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

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

卻說李翊傳回書信,言及要用自己的食邑,來分賞給有功之臣。

劉備初時尚不解其意,經諸葛亮開導,他才明白過來。

說白了,李翊作爲冀州的最高行政長官,面對手底下一幫兄弟,還有一幫袁氏舊臣。

他需要通過封賞來收攏人心,以方便他後續的統治。

李翊當然也有這個權力。

可如果他真冒然大肆在冀州封賞官員,難免落得個“擁兵自重”之嫌。

遂通過這封書信,來暗示劉備。

若老劉你沒什麼意見,我就去“收買人心”咯。

雖然老劉可以不在意,但李翊身爲臣子卻不能不這樣做。

想通這一點之後,劉備也不禁感慨:

“子玉一生唯謹慎,終是備有負於他。”

遂將李翊的要求通通滿足,併爲李翊增食邑三千戶。

此次河北受到封賞的功臣,約有二十餘人。

既包括徐州老臣,亦有袁氏舊臣。

此二十餘人,包括張𫖮、馬延在內,皆封爲列侯。

其餘依次受封,論功行賞。

河北軍民,皆大歡喜。

不表。

……

冀州,渤海,南皮。

這日,李翊正於案前,埋頭批軍折。

毛筆軟毫疾走,不覺案邊便已堆起了厚厚一迭。

書房內靜可聞針,除去墨水研磨的輕微聲響,便只餘清冽的爐內檀香緩緩縈繞。

南皮功曹甄堯抱着一迭竹帛走了進來,見案上堆滿書迭,堆也堆放不小了。

乃出聲勸慰道:

“……使君,不妨歇一歇。”

“這公文是永遠也批不完的。”

李翊充耳不聞,仍是低頭,筆墨不停。

甄堯乃不敢出聲打擾,小心翼翼地清理案上的竹帛。

約過半個時辰,

李翊忽地擡頭,臉上掛笑,將剛剛寫好的竹帛遞給甄堯。

“甄功曹來的正是時候,我正欲尋你。”

“你且將這封竹帛,交到荀府君手裡。”

荀府君便是荀攸。

李翊當了冀州牧後,自然要爲自己的治所選一位太守。

經過一番考慮,還是決定用徐州老臣。

最終選擇了荀攸爲渤海太守。

甄堯小心接過竹帛,粗略掃一眼後,驚道:

“……使君要將渤海分作兩郡?”

“……是。”

李翊點了點頭,一捋頷下鬍鬚,正色說道:

“此事吾也是考慮許久。”

“可將渤海南北分作兩郡。”

“南邊就以浮陽、般河爲界,仍作渤海郡。”

“北邊就以束州、巨馬河爲界,然後以東平舒爲治所,作章武郡。”

話落,李翊又將手搭在案上,似考校一般,饒有興致地問甄堯道:

“甄功曹可知,吾緣何要爲此事麼?”

甄堯可不比龐統,很多時候李翊都要反過來問龐統計策。

而甄堯還算年幼,李翊也有心培養這個年輕人。

“……莫非是因爲冀州封賞之位不夠,所以才分出一郡,另行賞賜?”

甄堯大膽說出自己的猜想。

此次北伐,參戰之人極多。

立功的人自然也跟着多了起來,但官位只有那麼幾個。

小了給出去是侮辱人,大了一是數量不多,二是怕胡亂給出去容易惹禍。

“……甄功曹只說對了一半。”

“吾分出章武郡來,的確是想提拔一些功勳之臣。”

“但分此郡縣,亦有吾之戰略考量。”

戰略考量……?

甄堯眉頭微微一皺,“使君是說幽州的二袁兒?”

“……不,是三郡烏桓。”

