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

回到家是下午415,一進門孩子先吃東西,然後轉來轉去,就是不提寫作業的事。我沒有正面提醒,只是說:“咱們如果630寫完作業就去外面吃飯,如果寫不完就在家湊合吃點。”

到了下午450,孩子說要開始寫作業,可她真正坐下來已經到了下午500。她選擇先寫英語,說:“老師說作業比較難,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但是必須自己完成。”她拒絕了我的輔導,也拒絕我幫助檢查,不讓我看。聽她的意思好像是有不會的題沒做,英語作業用時20分鐘。

接着寫語文作業時,孩子開始看記事本,一項一項地看,很隨意的樣子。我對她說:“趕快看完,有哪些作業需要寫就馬上寫,這樣更快啊!”孩子厭煩地說:“我最煩你說這些!”我轉身進了其他房間,沒再理她。她自己說了一些不滿的話後,開始寫語文作業。過了一會兒,孩子叫我幫她記錄寫每項作業的時間。

寫作業期間,孩子很反感我在旁邊,而且控制很強,我必須按照她說的幫她聽寫,而且必須按她要求的方式來,否則就會有情緒。我基本會聽從她的口令。她寫“看拼音寫詞”用時比較長,我中間提醒過一次說:“我去熬粥吧,時間要超過630了。”孩子不幹,說我說話不算數。後來聽寫的時候速度很快,我開始表揚她,她的動作明顯更快了。看時間快到了,孩子露出焦急的表情。我說:“後來寫得很快,進步很大,可以延長10分鐘。”孩子很高興,執意要讀完英語再去吃飯,結果老師發的網絡地址打不開,沒辦法完成。

吃完晚飯,孩子說想到小姨家玩一會兒,我跟她商量好,“我一叫你咱們就走,晚上800要準時到家”,孩子很痛快地答應,並很高興地做到了。

回來後,孩子主動要求聽寫剩下的英語,結果還是沒能打開網址,我提醒說:“你這兩天該讀的還沒有讀呢,要抓緊呀,下週要考試了。”孩子也痛快答應,讀得很認真。

我建議跟孩子比賽洗漱,孩子不僅一口答應,動作也很快。睡前,我在牀上爲她讀故事時,孩子聽得很投入。

這一天我和孩子相處得很好。

縱觀全篇,前半部分顯示母女倆一直處於對立狀態。孩子討厭被監督和不斷催促,媽媽則希望孩子能自覺地寫作業,並聽從自己的叮囑。母女雙方都很容易生氣,從而引發衝突。放學後,孩子在家裡轉來轉去遲遲不去寫作業,媽媽已經很着急了,與孩子約定,下午630完成作業就外出吃飯。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孩子拒絕媽媽的幫助,也不讓媽媽檢查,媽媽覺得孩子隨意地看記事本太浪費時間,就提醒了一次,結果是孩子更加厭煩。聽寫的時候,孩子嚴格限制媽媽的行爲,避免任何可能的提醒、催促和嘮叨。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媽媽的處理方法是教育孩子乃至訓斥孩子,這往往成了衝突的導火索,雙方都不易控制情緒。

其實,“控制情緒”是比較寬泛的一個詞兒,在處於對立的狀態下,首先需要控制的,是過激的語言和無謂的行動。從這位媽媽以往的經驗看,直截了當的責罵孩子並沒有解決當下的問題,反倒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張。當然,後來媽媽改變了策略,對於孩子的反感和所謂的“控制”行爲並沒有繼續指責,而是順應了孩子的要求。在孩子鬧情緒、抱怨媽媽說話不算話的時候,這位媽媽沒有繼續糾纏這件事情,而是尋找新的話題,肯定孩子聽寫速度很快的進步表現。

這時候,那個消極、拖沓、煩躁的小女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高興的、負責任的小女孩。這像不像變戲法呢?媽媽便是那神奇的魔術師。其實,魔術師也不過是說了句肯定的話而已。媽媽感慨:“抓住孩子的心理,小孩兒其實也挺好哄的,表揚完,感覺溝通順暢多了。”

我問媽媽:“孩子執意要把英語讀完,你怎麼看待這個行爲呢?”媽媽說,要是以前,她會說“回來再讀吧”。我繼續追問:“這次爲什麼要執意讀完呢?猜猜孩子的心理吧。”媽媽說:“不好猜。”

