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
陳登在勸劉備接領徐州之時,除了許諾要爲使君合步騎十萬之外,他後面其實還有一句話。那就是要助劉備成爲齊桓公,成就五霸之業。
現在,李翊把劉協安置在了陳國,正似當年周天子。
既然管仲爲姜小白提出了尊王攘夷,九合諸侯。
那李翊自然也可以爲劉備奉天子以令不臣,畜士馬以討不庭。
“陳王心向漢室,若由我等請願,想必其不會推辭。”
劉備一捋頷下鬍鬚,眼眸一蹙:
“只是陳國兵少,莫說退卻傕、汜二賊之兵。”
“便是威懾曹操也不夠。”
李翊建議道:
“既如此,我徐州也可以派一隊人馬前去陳國,與陳王合兵一處。”
“如此一來,便足夠用了。”
……嗯。
劉備點了點頭,這個提議還是很中肯的,天子齎詔,徐州總得要表示一下才好。
一個兵都不出,未免太藐視朝廷了。
“那麼諸位誰願去往陳國,辛苦這一趟?”
劉備目光落在衆將身上,開口問道。
徐州諸將聞言,無不摩拳擦掌,準備廝殺。
張遼主動上前,拱手拜道:
“明公,遼此前就曾去往陳國,路段我熟。”
“陳王也與末將有些交情,不妨再派我去。”
劉備正欲同意,卻被李翊伸手攔住。
“文遠莫急,我另有任務予你。”
“陳國這一趟重任,還是讓給別的將軍吧。”
張遼聞言,只好退卻。
劉備也不追問張遼有什麼任務,而是問軍師自己有沒有什麼好的人選推薦?
李翊一揚眉,分析道:
“我徐州離得遠,無法派出大量人馬。”
“故所將之兵,當要健而精。”
話落,轉身來到趙雲身前。
“子龍將軍,你便率領麾下雲騎,走陳國這一趟吧。”
趙雲麾下所統轄的,乃是自公孫瓚那裡繼承來的雜胡騎兵。
裡面組成複雜,有漢人、烏桓人、鮮卑人、甚至還有少量扶余人。
但無一例外,個個都是騎戰好手。
平日由趙雲統轄訓練,大家同吃同住,生活習慣早已融合。
李翊覺得雜胡騎兵名字不好聽,既然大家同爲漢室效力,不必區分的太細。
兼之其一直爲趙雲所統領,便以雲字命名。
雲者,九霄之氣也。
龍者,升騰之物也。
天下風起雲涌,子龍統領雲騎。
願他將來能爲自己,爲手下兄弟,也爲劉備謀得一席之地。
劉備見李翊舉薦了趙雲,便道:
“也好,子龍一向做事穩妥,由他去備放心的下。”
趙雲拱手領命,道:
“子龍一定不負主公重託,將天子從逆賊手中救下!”
李翊又與趙雲交代了一些具體細節。
趙雲認真聽完後,這才率了本部騎兵,領命而去。
劉備又問李翊剛剛給張遼安排了什麼任務。
“主公適才曾言,僅憑陳王手中兵馬,恐難以威懾曹操。”
“縱使加上子龍本部騎兵,也不過多出千人。”
“兩軍對峙,不論勝負如何,恐都難以善了。”
“是以,翊以爲可以多讓幾路諸侯下場。”
多讓幾路諸侯下場?
劉備微微一詫,“先生這話是何意啊?”
“河北袁紹素來不認當今天子,可他卻不願天子落入其他諸侯手中。”
“一旦其得知天子爲兗州或徐州所得,保不齊其會出兵來搶。”
“可我等若使人告知袁紹,天子將幸駕陳國。”
“那麼袁紹肯定能夠接受這個結果。”
“在迎奉天子一事中,我們再奉袁紹爲盟主,由他出面,牽線搭橋。”
“那麼曹操縱使不同意也得同意了。”
劉備這一路兵馬,恐怕打消不了曹操搶奪天子的決心。
可再加上袁紹呢?
作爲目前曹操的老大哥,曹操敢現在就跟袁紹反目嗎?
