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張衛在河北傳教,因拒不配合將五斗米教納入官府管控,從而開罪了相府。
相府下達最後通牒,
要麼接受河北政府的領導,要麼五斗米教徹底在齊國內部禁止傳播。
因爲河北地區靠近關中,米教要想從齊國傳入,自然得先進入河北。
然後纔是劉備所在的河南地區。
對此,河北片區的米教負責人展開了激烈討論。
內部分作兩派,一派認爲米教要想得到傳播,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
我們不應該和相府作對。
另一派卻覺得,一旦讓官府的人插手,米教的教義就變味了。
它便有了官方性質,這與他們初入河北傳教的初心有所不同。
就在兩派爭執不下之時,張衛忽然開口了:
“諸位祭酒不必再吵了。”
“貧道以爲,教不能不傳。”
“河北丁戶百萬,是人口大宗。”
“吾既奉師君之命在此傳教,豈能夠半道而廢?”
一名祭酒當即問,“那師君打算與相府合作?”
“不。”
張衛搖了搖頭,“誠如貧道方纔所言。”
“我米教之教義,唯導人向善而已。”
“若附官衙於,則道染吏氣。”
“異日傳經佈道,必爲其所制。”
“強宣非我之訓之言,此斷不可受!”
一名祭酒又問,“那既不願相府合作,又要在河北傳教,如何兼得啊?”
張衛站起身來,謂衆人道:
“吾且回雒陽一趟,與師兄商議。”
“期間,爾等只管與貧道保持聯繫。”
“相府不會這麼快對米教動手的,畢竟河北教衆龐大,相府肯定不忍將之遽爾拔除。”
張衛做出精準的分析,既然李翊願意妥協讓步。
說明他還是看上了米教背後的教義傳播價值,既然如此,就還有迴旋的餘地。
“善!師君宜快去快回。”
衆祭酒恭送張衛離開。
後果不出張衛所料,河北官方雖然催得緊,但並沒有採取強制手段,將米教直接拔除。
這期間,留在河北的一衆高級治頭大祭酒,便與河北的行政人員們周旋。
主打一個“拖”字訣,全力爲張衛爭取時間。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張衛星夜馳歸雒陽。
這裡是米教的教會中心。
時值清明,道觀內桃李紛落,張魯正於三官殿前主持“謝罪法會”。
張衛不及更衣,直入內堂。
燭影搖紅間,但見他道袍染塵,額角帶汗:
“師兄,河北李翊欲設'‘民監'於各郡道觀,凡授籙、佈道皆需報備!”
“如若不答應,他便禁止我等在河北傳教。”
哦?
張魯眉梢一揚,手指微顫,問,“可有迴轉餘地?”
聲音如古井無波。
“相府長史甄堯持劍傳令。”
張衛從懷中取出一卷被割裂的經幡,面上猶懷憂色。
“言稱若不應允,便效當年鎮壓太平道舊事。”
見張魯不答,面露爲難之色,張衛急道:
“師兄,現在該怎麼辦?”
“我等並無武裝力量,斷不是河北官府敵手。”
“如果退出河北,那麼齊國之內,都傳不得米教了。”
齊國疆域幅員遼闊,橫跨南北。
兼之齊國內一直推崇的是大國海納百川的包容之風,放棄這樣一塊優良的傳教聖地。
對於張氏兄弟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嘶……
張魯倒吸一口涼氣,沉吟半晌,緩聲道:
“或可妥協相商?”
“不妨答應李翊的要求,只要其不干涉二十四治,我等或可……”
話音未落,階下忽傳來一聲冷笑:
“張天師何其天真也!”
衆人循聲望去,乃雒陽令司馬懿也。
司馬懿自從河內逃出來以後,就下定決心要報仇雪恨。
期間,他死死抱緊曹操的大腿,認爲世間只有曹操能與齊國抗衡了。
曹操欣賞司馬朗,輕視司馬懿。
所以將司馬朗提拔去了長安佈政,而留司馬懿在雒陽當雒陽令。
看起來司馬懿的官職比其兄要高一些。
但此地畢竟是曹魏的戰略緩衝帶之一,司馬懿接受的依然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
“原來是雒陽令,貧道有禮了。”
張魯見司馬懿來到,跟着弟弟一起,起身施禮。
人畢竟是雒陽的一把手長官,在人家的地盤,張魯肯定對其客客氣氣。
曹魏對待張氏家族算是非常好的,幾乎是允許其在魏國內部任何一個地方傳教。
並且下令,教傳到哪裡,便由哪裡的最高長官出面配合。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爲張魯兵敗前幹了一件非常政治正確的事。
那就是封存了府庫,沒有動裡面的任何財物。
等於魏兵一到,便得到了一個漢中國庫大禮包。
這令曹操十分滿意。
另一方面,米教畢竟不是太平道教,它的教義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
但凡是個有追求的統治者,沒有不希望社會不穩定的。
“適才不知雒陽令所言何謂?”