平時因爲慢,孩子不知道捱了多少批評。這次在不大愉快的氛圍中,媽媽不再糾纏而是突然轉向,表揚女兒聽寫寫得快。於是孩子受到鼓勵後有意識地加快速度。可是時間已經很緊張了,媽媽再次寬宏大量,說因爲進步很大,特延長10分鐘。對孩子而言,今天的太陽彷彿是從西邊出來的,不但沒有預想中的催促和指責,而且還得到了肯定與寬容。今天的媽媽是多麼通情達理呀!這時候,孩子的心情一定是很舒暢的。那麼,孩子怎樣把好心情反饋給媽媽呢?少數孩子會用語言來表達,比如:“媽媽,你今天對我真好,我很高興。”但是大多數孩子都是直接付諸行動。就我的觀察,孩子往往會投桃報李,當他們被溫暖、愉悅、輕鬆的感覺包圍時,就會主動選擇做得更多、更好、更完滿,並順便以此來回報大人。小孩兒天生都是行動派,他們喜歡用實際行動與大人呼應、溝通,卻不多說什麼,言外之意是:媽媽,我做得這麼棒,你一定會發現吧!

不過,小孩兒往往高估了大人的觀察能力。這個微妙的細節在多數人的眼裡,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堅持要看完嘛,這本來就是你應該做的,好孩子就該這樣!於是,小孩兒回饋了父母的寬宏大量,卻沒得到進一步的迴應。假設媽媽當時迴應了孩子的積極行爲,孩子的狀態可能會更好,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其實,親子關係的增溫,說難就難,說不難也不難,因爲轉機隨處可見,關鍵是要善於捕捉。

仔細梳理前文案例的整個過程會發現,轉折就發生在媽媽的肯定與孩子的回饋之間。在這之後,孩子如願地到外面吃飯,心情大好;媽媽約定晚上8∶00離開小姨家,孩子很痛快地答應,並很高興地做到了;回家主動聽英語,對於媽媽的建議也不再抗拒,表現出少有的順從;與媽媽比賽洗漱,速度很快;在牀上讀故事,也很投入。

這的確是母女相處很好的一天,而轉折點竟然只是一句寬容和鼓勵的話。如果我們理解了孩子投桃報李的心態,便會看到這個行爲背後的積極意義。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個孩子會越來越好。她不是個“慢小孩”,也不是“答應得很好,就是不見實際行動”的孩子,她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可以改變。當然,小孩兒的反感與排斥,也會用行動告訴我們。所以,我們不要總想着制服孩子、消除孩子的負面行爲,也要反躬自省:孩子用反感和排斥,表達着怎樣的訴求?

作爲成人,我們更習慣於對孩子講道理。你會發現,哪怕我們說得天花亂墜,孩子也未必能將道理很好地“轉譯”成積極的行爲,所以,講道理通常是一種低效的方法。孩子的情緒、態度和努力,都蘊藏在行動中,與語言相比,用行動與孩子溝通更直接也更有效。當然,識別孩子的行爲並不容易,對很多家長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解讀孩子行爲背後的含義是一種能力,這需要我們對孩子的行爲進行連續的觀察,並保持敏銳的反應。這位媽媽在孩子煩躁抱怨的情況下,用實際行動扭轉了整個事情的走向。如果能在孩子的細微行動中捕捉到更豐富的信息,並繼續用實際行動與之呼應,那麼,我們應該能看到孩子更積極的一面。

並不是每個導火索都會引爆彈藥庫,並不是每個不愉快都會導致激烈的衝突。親子之間發生小的摩擦是很平常的事情。對於孩子不盡如人意的行爲,哪怕是雙方已經處於膠着狀態,我們依然可以作出選擇:用溫和的、靈活的、四兩撥千斤的方式來處理,結果往往會皆大歡喜。因此別爲了一時痛快對孩子惡語相加。每一句冰冷嚴厲的話,都會如同烙鐵一般,深深刻印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從後面的諮詢進程來看,這件事情是親子關係轉變的開始。看似嚴重的問題,只要我們審慎地處理好每個細節,就不難解決,孩子的轉變,孩子的成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
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3章 在衝突中尋找轉機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9章 冷處理≠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