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

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

卻說李翊傳回書信,言及要用自己的食邑,來分賞給有功之臣。

劉備初時尚不解其意,經諸葛亮開導,他才明白過來。

說白了,李翊作爲冀州的最高行政長官,面對手底下一幫兄弟,還有一幫袁氏舊臣。

他需要通過封賞來收攏人心,以方便他後續的統治。

李翊當然也有這個權力。

可如果他真冒然大肆在冀州封賞官員,難免落得個“擁兵自重”之嫌。

遂通過這封書信,來暗示劉備。

若老劉你沒什麼意見,我就去“收買人心”咯。

雖然老劉可以不在意,但李翊身爲臣子卻不能不這樣做。

想通這一點之後,劉備也不禁感慨:

“子玉一生唯謹慎,終是備有負於他。”

遂將李翊的要求通通滿足,併爲李翊增食邑三千戶。

此次河北受到封賞的功臣,約有二十餘人。

既包括徐州老臣,亦有袁氏舊臣。

此二十餘人,包括張𫖮、馬延在內,皆封爲列侯。

其餘依次受封,論功行賞。

河北軍民,皆大歡喜。

不表。

……

冀州,渤海,南皮。

這日,李翊正於案前,埋頭批軍折。

毛筆軟毫疾走,不覺案邊便已堆起了厚厚一迭。

書房內靜可聞針,除去墨水研磨的輕微聲響,便只餘清冽的爐內檀香緩緩縈繞。

南皮功曹甄堯抱着一迭竹帛走了進來,見案上堆滿書迭,堆也堆放不小了。

乃出聲勸慰道:

“……使君,不妨歇一歇。”

“這公文是永遠也批不完的。”

李翊充耳不聞,仍是低頭,筆墨不停。

甄堯乃不敢出聲打擾,小心翼翼地清理案上的竹帛。

約過半個時辰,

李翊忽地擡頭,臉上掛笑,將剛剛寫好的竹帛遞給甄堯。

“甄功曹來的正是時候,我正欲尋你。”

“你且將這封竹帛,交到荀府君手裡。”

荀府君便是荀攸。

李翊當了冀州牧後,自然要爲自己的治所選一位太守。

經過一番考慮,還是決定用徐州老臣。

最終選擇了荀攸爲渤海太守。

甄堯小心接過竹帛,粗略掃一眼後,驚道:

“……使君要將渤海分作兩郡?”

“……是。”

李翊點了點頭,一捋頷下鬍鬚,正色說道:

“此事吾也是考慮許久。”

“可將渤海南北分作兩郡。”

“南邊就以浮陽、般河爲界,仍作渤海郡。”

“北邊就以束州、巨馬河爲界,然後以東平舒爲治所,作章武郡。”

話落,李翊又將手搭在案上,似考校一般,饒有興致地問甄堯道:

“甄功曹可知,吾緣何要爲此事麼?”

甄堯可不比龐統,很多時候李翊都要反過來問龐統計策。

而甄堯還算年幼,李翊也有心培養這個年輕人。

“……莫非是因爲冀州封賞之位不夠,所以才分出一郡,另行賞賜?”

甄堯大膽說出自己的猜想。

此次北伐,參戰之人極多。

立功的人自然也跟着多了起來,但官位只有那麼幾個。

小了給出去是侮辱人,大了一是數量不多,二是怕胡亂給出去容易惹禍。

“……甄功曹只說對了一半。”

“吾分出章武郡來,的確是想提拔一些功勳之臣。”

“但分此郡縣,亦有吾之戰略考量。”

戰略考量……?

甄堯眉頭微微一皺,“使君是說幽州的二袁兒?”