李翊眼眸一蹙,沉聲說道。

三郡烏桓就是烏桓人。

提到烏桓人,就容易讓人聯想到張遼的白狼山封神之戰。

其實此戰,纔是把張遼擡進武廟的戰役。

不過,有一個誤傳說張遼是“陣斬匈奴王”。

其實烏桓人並不是匈奴人的後裔,也不是他們的別支。

早在西周春秋時期,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便生活着一個部落族羣。

這支部落叫東胡。

不過隨着匈奴冒頓單于的崛起,東胡部落很快便被匈奴人打敗。

一部分東胡人被匈奴人附庸奴役,另一部分人遠徙東遷,入了大興安嶺的羣山之中。

而這支東遷的東胡人,一支逃到了鮮卑山,一支逃到了烏桓山。

所以這兩支東胡人分別發展爲了鮮卑人與烏桓人。

沒錯,烏桓、鮮卑其實都是東胡人的後裔。

至於我們說的三郡烏桓,則是烏桓人趁着東漢內亂之際,侵入漢地。

烏桓王蹋頓,趁機佔領了遼東郡、遼西郡、右北平郡。

這三郡都屬於幽州。

袁紹滅公孫瓚後,選擇了跟劉虞一樣的懷柔政策。

不僅以家族子女爲己女,嫁於烏桓人,並矯詔封了蹋頓烏桓王。

烏桓人感念袁紹恩義,遂也心甘情願爲袁紹效力。

如今的三郡烏桓,實力已經相當強橫了。

它噁心的點就在於,作爲遊牧隨時可以攻打你。

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卻十分不便,又窮又落後。

你去打它,反而費錢費人,純純放血槽。

渤海雖然是人口大郡,經濟潛力極好。

卻也面臨着被烏桓人侵擾的潛在威脅。

所以李翊才決定將渤海北部分出來,以章武郡作爲戰略縱深與之隔開。

而渤海郡,則可以全力發展生產農業。

“那不知使君打算用誰爲章武太守?”

甄堯又問。

“……徐公明。”

李翊沉吟片刻,選擇了徐晃。

“……喏,下官這就去與荀府君商定此事。”

甄堯未及出門,又有一侍者走進房內,行了個禮:

“使君,袁夫人在外求見。”

李翊只輕輕嗯了一聲,繼續批閱案前竹帛。

那侍者見李翊點頭,又躬了躬身子,便退出書房外去了。

俄頃,袁瑩在侍女陪同下走進房內。

將兜帽摘下,任由侍女脫了披風。

“來了?”

李翊目光微微一擡,便直對上那雙美眸。

袁瑩福身行了一禮,才走近了些:

“外面有些飄雪了?”

言訖,款步走至案旁,朝那研磨的童僕瞧了一眼。

後者當即會意,擱下墨悄悄退了出去。

李翊望一眼窗外,嘆道:

“不怪這幾日瞧着天氣陰沉沉的。”

“汝回去路上當心些。”

話落,已是又將一封公文給寫好了。

李翊拿在手裡檢查,目光從頭掃至尾,落在最後一行字上。

眉宇間多了幾分冷峻,合了竹帛遞給還在等候的甄堯。

李翊語中帶着幾分沉着:

“這封軍令,汝一併拿去給荀府君,叫他依我令行事。”

“傳達冀州各處郡縣。”

甄堯連忙捧了竹帛,原來這道軍令寫得是:

——“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

“諸民不得私讎,禁厚葬,皆一之於法。”

大意爲,凡是與袁氏同流合污的人,皆可改過自新,本府既往不咎。

如今戰事已經結束了,民間百姓不得私自尋仇。

也不得在沒有官府文件的情況下,隨意厚葬他人。

一切都得依法辦事。

李翊頒佈這條法令,依然是在儘量淡化河北、河南大戰對民衆的影響。

眼見諸事處理的差不多了,李翊這纔將目光落在袁瑩身上。

聞着她身上似有微苦的藥香,不覺眉心微微一蹙:

“……可還吃着藥?”

袁瑩本是河南人,又常年隨袁術生活在南方,早已適應了那裡的氣候。

如今遷到北方來,難免有些水土不服。

尤其剛生完孩子,身子羸弱,加上舟車勞頓,便害了場大病。

“吾已遣張神醫爲夫人看過,縱是風寒,七八日也該好了。”

“難不成張神醫的方子治不得夫人之病?”

神醫有兩位,張仲景被李翊留在了北方。

後來官渡之戰時結識的華佗,則被留在了徐州。

因爲徐州正在大力發展醫學,興辦醫校。

張仲景的離開,醫道謁者的職位便有空缺,正好給了華佗。

這種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華佗自然沒有理由拒絕。

欣然留在了徐州,一面爲人治病,一面傳授醫術給學生。

袁瑩玉手執墨,在硯臺上勻勻打着璇兒。

“不……妾身的病已好了。”

“請夫君放心。”

說話的聲音很輕,“適才是去看了宓姐姐。”

李翊毛筆一頓,隨即又恢復了平常神色。

“……這便對了,汝等當時常與伯母往來。”

自將劉夫人等衆接到南皮之後,李翊有意安排家人,確切地說是安排袁瑩。

去劉夫人家串門,因爲李翊都是藉着袁瑩的關係,才能管劉夫人叫上一聲伯母的。

不止如此,

每每有重要場合,需要夫妻二人同時出面的活動,李翊都是帶着袁瑩出去。

爲的就是展現自己“袁家女婿”的身份,從而做給河北人看。

按《獻帝春秋》記載,袁紹死後,河北人是:

