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

建安十五年,鄱陽湖畔。

秋風蕭瑟,枯黃的蘆葦在風中低伏。

周瑜躺在病榻上,蒼白的臉龐在燭光下顯得格外清瘦。

這位年僅三十六歲的江東名將,此刻正強撐着病體,用顫抖的手寫下最後的奏表。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

筆鋒在竹簡上艱難地移動,墨跡時而深時而淺。

“但恨微志未展,不能再爲東吳效命了.”

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了他的書寫,侍從連忙遞上帕子,上面已沾滿暗紅的血跡。

周瑜閉目喘息片刻,又繼續寫道:

“臣有三事相諫。”

“其一,統領江東,當未雨綢繆,不可貪圖安逸。”

“其二,邊境百姓尚未歸附,需遣良將鎮守.”

他的筆在這裡頓了頓,眼前浮現出那個勤奮好學的年輕將領。

“呂蒙忠勇可任.”又是一陣咳嗽,這次連筆都握不住了。

“最後.”

他艱難地口述,讓侍從代筆。

“中原爭霸戰未休,不論齊魏誰勝,我東吳都當坐觀時變,不可輕易下場。”

“萬望吳侯珍之,慎之。”

話未說完,手中的竹簡已經滑落在地。

九月初一,一代儒將周瑜與世長辭。

消息傳到京口時,孫權正在批閱奏章。

當傳令兵哽咽着報出噩耗,孫權手中的筆“啪”地掉在案几上,墨汁濺滿了衣袖。

“公瑾.”

孫權踉蹌起身,眼中瞬間涌出淚水。

“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孤還能依賴什麼呢?”

說罷,竟當衆痛哭失聲。

左右侍從從未見過主公如此失態,也都跟着落淚。

次日清晨,孫權換上素服,親自爲周瑜設靈祭奠。

他在靈位前,想起當年與周瑜一起共事的歲月,點點滴滴。

想起赤壁之戰時那個英姿勃發的年輕統帥,不禁再次淚流滿面。

“若非公瑾,哪有今日之東吳.”

他親手爲靈位敬上三炷香,香菸嫋嫋中,彷彿又看見周瑜溫潤如玉的笑容。

“傳令。”

孫權紅着眼睛對左右說,“公瑾的喪葬之禮,全部由國家承擔。”

他頓了頓,又接着補充道:

“其子女皆賜爵位,府中舊部妥善安置。”

下葬那日,江東文武百官盡數到場。

就在孫權穿着素服,神情哀慼。

長史張昭忽然趨步上前,低聲道:

“主公,公瑾雖逝,然天下大勢不可不察。”

“今曹操與劉備鏖戰於中原,正是我江東坐觀成敗之時。”

孫權擡眼,眼中哀色未褪,卻已多了一分銳利:

“子布之意是”

張昭微微躬身:

“當早定軍國大事,不可因喪廢政。”

孫權沉默片刻,目光掃過靈堂上週瑜的牌位,緩緩點頭:

“召呂蒙來見我。”

呂蒙匆匆趕來,甲冑未卸,額上還帶着操練後的汗珠。

畢竟不能因爲周瑜一人的喪禮,而廢了國家兵事。

以呂蒙爲首的大臣,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他跪伏於地:

“主公喚末將前來有何吩咐?”

孫權凝視着他:

“公瑾臨終前舉薦你繼任大都督,統領江東兵馬。”

呂蒙聞言一震,連忙叩首:

“末將資歷尚淺,豈敢擔此重任?”

“程普、黃蓋等老將軍皆在,末將豈能僭越?”