“……不,是三郡烏桓。”

李翊眼眸一蹙,沉聲說道。

三郡烏桓就是烏桓人。

提到烏桓人,就容易讓人聯想到張遼的白狼山封神之戰。

其實此戰,纔是把張遼擡進武廟的戰役。

不過,有一個誤傳說張遼是“陣斬匈奴王”。

其實烏桓人並不是匈奴人的後裔,也不是他們的別支。

早在西周春秋時期,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便生活着一個部落族羣。

這支部落叫東胡。

不過隨着匈奴冒頓單于的崛起,東胡部落很快便被匈奴人打敗。

一部分東胡人被匈奴人附庸奴役,另一部分人遠徙東遷,入了大興安嶺的羣山之中。

而這支東遷的東胡人,一支逃到了鮮卑山,一支逃到了烏桓山。

所以這兩支東胡人分別發展爲了鮮卑人與烏桓人。

沒錯,烏桓、鮮卑其實都是東胡人的後裔。

至於我們說的三郡烏桓,則是烏桓人趁着東漢內亂之際,侵入漢地。

烏桓王蹋頓,趁機佔領了遼東郡、遼西郡、右北平郡。

這三郡都屬於幽州。

袁紹滅公孫瓚後,選擇了跟劉虞一樣的懷柔政策。

不僅以家族子女爲己女,嫁於烏桓人,並矯詔封了蹋頓烏桓王。

烏桓人感念袁紹恩義,遂也心甘情願爲袁紹效力。

如今的三郡烏桓,實力已經相當強橫了。

它噁心的點就在於,作爲遊牧隨時可以攻打你。

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卻十分不便,又窮又落後。

你去打它,反而費錢費人,純純放血槽。

渤海雖然是人口大郡,經濟潛力極好。

卻也面臨着被烏桓人侵擾的潛在威脅。

所以李翊才決定將渤海北部分出來,以章武郡作爲戰略縱深與之隔開。

而渤海郡,則可以全力發展生產農業。

“那不知使君打算用誰爲章武太守?”

甄堯又問。

“……徐公明。”

李翊沉吟片刻,選擇了徐晃。

“……喏,下官這就去與荀府君商定此事。”

甄堯未及出門,又有一侍者走進房內,行了個禮:

“使君,袁夫人在外求見。”

李翊只輕輕嗯了一聲,繼續批閱案前竹帛。

那侍者見李翊點頭,又躬了躬身子,便退出書房外去了。

俄頃,袁瑩在侍女陪同下走進房內。

將兜帽摘下,任由侍女脫了披風。

“來了?”

李翊目光微微一擡,便直對上那雙美眸。

袁瑩福身行了一禮,才走近了些:

“外面有些飄雪了?”

言訖,款步走至案旁,朝那研磨的童僕瞧了一眼。

後者當即會意,擱下墨悄悄退了出去。

李翊望一眼窗外,嘆道:

“不怪這幾日瞧着天氣陰沉沉的。”

“汝回去路上當心些。”

話落,已是又將一封公文給寫好了。

李翊拿在手裡檢查,目光從頭掃至尾,落在最後一行字上。

眉宇間多了幾分冷峻,合了竹帛遞給還在等候的甄堯。

李翊語中帶着幾分沉着:

“這封軍令,汝一併拿去給荀府君,叫他依我令行事。”

“傳達冀州各處郡縣。”

甄堯連忙捧了竹帛,原來這道軍令寫得是:

——“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

“諸民不得私讎,禁厚葬,皆一之於法。”

大意爲,凡是與袁氏同流合污的人,皆可改過自新,本府既往不咎。

如今戰事已經結束了,民間百姓不得私自尋仇。

也不得在沒有官府文件的情況下,隨意厚葬他人。

一切都得依法辦事。

李翊頒佈這條法令,依然是在儘量淡化河北、河南大戰對民衆的影響。

眼見諸事處理的差不多了,李翊這纔將目光落在袁瑩身上。

聞着她身上似有微苦的藥香,不覺眉心微微一蹙:

“……可還吃着藥?”

袁瑩本是河南人,又常年隨袁術生活在南方,早已適應了那裡的氣候。

如今遷到北方來,難免有些水土不服。

尤其剛生完孩子,身子羸弱,加上舟車勞頓,便害了場大病。

“吾已遣張神醫爲夫人看過,縱是風寒,七八日也該好了。”

“難不成張神醫的方子治不得夫人之病?”

