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

雷霆槍車就這樣定了下來,而另一種火炮的圖紙卻是誰也沒有見過。

其實這門火炮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拿破崙炮,是一件絕對的經典武器,以其機動性強、火力兇猛、製造和使用極爲簡單而有效著稱,到了前裝式火炮的最早高水平,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被交戰雙方都廣爲使用,因此而名聲大造。當然這個命名並不是後世人們熟知的那個拿破崙,而以是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的名字命名的。不過被當時美國聯邦軍以M1857型12磅野戰炮命名。

拿破崙炮全是由青銅而不是鐵鑄造而成,所以極其堅固,能夠經受重裝藥或者雙倍裝藥的爆炸力而不會破裂。最大射程可以達到二千米左右,同時拿破崙炮雖然是滑膛炮,但也居有相當高的射擊精度。拿破崙炮和同時期的大多數火炮一樣可發射實心炮彈、爆破彈、霰彈和榴霰彈。它之所以廣受歡迎並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爲炮膛的尺寸、火力、機動性和相對較輕的重量。

一門標準的十二磅拿破崙炮連同炮架、車輪也全是青銅鑄造,炮管長一米七左右,口徑一百一十七毫米,左右車輪直徑爲一米四五,全重(合炮身、炮架加上車輪)一千一百零九斤,但炮自身重只有五百五十七公斤,如果換算成明代的重量,還不到一千斤,而射程威力卻比二千斤紅夷火炮還要略勝一籌。

製造拿破崙炮在技術上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只是材料上很麻煩,因爲製造槍炮的材料實際上是以鋼爲最好,其次是銅或青銅,最次纔是鐵,而以鐵爲材料,又以熟鐵爲佳,鑄鐵最差。但在目前大量鍊鋼鑄炮是不現實的,只能在銅鐵上想辦法。

青銅實際上是銅合金,主要是銅與錫爲原料的合金,中國的錫礦到是非常豐富,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也開釆得很早,而中國的銅礦儘管諸量也不算少,位居世界笫三,但中國銅礦的礦石質量較差,利用率不高,開釆的難度也較大,另外銅也是中國的流通貨幣,使用青銅鑄炮,成本也遠比鐵鑄要大得多。因此在明清兩代,其本都是造的鐵炮,極少有銅炮。

不過雖然青銅炮的成本比鐵炮要大得多,但性能和使用壽命上也要出鐵炮優秀的多。一門紅夷大炮,如果是鑄鐵,一般的使用次數爲五百次左右,熟鐵可以達六百到八百次左右,而用銅或青銅,卻可以達到一千到一千五百次。同時銅炮也要比鐵炮輕得多,因此從性價比上來看,銅炮和鐵炮的差異其實並非十分巨大,因此商毅也認爲在商家軍中,裝配適量比例的銅炮,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現在商毅到是收購到三萬多斤銅礦,起碼可以開始式着造幾門拿破崙炮來看看。不過商毅打算,只是炮身釆用青銅,炮架和車輪釆用木鐵混制,力爭將全炮重最控制在一千二百斤之內,同時也能減少青銅的使用。

而這件工作,交由孫和鼎來付責,因爲他本身就是善於鑄炮,又從西班牙工匠中選了三人,來協助孫和鼎完成,賞金同樣也是一千兩白銀。

線膛槍、管風琴槍、拿破崙炮是目前兵工廠裡需要完成的三大技術攻關。同時對其他的武器,商毅也提出了一些小的改進和升級。

首先商毅要求兵工廠能造出開花彈來,目前商家軍使用的炮彈爲實心彈和霰彈,前者射程遠,但殺傷力小,而後者殺傷力雖然大,但射程又太近。而開花彈正好可以綜合兩者的優點。

開花彈也叫爆破彈,原理很簡單,就是一個空心圓球,裡面填上火藥和一些鐵片,在發射之後,利用時間引信來引爆炮彈,靠火藥的爆炸、飛濺的鐵片以及彈殼炸裂後的散片來殺傷敵人。這樣不僅加大了炮彈的殺傷威力,而且同樣沒有減少射程,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實際上開花彈在明朝就以經出現了。根據一些後世學者考證,在寧遠大戰時,袁崇煥炮傷努爾合赤,使其傷重不治而亡,使用的就是開花彈。但明朝的開花彈製做十分粗糙,而且基本都是用臼炮以曲線發射,射程有限,說白了和用投石機拋投沒什麼兩樣。因此也沒有普及使用,而到了淸朝,因爲不重視火器的發展,也沒有做進一步的改進,反而失傳了。居說到清未時期,左宗棠在駐守西北的時候,曾在一個廢棄的炮臺中挖掘出明軍留下來的大量開花彈,也讓左宗棠大爲感嘆:中國在三百年前便有此利器,只可昔後人不善保管,競致失傳,豈不痛矣。“

