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彈壓

雖已漸是深夜,但當李恪自薛仁貴口中聽到“營嘯”兩個字後便頓時沒了睡意。

所謂營嘯,便是營中士卒各在帳中或者聚於一出高聲呼嘯,在營中生亂,其中緣故各不相同,或是因常年軍中壓抑,或是因思念故鄉,或是因戰前緊張,各不相同。

營嘯若是往小了說,不過是士卒藉機發泄罷了,可若是往大了說,可是會鬧成譁變,甚至兵變的。

李恪行伍多年,營嘯之事倒也不是不曾遇見過,但這一次李恪卻顯得尤爲重視,因爲李恪心中也隱約有了些猜測,這場營嘯恐怕不是簡單的士卒所爲,背後興許還站着關隴門閥,否則一場簡單的營嘯不會讓蘇定方專門來信告知李恪。

李恪對門外的薛仁貴道:“好,此事本宮知道了,你先帶着信使去書房等着。”

“諾。”屋外的薛仁貴應了一聲,便先去了書房。

若只是營嘯,其實算不得什麼大事,邊州時常也都會有,而且此時已是深夜,正是歇息的時候,武順看着薛仁貴退下,便抱着李恪要一同躺下歇息了。

但李恪並沒有睡下的意思,而是坐在牀上,頓了頓,作勢竟要起身。

武順沒想到李恪竟會起身,武順看着李恪站了起來,問道:“太子這是要何往?”

李恪回道:“你先歇息吧,本宮去一趟書房,西北來的消息,本宮要親自去看看。”

武順不解地問道:“不過一場營嘯,也值當太子親自過問嗎?”

李恪聽着武順的話,反問道:“你也知道營嘯嗎?”

武順笑着回道:“太子莫不是忘了,妾也是將門之後呢。阿爹在江陵爲荊州都督時也曾遇到營嘯,不過並未生什麼大事。”

營嘯並不算什麼罕見的事情,在軍中每歲也都常會見到。武順曾隨其父武士彠在荊州數載,知道營嘯之事也不奇怪,也正是因此武順才太爲將此事放在心上。

在武順看來,江陵位處山南,算是內州,尚且偶遇營嘯,大唐屯兵的西北邊州便更多見了,若是連一場小小的營嘯李恪都要親自過問,那他如何忙得過來。

李恪摸着武順的後頸,對武順柔聲道:“這次的營嘯恐怕並不簡單,事關西北大局,本宮還是親自去看看地好。”

武順不知道李恪爲何會堅持要去的緣故,但乖巧的武順也是懂得輕重的,李恪既然上心,自然有他上心的道理,她也不會再多問。

李恪急着要去書房,武順也來不及穿衣了,只披着薄薄的錦衾便連忙也跟着李恪下了牀,對李恪道:“妾伺候太子更衣。”

武順說完,便拿起了李恪的衣裳,走到李恪的身前,爲李恪穿了起來。

李恪低着頭,看着武順一絲不苟地爲自己穿衣的模樣,突然想起了什麼,突然一隻手攬住了武順的腰肢,另一隻手點了點武順的鼻尖,對武順道:“方纔仁貴所言之事幹系重大,切莫說漏了叫旁人知曉。”

蘇定方乃大唐西北邊帥,手握重兵的涼州都督,在半夜突然給太子李恪送信,若是傳出去,恐有東宮勾結邊帥的嫌疑。

武順被李恪點地鼻尖發癢,笑道:“太子放心好了,方纔的事情,妾不會和任何人說,就是阿爹都不會說。”

武順很喜歡這種感覺,喜歡這種爲李恪保守秘密的感覺,似乎只有這樣,她的心裡纔會更加覺得自己是李恪的女人,不可或缺的女人。

“好。”李恪點了點頭,出門去了。

當着武順的面,李恪神色柔和,不見太多的異常,但當李恪出了門,到了書房後,臉色卻一下子冷了下來。

在蘇定方遠赴涼州前李恪便曾有過交代,一旦遇有要事,關係到關隴門閥的身上,他需第一時間來信通稟,以免叫他措手不及,今日蘇定方來信,多半便是爲了此事。

“太子,這是大將軍命人送來的信件。”李恪才一進書房,薛仁貴已經帶着送信的親信校尉在書房等候,對李恪道。

“恩。”

李恪應了一聲,自薛仁貴手中接過了密信,展開看了下去,越看,李恪的臉色越發地難看。

片刻之後,李恪對信使問道:“你自涼州趕到長安花了多久時間?”

信使回道:“大將軍命地急,末將不敢耽擱,一路至此花了也不到八日。”

涼州相距長安數千裡之遙,區區八日趕到,確是極快,也殊爲不易了。

李恪道:“辛苦你了,本宮再問你,你在啓程來長安前的一個月內,涼州邊軍可曾和異族有過摩擦?”

信使斬釘截鐵地回道:“絕無此事,自末將隨大將軍前往涼州後,除了年初和吐蕃小有摩擦外,別無半分異常。”

李恪聞言,已經越發地肯定此事背後必定是有隴右門閥的身影了,士卒營嘯,常見於兩軍戰前,可涼州邊軍近無大戰,若是此事背後沒有人故意爲之,李恪是萬萬不信的。

信使看着李恪眉頭微皺,只當李恪是爲營嘯之事憂心,忙道:“太子不必憂心,營嘯之事雖然引起了士卒騷動,但已經被大將軍第一時間彈壓,宣威折衝府都尉獨孤名已被大將軍扣押,並未捅出什麼亂子。”

李恪聞言,不解地問道:“此事乃營中士卒所爲,與折衝都尉獨孤名何干?”

信使回道:“大將軍彈壓營嘯之人,將欲處置時,獨孤名爲那些士卒強出頭,鬧得動靜極大,若是大將軍不拿,恐怕會出大亂子。”

蘇定方治軍的本事雖不能說是舉世無雙,但也絕對是當世翹楚,李恪是絕不懷疑的,區區一場莫名而來的營嘯,必然難不倒蘇定方,李恪擔心的也不是此事,李恪擔心是此事之後關隴門閥可能的下一步動作。

李恪想了想,對信使問道:“此事想必隴右道監察御史那邊也得到了消息,按照涼州驛使的速度,這個消息大概還有多久會送到長安?”

信使如實回道:“監察御史送來的消息走的不是加急的驛報,最快也要後日才能到長安。”

隴右門閥動手絕不會只是爲了一場營嘯這般簡單,必定還有後手,但李恪卻不知隴右門閥的後手是什麼,現在李恪要做的就是在消息送到長安前做好準備。

李恪對薛仁貴吩咐道:“明日一早,你便命人傳王玄策和馬周來東宮見我。”

“諾。”薛仁貴聞言,當即應了下來。

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章 石室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章 演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議親
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章 石室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章 演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議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