神醫有兩位,張仲景被李翊留在了北方。

後來官渡之戰時結識的華佗,則被留在了徐州。

因爲徐州正在大力發展醫學,興辦醫校。

張仲景的離開,醫道謁者的職位便有空缺,正好給了華佗。

這種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華佗自然沒有理由拒絕。

欣然留在了徐州,一面爲人治病,一面傳授醫術給學生。

袁瑩玉手執墨,在硯臺上勻勻打着璇兒。

“不……妾身的病已好了。”

“請夫君放心。”

說話的聲音很輕,“適才是去看了宓姐姐。”

李翊毛筆一頓,隨即又恢復了平常神色。

“……這便對了,汝等當時常與伯母往來。”

自將劉夫人等衆接到南皮之後,李翊有意安排家人,確切地說是安排袁瑩。

去劉夫人家串門,因爲李翊都是藉着袁瑩的關係,才能管劉夫人叫上一聲伯母的。

不止如此,

每每有重要場合,需要夫妻二人同時出面的活動,李翊都是帶着袁瑩出去。

爲的就是展現自己“袁家女婿”的身份,從而做給河北人看。

按《獻帝春秋》記載,袁紹死後,河北人是:

——“市巷揮淚,如喪親家。”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爲袁氏: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惠。”

考慮到袁氏的影響力,李翊這才努力去緩和與袁家的關係。

並且以“袁氏正統”自居。

畢竟袁術雖然是骷髏王,但人家確確實實是袁氏嫡出。

而袁紹也真的是小婢養的。

袁瑩見李翊一時不語,眸底漸漸泛上了幾分戚然,仍繼續道:

“今日定有一場大雪,宓姐姐的身子,受不了寒的。”

李翊便問,“……她還好麼。”

袁瑩黛眉一揚,忙道:

“宓姐姐雖然時常避開夫君,但瑩兒總覺得她心裡是一直念着夫君的。”

“……她想見您。”

李翊忍不住撲哧一笑,道這話你聽着不覺得好笑嗎?

她有意避開自己,卻又念着自己,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李翊擡眸望向窗外,見漫天飛雪隨風而去,不知所蹤,終是道:

“且坐會罷,待雪停了再回去。”

微微一頓,並不看她,“吾會去的。”

言外之意,自是說他會去看一看甄宓的。

袁瑩暗自鬆了口氣,她自跟姊姊分別之後,身邊已無太多可以交心之人。

多虧了李翊“逼着”她去串門,她才認識了甄宓姐姐。

這位同樣出身於名門貴胄,知書達理的女子,與袁瑩話很投機。

算是她到北方後交到的爲數不多的朋友。

袁瑩依言離了案前,卻不去落座,反朝着李翊方向端端正正跪坐下來。

“……甄宓姐姐生的貌美,爲人又知書達理,家世又好。”

“此前瑩兒去見伯母時,伯母便常對我言,若無夫君,袁氏一門斷難免於斯難。”

“‘故願就甄氏爲君侯執箕帚’,此爲伯母原話。”

“既然長輩無甚意見,夫君又何必也似宓姐姐那般不主動?”

“人家是女兒家,多有不便,夫君堂堂男兒,還有什麼顧慮的?”

李翊聞言,竟彎脣笑了,忍不住伸手颳了一下袁瑩的鼻子。

“你這妮子,竟然教訓起我來了?”

“……嘻嘻,人家說的本來就是實話。”

袁瑩俏皮地偏了偏腦袋,像一隻小雪狐一般。

“這世上有很多事,不能單憑意氣去做。”

“還要去考慮它背後所帶來的影響。”

“……什麼影響?”

袁瑩睜着水汪汪的眼睛問道。

“……呵呵,就比如——”

李翊望一眼袁瑩,“比如你的姓氏。”

“我的姓氏?”

