨挽留,而洪承疇也不敢硬要辭官,另外也對南北議和抱有一些幻想,只好暫時收回了辭呈。

但議和使團回到北京之後,洪承疇也知道,幻想徹底破滅,正好這時漢臣紛紛請求辭職,因此洪承疇也混在裡面,連上了三份請辭的上疏。而別的官員要求辭職,福臨也到算了,但洪承疇是現在清廷不可缺少的官員,在這個時候可不能讓他走了,因此莊太后也親自出馬,招洪承疇進宮,勸阻他辭職。

而莊太后這一哭,讓洪承疇聽了,也不禁一陣心酸,忽然心生愧意,自己是不是做得太絕情了,現在這個局面這麼艱難,自己再抽身一撤,也確實讓皇帝和太后怎麼辦?想到這裡,洪承疇也不禁偷偷擡頭,看了莊太后一眼,見莊太后柳眉緊蹙,雙眼含淚,確實是我見猶憐。

雖然這時莊太后已是年過四十的人,但看上去依然如二十七八歲的年輕少婦,美豔之色,風韻神彩,絲毫也不減當年,而且這時一付悲悲悽悽的樣子,又憑添了幾分嬌弱的動人風情。令洪承疇不由自主的想起當年自己在松山兵敗被擒,關押在牢獄之中只求速死的時候,忽然一位絕色佳人出現在自己眼前。

雖然是在監牢之中,燈光如豆,但依然掩飾不住莊太后高雅的氣質,動人的風情,光彩耀目,令人不敢直視,彷彿將昏暗的監牢都照得明亮起來,但偏偏又對洪承疇百般溫存,輕言軟語,關懷倍致,並且親手喂他喝了一碗蔘湯,令洪承疇如墜夢中,但只恨不能夠永遠停留在這一瞬間,一直到莊太后離開後很久,洪承疇都分不清楚這是夢幻還是真實。

結果在第二天,皇太極和莊太后同時出現在洪承疇面前的時候,洪承疇也不由自主的跪伏於地,向皇太極臣服請降。而從此之後,雖然知道洪承疇也知道了莊太后的身份,知自己和莊太后不可能有任何結果,但莊太后的身影卻一直留在洪承疇的記憶之中。而且在洪承疇的記憶裡,那是自己喝過的最美味的一碗蔘湯。

這時看到莊太后含淚悲啼的樣子,洪承疇也不禁又忍不住心裡一酸,再一次杆頭於地,道:“太后請放心,臣爲大清,必肝腦塗地,鞠躬盡瘁、雖死而後己。”

說完了這些話之後,洪承疇也不由得心裡一鬆,想到自已反正也是年過六旬的人了,就算是抽身而出,又能有幾天好活的,不如陪看大清一起同生共死,也可以求一個心安,而且至少還能多見幾次莊太后。到不是說洪承疇對莊太后還抱有什麼幻想,但只是能夠見她幾面,也就心滿意足了。

莊太后聽了,也擦了擦眼淚,道:“洪承疇,你真的能夠爲大淸再出一力嗎?”

洪承疇立刻擡頭,道:“微臣之心,天地可鑑。”

莊太后這才破涕也笑,道:“你若是真能如此,哀家也就放心了,若是天命有歸,我大清能夠渡過這次的難關,必不會忘記你的忠心。”

而這時在洪承疇的眼裡,只覺得莊太后這一笑猶如梨花帶雨,嫩蕊綻放,豔美不可方物一般,當年在監牢中見到莊太后時,只希望時間能夠停住的感覺又出現他的心裡,只覺得爲了這一笑容,就是粉身碎骨,也值得。也不由得看得呆住了。

而莊太后這時也發現,洪承疇一直在盯着自己看,也不甴臉上一紅,微微轉過頭去,不敢和洪承疇的目光對視。

洪承疇也意識到自己失態,趕忙也低下頭,乾咳了一聲,道:“太后,臣爲大清所慮,不得不暢所直言,現在唯一能保全大清之計,就是答應南京的條件,退出關外,回到遼東去。”

莊太后沉呤了一會兒,才道:“洪承疇,哀家也清楚,現在我大清根本打不過中華軍,但退回關外去,商毅是否就真能放過我大清呢?若是他以議和爲誘,騙我大清退回關外,唾手坐收北京,然後繼續出兵,犯我遼東,又如何應對?”