——“市巷揮淚,如喪親家。”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爲袁氏: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惠。”

考慮到袁氏的影響力,李翊這才努力去緩和與袁家的關係。

並且以“袁氏正統”自居。

畢竟袁術雖然是骷髏王,但人家確確實實是袁氏嫡出。

而袁紹也真的是小婢養的。

袁瑩見李翊一時不語,眸底漸漸泛上了幾分戚然,仍繼續道:

“今日定有一場大雪,宓姐姐的身子,受不了寒的。”

李翊便問,“……她還好麼。”

袁瑩黛眉一揚,忙道:

“宓姐姐雖然時常避開夫君,但瑩兒總覺得她心裡是一直念着夫君的。”

“……她想見您。”

李翊忍不住撲哧一笑,道這話你聽着不覺得好笑嗎?

她有意避開自己,卻又念着自己,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李翊擡眸望向窗外,見漫天飛雪隨風而去,不知所蹤,終是道:

“且坐會罷,待雪停了再回去。”

微微一頓,並不看她,“吾會去的。”

言外之意,自是說他會去看一看甄宓的。

袁瑩暗自鬆了口氣,她自跟姊姊分別之後,身邊已無太多可以交心之人。

多虧了李翊“逼着”她去串門,她才認識了甄宓姐姐。

這位同樣出身於名門貴胄,知書達理的女子,與袁瑩話很投機。

算是她到北方後交到的爲數不多的朋友。

袁瑩依言離了案前,卻不去落座,反朝着李翊方向端端正正跪坐下來。

“……甄宓姐姐生的貌美,爲人又知書達理,家世又好。”

“此前瑩兒去見伯母時,伯母便常對我言,若無夫君,袁氏一門斷難免於斯難。”

“‘故願就甄氏爲君侯執箕帚’,此爲伯母原話。”

“既然長輩無甚意見,夫君又何必也似宓姐姐那般不主動?”

“人家是女兒家,多有不便,夫君堂堂男兒,還有什麼顧慮的?”

李翊聞言,竟彎脣笑了,忍不住伸手颳了一下袁瑩的鼻子。

“你這妮子,竟然教訓起我來了?”

“……嘻嘻,人家說的本來就是實話。”

袁瑩俏皮地偏了偏腦袋,像一隻小雪狐一般。

“這世上有很多事,不能單憑意氣去做。”

“還要去考慮它背後所帶來的影響。”

“……什麼影響?”

袁瑩睜着水汪汪的眼睛問道。

“……呵呵,就比如——”

李翊望一眼袁瑩,“比如你的姓氏。”

“我的姓氏?”

袁瑩一怔,楞柯柯地說道:

“我自生來便姓袁,未嘗有人論我姓氏如何。”

“……呵,雖無人明言指摘,然無處不顯其意。”

“瑩兒不明,絲毫亦不明……”

袁瑩呆呆地搖了搖頭,不能理解李翊這話是什麼意思。

更不知道這跟甄宓又有什麼關係。

“冀州賢才甚多,若甄功曹不姓甄,可爲我府上功曹否?”

李翊耐心地開導袁瑩,向她闡明這其中的道理。

“……江湖非刀光劍影,乃人情世故也。”

說完,便要起身出門。

甫一出門,只見甄堯便急匆匆地跑了回來。

李翊一皺眉,“叫汝辦的事,可辦妥當了?”

“……呃,是是是,下官已將使君的公文交給荀府君了。”

“適才荀府君有消息傳來,說幽州袁熙、袁尚,起五萬大軍南下,直逼我渤海郡!”

啊!?

袁瑩聽到這個消息,不免一驚。

她雖不問政事,但還是清楚渤海郡是緊鄰着幽州的。

等於說幽州之兵一旦南下,直接就打到渤海來了,一點縱深都沒有。

李翊瞧一眼袁瑩的反應,非但沒有緊張,反而調侃似的一笑。

彷彿在說,瞧見了吧,這便是我要分章武郡出來的原因。

縱然他們這些上位階級知道具體的情況如何,但底層民衆得知這些消息難免會恐慌。

分一個章武郡出來,也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使君,我冀州兵馬雖衆,但分屯於別處郡縣。”

“若要全部調來,也須時間,渤海只一萬郡兵。”

“依在下之見,不妨先從河間、安平調轉兵馬過來。”

“命張郃、高覽兩位將軍,領兵來援。”

李翊揮了揮手,拒絕了甄堯的建議。

甄堯正欲詢問緣由,李翊則徑直走向大堂。

“不必驚慌,二袁兒又不是脅生雙翼,豈能頃刻間飛至我郡。”