張魯一本正經地問道。
哼。
司馬懿輕哼一聲,獬豸般的身軀在日光的照耀下森然欲動。
“我深諳李翊爲人,此人權力薰心,心狠手辣。”
“如果你們不配合他,他勢必會誅你們滿門!”
這……
張衛與張魯對視一眼,怔怔道:
“雒陽令此言是否有欠妥當,李翊性子雖然霸道強勢了些。”
“但畢竟出於齊國,我兄弟聞齊人多以仁義治人,”
“斷還不至於便要誅我等滿門吧?”
“汝道我爲戲言乎!”
司馬懿面目忽然猙獰,勃然大怒,箭步上前,大吼:
“我河內司馬氏傳承四百年,一朝全滅,此非李賊所爲乎!”
張魯、張衛對視一眼,面面相覷。
漢中閉塞,消息傳播緩慢。
自到雒陽以後,他們又專心於傳教,倒還真沒怎麼聽說過此事。
倘若司馬懿所言是真,那這李翊的膽子也確實不小。
傳承了四百年的世家大族,說滅就滅,不怕搞得天下豪強人心惶惶嗎?
“其他世家若何?”張魯問。
“雖未遭屠滅,但亦有不少被官府侵佔了田產的,日子也不好過。”
“至少據我所知,河北衆世家豪強,大多人人自危,渴望尋求援助。”
“這豈非是兩位天師的好機會麼?”
“……什麼機會?”
兩兄弟異口同聲地問。
“若是能夠聯絡河北衆世家豪強,趁機推翻李翊在河北的統治。”
“汝兄弟二人,便能夠將五斗米教傳遍河北大地,將其發揚光大了。”
司馬懿眼睛微眯,意味深長地說道。
這……
兩兄弟面色慘白,對司馬懿的這個提議皆是一驚。
他們只想安心傳教,顛覆河北政權的統治,這就有些駭人聽聞了。
況且五斗米教嚴格意義上講,都是依附於曹魏的。
而你曹魏就是從河北被趕出來的。
居然讓我們去顛覆河北的政權,這未免就太強人所難了。
司馬懿看出兩兄弟的猶豫之色,便道:
“兩位天師不必疑惑,李翊自上任河北以來,對當地的世家豪強,一直採取打壓政策。”
“只不過其拿捏的恰到好處,並不止於逼反衆世家。”
“但河北豪強們也苦其高壓統治久矣,一旦有一個合適的契機。”
“他們一定樂於襄助。”
張衛連忙開口,“雒陽令的意思——”
“這個契機就是我們?”
“正是。”
司馬懿不假思索地點了點頭,揹着手,緩緩走上階來。
“如今爾等在河北傳教,已有百萬教衆。”
“只要振臂一呼,羣起響應,推翻李翊相府不難也。”
此言一出,底下有祭酒當即出聲反駁:
“雒陽令此話未免太過華而不實,空口大言了!”
“當年張角三兄弟,麾下黃巾軍何止百萬?”
“不也照樣被大漢朝廷給滅了麼?”
“如今河北兵強馬壯,百姓豐衣足食,何必跟着我們去造反?”
司馬懿嘴角微微翹起,冷聲笑道:
“此言差矣!”
“民者,愚也。”
“其教衆既然信奉爾等,只要你們用教義去感化他們,未嘗不能成功。”
言外之意,就是在暗示你們該蠱惑人心了。
畢竟在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組織後,煽動叛亂並不困難。
“師兄,您覺得如何?”
張衛拿不定主意,轉而去問張魯的意見。
張魯闔上雙目,深吸一口氣,沉聲道:
“……唉,吾傳教本義,是爲了引人向善。”
“非是要多造殺孽,此意斷不可行。”
“殺孽?”
司馬懿眉梢一揚,憤然道:
“那李賊所造的殺孽難道還少?”
“我敢保證,自李賊隨劉備起兵以來,其所造之殺孽。”
“天下無出其右!”