按理說,除周瑜之外,資歷最高的就是程普。

程普一直和周瑜是並列的左右都督。

旁人也都以爲周瑜死後,程普會接管江東兵權。

但孫權並不想讓父親兄長那一代的老臣接管兵權。

他更想扶持自己的勢力。

所以此次大都督的人選,孫權直接將程普、韓當、黃蓋等輩給排除在外了。

孫權站起身來,親手將他扶起:

“公瑾識人,從未有誤。”

“他既認定你可擔此大任,子明便不必推辭。”

呂蒙仍欲再辭,孫權卻已解下佩劍,遞到他面前:

“此劍隨我多年,今日贈你。”

“自今以後,江東三軍,皆聽你調遣。”

堂外秋風驟起,捲起幾片枯葉。

呂蒙深吸一口氣,雙手接過佩劍:

“蒙必不負主公與公瑾所託!”

孫權拍了拍他的肩,眼中既有期許,又隱含深意:

“曹操、劉備皆非善類,江東未來,就靠你了。”

呂蒙肅然抱拳,目光堅毅如鐵。

孫權又問道:

“子明既受重任,可有良策教我?”

這話問的巧妙,按理說東吳如今剛剛經歷損失周瑜的悲痛,還未從中走出。

正常來講,東吳接下來奉行的政策無非就是“周規呂隨”罷了。

但孫權卻問呂蒙有什麼良策教他沒有。

這顯然是他希望聽到不一樣的答案。

呂蒙當即會意,拱手對曰:

“臣日夜觀中原戰局,如臥薪嚐膽。”

“今曹魏損兵折將,夏侯惇、曹仁等數路大軍俱爲劉備所破。”

“此誠千載一時之機也!”

孫權眉峰微蹙:

“公瑾在時,嘗言坐觀成敗……”

呂蒙趨前一步,甲葉錚然:

“此一時彼一時也!”

“昔者曹劉勢力相當,我江東自當持重。”

“今魏軍新敗,劉備亦疲,若仍固守舊策,恐失天予之機也。”

孫權聞言,雙目驟亮,擊案而起:

“子明之言,甚合孤意!”

“孤本不欲長守此地,前言特以試卿耳。”

忽又蹙眉道:“只是襲取荊州之事……”

“一旦襲取荊州,便意味着要與劉備交惡。”

“萬一失敗,我東吳如何抵擋得住齊國的反擊?”

呂蒙早有才成算,他一直在爲此事規劃。

密切關注着荊州的一切動向。

“吳侯,臣已密探得荊州虛實。”

“今聞孔明遠出,若不襲取,再無機會矣。”

一旦中原之戰結束,劉備徹底統一河南。

那麼荊州、淮南將會徹底成爲鎖死東吳的大鎖,再不可能突破了。

畢竟荊州很難像這次中原大戰一樣,外調出那麼多兵馬來。

孫權渴望進取,但也怕得罪死劉備。

這種矛盾的心理,使得他進退兩難。

呂蒙的話還在繼續:

“臣保舉一人爲偏將軍。”

孫權便問,“是誰。”

“陸遜陸伯言。”

呂蒙正色說道:

“遜雖年少,胸有韜略。”

“觀其治軍,法度嚴明,實乃將才。”

“今何不使我與他兵分兩路,蒙襲取荊州,遜襲取丹陽。”

“事若就,則荊、揚二州一統。”

“主公進可以逐鹿天下,爭霸中原。”

“退亦可以據守長江,不失爲江東之主。”

“況且……主公正是青春年少,曹操、劉備俱已年過五旬。”

“而曹魏宗室中,自曹昂死後,並無英才可以繼任。”

“而劉齊宗室中,劉備子嗣尚還年幼,並無主政一方之能。”

“主公完全等得起。”

“屆時,主公還怕鬥不過曹劉二代麼?”

呂蒙此話可謂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一直以來,孫權在面對曹操、劉備的壓制時,總是有種刻在DNA裡的恐懼。

但正如呂蒙所言,他今年才二十八歲。

還怕活不過曹操、劉備那兩個老不死的嗎?

只要他能穩住東吳基業,把兩個一代目領導人熬走。

他們的繼任者,要麼是能力不如自己,要麼就是還未成年。

那就是東吳逆風翻盤的機會!

