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泰布棋

勝業坊,魏王府,偏廳。

偏廳之上,魏王李泰坐於上位,而在李泰的左右兩側,治書侍御史劉洎和劉樹義分坐兩側。

“殿下,臣已從殿下之命,私下約見武家兄弟,把殿下交代的話同他們說了。”魏王府內院,劉樹義坐在廳中,對左邊上首的李泰道。

李泰問道:“如何?武家兄弟做何反應?”

劉樹義回道:“便如殿下所料一般,武家兄弟聽了臣之言後驚慌失措,巴不得即刻投於殿下門下。”

李泰道:“你不曾透露本王的身份吧。”

劉樹義小心地回道:“殿下再三囑託之事,臣豈敢不照辦,臣從始至終都未曾提及殿下名諱,武家兄弟必也無從知曉。”

李泰道:“如此便好,日後你還要與他們多加接觸,還是老規矩,沒有本王的准許,斷不可泄露本王的身份。”

“殿下放心,臣曉得輕重。”劉樹義聞言,連忙應了下來。

李泰手中端着茶碗,輕輕地啜了一口,接着問道:“武元慶可有疑心?”

劉樹義如實回道:“臣與武元慶相識多年,其人色厲內荏,最沒有主意,被臣一陣恐嚇之下更慌了神,何來的心思再去多疑什麼。”

李泰點了點頭道:“如此便好,若是此時叫武元慶覺出了什麼,終究還是麻煩。”

劉樹義擡頭看着李泰,問道:“殿下吩咐,臣自當照辦,只是若是今日武元慶再問及此事,臣又該如何回他,還望殿下示下。”

李泰並未回劉樹義的話,而是轉而對一旁的劉洎問道:“先生之意如何?”

劉洎回道:“先行應下便可,但這是一步長棋,不可急於一時,若是這步棋下地太急,放到了檯面上,被楚王知曉,有了防備,可就沒了一擊必中,斬蛇七寸的把握了。”

李泰聞言,也知道了劉洎之意,沉思了片刻,回道:“武元慶之事,先不急於一時,當需慢慢圖之,他若再追問此事,你只管應下,但本王的身份仍舊不可輕泄,必要的時候給他一點甜頭便是。區區一個武元慶,諒他也翻不出本王股掌。”

“諾。”劉樹義聞言,當即應了一聲。

李泰吩咐劉樹義做事,自覺十拿九穩,但劉洎看着李泰同劉樹義說話時的神色,眉頭微皺,有些話雖未說出,但心中也覺着有些不妥。

劉洎看得出,李泰對武元慶其人從心裡都不甚重視。

其實在劉洎的謀劃中,武元慶乃李恪內兄,以武元慶對付李恪,本是扳倒李恪極爲關鍵的一環,最好的法子是由李泰親自出面,由淺及深,從疏到近,與武家兄弟慢慢結交,然後尋機納爲心腹,方可倚爲重用,對李恪一擊斃命。

可李泰對武元慶這個遠棋卻不曾看重,只遣了劉樹義前往,甚至不想跟武元慶有太多的瓜葛。

李泰瞧不上武元慶,其中的緣故劉洎自然清楚。

縱觀李泰麾下,凡爲李泰所重之人,無非有二,或爲世家門閥子弟,出身清貴,或爲當世大儒,名動一方,李泰所用,絕無無名之輩,更無寒門庶族。

李泰如此看重劉洎,引爲謀主,既是因劉洎才幹卓絕,更離不開劉洎的名望和他南陽劉氏的出身。

而武元慶不過一紈絝子弟,一無盛名在身,二非世家子弟,這樣的人,李泰從骨子裡便瞧之不上,更遑論折節相交了,恐怕在李泰的眼中,就算是同武元慶多說幾句話,都是一種對自己的羞辱,自然本能地多加疏遠。

劉洎知道,這是李泰本性如此,有意爲之,但同時,這也是李泰不得不爲之事。

李泰所交,俱爲海內大儒,世家子弟,大多自重身份,若是李泰與武元慶之流相交,不止李泰本人不願,也會引起李泰身後的魏王黨衆人的不滿,李泰也不得不對武元慶之流敬而遠之。

劉洎不止熟悉李泰,對李恪也頗爲了解,在劉洎的眼中,這便是李泰用人和李恪用人最爲不同之處,或者說是李泰不及李恪之處。

李恪用人不拘一格,能叫麾下之人各得其所,岑文本還在秘書省校書,默默無聞之時,李恪便敢棄朝中大員而不用,拜岑文本爲師,這是劉洎至今都不曾想通的事情。

至於李恪麾下,既有出身清貴的世家子弟,卻也有馬周、王玄策、蘇定方、席君買這些起於微末的無名之輩,這是李泰永遠都做不到的事情。

這些事情劉洎雖知不妥,但往往也是無能爲力。

————————————

魏王府中,李泰還在同劉洎、劉樹義商討武元慶之事,與此同時,武元慶也並未真如劉樹義所言那般全無察覺。

“二郎,方纔你也在席中,你以爲李樹義所言,有幾分可信。”武元慶和武元爽出了平康坊,還在回武府的馬車中,武元慶便對武元爽問道。

武元爽想了想,回道:“方纔劉樹義所言雖有些道理,但多憑臆斷,我以爲不可盡信。”

武元慶點了點頭,贊同道:“不錯,二郎所思正與我類同,劉樹義今日所言有些反常,我們雖與二妹不和,但他當着你我的面說這些,難不成就不怕我們轉頭告知二妹,對他不利嗎?”

武元爽不解地問道:“兄長既知劉樹義另有所圖,爲何又還要應下劉樹義的話?”

武元慶嘆了口氣道:“劉樹義所言雖多是揣測,但也不無道理。二妹將與殿下成婚,到時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你我不早些尋好退路,如何能行。”

武元爽道:“如此說來,方纔兄長是在隨口應付劉樹義了。”

武元慶道:“二妹嫁於楚王,一步登天,將來她若是能容得下你我,你我便是楚王內兄,皇親國戚,自是最好,可二妹若是容下你我,做的太難看了些,大不了我們從了劉樹義所言,至少還有條退路。”

武元爽問道:“兄長以爲劉樹義所言的貴人究竟是何人,當真便能護住你我嗎?”

武元慶思慮了片刻,搖了搖頭道:“這我也不知,劉樹義背後的那位貴人要拉攏你我,多半也是爲了朝爭,但楚王權重,朝堂之上能與楚王相爭的人不多,劉樹義雖掛閒職,但也貴爲魯國公,此人能以劉樹義爲馬前卒,想必也有些本事。”

武元爽不安地問道:“那以兄長之見,咱們該當如何?”

武元慶道:“咱們日後待二妹還是恭敬些的好,在府中行事也多些小心,能不開罪楚王,便不開罪,可若是實在無法,劉樹義那邊好壞也是條路。”

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章 尋人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章 隨行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一章 奉茶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章 奏對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
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章 尋人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章 隨行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一章 奉茶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章 奏對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