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歲統計,徐州五郡,共有四十七萬戶,人口二百八十餘萬。”“由於曹操已將彭城屠做白地,廣陵、下邳、東海亦有波及。”
“去歲使君雖已招募了流民屯田,然此謀非一日之功可成。”
“憑此州人口,斷難與二袁,甚至曹操一爭高下。”
李翊洋洋灑灑地為劉備介紹了徐州的現狀。
去歲已經進行了人口普查,由於古代行政效率低下,並未能統計出具體的人口數字。
但可以確定的是,即便算上聚攏的流民,徐州也只有兩百多萬人。
之前說過,古代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口。
而徐州目前這個人口,在大漢屬於什麼地位呢?
答案是:僅僅好於交州和幽州。
一個是還未完全開化的蠻夷之地,一個是不適宜人居住的東北苦寒之地。
徐州作為河南富庶之地,人口卻僅有兩百多萬。
甚至董太師所在的涼州,在竇融治河西時,都有四百多萬人。
只能說曹操是真不乾人事兒。
“如今徐州人丁稀少,而青州人丁優於徐州。”
“袁譚初定青州,人心浮動,何不將青州境內的百姓遷進徐州來?”
李翊提出遷移人口的計略,劉備欣然同意。
反正大軍已經到了青徐地界了,再往前走走也無妨。
即命軍士快速打掃戰場,然後前往青州。
“軍師欲將青州人口,遷往徐州,本為好事。”
“只是備不欲強求百姓,舍棄家園而跟我回徐州。”
路上,劉備騎在馬上向李翊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哈哈,主公仁義之名天下有知,當年為平原相時,青州百姓皆聞主公賢名。”
“今我大軍到青州,百姓豈不簞食壺漿,以迎明公?”
劉備只是笑而不語。
其實他說自己不想強求百姓跟著自己走,也間接說明老劉覺得青州百姓可能不會跟他走。
為什麼?
那就是袁氏在當地是非常得人心的。
確切地說,是袁紹非常得人心。
史書上曾說袁紹外寬而內忌,本意是批評袁紹的性格。
但前半句也說明瞭袁紹這人很寬厚。
包括荀攸也說過,“紹以寬厚得眾心”。
曹操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袁紹沒過兩年就死了,然後袁家內部四分五裂。
就這樣,曹操仍舊又花了足足七年時間才統一河北。
可見袁氏在河北有多得人心。
袁紹死時,全河北的百姓都在哭。
甚至連袁尚死了,百姓也哭。
以至於曹操不得不下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
劉備正是考慮到袁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這纔不自信百姓們會跟著他回徐州。
李翊卻顯得非常自信:
“主公寬心,方纔我說過了。”
“待我大軍到時,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以迎明公。”
劉備將信將疑,繼續催馬行進。
少時,眾人已到了蘭亭縣。
此處為青州一處小縣。
劉備當即下令道:
“傳令三軍,進城之後,嚴禁擾民!”
“凡有欺壓百姓,劫掠富戶,侵犯婦女者,悉數問斬,以儆效尤!”
大軍在得到軍令後,全都小心翼翼地進城。
與民秋毫無犯。
當地百姓見這支軍隊與尋常軍隊不同,故主動打聽,這才知道,原來是劉使君的軍隊。
“劉使君來了!”
“劉使君來了!”
“……”
一傳十,十傳百。
全縣的老百姓都知道是劉備的軍隊來了。
果如李翊所言,各家各戶都蒸好胡餅,出來勞軍。
一時間,萬人空巷。
劉備對此大吃一驚:
“蘭亭縣民亦知我劉備也?”
有百姓說道:
“使君大名,如雷貫耳。”
“我等日盼夜盼,隻盼使君到來。”
劉備又問你們的縣令哪去了。
一打聽才知道,縣令受戰亂影響早跑好幾年了。
這蘭亭縣就這麼在青州掛機了好幾年,都快混成村兒了。
劉備看得出來這些百姓都過得很苦,似乎就盼著自己來。
只是他此來,卻不是要接管青州的。
地盤再大,沒人也就沒有意義。
“備此來,是為追擊袁譚,卻非是要接管青州。”
“待戰事既定,將回徐州去。”
眾百姓聞言,紛紛跪地,嚎啕大哭。
紛紛請求劉備不要走。
李翊見縫插針,上前道:
“使君愛民如子,斷不會舍你們而去。”
“只是強賓不壓主,青州本非我等所有,不好長留。”
“若是諸位願意,可與我等同回徐州去。”
讓百姓們舍棄家園,跟劉備去徐州,劉備自己都沒什麼信心。
誰料眾人竟毫不猶豫地跪伏在地,磕頭如搗。
“願意願意!”