現在,孫權要做的就是穩住和擴大自己的基本盤。

“子明之言,真令孤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孫權握着呂蒙的手,拉着他走在長廊裡。

“當初,曹劉聯手平定袁術時,李翊扶持其妻兄在丹陽主政。”

“丹陽雖窮,然而卻是產精兵的地方。”

“這些年來,不知爲齊國輸送了多少丹陽兵。”

“孤身爲江東之主,卻不能據有丹陽,誠爲大憾。”

“故圖丹陽一事,勢在必行。”

“只是關於襲取荊州事宜,是否應當再三考慮一番?”

孫權此刻保持了一名政治人物的冷靜。

於他而言,甚至於整個東吳而言,丹陽都是吳人心中的一根刺。

不是因爲這地方有多好,而是因爲失去它,版圖就宛如被狗啃了一般不完整。

當然,這是調侃。

從現實角度講,丹陽除了產精兵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於東吳而言很特殊。

只有徹底掌控丹陽,東吳才能徹底一統整個江東,然後將長江的天險優勢發揮到極致。

事實上,江東早就有實力攻取丹陽了。

畢竟地理優勢擺在那裡。

只要東吳想,吳兵便可朝發夕至,以丹陽之貧瘠根本不可能撐到齊國的淮南援兵過來。

只不過出於畏懼遭到齊人的報復,這麼多年來才一直不敢動丹陽的主意。

但孫權一直希望通過外交努力來一統江東。

比如通過提供山越俘虜,或者花重金,獻舟楫等等。

但都被陳登拒絕。

陳登一直是對吳強硬派,一直主張先南後北。

即先滅東吳,再攻中原。

當然,這跟他有“吞併江南之志”的人生信條有關,還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

而國中大部分高級官員,都是主張先北後南。

畢竟中原之地於他們而言,是更切實際的利益。

由於國家政策的傾斜,這些年淮南對丹陽的掌控力其實是越來越弱的。

畢竟隔着長江,交流溝通很不方便。

所以近幾年,吳中越來越多人的喊出:“收復丹陽,一統江東”的口號。

丹陽,是孫權無論如何都必須奪得的領地。

孫權也相信在丹陽問題上,吳人可以“先斬後奏”。

畢竟丹陽並未涉及到太多齊人的核心利益,事後孫權完全有辦法找補,討好齊人。

但荊州就牽扯太過重大了。

這地方聯繫着益州、揚州。

荊北更是大漢極富的地區,是士大夫的樂園。

這地方,孫權要是敢搶。

那就要看看他有沒有他老子和他哥哥那般命硬了。

呂蒙看出了孫權的躊躇,便分析說道:

“主公容稟!”

他手指北面,大聲說道:

“今劉備已吞併豫、兗、青、徐四州,北方更是早已大定,其勢如日中天。”

“就目前形勢來看,河南之戰已成定局。”

“劉備已經一統了河南、河北,若使其消化中原,正是斷我江東之生路。”

呂蒙突然單膝跪地,甲冑鏗鏘作響。

“臣請爲主公剖陳利害。”

“今劉備已據中原十之七八,下一步必是順江而下!”

“屆時江東張、顧諸姓必來勸諫主公降齊。”

呂蒙突然提高聲調,“當年劉琮之事纔過去幾年,莫非主公忘了?”

這話像柄利劍刺來。

孫權猛地站起,案上茶盞翻倒,褐色的茶水在荊州位置上漫開,宛如血染疆場。

他心尖兒怦怦直跳,大腦飛速旋轉。

呂蒙趁勢進言:

“曹操雖敗,可仍舊會退守西川,正需盟友。”

“若我等能夠取下荊州,則與魏國連成掎角之勢。”

“通西蜀之援,壯我兵勢,他日北伐,據上流之利。

“吳魏脣齒之勢可成,長江天險亦可全據!”

廊下,呂蒙的聲音振聾發聵。

“即便戰事不利,也能向曹操表明誠意,大結魏人之心。”

“魏國如今困獸猶鬥,必視我江東爲救命稻草!”