不過商毅需要的開花彈,不是臼炮曲線發射的開花彈,而是加農炮(即直射炮)發射的開花彈。只有這種開花彈,才能綜合實心彈和霰彈的優點。

加農炮發射的開花彈和臼炮發射的開花彈在原理上雖然是一樣的,但在技術難度卻要大得多,首先是開花彈的彈殼厚度,殼壁如果太厚,則爆炸之後火藥無法炸碎殼壁,顯不成殺傷力,結果成了實際上的實心彈。而如果殼壁過薄,又承受不住火炮發射時產生的壓力,造成炮彈還在炮膛裡就以經碎裂,反而會引起炸膛。同時火炮的口徑、管長不同,對炮彈施加的壓力也不同,對彈壁的厚度要求,自然也是不同的。而且現在也沒有精準的數學公式來計算各種口徑的火炮發射產生的功率,因此只能靠一次一次的試驗來找到最合適的尺寸。

另一項技術難度則是時間引信,做時間引信的材料不僅要耐燃,在距烈的衝撞下也保持燃燒,不易熄滅, 而且還要燃燒速度均勻,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這樣才能保證在炮彈打到一定距離時,才發生爆炸。

因此開花彈的原理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可是很難。同時商毅也要求,乾脆利用這個機會,將火炮的口徑統一起來,規定七到十種口徑,毎一種口徑火炮的長度也要有一個限度,以後製造的所有火炮都必須按照規定好的尺寸, 進行標準化生產, 不能再跟着感覺走。而同樣的,製造炮彈也將按照這個標準,實行統一的生產。同時以後在火炮和炮彈上都鑄印上口徑尺寸,以免以後火炮口徑五花八門,炮彈也要跟着多種多樣,使炮手們難以分辯。

第二個改進的技術就是將火炮或手榴彈的點火方式改爲拉繩式,也叫拉弦式。使用拉繩式的好處就在於在開炮或是扔手榴彈式不用點明火就可以直接使用,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更安全。

由其是在開炮的時候,爲了提高效率,一般都會保留點火的火把不滅,但因爲在戰爭環境中,人的思想都是高度緊張,因此很容易發生火把失誤而點燃火藥的事故。而手榴彈改爲拉弦式之後,在投擲手榴彈的時候,再也不用兩個人一起配合,一個人就能完成所有的動作技術。同時手榴彈的形狀也可以改爲最傳統的帶木手柄式。

第三個改進的技術是給霹靂火箭加上尾翼和發射筒。同時也要試着加大霹靂火箭的尺寸和飛行距離,爭取將霹靂火箭的飛行距離由現在的三百到四百步,提高到五百至六百步,甚致更多。同時霹靂火箭內藏的油脂也要改進,以前主要使用的是動物油,燃燒率並不大,最好能夠換成石油,這樣可以使霹靂火箭的威力擴大數倍。

因爲對西班牙軍的這場戰爭中,商毅發現,霹靂火箭不僅是陸戰中的有力武器,在海戰中同樣也大有用武之地。只是在海戰中更要求注意霹靂火箭的精準度和射程,因此才做出這些改進秩措,加大霹靂火箭的射程,同時也保證在發射之後的穩定性和精準度,可以成爲海軍使用的原始導彈。

這三個技術的改進都不大,不過一但改造成功之後,同樣也可以極大的提高這些武器的性能,在無法對武器進行更新換代的條件下,充份發掘現有的每一種武器的潛力,以提高它們的性能,也不失爲一種保持技術領先優勢的好辦法。

雖然商毅只是對技術的改進提出了自己要求和一個大致的方向,而俱體的實施還是要靠孫和鼎和工匠們的辛勒努力和不斷的測試。但許多技術的創新和改進,並不在於技術本事有多大的難度,而是在於觀念的改變,和想像力,在這方面商毅當然就大佔優勢,至少他明白未來近四百年內幾乎所有的大小技術變革。因此也能夠給工匠們指明技術改進的正確方向,從而使他們減少了走彎路。不用慢慢的摸索着前進。

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章 清廷(上)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98章 廷議(上)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29章 授藝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91章 南京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72章 水路攔截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75章 浙江援軍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22章 造船(上)第95章 遷移(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97章 遷移(四)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92章 返航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307章 民意第49章 收復青州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48章 新政(二)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69章 召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
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章 清廷(上)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98章 廷議(上)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29章 授藝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91章 南京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72章 水路攔截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75章 浙江援軍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22章 造船(上)第95章 遷移(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97章 遷移(四)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92章 返航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307章 民意第49章 收復青州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48章 新政(二)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69章 召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