袁瑩一怔,楞柯柯地說道:

“我自生來便姓袁,未嘗有人論我姓氏如何。”

“……呵,雖無人明言指摘,然無處不顯其意。”

“瑩兒不明,絲毫亦不明……”

袁瑩呆呆地搖了搖頭,不能理解李翊這話是什麼意思。

更不知道這跟甄宓又有什麼關係。

“冀州賢才甚多,若甄功曹不姓甄,可爲我府上功曹否?”

李翊耐心地開導袁瑩,向她闡明這其中的道理。

“……江湖非刀光劍影,乃人情世故也。”

說完,便要起身出門。

甫一出門,只見甄堯便急匆匆地跑了回來。

李翊一皺眉,“叫汝辦的事,可辦妥當了?”

“……呃,是是是,下官已將使君的公文交給荀府君了。”

“適才荀府君有消息傳來,說幽州袁熙、袁尚,起五萬大軍南下,直逼我渤海郡!”

啊!?

袁瑩聽到這個消息,不免一驚。

她雖不問政事,但還是清楚渤海郡是緊鄰着幽州的。

等於說幽州之兵一旦南下,直接就打到渤海來了,一點縱深都沒有。

李翊瞧一眼袁瑩的反應,非但沒有緊張,反而調侃似的一笑。

彷彿在說,瞧見了吧,這便是我要分章武郡出來的原因。

縱然他們這些上位階級知道具體的情況如何,但底層民衆得知這些消息難免會恐慌。

分一個章武郡出來,也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使君,我冀州兵馬雖衆,但分屯於別處郡縣。”

“若要全部調來,也須時間,渤海只一萬郡兵。”

“依在下之見,不妨先從河間、安平調轉兵馬過來。”

“命張郃、高覽兩位將軍,領兵來援。” ωωω _Tтkan _C〇

李翊揮了揮手,拒絕了甄堯的建議。

甄堯正欲詢問緣由,李翊則徑直走向大堂。

“不必驚慌,二袁兒又不是脅生雙翼,豈能頃刻間飛至我郡。”

“且召各級官員來大堂議事。”

很快,渤海的各級官員紛紛趕來正堂,商議拒敵一事。

“二袁兒來得急,盡起幽州之兵,來犯我渤海。”

“其意在奪取冀州,主公將河北事務委任於我,我自當盡心守禦。”

“諸位皆是肱股之臣,與我也共事多年,這裡沒有外人。”

“諸公有什麼意見,儘管暢所欲言,不必顧慮。”

這是河北官員與徐州老臣首次在重大會議上的共事,所以李翊先提前打了個預防針。

告訴大夥兒既然入職了就都是一家人,不必再有河南、河北的地域成見。

大家現在都算是在爲劉老闆辦事兒,好好幹,保管吃香喝辣。

別想那些有的沒的。

李翊這樣做,也是爲了防止兩邊爭吵。

以致意見不合,拖慢辦事效率。

張遼也算是徐州老臣了,他率先開口發言:

“袁氏勢力盤踞已久,不可不早除。”

“今其既已盡起幽州之兵,殊死一搏。”

“不妨起大軍迎之,畢其功於一役。”

“以免夜長夢多。”

“誒!不可。”

已經是章武郡太守的徐晃,站出來反對張遼的意見。

“……使君自上任冀州以來,一直推行縮衣節食,節省軍略開支。”

“今要與幽州之兵決戰,必起別處郡兵。”

“中間糧秣輜重運轉,耗費多勞,有損國力。”

“自有悖李使君初衷也。”

張遼意味深長地望一眼徐晃。

暗道好你個徐公明,我原以爲我張遼已經算是標準的職場人了。

沒想到你徐晃比我張遼還狠,真是拍馬屁與無形之間。

他這就屬於典型的跟着領導的方針走。

方案只要是與領導方針相悖,便是錯誤的。

果不其然,李翊對徐晃的一番發言很是滿意,出聲讚揚道:

“公明所言,甚合吾意。”

“今河北諸郡初定,我各處郡縣,都留有重兵,就是爲了預防不測。”

“若調集他郡兵馬,一費錢糧,二費時間。”

“三者,大材小用。”

打仗是最燒錢的,所以李翊打仗的原則始終是:

要麼就不要打,要麼就往死裡打。

現在打個銳氣盡失的二袁兒,居然還要調動其他郡的兵馬,這得浪費多少錢?