“故荊襄之役,勢在必行,不容遲疑!”

呂蒙的分析可謂是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說到了孫權的心坎上。

因爲就目前的局勢來看,中原大戰就是基本已成定局了。

齊國一統河南、河北,下一步肯定就是要收拾你東吳。

到時候擺在孫權面前的,就只有投降一個選項。

因爲江東的大族們,肯定會攛掇孫權去投降。

到時候孫權也是身不由己。

但曹操還會退回西川,繼續抵抗。

到時候因爲戰略原因,魏吳兩家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緊密。

而魏國又是與齊國勢不兩立的,既然如此,何不早早與齊國撕破臉,倒向魏國與曹操合作呢?

現在我們打下荊州,不僅能夠加強與益州的聯繫,還能壯大自身實力。

使得將來反攻中原的戰略優勢變得更大。

即便失敗了,得罪了齊國,這肯定也會堅定魏人與我們聯合的決心。

所以荊州之戰,不論能不能打贏,都是必須要打的。

“好!!”

孫權終於下定了決心,拍了拍呂蒙的肩膀。

“子明,孤已經將江東兵馬交予汝調遣。”

“如何攻取荊州,俱有你來決斷。”

“孤並不欲干擾汝之公務,只是不得不多言幾句。”

孫權最後叮囑一聲呂蒙。

“諸葛亮號臥龍,乃當世奇士。”

“齊中有傳言說,他會是李翊的繼任人。”

“此議似乎得到了劉備、李翊兩人雙重的認可。”

“能接替李翊的,絕對不是凡夫俗子。”

“其雖已將荊州兵馬外調,但同樣在江夏防區設下了重兵。”

“子明如果不能第一時間突破江夏防線,諸葛亮一旦反應過來,率兵回撤。”

“到時候不僅襲取荊州的計劃將要失敗,我東吳也會面臨滅頂之災。”

“所以,此次行動,務必要穩、準、快!速速圖之!”

呂蒙拜別,辭了孫權。

出得宮門,已是深夜,月色如洗。

忽見陸遜立於柳下,似已等候多時。

“伯言何在此處?”

呂蒙上前打招呼。

陸遜還禮:

“周都督病逝,遜特地回來奔喪。”

“又聞子明兄被吳侯召入宮中議事,特來相候。”“適才吳侯使者傳言,命遜提兵取丹陽。”

呂蒙頷首,“正是某所薦。”

陸遜沉聲問:

“吳侯當真決意與齊決裂乎?”

“然也。”

呂蒙按劍而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善。”

陸遜點了點頭,他之所以有此一問。

就是想要確認孫權是否真的下定了決心與齊國撕破臉。

畢竟……

“取丹陽倒非難事,只是須防齊人報復。”

陸遜也不認爲取丹陽有多難,真正難得是如何應對齊國的報復。

所以纔要問問孫權的態度,萬一他的立場不堅定。

到時候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白折騰一場。

呂蒙忽而輕笑道,“某之重任,較伯言更險。”

陸遜訝然。“莫非……”

“取荊州。”

呂蒙目視西方,聲音低沉。

陸遜聞言色變,沉聲道:

“諸葛孔明乃是李子玉高足,非等閒之輩可比。”

“子明此任……甚難……”

“……哈哈哈,我亦知此事甚難。”

呂蒙仰頭大笑,“正因其難,方顯丈夫之志!若專揀易事,與庸人何異?”

“伯言,愚兄其實已經想過了。”

“大丈夫處世若碌碌無爲,與朽木腐草何異?”