“爲確保完全,翊還想請出第三路兵馬,來震懾曹操。”
李翊嘴角微微翹起,揚脣一笑。
“這第三路便是汝南呂布!”
呂布自歸了袁術後,暫時將兵馬屯至汝南。
汝南就在陳國下面,相去不遠。
“呂布會去嗎?”
劉備有些遲疑。
李翊答:
“適才翊說要留任務於文遠,正是爲了讓他去汝南,知會呂布一聲。”
“邀請他同我等一起趕赴河南尹,勤王保駕。”
別看呂布風評不好,是衆諸侯眼中的三姓家奴。
但歷史上呂布與劉協的關係是非常好的。
劉協東歸之時,第一個想到的諸侯就是呂布。
史書叫,“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
那麼多諸侯不選,偏偏選了呂布。
而呂布當時由於沒有糧草,加上自己過得也很困頓,沒辦法去救天子。
對此他也感到很愧疚,便派了人去向劉協道歉。
而劉協對此的反應是,不但不生氣,反而體諒呂布的苦衷。
直接封了呂布爲平東將軍,賜爵平陶侯。
安慰他不要放在心裡過意不去。
在劉協的視角里,呂布就是大漢忠臣。
他殺董卓,領兵打李傕、郭汜等逆賊,都是在幫助劉協。
所以李翊敢斷定,如果派人找呂布說明此事,呂布是肯定願意過來幫一幫場子的。
“若是能多一路兵馬,也好威懾曹操。”
“傕、汜二賊亦不敢輕動,此事再好不過。”
劉備捋著鬍鬚,眯著眼睛分析道:
“只是呂布自兗州受挫以來,兵馬喪失,如今方至汝南,未得休整。”
“又能派出多少人馬來?”
李翊正色答道:
“哪怕是一千人,也足夠使曹操不敢妄動了。”
東漢末年,戰力最強的兩個軍團就是幷州軍團與涼州軍團。
因爲這兩個軍團地處邊境,長期與異族作戰,戰力不是內地軍團可以比的。
尤其呂布出身的幷州,面臨匈奴、烏桓等多方勢力的威脅。
而呂布傳的第一句話就是“布以驍武給幷州”。
正史上,轅門射戟是真實發生的。
紀靈帶了三萬步騎來攻打劉備,呂布過來解和。
演義描寫這章時,本意是爲了襯托呂布個人武勇的出色。
但卻少寫了一個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呂布只帶了一千兩百人過來解圍。
而紀靈對此的反應卻是,“靈等聞布至,皆斂兵不敢復攻。”
一千兩百人嚇得紀靈三萬人不敢進攻,並不是偶然事件。
早在呂布出奔長安投靠袁紹時,也發生過類似事情。
袁紹派人追殺呂布,而追兵對此的反應卻是,“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所以呂布的武勇就算沒有演義加成,也是漢末頂級。
如今雖然受挫屯兵於汝南,但帶個千把人過來幫幫場子,也是能威懾一下曹操的。
曹兵在兗州能打贏呂布,可不是戰力有多強,是因爲呂布自己這邊糧食頂不住了,被生生耗死的。
“善!”
劉備即從李翊之言,命張遼前往汝南,邀請他共赴河南尹,勤王保駕。
很快,徐州這邊也對天子王駕作出了反應。
同時將消息傳播到其他諸侯哪裡去。
袁紹對此的反應是又驚又喜,他的性格就是猶豫遲疑。
對於天子迎還是不迎的問題,躊躇不決。
迎了天子,就等於是打自己的臉。
尤其自己之前還污衊過劉協不是靈帝所生,這事兒要是被人翻舊帳做文章,那他袁本初的面子掛不住。
若是不迎天子,又恐落入其他諸侯手中,打壓自己。
但劉備整這一出,把天子迎到同爲宗室的陳國去,類似於周天子的存在。
這樣大家都休想利用天子,再好不過。
於是,欣然同意了徐州方面的請求。
以袁紹爲盟主,親自主持保扶王駕一事。
袁紹命顏良爲大將,領步騎一萬人,去往河南尹護駕勤王。
而同爲宗室的劉表、劉繇也收到了消息。
但他們根本不可能騰出手來,派兵去往雒陽。
但表面文章還是要做一做的。劉表派人送出錢糧絹布,以表心意。
劉繇也派人送了些金銀細軟,生活用品送去河南尹,以表自己忠心於漢室。
然後便是呂布。
他剛到汝南不久,正在這裡休養元氣,恢復實力。
在接到傳命之後,驚呼道:
“天子蒙難於河東,吾不能不往!”
