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

李恪三月末大軍北伐,歷時三月餘終破敵於唐麓嶺下,定鼎漠北,凱旋還京。而後李恪七月中南下,一路歷時大半月,當李恪行抵關中時已是八月,時近中秋。

通常大軍凱旋,其中俱是行伍之人,步卒腳行,騎卒跨馬,從不曾見過有乘馬車的,但今日卻是個例外。就在大唐的凱旋大軍的中軍當中,被擁護在中軍之中的竟是一輛馬車,這馬車裝飾華美,望之便是權貴人家所有,和一旁的行伍將士倒是頗顯的格格不入。

但縱是看着不甚協調,可大唐中軍也沒有一人敢對這輛馬車有哪怕分毫的不敬,因爲這輛馬車中坐着的正是三軍主帥,楚王李恪。

李恪雖是皇子,但行伍出身,從軍多年,從來也是和士卒同甘共苦慣了的,自然不會自己嬌貴到要乘馬車回京,他這麼做乃是另有緣由,因爲這馬車中還坐着另外一個人——楚王妃武媚娘。

李恪此次凱旋還京,多半在年內便不會再回太原了,李世民和楊妃也有命,要人將武媚娘專程接來京中照看,故而當李恪此番過路河東之時便將武媚娘捎上。

武媚娘本就不太騎馬,如今懷有身孕,便更騎不得了,故而李恪專門命王府人套了馬車,而他自己也索性在馬車上陪着武媚娘。

大軍行地不快,馬車也尚算平穩,但一路上卻難免有些顛簸,李恪生怕顛着了武媚娘,故而將武媚娘置於膝上,輕輕地摟在懷中。

“一連數日趕路,王妃的身子可還熬得住?”李恪看着武媚孃的面容似乎有些倦了,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搖了搖頭,道:“無妨,這幾日歇地也多,媚娘並無不適。”

李恪聞言,這才放心道:“如此就好,眼下已經過了華陰,最多明日便可到長安了,回了長安府中便可好生歇息了。”

武媚娘看着李恪很是緊張的樣子,笑道:“三郎不必擔心,大夫已經說了,如今媚孃的身孕已經足月,胎氣穩當地很,些許顛簸無礙的。”

李恪也笑道:“這是咱們楚王府長子,將來可是要承繼家業的,自然要更多幾分仔細。”

李恪重視武媚娘腹中胎兒,如今尚未降世,便要他來繼承家業,這自然是好事,武媚娘聽着也覺着喜悅,只是武媚娘看着李恪期待的樣子,心中卻也有一絲擔憂。

武媚娘腹中的若是長男自然最好,可若是女子又該如何呢?

武媚娘小心翼翼地試探着,對李恪問道:“三郎怎知就是長子,媚孃的身孕是男是女自己尚且不知,又是女娃又該怎樣?”

李恪擡起頭,看着武媚娘有些緊張的樣子,也知道武媚孃的擔憂,其實對於男女,李恪自己倒是不甚在意,有些話也不過是隨口一說罷了,倒是武媚娘,實在是擔憂過甚了。

李恪輕輕握着武媚孃的手,放在了自己的手心,疼惜道:“我道是何事,原來只是這個,王妃腹中孩兒無論是楚王府的長男還是長女,都是爲夫之後,我自然是一般疼愛。”

武媚娘聞言,臉上露出了些許笑意,問道:“若是女子,難道三郎不會失望嗎?”

李恪摩挲着手中的纖纖玉手,搖了搖頭笑道:“自然不會,長男固好,可承家業,安人心,但若是閨女我也歡喜地很,男女之數本就是天意,有何失望的,只要我和媚孃的子嗣,我都疼愛地緊。媚娘所出若真是長女,我便請父皇冊爲江都郡主,封於揚州膏腴之地。”

李恪爵楚王,封地在揚州,而江都又是揚州治所所在,最是富庶,謂之東南明珠,由李恪之言,也可見李恪對武媚娘腹中胎兒的喜愛了。李恪言辭鑿鑿,絕無作僞,武媚娘聽着李恪的話,倒是放心了不少。

武媚娘接着問道:“若是女娃,三郎請封於江都,可若是男娃呢?”

李恪想了想,回道:“男娃不似女娃,若是男娃當請封於北地,不可久居東南安逸之所,需多加歷練纔是。”

武媚娘聞言,戳了戳李恪的手臂,道:“那可不成,你可不能把咱們孩子放到漠北去。”

李恪笑道:“自然不會放到漠北,北府恆安已是極限,哪會漠北這般遠。”

“如此便好。”武媚娘聞言,放心道。

李恪同武媚娘既已提到了漠北,武媚娘頓時也想起了什麼,武媚娘對李恪問道:“三郎此番北伐大捷,漠北之地望風披靡,不知三郎可曾想好了如何處置漠北?”

李恪回道:“我已置漠北三足鼎立,金山阿史那社爾,薛延陀曳莽,還有回紇菩薩,三者各在其地,相互牽制,可保漠北無虞。”

武媚娘聞言,點了點頭道:“漠北三族,三足鼎立,正是穩固,但如此一來卻也有一不妥之處。”

“哦?何處不妥?”三足鼎立,各自牽制,乃是李恪和王玄策商議之後的結果,李恪聞言不解地問道。

武媚娘回道:“三足鼎立雖可保漠北穩固,於大唐有利,卻於三郎不利,三郎若平漠北,若不能爲己所盡用,豈非可惜?”

李恪反道:“漠北三足鼎立,他們各自爲保周全,必定以示好本王爲先,難道本王還不能用嗎?”

武媚娘道:“三足鼎立,則漠北之力一分爲三,聚之不易,三郎縱是用,也不過是一個散了架的漠北,實在可惜。”

李恪看着武媚娘,輕輕颳了刮武媚孃的鼻尖,笑道:“聽王妃的意思,似乎另有妙計?”

武媚娘道:“盧山處鬱督軍山之南,位處郅居水與鄂爾渾河之間,地勢險要,又有現成的山城,三郎何不在盧山置都督府,節制漠北,如此一來,漠北可爲己用。”

盧山地勢險要,西接鬱督軍山,南依鄂爾渾河,正在曳莽和菩薩之間,又據有石城要塞,正是兵家必爭之地。

“盧山都督府,節制漠北,這倒是個法子。”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

武媚娘道:“盧山都督府可做殿下在漠北的雙目和臂膀,爲殿下統轄漠北,只是這第一任都督的人選卻有講究,既需得是鎮得住漠北各部的名將,也需是殿下的心腹才行。”

李恪笑道:“王妃不必多猜,你心中的那個人選正與我一樣,這盧山都督府若設,第一任盧山都督非蘇烈不可。”

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章 考較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章 面聖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一章 奉茶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二章 夜談
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章 考較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章 面聖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一章 奉茶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二章 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