“此去荊州,事若就,功名大業可成。”

“事若不就,蒙情願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

шшш ¸тTk an ¸CO

“也不枉男兒七尺之軀。”

話落,呂蒙忽轉頭面向陸遜,正視他的目光。

“……伯言,出門前,蒙已在吳侯面前立下誓言。”

“此役若是不能取下荊州,蒙勢不還東吳。”

“若是不幸歿於沙場,蒙已舉薦伯言爲下任都督。”

月華流轉,映得陸遜眼中精光閃動。

良久,他鄭重地向呂蒙一拱手:

“遜取丹陽途中,若子明兄需要策應。”

“請隨時與遜保持聯繫,遜一定星夜來援,相助兄長!”

呂蒙亦肅然還禮:

“蒙在此先謝過。”

夜風忽起,吹動二人衣袍。

遠處江濤拍岸,恍若金戈鐵馬之聲。

……

次日,呂蒙正式掛帥,率兵進駐柴桑。

早有哨馬報說:

“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處各有烽火臺。”

又聞荊州軍馬整肅,預有準備。

呂蒙大嘆:

“周都督在時,與孔明交往頻繁。”

“彼時荊州之衆,皆不以爲會與東吳開戰。”

“今荊州設下如此重防,看來諸葛孔明到底還是防着吳人啊……”

儘管心裡早有準備,但呂蒙心中還是有些落差的。

他接着派人去調查荊州的防線。

未多時,哨馬回報說諸葛亮在荊州設置了四道防線。

分別是夏口趙雲、公安馬謖、江陵馬良、夷陵潘濬。

呂蒙又是一驚:

“夏口乃入荊州的門戶,由趙子龍把守。”

“趙雲渾身是膽,性格沉穩,”

“若如此,荊州急難圖也。”

“我一時在吳侯面前勸取荊州,今卻如何處置?”

正當呂蒙愁得焦頭爛額時,忽在防線名單中瞥見了一個陌生的名字。

“這馬謖是何許人也?”呂蒙問。

左右人答曰:

“此乃諸葛亮府上功曹,馬良之弟,馬謖馬幼常也。”

“功曹?”

呂蒙眉頭皺起,又問:

“他此前難道從未帶過兵?”

爲了襲取荊州的計劃,呂蒙把荊州諸將每個人都調查的一清二楚。

但馬謖這個名字卻看着十分陌生。

“聽人說,是第一次帶兵。”

“第一次?”

呂蒙更加不解,在原地來回踱步。

“人說諸葛亮一生爲謹慎,如何會用一個從未單獨領過兵的新人,來守如此重要的公安港?”

這……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攤手說:

“我等不知。”

“難道這個馬謖是個天下奇才?”

“當年李翊不就是第一次領兵,就做到了百戰百勝麼?”

“諸葛亮既對此輩委以如此重任,想必其確有過人才能。”

衆人議論紛紛,除了懷疑馬謖是個天才之外,想不出其他的可能性。

呂蒙在原地來回踱步許久,忽然計上心頭,思得一計。

“……不如這樣,我以報周公瑾喪事爲由,去出訪荊州。”

“正好試探一下這馬謖的虛實。”

“倘若其當真是個庸才,我等也好以此爲突破口。”

衆人紛紛稱善,各自準備。

次日一大早,呂蒙便佯稱赴荊州報周瑜之喪,帶了三十來人出訪荊州去了。

……

荊州,公安港。

廖化闊步來到馬謖跟前,面色沉重地說道:

“參軍,爲何要改變公安部署?”

馬謖提着筆,頭也不擡的繼續批着公文。

“舊制紕漏甚多,防務有誤。”

“吾不過重新佈陣,略加拂改耳。”

廖化蹙眉,沉聲道:

“公安防務,乃是諸葛使君親自制定,如何有誤?”

“況使君隨李相爺累經戰陣,每到之處,盡意指教。”

“既是經過戰陣考驗,又豈容輕改?”

馬謖這才擱筆,正色道:

“君只見其表,港北丘陵可屯重兵,卻設哨塔。”

“水路要衝反置空營——此乃取敗之道也!”

“丘陵屯兵?參軍之言誤矣。”

廖化趕忙勸諫道,“若無水路策應,豈不成了孤軍?”

