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

杜如晦雖然病了,但卻也未有一刻閒着,每日仍舊操勞政務,他的病惡化地比太醫令王瓊想象的還要快得多。

城東,蔡國公府。

李恪離開長安的第四日,這一日蔡國公府上混亂異常,蔡國公杜如晦自昨夜子時入睡後,便再未起身,如今已是晌午仍舊昏迷在牀,沒有甦醒的意思。

當杜如晦昏迷不醒的消息傳到宮中,李世民大驚,連忙傳召了王瓊等一衆太醫院臣屬,備上一應珍貴藥材,前往蔡國公府探視。

可杜如晦病重,縱然是天子親自又能如何?

“傳朕旨意,能醫克明者,賞銀萬兩,良田千畝,官升三級!”李世民看着面色晦暗,但卻仍不見轉醒的杜如晦,對他身後的一衆太醫道。

李世民的條件可謂優渥非常,衆人哪有不動心的,可這治病救人又不同於上陣殺敵,光是有勇又能如何,若無救治之方,說的再多也一樣束手無策。

太醫令王瓊道:“啓稟陛下,杜相之疾乃長年累月積攢而成,已透脾臟內腑,病入膏肓,縱是華佗在世,恐也難救啊。”

李世民指着身後一堆世間罕有的藥材,對王瓊道:“天下名貴藥材盡在此處,難道還補不回克明的元氣嗎?”

王瓊束手道:“杜相體弱,早已虛不受補,若是貿然以用大補之藥,恐怕只會要了杜相的性命。”

現在的杜如晦就彷彿一株渴地將死,脆弱萬分的樹苗,若是貿然已大水灌溉,非但救不活他,反倒會將他生生淹死。

杜如晦躺在這裡,面前的雖是一衆名醫,但卻沒有一個敢對杜如晦用藥的。

李世民聞言,怒道:“那你等以爲該當如何,難不成便無藥可醫了嗎?只要你們開口,不管要什麼藥材,朕都給你們弄來。”

王瓊聽了李世民的話,臉上露出了滿滿的苦色,現在的杜如晦不是用什麼藥的問題,而是杜如晦根本就用不得藥,一旦用了藥,稍有不慎便會要了他的性命。

若是杜如晦在他們的手中被醫死,誰能擔得起這樣的責任,所以衆位太醫面面相覷了許久,誰都不敢當先答話。

過了半晌,太醫令王瓊見太醫署上下均無人敢上前答話,只得硬着頭皮道:“杜相之病例臣等此前從未見過,臣等無能,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看着面前的一衆太醫的模樣,怒火中燒,也虧得李世民不是嗜殺之人,否則他們絕沒有什麼好下場。

李世民聞言,怒道:“難道你們未曾見過,旁人也都未曾見過嗎?你們還待在此處作甚,還不快回去遍尋醫書,哪怕你們是翻遍天下醫書,也要給朕找出能救克明的方子來。”

“諾。”李世民發話,衆位太醫應了一聲,低着頭出了房門。

李世民是給太醫們下了嚴令,但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若是他們沒有法子,縱然是殺了他們也是無用,李世民看着已經奄奄一息的杜如晦,心中已經不再抱有多大的期望了。

這一刻,李世民甚至已經在想着杜如晦故後,他該如何遺封杜如晦之子,方能對得起杜如晦在天英靈了。

李世民事務繁多,也不便一直留在臣子府上,

在杜如晦府上待了片刻,李世民便欲起身回宮,可他剛到府門外,卻看到了騎着馬,迎面而來的李恪。

李世民見李恪出現在此,頓時心情輕鬆了許多。

李恪若是未能請來孫思邈,他當前往宮中覆命,可李恪既徑直趕來的杜府,想必是不辱使命,將孫思邈請來了。

此前太醫令王瓊也曾同李世民說過,這世上若當真還有人能救杜如晦,那這個人便只能是孫思邈,如今孫思邈來了,杜如晦的一線生機也就來了。

果然,當李恪在府門前翻身下馬後,李恪的身後跟了一個鬚髮半白的老者,李世民定睛望去,這來着正是他曾經請來長安的孫思邈。

“孫真人來了。”

孫思邈九十高齡,身體尚且如此康健,縱是李世民貴爲天子,也是生平僅見。沒有人會對活得更久沒有慾望,尤其是富有四海的皇帝,所在孫思邈面前,李世民縱是帝王之尊,竟也親自上前迎了兩步。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

“臣孫思邈參見陛下。”李恪與孫思邈一同俯身拜道。

孫思邈走到李世民的跟前,以草民自稱,顯然就是告訴李世民,他此來杜府只爲救人,非是爲了官職。

這個關頭,李世民倒也沒有精神去同孫思邈多去計較這些。

“辛苦我兒了。”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對李恪道。

李恪回道:“爲父皇分憂,和談辛苦二字。眼下首要之事是爲杜相診病,兒臣還是先帶着孫真人入府吧。”

李世民點了點頭,對李恪和孫思邈道:“克明已昏迷整夜,真人快隨朕入府爲克明診病。”

“諾。”李恪和孫思邈俯首應下。

杜如晦之病孫思邈在南夢溪時便已經知曉,孫思邈坐在塌邊,爲杜如晦號了號脈,對杜如晦的情況便已瞭然於胸。

“藥箱。”孫思邈放下杜如晦的手,對身後爲他拿着藥箱的王府護衛道。

王府護衛將藥箱打開,遞到了孫思邈的手邊。

孫思邈又接着道:“再準備一個盆熱水,和一個銅盆。”

孫思邈吩咐下來,杜府的侍婢當即從後廚端來了一個空着的銅盆和一盆熱水。

孫思邈從藥箱中取出了數枚銀針,紮在了杜如晦水溝、中衝等幾處要穴,隨着孫思邈的銀針入體,杜如晦臉上原本的絳紫色頓時淺了下來。

“快把盆拿過來,放在杜相的頭下。”孫思邈看着杜如晦的樣子,對婢女道。

婢女聞言,連忙把盆端到了杜如晦的頭下,就在婢女剛把盆端到杜如晦頭下的時候,杜如晦的口中吐出了一口黑色的濃血。

孫思邈見杜如晦口中的濃血吐出,鬆了口氣,擦了擦手,對身後的李世民道:“杜相淤在喉間的濃血已出,想來片刻後便能轉醒。不過杜相體弱,這鍼灸之法難治根本,杜相能否撐過這一關還未可知。”

李世民問道:“那依真人之見,該當如何?”

孫思邈回道:“若是杜相能就此辭官歸隱,每日不理俗務,仔細調理,興許還能活過花甲,可若杜相仍舊如此操勞,就算杜相挺過了這一關,恐怕也就只剩五年之壽,到時縱是大羅神仙,也難救他。”

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章 密信第九章 飲酒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
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章 密信第九章 飲酒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