洪承疇道:“太后的擔心,不無道理,臣也敢斷定,商毅在平定南方之後,無論我大清是否己退回關外,都會舉兵北犯,圖我大清。”

莊太后點了點頭,道:“是啊,如你所言,到不如趁着他現在舉兵向南,無暇北顧之時,與南方聯手,和商毅拼個魚死網破。”

洪承疇搖了搖頭,道:“太后,我大清現在,萬不可戰,而唯一可行之計,仍然還是退出關外。”

莊太后也怔了一怔,道:“爲什麼?”

洪承疇道:“如今之勢,就算我們與南方聯手,也不會是中華軍的對手,與中華軍作戰,必敗無疑,因此只能順從南京的要求,退出關外,或可爭取些許時日;中華軍現在舉兵向南,無暇北顧,而平定南方,總需二三年時間,而且臣還聽聞,商毅有言在先,收取北京之後,立行登基稱帝之舉,而稱帝大典,不比尋常,前後少說也有一年的時間,如此一來,我大清至少可以爭取三年,休養生息,恢復發展。”

莊太后微微點頭,道:“此言極是,但我們在恢復,商毅也在恢復,遼東彈丸一地,又怎麼能夠關內萬里江山相比。而且哀家聽面,商毅在東南沿海廣開商路,獲利及豐,曰進鬥金,我大清與南京議和,困守遼東一隅,地窄人稀,最多也只能多苟延殘喘三年而己。”

洪承疇搖了搖頭,道:“太后,關建就在這裡,我大清與南京議和,雖可答應,撤出關外,讓出京師重地,但地方可以讓給中華軍,卻可將京師、山西、陝西孑女玉帛,百姓人畜,錢糧財物等等,一應全都撤出關外,歸復遼東,只留給商毅一片空地,如此一來,商毅得地之後,又需移民遷戶,重新開墾耕種,耗費人力物力,沒有十年八年時間,休想恢復,如果再激起民變,再出李闖張西之輩,則更是遺禍難平,而我大清得如此人口財物,卻可立時興旺遼東。再遏守錦寧,此消彼漲,不難守住這一片基業。假以時曰,待天下有變,再出兵入關,天下大勢,也未可知。還請太后明鑑。”

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94章 撤兵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63章 破局(三)第267章 變數(三)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49章 新政(三)第50章 再攻濟南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82章 破敵之策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05章 北上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82章 佈置(三)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07章 哭諫(上)第176章 鹽場(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42章 勸降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92章 返程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08章 哭諫(下)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55章 火船(一)第14章 玄皇教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91章 逼宮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100章 備戰(二)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47章 穿插第400章 國事(三)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23章 造船(下)第152章 談判第35章 鄉鬥(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36章 機構調整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103章 海商(上)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64章 破局(四)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41章 造船廠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72章 水路攔截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51章 撫平青萊第400章 國事(三)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251章 調兵第101章 備戰(三)第25章 作戰原則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2章 清廷(下)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67章 重逢(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
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94章 撤兵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63章 破局(三)第267章 變數(三)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49章 新政(三)第50章 再攻濟南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82章 破敵之策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05章 北上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82章 佈置(三)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07章 哭諫(上)第176章 鹽場(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42章 勸降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92章 返程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08章 哭諫(下)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55章 火船(一)第14章 玄皇教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91章 逼宮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100章 備戰(二)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47章 穿插第400章 國事(三)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23章 造船(下)第152章 談判第35章 鄉鬥(下)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36章 機構調整第63章 剃髮令(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103章 海商(上)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64章 破局(四)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41章 造船廠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72章 水路攔截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51章 撫平青萊第400章 國事(三)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251章 調兵第101章 備戰(三)第25章 作戰原則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244章 葉瑤瑱的秘密第2章 清廷(下)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67章 重逢(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