馬謖霍然起身,羽扇墜地,厲聲喝斥道: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深諳兵法。”

“使君諸事尚問計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況汝也不過一介武夫,又豈知兵法精要?”

正爭執間,忽有人報江外駛來幾艘舟船。

馬謖乃一揮衣袖,從廖化身旁掠過:

“……哼,吾得去看看舟船來人,沒工夫與汝爭執。”

“吾爲主將,汝爲副將。”

“再敢亂言,休怪吾軍法處置。”

言罷,頭也不回地走出了房門。

港外,呂蒙的輕舟已經溯江而上,到了公安港了。

忽見岸上旌旗錯落,營寨佈置與尋常大異。

呂蒙扶舷觀望,眉頭漸蹙。

“……此非孔明手筆。”

呂蒙指岸邊一處孤懸高地的營壘。

“依險設寨本是常理,然此處距水路三裡有餘,緩急豈能相救?”

副將宋謙答道:

“聞說是馬謖新立的章程。”

“哦?”

呂蒙撫摸着下巴,心中逐漸變得興奮起來。

“快備下禮物,吾要拜見一下這位馬參軍。”

於是衆人準備停船靠岸,然後使人送上拜帖。

馬謖甫一出門,便見着親兵疾步入內。

“報!東吳新任都督呂蒙遣使遞帖,言弔喪周瑜,特來拜會將軍!”

“哦?”

“周瑜死耶?”

馬謖對東吳這位都督並未有多大尊敬。

畢竟赤壁大戰,全靠他們荊州人出力,幹吳人何事?

“來人可說了什麼?”馬謖接着問道。

親兵躬身答:

“吳使言,呂都督素聞馬參軍才名,特備薄禮前來拜會。”

馬謖嘴角微揚,對左右笑道:

“不想我馬幼常之名,已傳至江東矣。”

當即更衣出迎。

城門外,呂蒙一行十餘人皆着素服。

見城門大開,馬謖率衆迎出,呂蒙即刻下馬,執禮甚恭。

“蒙久慕馬參軍高義,今日得見,實在是大慰平生!”

馬謖見呂蒙身形魁梧卻舉止文雅,心中暗喜,還禮道:

“呂都督遠來辛苦,請入城一敘。”

入得廳堂,呂蒙命人擡上禮箱。

江南錦緞十匹,會稽明珠一斛,另有精製兵書數卷。

馬謖目光掃過那些錦緞、明珠都十分滿意。

唯獨對其中的兵書不屑一顧,甚至連翻看都懶得翻一下。

“都督厚禮,謖愧不敢當。”

馬謖嘴上推辭,卻已示意侍從收下。

分賓主落座後,馬謖故作疑惑:

“荊州文武衆多,都督何以獨見下官?”

呂蒙乃拱手說道:

“天下誰人不知,馬參軍乃諸葛先生心腹。”

“今諸葛先生遠征在外,荊州事務,豈非盡決於參軍乎?”

說着又壓低聲音。

“不瞞參軍,蒙此番前來,除報喪公瑾外,更欲加強與的荊州合作。”

馬謖聞言,手中茶盞微微一顫。

他強自鎮定道:

“都督此言差矣。”

“荊州防務,自有子龍將軍主持……”

“再不濟,家兄馬良也主持着江陵事務。”

“哪裡輪得到我一個後生晚輩?”

呂蒙忽然起身,長揖到地:

“參軍過謙了!馬從事鎮守江陵,這公安要衝,不正是託付給參軍這等大才?”

擡頭時,獨眼中閃着誠懇的光。

“若蒙有幸得參軍指點江東防務,必當厚報。”

馬謖聞言,心中暗爽。

這東吳新上任的都督專程前來找自己,一上來甚至讓他來指點江東防務。

足見他馬謖果然是才名遠播。

這下,看誰以後還敢說他狂妄。

狂也是有狂的資本的。

畢竟荊州一把手,東吳二把手都問計於自己,這含金量自不必多說。

在馬謖看來,等李翊退了,諸葛先生頂上。

他未來就是三興炎漢的第三任丞相。

三對三,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緣分。

就在馬謖沉浸在幻想之中時,呂蒙在旁側仔細觀察着馬謖的神態變化。

心中更加篤定,馬謖絕對不是一個能夠匹擬李翊的天才!