話鋒一轉,司馬懿接着說道:
“只要張天師答應,我怕是使人聯絡河北衆世家。”
“他們苦李賊久矣,你們兩家合力,推翻其統治,並不困難。”
“縱然掀不倒,河北亦必然生亂,此如斷劉備一臂。”
“到時候魏公也已拿下西川,到時候合關中之兵,克復中原之地。”
“天下終爲魏公所有也。”
“屆時,以你二兄弟的功績,少說也得封個三公之位。”
“說不定五斗米教還能成爲我大魏的國教,此非美事乎?”
然而,任憑司馬懿說的如何天花亂墜,張魯都不爲之所動。
堅決不肯煽動河北米教教徒反叛,去與官府作對。
反倒是張衛有些心動了,見司馬懿面露不悅之色,乃小聲地在張魯耳邊說道:
“師兄,我等教會尚在雒陽,多少給司馬仲達一些面子。”
“不然,我米教可當真沒有立足之地了。”
張魯瞥他一眼,淡淡回道:
“汝哪裡曉得?”
“李子玉在河北深得人心,想憑藉我等傳播不到一年的米教。”
“便煽動其民,與官府作對,這無疑是癡人做夢。”
“況司馬懿與李子玉有滅族之仇,吾等斷不可爲其所利用。”
司馬懿見張魯堅決不肯答應,憤怒地走了出來,望一眼身後的牌匾,氣道:
“張魯鬼兒竟如此無禮,吾早晚殺之。”
隨行而來的侍者,小心翼翼地問道:
“莫非張魯他不肯麼?”
“……嗯。”
司馬懿點了點頭。
“唉,可惜。”
“張魯在河北已有百萬教衆,若他肯配合我等,說不定真有機會重奪冀州。”
“……哈哈。”
聽到這話,司馬懿反倒笑了。
“汝未免太小看李翊了!”
“啊?雒陽令這話是什麼意思?”
“李賊雖然可惡,但其在河北深耕多年,豈是靠幾隻螻蟻便能撼動河北根基的?”
“螻蟻之所以爲螻蟻,就是因其眼界低,目光狹隘。”
“終其一生,也不外乎如是!”
一聽這話,那侍者更加不明所以。
“既然如此,雒陽令爲何還要煽動其在河北滋事。”
“嗯?”
司馬懿睨他一眼,並不說話。
那侍者“哦”了一聲,馬上閉嘴。
對於司馬懿而言,眼下心中只有復仇二字。
雖然曹魏還在猥瑣發育,往西川方向苟,司馬氏的復仇機會只能往後遷延。
但並不代表這期間,司馬懿不能在河北給李翊找不痛快。
不錯,
以李翊對河北的控制力,其對權力的把控。
司馬懿認爲即便米教真的掀起叛亂來,最終依然會以失敗告終。
可哪怕是亂一下,能給李翊製造麻煩,增加他的工作量,消耗他的身體。
那也算成功!
“……哈哈。”
念及此,司馬懿反倒是釋懷的笑了。
他捻鬚,輕輕哂道:“我聞李翊旦暮居於相府,事無鉅細,鹹決於己。”
“今又復親課子女,形勞神弊,豈能持久乎?”
復正色對身旁侍者說道:
“夫謀國者,當養浩然之氣,活得長久。”
“昔戲志才夭,郭奉孝歿,皆短祚之鑑也。”
“足以見,非壽考無以成非常之功。”
司馬懿認爲長壽纔是一個政治人物成功的終極秘訣。
這話其實話粗理不粗。
就比如說張郃。
歷史上的張郃,作爲曹魏外姓將領。
之所以在後期能夠成爲五子良將之首,曹魏武將第一人,甚至不遜色曹魏宗室將領。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他能活。
畢竟其他四子都給熬死了嘛,又趕上曹丕執政打壓宗室。
所以張郃後期成爲了魏國第一將,這跟他能活能熬是脫不開關係的。
如果不是張郃膝蓋中了一箭,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司馬家族的運作。
“……李翊啊李翊。”
司馬懿捏了捏手上的扳指,冷笑到:
“吾還欲待親自手刃於汝。”
“汝可千萬別走在我前面吶……”
侍者見此,忙道:
“那今晚可還是吃雞麼?”
“當然。”
司馬懿心情大好,“每天吃一隻雞,這是雷打不能動的。”
“我可不會像李賊那樣將身子給熬壞了,呵呵。”
次日,一大早。
司馬懿早早起牀,他再次找到張魯、張衛兄弟。
他並沒有放棄說服二人的打算,而是換了一種方式。
“兩位天師希望在齊國傳教,可要傳於齊國,必先過河北。”
“若無李翊首肯,我大漢半部疆域都無人肯信五斗米教。”
“懿之所言是否?”