遂披掛持戟,打算親自帶兵去往河南尹救援天子。
陳宮急忙將呂布勸住,道:
“今我等爲外州客將,寄人籬下。”
“手中兵馬不足三千,如何擊退傕、汜二賊?”
呂布詫異道:
“公臺莫非沒看這書劄?”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此去並非只有布這一路兵馬,曹操、劉備也派了人過去勤王。”
“我們三路兵馬聯合,何懼傕、汜二賊?”
陳宮無奈地搖了搖頭,解釋道:
“縱是能擊退涼逆,溫侯又如何從曹操、劉備手裡,將天子接到汝南來?”
在陳宮看來,此次勤王,只要搶不到天子,那就是白費勁。
呂布自兗州一敗後,顯然已經失去了搶奪天子,上桌吃飯的資格。
那此次出兵勤王,完全是在替別人打工。
呂布卻正色說道:
“今同爲保扶王室,只要安頓了天子便好,又遑論天子幸駕何處?”
以呂布的頭腦,他當然意識不到天子在這個時代的政治價值。
但他很明白一件事,自己平生最引以爲傲的事便是爲國除賊,以及自己奮威將軍、溫侯的身份。
這些都是漢室朝廷給他的,如果漢室不在了,他的這些驕傲也將不復存在。
包括呂布領兵在外,喊出來的口號就一直都是,
——“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
呂布鄭重其事地對陳宮說道:
“天子東歸之時,曾齎詔宣佈前去勤王。”
“奈何布彼時困頓,並無蓄馬糧積。”
“今日衆路諸侯皆出兵前去保扶王駕,布身爲朝廷奮威將軍,又怎能落於人後?”
遂不再理會陳宮的勸諫,自己點了一千步騎,趕赴河南尹去了。
另一邊,趙雲率領雲騎,星夜兼程,也是很快趕到了陳國。
向陳王劉寵說明了此事。
劉寵聞言大驚,急召國相駱俊,豫州刺史郭貢共赴陳縣商議此事。
“如今天子蒙塵,爲涼逆欺辱,既乘輿已至河東。”
“孤身爲宗室,斷無袖手旁觀之理。”
國相駱俊也正色言道:
“保駕勤王,上合天意,下順民心。”
“今天子有難,我陳國若置之不理,非忠臣之所爲也。”
郭貢聞言,也跟著附和道:
ωωω ¸тTk ān ¸C O
“既如此,貢亦領兵五千,隨王上同赴河南尹。”
按照劉備徐州那邊的意思,是要把天子接到陳國來,也就是豫州。
郭貢身爲豫州刺史,省一把手,在這種事情上當然不能含糊。
也必須跟著一起去勤王才行。
“善!”
“既如此,就勞駱府君在陳國料理諸事。”
“孤與郭使君,趙將軍趕赴河南尹勤王。”
駱俊連連頷首,向劉寵保證陳國方面不會出任何岔子。
劉寵放下心來,即點了本部蹶張士,與郭貢、趙雲同領兵趕赴河南尹。
趙雲率雲騎爲先鋒開路,一路快馬加鞭,星夜兼程,直奔雒陽方向而去。
……
……
話分兩頭,
卻說天子劉協王駕,自赴河東之後,也在衆朝臣的主持下,繼續趕赴河南尹。
而乘輿至河東郡大陽縣時,河內太守張楊也加入了護衛車駕的行列。
於是天子身邊握有實權的大臣競爭更加激烈,爭權奪利的現象愈演愈烈。
國舅董承、包括張楊在內,皆主張天子還都雒陽。
但白波軍首領楊奉、韓暹等人卻不願放天子東歸。
反而想讓天子留在弘農的澠池附近,理由是爲了躲避匈奴人。
雙方爭鬥不休,致使車駕也行的緩慢。
劉協無奈,只得派遣使者,到楊奉、韓暹各自的營帳裡求情。
並且向二人許諾,只要乘輿能夠趕赴洛陽。
那麼到時候將拜楊奉爲車騎將軍,假節鉞。
而韓暹則拜爲大將軍,兼領司隸校尉,亦假節鉞。
二人在收到劉協的承諾之後,這才同意繼續護送天子乘輿趕赴雒陽。
是夜,月白風清。
張楊背著手,獨自一人在河邊凝望著,眉宇間一川不平。
“府君,您找我?”