“我等皆願追隨劉使君!”
只見清一色的百姓,全都願意跟隨劉備回徐州。
這一幕,使劉備震驚不已。
雖然他安頓百姓,會提供錢糧,也會借給他們田地耕種。
一般的貧苦的百姓確實頂不住這誘惑,可劉備還沒提呢。
這些百姓居然就已經願意跟著自己走了。
他劉備的魅力真有這麼強嗎?
劉備又驚又疑地望向李翊,李翊笑道:
“青州戰亂不比徐州少,百姓困於水火。”
“今明公能帶眾人脫離苦海,自然能得人心。”
總結一句話,
袁紹寬厚,關袁譚什麼事兒?
其實袁紹得人心,確實是因為他們家的法律寬鬆,賦稅也相對更輕。
老百姓都念著他們家的好。
所以當袁譚陳兵青州時,百姓們幾乎是夾道歡迎,為袁譚在青州的戰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但很快,他們就後悔了。
袁家大公子,似乎跟他們心目中的袁神不太一樣。
袁譚重用羣小,縱情淫奢,喜歡聽信近信。
同時,他也有著“何不食肉糜”的缺點。
無法理解耕織收獲的艱難。
而由於袁譚重用奸佞小人,導致這幫人得不到約束。
就監守自盜,販賣公物,甚至擄掠田野百姓。
這些都觸犯了百姓的核心利益。
而更過分的是,袁譚派人到各縣去募兵。
只有交出財物的人才能夠免徵,交不出的就直接充軍。
袁譚在青州算是把他老子的口碑給敗光了。
以至於當時青州一萬戶口的縣,登記在案的只有不到幾百戶,稅收不到實際的三分之一。
大家夥兒都忙著逃命去了。你說,
當老百姓看到劉備來的時候,能不夾道歡迎嗎?
凡事就怕同行襯託。
即便真有老百姓不認識劉備的,但兩相對比,還能來一個比袁譚更差的嗎?
劉備在得知原因之後,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沒想到袁譚間接給自己送了一份大禮。
那他劉備就笑納了!
劉備當即下令,分賜酒食給當地縣民。
並且告訴他們,你們可以去告訴左近縣鄉,只要願意跟隨他劉備回徐州的。
一律贈予錢糧,並借予土地耕種。
並承諾這段時間,他們會暫時停駐在蘭亭。
原文在六#9@書/吧看!
凡事有願意來的,一律敞開大門歡迎。
眾百姓得知後,紛紛奔走相告。
一時間,小小的蘭亭縣,聚集了大量的流民百姓。
而就在劉備等候百姓之時,前線也傳來捷報。
太史慈與徐盛兩位將軍成功截住了袁譚的敗軍。
並將之俘虜生擒,連帶著的還有郭圖、張郃等。
“善,大善!”
“子義、文向不愧是軍師保舉的人,果真不負眾望。”
劉備頓時欣喜萬分,樂得合不攏嘴。
臧霸等泰山將也興奮異常:
“好啊,沒有想到還有意外收獲。”
“這袁譚可是袁紹的大公子,怕是可以用他勒索到不少贖金。”
泰山幫到底是流氓團夥思維,光想著袁譚這顆頭顱有多值錢了。
全然沒有意識到像袁譚這麼重量級的人物,身上蘊含著多大的政治價值。
孫觀大聲嚷道:
“這次保衛琅琊,咱們不知死了多少泰山兄弟。”
“縱然不讓袁紹那廝賠我們錢糧,也該殺了袁譚,用其頭顱祭旗。”
“一來慰藉陣亡將士,二來振我徐州之威,使旁人不敢側視我徐州!”
李翊嘴角揚起一抹無奈的笑容,道
“快意恩仇乃是江湖俠士之舉,非政治集團士人之所為也。”
劉曄也在一旁冷笑:
“殺了袁譚,結怨袁紹,又助了曹操。”
“此般損己利人之舉,誠為天下恥笑耳。”
被兩個謀士無情嘲笑,眾泰山將皆羞得面紅耳赤。
臧霸作為泰山將首領,還是比較冷靜的,主動上前詢問道:
“這袁譚已為我軍階下囚,是生是死不過主公一念之間耳。”
“卻不知軍師,將要對他如何處置?”