張魯、張衛對視一眼,不置可否。
司馬懿緩步近前,影子如黑雲壓頂。
“懿竊以爲,天師斷不可答應李翊開出的條件。”
“一旦許其今日設監,明日便會派祭酒。”
“後日就要修改米教教義。”
突然抓起案上茶盞,將殘茶潑灑於地。
“屆時——不你們過是他馴民牧衆的傀儡!”
“供奉於廟上的泥塑木偶罷了。”
司馬懿的話迴盪於廊間,張魯、張衛皆是面色沉重。
這時,一名教衆急匆匆地跑了進來。
“不好了師君!”
教衆慌不迭地拜道,“河北、河北已經開始抓人了!”
“什麼?”
聽聞此言,張魯、張衛驚得同時起身。
看來李翊不是說說而已,他是真的雷厲風行。
“如何啊?”
“兩位天師想清楚沒有。”
司馬懿抓住機會,再次發問。
張魯蹙起眉頭,問:
“既如此,未聞雒陽令有甚妙計?”
司馬懿目視殿外甲士,冷笑道:
“惟當以正合,以奇勝。”
“吾昨日已經言明,我米教絕不效張角故事!”
張魯一揮衣袖,案上經卷翻動。
司馬懿冷笑一聲,壓低聲音說道:
“張天師寬心,倒不必非要造反。”
“只肖正常佈道即可。”
說着,以手指蘸茶,在案上畫出一“示”字,然後有條不紊地分析。
“彼若強設靖民監,汝便稱病。”
“若改經文,便停授。”
“若捕教徒,則率老弱婦孺環衙哭泣。”
“總之,只要不以暴力對抗河北官府,便不算造反。”
“反之,若是河北官府以暴力驅逐爾等,反而落了下乘,有失民心。”
“劉備向來看重治下民心,倘若河北民心動盪,他在下邳肯定也要問責。”
“到時候李翊迫於壓力,也會允許爾等繼續在河北傳教。”
“如此一來,汝等既能夠保住河北的基本盤,又能夠逼迫李翊妥協。”
“此豈非兩得之計乎?”
聽完司馬懿的分析,張魯、張衛都覺得有理。
又問司馬懿具體該怎麼做。
司馬懿乃接着分析:
“齊國最重‘憐弱’二字。”
“昔年李翊增加鹽稅,不過幾個老嫗婦孺擋道哭訴,三日即罷。”
“汝等大可效仿之。”
“記住——要如喪家之犬般可憐,卻不可真成死狗。”
張衛看向張魯,問道:
“師兄,你覺得這個主意如何?”
張魯沉吟半晌,才緩緩點頭:
“現在看來,已無更好的辦法。”
“只能是如此了……”
……
冀州,鄴城。
這日,李翊忙完工作後,難得得閒。
於相府後園,設一家宴。
這次是純家宴了,沒有任何外人蔘與,
海棠初綻,新柳垂絲。
袁瑩命侍女以紅綢繫上花枝,圖個喜慶。
李翊居主位,閉目養神。
李治與劉禪皆是正襟危坐。
李平卻在一旁,偷扯幼妹李儀的小辮,惹得嬰孩啼哭大叫。
甄宓忙抱過輕哄,麋貞乃笑罵:
“平兒再鬧,罰你抄十遍功課。”
唬得李平趕忙將手收好。
待都坐畢以後,麋貞才轉過頭來問李翊道:
“夫君,是否可以命庖人上菜了?”
李翊點了點頭,麋貞拍拍手。
庖人漸次有序地開始上菜。
劉禪捧食案趨前,李翊親爲其佈菜:
“阿斗近日習字甚勤,當再接再厲……”
話未說完,忽見侍從捧酒具入,當即擺手:
“撤下。”
袁瑩嘟嘴,“夫君,這是妾新釀的梅子酒……”
李翊正色:“爾等忘吾家訓乎?”
