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

長孫無忌是爲長孫皇后兄長,當朝國舅,長孫無忌和長孫一家早已和大唐,和長孫皇后諸子的命運綁在了一塊。

只要長孫皇后所出的皇子還是儲君,將來還是皇帝,那他長孫無忌便是外戚,便可權傾朝野,相反地,若是他們失位,和他們血脈相連的長孫無忌也會隨之垮臺。

如今長孫無忌原本扶持的李承乾已經不行了,成了儲位之爭中第一個被掃地出局的皇子,將去黔州思過,而晉王李治又太過年幼,尚未入局,長孫皇后諸子中長孫無忌能夠扶持的也就只有一個李泰了。

論聲望,論功業,李泰和李恪興許比不得,但在諸皇子中也是拔尖的,縱是較之李承乾也是絲毫不弱,原本在李泰想來,李承乾之事事已至此,要長孫無忌轉投於他本該是手到擒來的,但李泰卻實在高估了自己在長孫無忌眼中的分量。

長安城東,長孫府,內廳。

“殿下到府,怎的自己便來了,也不使人通傳一聲。”李泰突至長孫無忌府上,長孫無忌得知李泰到訪的消息後連忙趕去了府中內廳,對李泰道。

李恪立儲之事不知何時便會定下,李泰片刻也不敢耽擱,李泰纔想起長孫無忌便即刻起身,直奔長孫府去了,着實也叫長孫無忌有些措手不及。

李泰笑道:“舅父這話便說地見外了,咱們是親舅甥,哪有朝中那般多的規矩。”

以往不知是不是因爲長孫無忌一力扶持李承乾的緣故,其實李泰和長孫無忌的關係在過去都很是尋常,作爲舅甥而言甚至有些疏遠,可今日李承乾才廢,李泰便急不可耐地來府上拜見,這李泰自然是帶着目的來了。

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居朝堂多年,何等縝密的心思,李泰剛一至此,長孫無忌就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李泰這一來只怕是衝着儲君之位來的,他的這個外甥盯着東宮的位置也盯了有些年頭了。

長孫無忌明知故問道:“殿下說的也是,只是不知殿下今日怎的突然來此,也不知所爲何事?”

李泰回道:“我今日來此見舅父是爲了保你我性命而來。”

長孫無忌聞言,故作不解地問道:“殿下這是何意?”

李泰道:“今日在朱明門下,舅父看着父皇將朝服加於楚王之身,難道舅父就不擔憂嗎?”

長孫無忌道:“殿下所言是擔心楚王得勢繼爲太子之位吧。”

李泰道:“正是此事,楚王其人最善取巧之道,今日他在朱明門下所爲,已經討盡了父皇歡心,若當真如他所願,叫他登上太子之位,你我都曾與他有過過節,恐怕到時你我在朝中再難有自處之地啊。”

長孫無忌和李恪爲敵多年,長孫無忌從未想過自己會有和李恪一笑泯恩仇的一日,所以他也早做好了準備,任由長孫衝投入李恪門下,至少還能保他長孫家嫡長一支富貴。

對於李恪得勢,長孫無忌自也是擔憂的,但長孫無忌再擔憂,他也未必願意和李泰共謀,李泰城府不足,性子又有些急躁,恐與李承乾無異。

長孫無忌試探着問道:“那不知殿下有什麼法子?”

李泰道:“李恪此人最是狠辣,要想保得你我的性命,唯一的法子就是阻止他登上儲君之位,只要他做不成太子,自然也就是拿你我沒了法子。”

長孫無忌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身爲國儲亦是如此。如今太子新廢,爲天下安穩計,儲君還是早定爲宜。”

李泰道:“舅父誤會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太子自宜早定,但卻不宜定於楚王,楚王向與你我不睦,若定楚王,到時你我必舉步維艱,朝不保夕。”

長孫無忌和李恪不和這是滿朝皆知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好去跟李泰避諱的,但李泰都看得明白的事情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又怎會不知,又怎會被李泰三言兩句誑住。

長孫無忌道:“立儲乃國之大事,陛下和宰相定之,又豈是你我願就願,不願就不願的。”

看着長孫無忌不緊不慢的模樣,李泰心裡越發地急了,李泰道:“儲君之事自然事關社稷,但父皇最是信重舅父,對舅父言聽計從,只要舅父力阻李恪爲太子,想來父皇也不會堅持。”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道:“我如何勸阻陛下,勸阻陛下立楚王爲儲總歸是要理由的,楚王已爲嫡子,有大功於朝,又得陛下寵愛,要我如何勸阻。”

李泰道:“想要叫楚王登不上儲君之位也不止是勸父皇一條路,舅父若是能舉薦旁人爲太子,楚王自然也就登不上太子之位了。”

長孫無忌聞言,回過頭去看着李泰,眉頭微皺,問道:“你這是何意?”

李泰忽然神色一正,對着長孫無忌便是一拜,對長孫無忌道:“李泰自問才德不弱於楚王,卻無奈未能先入父皇之眼,李泰欲請舅父代爲推舉。”

在長孫無忌看來,李泰所言可笑至極,李泰已然慌不擇路,在李泰的口中,儲君彷彿竟成了一種官位,只要長孫無忌舉薦,他便可爲之。

長孫無忌擺了擺手道:“殿下所言甚大,我只怕力不能及啊。”

李泰見長孫無忌回絕了自己,心中大急,一時間也顧不得太多了,李泰道:“此事非舅父不可,還望舅父助我,我若能心願得償,將來舅父封王拜相,也不過手到擒來。”

一時間長孫無忌甚至連聽李泰說話的耐心都沒了,長孫無忌一擺手,對李泰道:“殿下這簡直就是胡鬧,方纔殿下所言出得你口,入得我耳,出了這個門我希望殿下可以忘了今日之事,就算提及,我也絕不會認的。”

長孫無忌說完,手中端着茶碗,便轉過了身去,不再理睬李泰。

李泰見狀,也明白了長孫無忌的態度,朝着長孫無忌拱了拱手道:“舅父保重,我便告辭了。”

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章 射花燈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章 奏對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章 拒辱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章 射花燈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章 演練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四章 藥箱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章 回京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章 拒辱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九章 尋機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
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章 射花燈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章 奏對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章 拒辱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章 射花燈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八章 鞠文泰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八章 演練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四章 藥箱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章 回京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章 拒辱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九章 尋機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