“……那不如,向關將軍求援,請他從青州增派些人馬過來。”

“使君看是如何?”

陳到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渤海郡毗鄰青州,青州發兵,隨時可以支援渤海。

最重要的是青州戰略位置好,幾乎不受外敵威脅。

即便把兵派出去,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哈哈哈。”

辛毗仰頭大笑,“列位諸公所言,俱非善論。”

辛毗算是袁氏舊臣的代表人物了,適才都是徐州老臣在發言。

這下輪到他來提意見了。

“不論是從他郡調兵,亦或者從青州徵調人馬,那都耗錢耗量。”

“有悖使君縮衣節食的治國方針。”

“況從我冀州本郡調遣兵馬便已罷了,青州非我冀州轄屬。”

“若向青州求援,難免驚動徐州。”

“使君纔剛剛上任,便要向外州乞求援軍。”

“……這不顯得我冀州之人無能嗎?”

辛毗攤了攤手,表面上在說顯得他們無能。

實則是在諷刺,從外州調兵,會顯得李翊這個領導人無能。

這哪是丟我們的臉,是丟領導您的臉吶!

“……嘁。”

聽出辛毗話裡的譏諷之意,陳到、張遼等老將皆面有慍色。

“那便直接打,不必麻煩了!”

“我等願爲先鋒!”

討論到最後,武將們紛紛急眼了。

打算迴歸最簡單暴力的方式——幹就完了。

反正他們冀州又不是沒有兵。

就算渤海的兵真打不贏,再從河間、安平調就是了。

若不是李翊爲了省錢,換作其他領導人,早就從這兩個郡國處調兵過來給二袁兒包餃子了。

“……諸公勿急,諸公勿急。”

還是辛毗出聲打斷衆人,他捻着鬍鬚,洋洋灑灑地獻出一策:

“吾有一計,不須勞煩使君出動兵馬,便可使幽州之地自亂。”

哦?

李翊眉梢一揚,喜道:

“辛別駕有何妙計,請爲我言明。”

辛毗畢竟在河北幹了這麼多年,對這裡的人事政務還算了解。

當即洋洋灑灑,獻出一策。

“袁熙帳下雖有五萬兵馬,但有三萬餘數,盡數掌握在張南、焦觸二將手中。”

“此二人原是幽州豪族出身,袁本初平定幽州之後,仍用此二將。”

“保其部衆,置於袁熙帳下。”

“目今袁氏衰敗,二將必生反心。”

“使君只需修書一封,許以高官厚祿。”

“張南、焦觸必起兵反叛幽州!”

“到那時,又何須勞煩使君起渤海之兵征討?”

“更別談要從他郡調遣兵馬,費錢費力了。”

李翊大喜,連道妙計妙計。

當即修書一封,秘密發往幽州去。

時焦觸、張南正在廣陽郡。

廣陽郡,又稱燕國。

此前說過,袁熙手中的幽州真正實控的地方只有涿郡和漁陽郡。

兩個郡之間,便夾了一個廣陽郡。

之所以沒將廣陽算進來,就是因爲張南、焦觸手裡握有重兵,是一個不可控的因素。

二將已經得到了幽州刺史袁熙的軍令,命他們盡起本郡兵馬,配合袁氏兄弟南下。

在得到軍令後,二將依令調動了兵馬。

但卻並未着急南下。

眼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北方之地早已換了主人。

二將這些天都在思考着一個問題,那就是跟着袁氏兄弟混到底還有沒有出路?