衆人皆沉默不言。
這提到的家訓,就是李翊除了外邊應酬,或者打了勝仗之外。
私下裡是滴酒不沾的。
雖然我們常說喝酒傷身,故不暴飲這很合理。
但亦有說法,適當飲酒對身體好。
但李翊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認爲酒精會加速人體的老化。
並且如果酒醉,也會影響自身的思考和判斷。
往往需要睡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可李翊覺得人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不應該被外物所耽誤,應該每日都提前規劃好。
所以,李翊只在重要場合飲酒。
並且規定平時家宴時,也不得飲酒,以此表明自己的態度。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酒是糧食釀的。
糧食在古代十分寶貴,李翊呼籲少喝酒,也是希望儘量節省一些糧食。
正如劉備入蜀時,遇上大旱,也曾嚴令禁酒。
宴席氛圍一度沉悶,麋貞見此,乃溫言解圍道:
“夫君在外勞心,歸家確該養生。”
李翊頷首,表明自己的看法:
“酒乃刮骨鋼刀,最催人老。”
“平日大宴同僚時,吾方飲酒。”
“卿等可少飲,勿要整日醉生夢死,誤了正事。”
話落,舉起茶盞,以茶代酒,敬衆人道:
“家和之道,不在觥籌。”
“吾願爾等皆壽考,共見太平。”
衆人紛紛舉杯,還禮。
宴席方酣之時,忽聞階下靴聲橐橐。
只見甄堯汗透重衣,疾趨入內:
“相爺,城外生變!”
李翊手中茶盞一頓,“何事驚慌?”
“前日所頒《闢米教檄》,今有妖衆聚於南門。”
“焚稿毀榜,嚷着要我冀州官府收回成命!”
甄堯袖中落出半片焦黃紙頁,正是被撕毀的官文殘片。
原來,李翊爲了打擊五斗米教,不僅開始抓人。
並開始頒佈類似於官方通告的文章,對米教進行批判。
說他非法的,破壞公共良序的。
正如李翊當初承諾的那樣,我能扶持米教起來,也能將你一夜之間覆滅。
機會已經給你了,你不抓住,就休怪我心狠手辣。
所以無論是抓人,還是頒佈檄文。
都是從精神上、身體上,雙重打擊。
誓要將米教在河北的底子,連根拔起。
絕不慣着!
“啪!”
李翊拍案而起,案上杯盤震跳。
袁瑩急抱幼子退避,麋貞手中湯勺險些墜地。
衆人都望着李翊,看他要如何發落。
“可去傳命鄴城令魏延,叫他帶人叫鬧事的頭目抓起來,押入詔獄!”
又一指甄堯,“汝爲左監,當嚴加審訊。”
“凡領頭者,皆按‘惑衆滋事’治罪!”
得了李翊的命令,甄堯即刻去辦。
魏延即刻率兵去將在南門鬧事的教衆給圍住。
但見刀戟如林映日寒,旌旗似火灼春殘。
魏延辦事效率極高,雷厲風行。
不到半個時辰,四十三名爲首鬧事的人便被鐵鏈鎖拿,餘者盡散。
城門血跡未乾,消息已傳至張衛耳中。
張衛急召衆祭酒於密室商議。
室內青燈如豆,照得衆人面色陰晴不定。
“李翊此獠,竟真敢動手!”
一名治頭大祭酒猛捶桌案,震翻茶盞。
張衛卻沉吟不語,忽道:
“取我名刺,備車駕,夜訪司馬府。”
時近三更,司馬懿已經入睡。
被吵醒之後,本是十分生氣,可聽說是張衛連夜造訪。
乃不顧是深夜,慌忙穿好衣服接見。
張衛見着司馬懿,將鄴城發生的事如實說了。
司馬懿微作沉吟,取蘸墨在絹上畫出兩策。
“可先組織老弱婦孺百人,白衣素冠,跪於相府前三丈之地。”
“切記——”
筆鋒一頓,“切不可以武力相逼,不可傷害過往平民,尤其不可與河北官兵發生衝突”
“他們若是打罵,任由他們打罵。”
“爾等只捧《道德經》,吟誦‘民不畏死’章,另舉血書‘還我親人’四字即可。”
司馬懿這招就是讓米教擺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樣,引起河北百姓的同情。
如果李翊採取強硬措施,肯定會一定程度的影響他的風評。
如果李翊服軟,那米教可以故技重施,接着傳教。
時間一長,相府的威信自然會降低。
這個計策可以說是相當歹毒。
但這還不算完,
司馬懿洋洋灑灑,又獻出來一計:
“爾等另組織一批人,到徐州下邳去跪求齊王。”
“就說河北被抓的都是你們的親人,他們並未犯法。”
“李相或許是一時失察,請求齊王下令,讓河北放人。”
司馬懿還搞出來“告御狀”這一招。
教唆衆人到劉備那裡去告狀。
同時也專門強調,千萬別“威脅”劉備。
一定要擺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樣裝可憐,以劉備的性子肯定會摻和此事。
一旦劉備參與了,本是一件小事,就不得不變成大事了。
“備素以仁義自居,必遣使過問。”
“爾等可速速組織人手,去往下邳……”
司馬懿望着張衛,意味深長地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