一人自身後走來。
張楊回頭望他一眼,開口說道:
“公仁來的正是時候,我正爲一事犯難。”
來者乃是兗州定陶人董昭。
他早年被舉爲孝廉,被袁紹用作參軍。
奈何彼時自己的弟弟在張邈手下聽用,而張邈又與袁紹關係不好。
袁紹便想著治董昭的罪。
董昭惶恐不安,以自己想去覲見天子爲由,想趁機脫離袁紹。
不想行至河內時,被張楊扣住,留在身邊做了一騎都尉。
張楊知董昭有才,倒也挺信任他的。
“我護送天子乘輿已有數日,觀韓暹、楊奉等輩,皆有不臣之心。”
“恐還取洛邑之功,不易取。”
張楊直接把內心想法如實告訴了董昭。
他這次從河內總共就只帶了五千多人。
可楊奉、韓暹、李樂等白波賊手上足足有數萬之衆。
憑張楊、董承兩人手上的兵力,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張楊不禁有些後悔來勤王護駕的決定了。
他本來想著助天子還取洛邑,謀個漢室忠臣身份,好爲將來作打算。
卻沒想到天子東歸這事兒如此棘手。
以張楊的能力著實不知該如何處理。
“府君寬心,昭已收到情報,以袁本初爲首的衆路諸侯,皆已派兵趕赴河南尹勤王了。”
董昭將一卷書劄遞給張楊。
“衆路軍馬齊至,屆時莫說楊奉等區區白波賊,便是傕、汜二賊等涼逆齊來,又能如何呢?”
張楊慌忙接過書劄查看,果見劉備、曹操、袁紹等諸侯皆派兵過來勤王了。
雖未探得具體數目,但保守估計,來個幾萬兵馬不成問題。
確實不用在懼怕李傕、楊奉等人了。
但張楊轉而又開始憂慮起來。
“天子在長安受難已久,未見衆路諸侯前去解救。”
“如今才方止河東,衆路諸侯便一下子齊來了。”
“只怕是覬覦多於關心。”
“說是保扶王室,恐是想要搶奪天子。”
張楊前來護駕,確實不是出於忠心。
他也只是想在天子這裡撈點好處,只要護送天子回洛邑,再不濟也得混個將軍號。
但搶奪天子一事,張楊是真沒有想過。
所以他認爲自己,確實有資格斥責其他諸侯心思不純。
董昭身材偏胖,眼睛骨碌碌一轉,暗想張楊你不也沒在天子落難長安時前去解救嗎?
“天子乘輿,不日便至洛邑。”
“屆時衆路諸侯兵馬齊至,只怕整個河南尹都要亂成一鍋粥。”
“不知到時候府君將何以自處?”
董昭一本正經地問道。
張楊深吸一口氣,長長嘆道:
“這正是張某所憂慮之事。”
“我來此護送王駕,本意是爲漢室盡忠,捲入這場權力鬥爭,實非我本意。”
“我召公仁來,正是想向你請教一個明哲保身之策。”
張楊實力跟其他諸侯比起來,是非常弱小的。
他無意捲入這場漩渦之中,可要中道而廢,卻又心有不甘。
無奈之下,只能是尋求董昭的幫助。
董昭眨巴眨巴眼睛,認真分析道:
“此事非取決於昭,而在於明公耳。”
“在我?”
張楊撓了撓頭,問道:
“公仁這話是什麼意思?”
“明公以河內爲寶地,但在他人眼中,不過雞肋耳。”
“您是想繼續待在河內,還是另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