但他現在還什麼都不能說。

俄頃,馬謖緩過神來,終於忍不住出聲笑道:

“……呵呵,都督請坐。”

“不知公瑾……唉,天真是妒英才啊!”

呂蒙面露悲慼:

“公瑾臨終,猶念孫劉聯盟之誼。”

說着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此乃公瑾絕筆,囑我親呈荊州賢達。”

馬謖展開一看,竟是周瑜手書《孫劉盟好疏》,字跡清瘦如刀刻。

他心中暗喜,若能促成齊吳進一步的聯繫。

將來就很有可能不費一兵一卒,全並東吳之地。

這豈非是大功一件?

馬謖看完這份手書之後,也是喜出望外,對呂蒙說道:

“周都督書中所言,足見其誠意。”

“只是恕在下多言,齊吳兩家已是盟友。”

“都督還打算如何加強兩地聯繫?”

“換言之,江東日後有何打算?”

最後一句,馬謖的意思再明顯不過。

呂蒙聽出來了,他捧着茶盞的手微微一頓,盞中茶水泛起細紋。

他擡眼環視左右,欲言又止。

馬謖會意,揮手屏退侍從。

待廳中只剩二人,呂蒙忽然長嘆一聲:

“實不相瞞,蒙此番前來,另有一番計較。”

他起身踱至窗前,望着江對岸隱約的燈火:

“今曹魏在河南戰事中節節失利,劉備已據中原十之七八。”

“我主日夜憂思……”

說着轉身,獨眼中竟閃着淚光,“恐要順應天命了。”

馬謖手中茶盞“咔”地落在案上:

“都督是說……”

“歸降齊國。”呂蒙聲音低沉,

“只是……”

他苦笑着搖頭,“江東世家大族,多有愚忠之輩。”

“程普、黃蓋等人日日進言,說什麼寧爲玉碎不爲瓦全之瘋言瘋語。“

馬謖眼中精光閃動,身子不自覺地前傾:

“那都督的意思是……”

呂蒙坐回席間,壓低聲音:

“眼下曹魏尚未徹底敗亡,那些老頑固還心存幻想。”

“待劉……哦不,待齊王千歲一統河南、河北之後。”

“他們自然不敢再多言什麼。”

窗外忽然一陣秋風捲入,吹得燭火劇烈搖晃。

牆上二人的影子忽大忽小,猶如鬼魅起舞。

馬謖撫掌笑道:

“都督高見!如此說來,吳侯已有歸順之意?”

呂蒙鄭重頷首:

“我主常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只是……”

他忽然握住馬謖的手,“此事還望參軍暫保密。”

“若走漏風聲,恐生變故。”

馬謖只覺呂蒙掌心粗糙溫暖,心中愈發篤定:

“這是自然。”

話未說完,忽聞城外傳來急促的馬蹄聲。

呂蒙臉色一變,急忙起身:

“恐是江東來人尋我,今日之言,萬望參軍……”

話未說完,馬謖連連擺手打斷說道:

“都督放心,謖自有分寸。”

馬謖心頭狂喜,陳元龍渴望了一輩子的吞併江南之功。

將被他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

……

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28章 魚膾外交(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36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求追讀!)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36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求追讀!)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292章 天樞對左慈:穿越者遇上修仙者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
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28章 魚膾外交(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36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求追讀!)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131章 這裡都是忠臣,哪有奸臣?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36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求追讀!)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122章 君臣相得,萬能套路屢試不爽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21章 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求追讀!)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292章 天樞對左慈:穿越者遇上修仙者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