ωwш⊙ тtκan⊙ c o

就在二將躊難決之時,忽報冀州有使到。

並且其稱是二將舊友。

張南、焦觸即命人將之請入。

乃馬延、張𫖮也。

此二將乃是袁尚舊部,因臨陣倒戈,協助李翊破了袁尚主力有功,遂封列侯。

他們與張南、焦觸算是老同事。

“兩位將軍,別來無恙否?”

馬延、張𫖮異口同聲問候。

所謂又怕兄弟過得苦,又怕兄弟開路虎。

眼見着曾經的同事,如今一個個在冀州混得風生水起。

張南、焦觸還不明白這二人是個什麼貨色嗎?

就是個普通的三流武將而已。

只不過在時代浪潮中,站對了隊,所以混得比許多一流武將都要好。

馬延、張𫖮二人的故事告訴了世人,關鍵時刻站好隊,真的很重要。

“吾等奉李冀州之命,特來邀兩位老友舉事!”

馬延、張𫖮直接開門見山,闡明瞭希望張南、焦觸盡起幽州之兵,反叛袁熙的請求。

“如今袁氏大勢已去,常言道,識時務者爲俊傑。”

“李冀州從不虧待有功之臣,兩位老友見我二人但清楚一二。”

“似我二人這般不才,都能大享富貴。”

“而兩位老友卻擁數萬之兵,有擎天架海之才。”

“若肯舉兵協助李冀州平叛,必得厚賞,委以重用。”

馬延、張𫖮不算舌辯之才,但手上能開出的條件實在是太豐厚了。

他們只需照實說便好,不信你二人不心動。

果不其然,張南、焦觸皆是怦然心動。

本就覺得跟在袁氏身邊混,已經看不到前景。

更別說他們手上本就握有重兵,無須聽從二袁兒的指揮。

“……願聞其詳!”

張南、焦觸一拱手,恭恭敬敬地詢問計策。

馬延、張𫖮二將乃道:

“只要兩位將軍肯起兵舉事,李冀州會上表朝廷,奏焦將軍爲幽州刺史,張將軍爲漁陽太守。”

“你二人可驅率各郡太守、縣令、縣長,以背袁向劉。”

張南、焦觸從其言,又補充說道:

“願從老友之言!”

“只是我郡中袁氏擁躉極多,待明日我等殺雞儆猴,以便起事。”

馬延、張𫖮大喜,連忙道:

“好好好!要舉事就快。”

“二袁兒那邊已經動身了,可莫讓李冀州等急了。”

次日,一大早。

天剛剛蒙亮。

張南、焦觸便會聚全部兵馬,謂衆人說道:

“袁尚、袁熙倒行逆施,執意與朝廷作對。”

“今吾等可降朝廷,改過自新。”

“公等莫要執迷不悟,一誤再誤,否則劍不容情!”

喊完,命人牽來一匹白馬。

張南、焦觸殺白馬,立盟爲誓。

相約有不從令者,皆斬!

底下衆人皆不敢說話,只得依次歃盟。

就在這時,人羣中走出一人,大聲叱道:

“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其破亡敗走。”

“吾智不能救,勇不能死。”

“於義有違,若還要乃北獻劉,恕吾弗能爲也!”

……

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391章 論單打獨鬥我不怵你,論行軍佈陣我更比你強!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346章 不用七星燈,孔明也能續命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368章 劉備:朕不想當高祖,也不想讓阿斗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339章 相爺要做的事,是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380章 秦以白起對趙括,我漢爲何不能替換掉敵國的廉頗?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77章 上架感言第354章 歷史證明,惹誰都別惹漢使第353章 張遼威震逍遙津,江東鼠輩得其名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
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391章 論單打獨鬥我不怵你,論行軍佈陣我更比你強!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346章 不用七星燈,孔明也能續命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368章 劉備:朕不想當高祖,也不想讓阿斗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339章 相爺要做的事,是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380章 秦以白起對趙括,我漢爲何不能替換掉敵國的廉頗?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77章 上架感言第354章 歷史證明,惹誰都別惹漢使第353章 張遼威震逍遙津,江東鼠輩得其名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