李翊也不著急回答,反而先問劉備道:
“主公以為當如何處置?”
劉備沉吟道:
“袁譚陳兵徐州,乃其本人所為,袁公尚不知情。”
“今其本已不佔理,我若殺之,反於我不利。”
“不若將之縱回,以修好袁紹。”
什麼!?
此言一出,泰山諸將無不驚愕。
“這、這好不容易抓住的,哪能就這麼放了!”
泰山將本就是流氓團夥,這種級別的俘虜,即便不拿來勒索贖金。
也不能隨便放走啊!
“不錯,確實不能將袁譚就這麼放了。”
李翊這時開口了。
劉備微一凜,劉曄也有些錯愕。
暗想你李子玉也是個聰明人啊,不會此時惦記起來袁紹那三瓜兩棗了吧?
“翊的意思是,咱們應該好酒好肉款待袁大公子。”
“此前俘虜的青州士兵,也一並縱回。”
“當然了,翊還建議主公表舉袁公子為茂才。”
我去!
這下,眾人都不淡定了。
不僅要好酒好肉款待袁譚,還要把俘虜給他送回去。
咱們這是抓了個俘虜,還是抓了個爹啊?
最重要的是,
李翊居然還建議劉備把一年只有一次機會的茂才名額給袁譚。
這葫蘆裡到底是賣的是什麼藥?
所謂茂才,也就是秀才的意思,是避劉秀的諱給改成了茂才。
漢朝推行察舉製,只有被舉為孝廉和茂才的人,纔有資格為官。
所以孝廉、茂才的名額非常珍貴。
尤其是茂才。
按照漢朝的規定,
只有三公、禦史、州牧級別的高官纔有資格推舉茂才。
並且一年只能推舉一個。
所以全國一年的茂才人數都超不過二十人。
歷史上,
劉備曾舉薦過兩個人為茂才,都是姓袁的。
一個是袁渙,另一個便是袁譚。
舉袁渙時,還是劉備當豫州刺史,屯小沛時舉薦的。
此舉單純是為了收買人心,因為袁渙是豫州名士。
劉備推舉袁渙為茂才,就是為了表示自己求賢若渴,希望有識之士都能夠來投奔自己。
而推舉袁譚時,則是劉備當上徐州牧之後的事了。
因為劉備奉行親袁的政策,舉袁譚為茂才就是為了示好袁紹。
而袁譚也記著這個恩情,劉備兵敗後逃往青州時,袁譚便親自率領步騎出來迎接他,以表達對劉備的尊重。
“袁紹雄踞河北,然深陷於內部鬥爭。”
“尤其是袁尚與袁譚的立嗣之爭。”
“河北士人與河南士人爭相站隊,各自為私,牟取利益。”
“只要袁譚還活著,袁家內部便會爭鬥不休。”
“倘若袁譚一死,縱然袁家不會完全凝聚,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四分五裂。”
“袁氏本已經強大難匹,今若使袁家止於內鬥,非我徐州利好。”
李翊由淺入深地解釋了,為什麼袁譚不能死。
河北袁家本來就已經很強大了,倘若結束了他們的立嗣鬥爭,就更加難以遏製。
老劉想要發展,將來必定是要面對袁紹的。
一個內部爭鬥不休的袁家,纔是好袁家。
此舉也絕不是為了利好曹操。
畢竟現在時間線變動,將來誰來打官渡之戰還未可知也。
“……不錯。”
劉曄對李翊的觀點大加讚賞。
“據曄所知,河北士人主要以審配、田豐、逄紀為首。”
“袁紹後妻劉氏乃河北人,故而這些河北士人皆擁戴幼子袁尚。”
“至於河南士人,大多為汝穎派,以許攸、郭圖、辛毗為首。”
“袁譚生母乃汝南人氏,又為長子,故而這些汝穎派都投靠在袁譚門下。”
“今袁譚與袁尚二人,為了爭奪袁家的儲位,各自拉攏派系。”
“明爭暗鬥,不斷消耗袁家的實力。”
“今若殺死袁譚,反為袁尚除去一競爭對手。”
“袁紹本就寵愛幼子,今袁譚若死,則袁尚將毫無懸念地成為袁家儲嗣。”
“過去那幫汝穎士人也會被清洗。”
“袁家反而止了內耗,於我徐州而言,著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