“且召各級官員來大堂議事。”

很快,渤海的各級官員紛紛趕來正堂,商議拒敵一事。

“二袁兒來得急,盡起幽州之兵,來犯我渤海。”

“其意在奪取冀州,主公將河北事務委任於我,我自當盡心守禦。”

“諸位皆是肱股之臣,與我也共事多年,這裡沒有外人。”

“諸公有什麼意見,儘管暢所欲言,不必顧慮。”

這是河北官員與徐州老臣首次在重大會議上的共事,所以李翊先提前打了個預防針。

告訴大夥兒既然入職了就都是一家人,不必再有河南、河北的地域成見。

大家現在都算是在爲劉老闆辦事兒,好好幹,保管吃香喝辣。

別想那些有的沒的。

李翊這樣做,也是爲了防止兩邊爭吵。

以致意見不合,拖慢辦事效率。

張遼也算是徐州老臣了,他率先開口發言:

“袁氏勢力盤踞已久,不可不早除。”

“今其既已盡起幽州之兵,殊死一搏。”

“不妨起大軍迎之,畢其功於一役。”

“以免夜長夢多。”

“誒!不可。”

已經是章武郡太守的徐晃,站出來反對張遼的意見。

“……使君自上任冀州以來,一直推行縮衣節食,節省軍略開支。”

“今要與幽州之兵決戰,必起別處郡兵。”

“中間糧秣輜重運轉,耗費多勞,有損國力。”

“自有悖李使君初衷也。”

張遼意味深長地望一眼徐晃。

暗道好你個徐公明,我原以爲我張遼已經算是標準的職場人了。

沒想到你徐晃比我張遼還狠,真是拍馬屁與無形之間。

他這就屬於典型的跟着領導的方針走。

方案只要是與領導方針相悖,便是錯誤的。

果不其然,李翊對徐晃的一番發言很是滿意,出聲讚揚道:

“公明所言,甚合吾意。”

“今河北諸郡初定,我各處郡縣,都留有重兵,就是爲了預防不測。”

“若調集他郡兵馬,一費錢糧,二費時間。”

“三者,大材小用。”

打仗是最燒錢的,所以李翊打仗的原則始終是:

要麼就不要打,要麼就往死裡打。

現在打個銳氣盡失的二袁兒,居然還要調動其他郡的兵馬,這得浪費多少錢?

“……那不如,向關將軍求援,請他從青州增派些人馬過來。”

“使君看是如何?”

陳到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渤海郡毗鄰青州,青州發兵,隨時可以支援渤海。

最重要的是青州戰略位置好,幾乎不受外敵威脅。

即便把兵派出去,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哈哈哈。”

辛毗仰頭大笑,“列位諸公所言,俱非善論。”

辛毗算是袁氏舊臣的代表人物了,適才都是徐州老臣在發言。

這下輪到他來提意見了。

“不論是從他郡調兵,亦或者從青州徵調人馬,那都耗錢耗量。”

“有悖使君縮衣節食的治國方針。”

“況從我冀州本郡調遣兵馬便已罷了,青州非我冀州轄屬。”

“若向青州求援,難免驚動徐州。”

“使君纔剛剛上任,便要向外州乞求援軍。”

“……這不顯得我冀州之人無能嗎?”

辛毗攤了攤手,表面上在說顯得他們無能。

實則是在諷刺,從外州調兵,會顯得李翊這個領導人無能。

這哪是丟我們的臉,是丟領導您的臉吶!

“……嘁。”

聽出辛毗話裡的譏諷之意,陳到、張遼等老將皆面有慍色。

“那便直接打,不必麻煩了!”

“我等願爲先鋒!”

討論到最後,武將們紛紛急眼了。

打算迴歸最簡單暴力的方式——幹就完了。

反正他們冀州又不是沒有兵。

就算渤海的兵真打不贏,再從河間、安平調就是了。

若不是李翊爲了省錢,換作其他領導人,早就從這兩個郡國處調兵過來給二袁兒包餃子了。

“……諸公勿急,諸公勿急。”

還是辛毗出聲打斷衆人,他捻着鬍鬚,洋洋灑灑地獻出一策:

“吾有一計,不須勞煩使君出動兵馬,便可使幽州之地自亂。”

哦?

李翊眉梢一揚,喜道:

“辛別駕有何妙計,請爲我言明。”

辛毗畢竟在河北幹了這麼多年,對這裡的人事政務還算了解。

當即洋洋灑灑,獻出一策。

“袁熙帳下雖有五萬兵馬,但有三萬餘數,盡數掌握在張南、焦觸二將手中。”

“此二人原是幽州豪族出身,袁本初平定幽州之後,仍用此二將。”

“保其部衆,置於袁熙帳下。”

“目今袁氏衰敗,二將必生反心。”

“使君只需修書一封,許以高官厚祿。”

“張南、焦觸必起兵反叛幽州!”

