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

昨日,李恪剛得到都水監傳來的消息,不過次日早後,淮南各州郡的急信也都日夜兼程地送到了李恪書房的桌案之上,堆積地如小山一般。

楚州、濠州、壽州、和州、宣州等沿江河各地州縣,甚至就連北臨淮水,不在他所轄之下,隸屬河南道的泗州都給他遞來了急信,言及淮水水患之事。

正如李恪所預想的那般,李恪雖非親事官,淮水之事不在他職權之內,但他銜掛淮南黜陟使,又爲皇子,無論此事在否在他職權之內,此事他都逃脫不得干係。

畢竟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在各地州縣官員的眼中,靠着李恪這顆參天巨木,總比他們自己擔着責任和風險要容易地多。

不過他們把各地災情稟至李恪,倒是圖了個輕快,可李恪便犯了難了,看着眼前堆積着兩摞半人多高的奏本已經皺起了眉頭。

“啓稟殿下,揚州刺史府水曹從事袁承範求見。”就在李恪正無頭緒,爲之犯愁時,門衛值守的王府衛率進門對李恪道。

李恪不通水文,更不知該如何治水,當袁承範卻是行家,李恪聽的袁承範求見,當即道:“快,請袁從事進來。”

“諾。”王府衛率應了一聲,便下去領着袁承范進了書房。

“臣袁承範拜見殿下。”面對自己的恩主,袁承範不敢有絲毫的大意,進了書房,便俯身拜道。

李恪親自上前,將袁承範扶起,對袁承範道:“袁從事快快請起。”

袁承範站起身子,從袖中取出了一份奏本,雙手呈到了李恪的身前,對李恪道:“殿下,昨日臣回衙後,便調來了近二十年來的淮水水冊,徹夜研究淮水水文,此乃臣昨夜研習所得,還請殿下鈞閱。”

李恪伸手自袁承範手中接過奏本,又低頭看了看袁承範臉上的模樣,果然,袁承範面色稍顯蒼白,帶有倦色,眼中也透着肉眼清晰可見的血絲,顯然是昨夜一夜未眠所致。

李恪自袁承範的手中接過奏本,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袁從事爲國爲民,辛苦了。”

李恪說完,倒也不急着打開袁承範的奏本,而是指着一旁的奏本,對袁承範道:“袁從事可能猜到這些是什麼?”

袁承範看了看一旁堆積這的奏本,心中已經有了猜測,回道:“可是各地方官員呈稟水患之事的奏本?”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正是各地方官員呈稟水患之事的奏本,這些地方官員一個個只顧訴其難處,極盡所能,卻都不提及解決之法,看得本王都難斷主次了。”

袁承範道:“地方官員做事,素來如此,不過殿下也不必憂心。”

“哦?袁從事可有良策?”李恪聽了袁承範的話,問道。

袁承範回道:“治水之主次何必去看這些奏本,殿下要看的是各地水情。”

李恪看着袁承範似有成竹在胸的模樣,問道:“袁從事以爲呢?”

袁承範回道:“臣以爲,治淮水水患之首要,當在楚州盱眙。”

“盱眙?這是爲何?盱眙有洪澤湖,足可供水轉流,豈是首要?”李恪聽了袁承範的話,不解地問道。

盱眙本就是楚州下轄一縣,洪澤湖更在盱眙之內,算不得什麼名山大川,袁承範不知李恪怎知的洪澤湖,但他還是對李恪道:“洪澤湖方圓不過十餘里,若匯小流尚可,可要匯轉淮水,恐怕還遠遠不足。”

十餘里?

李恪聞言,先是微微一愣,接着纔想了起來。

李恪記憶中的洪澤湖,煙波浩渺,方圓千里,但那都是五百年後的事情了。

如今的淮河,尚無黃河奪道之說,故而在淮河中下段,也還尚無那個自北宋後才成,蓄水萬方的洪澤湖,現在的洪澤湖只是一個小泊而已。

袁承範見李恪似乎有些愣住了,哪裡知道他的心思,只當他未能全然明白自己的意思,於是接着解釋道:“淮水起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淮河之長,計兩千餘里,而就在這兩千餘里的淮水之中,水位最漲的便是轉水最急楚州盱眙段了。”

楚州盱眙。

李恪聽了袁承範的話,從這一摞高高的奏本中找出了楚州刺史方安的奏本。

“楚王殿下鈞鑒,臣楚州刺史方安叩拜:連日江淮暴雨,淮水、運河暴漲,均有決堤之險。兩水均乃天下要流,如若決堤,所禍者絕非楚州一地,恐將延及江淮,東南半壁,或化作一片澤國...”

方安奏本所寫的內容不多,比起其他州郡的少了許多,但李恪看着這倒奏本中的內容,雖還在夏日,但李恪的後背竟嗖地一陣涼意。

誠如方安所言,楚州地處險要,淮水與運河在此交匯,若是兩河決堤氾濫,到時受災的絕不止是楚州一地,甚至不止是淮南這個大唐糧倉,到時整個大唐都會爲之動盪。

關中雖號稱沃野,然地狹人衆,京師每歲產糧已漸不能自給,否則前隋煬帝,太上皇李淵,皇帝李世民也不會每歲巡視洛陽,帶着一衆官員禁軍就食東都了。

淮南每歲運抵關中的糧食多達近百萬石,若是淮河水患,今歲沒有這百萬石糧食,甚至會致關中動盪。

李恪看完楚州刺史方安的奏本,將奏本遞到了袁承範的手中,袁承範接過李恪遞來的奏本,看了看,對李恪道:“殿下,方刺史之言屬實,絕無誇大,此事萬不可小覷。”

淮河如若氾濫,這其後意味着什麼李恪比袁承範更清楚,他自然不敢有半分大意和怠慢。然治水之時若是盡數交由方安等地方州縣官員,李恪又不甚放心。

李恪想着此事,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對袁承範道:“誠如袁從事和方刺史所言,楚州水情關係重大,怠慢不得,本王欲親往一趟楚州,親自督導治水之事,袁從事以爲如何?”

李恪若是親往淮南,自有他的好處,一來李恪乃當朝親王,持節提督淮南的黜陟大使,所到之處如帝親臨,李恪若往楚州,定當鼓舞人心;二來,李恪身份尊貴,若是親往,必定震懾宵小,既可爲袁承範撐腰,使其令得行,又可敦促地方官員,不使懈怠。

袁承範聞言,當即拜道:“殿下憂國憂民,若能親往楚州,當爲天下百姓之幸。”

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章 佯攻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章 戰恆安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章 拉攏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七章 仙娘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九章 巧取
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章 佯攻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章 戰恆安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章 拉攏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七章 仙娘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九章 巧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