“到那時,又何須勞煩使君起渤海之兵征討?”

“更別談要從他郡調遣兵馬,費錢費力了。”

李翊大喜,連道妙計妙計。

當即修書一封,秘密發往幽州去。

時焦觸、張南正在廣陽郡。

廣陽郡,又稱燕國。

此前說過,袁熙手中的幽州真正實控的地方只有涿郡和漁陽郡。

兩個郡之間,便夾了一個廣陽郡。

之所以沒將廣陽算進來,就是因爲張南、焦觸手裡握有重兵,是一個不可控的因素。

二將已經得到了幽州刺史袁熙的軍令,命他們盡起本郡兵馬,配合袁氏兄弟南下。

在得到軍令後,二將依令調動了兵馬。

但卻並未着急南下。

眼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北方之地早已換了主人。

二將這些天都在思考着一個問題,那就是跟着袁氏兄弟混到底還有沒有出路?

就在二將躊難決之時,忽報冀州有使到。

並且其稱是二將舊友。

張南、焦觸即命人將之請入。

乃馬延、張𫖮也。

此二將乃是袁尚舊部,因臨陣倒戈,協助李翊破了袁尚主力有功,遂封列侯。

他們與張南、焦觸算是老同事。

“兩位將軍,別來無恙否?”

馬延、張𫖮異口同聲問候。

所謂又怕兄弟過得苦,又怕兄弟開路虎。

眼見着曾經的同事,如今一個個在冀州混得風生水起。

張南、焦觸還不明白這二人是個什麼貨色嗎?

就是個普通的三流武將而已。

只不過在時代浪潮中,站對了隊,所以混得比許多一流武將都要好。

馬延、張𫖮二人的故事告訴了世人,關鍵時刻站好隊,真的很重要。

“吾等奉李冀州之命,特來邀兩位老友舉事!”

馬延、張𫖮直接開門見山,闡明瞭希望張南、焦觸盡起幽州之兵,反叛袁熙的請求。

“如今袁氏大勢已去,常言道,識時務者爲俊傑。”

“李冀州從不虧待有功之臣,兩位老友見我二人但清楚一二。”

“似我二人這般不才,都能大享富貴。”

“而兩位老友卻擁數萬之兵,有擎天架海之才。”

“若肯舉兵協助李冀州平叛,必得厚賞,委以重用。”

馬延、張𫖮不算舌辯之才,但手上能開出的條件實在是太豐厚了。

他們只需照實說便好,不信你二人不心動。

果不其然,張南、焦觸皆是怦然心動。

本就覺得跟在袁氏身邊混,已經看不到前景。

更別說他們手上本就握有重兵,無須聽從二袁兒的指揮。

“……願聞其詳!”

張南、焦觸一拱手,恭恭敬敬地詢問計策。

馬延、張𫖮二將乃道:

“只要兩位將軍肯起兵舉事,李冀州會上表朝廷,奏焦將軍爲幽州刺史,張將軍爲漁陽太守。”

“你二人可驅率各郡太守、縣令、縣長,以背袁向劉。”

張南、焦觸從其言,又補充說道:

“願從老友之言!”

“只是我郡中袁氏擁躉極多,待明日我等殺雞儆猴,以便起事。”

馬延、張𫖮大喜,連忙道:

“好好好!要舉事就快。”

“二袁兒那邊已經動身了,可莫讓李冀州等急了。”

次日,一大早。

天剛剛蒙亮。

張南、焦觸便會聚全部兵馬,謂衆人說道:

“袁尚、袁熙倒行逆施,執意與朝廷作對。”

“今吾等可降朝廷,改過自新。”

“公等莫要執迷不悟,一誤再誤,否則劍不容情!”

喊完,命人牽來一匹白馬。

張南、焦觸殺白馬,立盟爲誓。

相約有不從令者,皆斬!

底下衆人皆不敢說話,只得依次歃盟。

就在這時,人羣中走出一人,大聲叱道:

“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其破亡敗走。”

“吾智不能救,勇不能死。”

“於義有違,若還要乃北獻劉,恕吾弗能爲也!”

……

第293章 呼風喚雨,人前顯聖,天神莫過如此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115章 劉備我的軍師可比蘇秦張儀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
第293章 呼風喚雨,人前顯聖,天神莫過如此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309章 李翊:逆子,你是要跟吾打擂臺?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115章 劉備我的軍師可比蘇秦張儀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