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南戰事

武媚娘眼下看着很是善解人意,和藹可親,但李恪的心裡卻不敢有絲毫的大意,畢竟論起後宮爭鬥這種東西,最看的便是天賦,而武媚娘無疑便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天賦異稟。

至於蕭月仙,也不甚省油的燈,論心機和手段也都不弱旁人,或許可與武媚娘一時瑜亮,他們倆若是鬧在了一處,李恪就算有三頭六臂也難應付。

聽着武媚孃的話,李恪的心裡雖一時心安,但也難免有些七上八下,正想着是不是這兩日去一趟擷玉樓,先給蕭月仙打個招呼,而就在此時,薛仁貴卻急急忙忙地走了進來。

“殿下,西南戰起,陛下傳旨殿下進宮議事。”薛仁貴入內,連忙對李恪道。

李恪聞言,似乎是心中已經有了些猜想,臉上不顯詫異,對薛仁貴問道:“入犯西南者可是吐蕃?”

薛仁貴回道:“正是吐蕃,吐蕃舉兵二十萬,攻於鬆洲,鬆洲告急。”

李恪聞言,一拍大腿,嘆道:“此事本王早在去歲就告誡過省臺和兵部,可他們不以爲意,以致有今日之果,若是他們當初能少幾分自負,聽得進本王之言,豈至今日。”

去歲末,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曾遣使來京,求取大唐公主,但李世民卻未允,兩方已有嫌隙。

在大唐拒婚之後,李恪曾告誡省臺和兵部,吐蕃已統高原,國勢已成,要他們千萬仔細吐蕃挾仇攻唐,在西南早做佈置,可兵部那邊卻並不在意,只當吐蕃不過撮爾小國,不敢輕犯大唐天威,這纔有了今日的被動。

武媚娘道:“省臺那邊倒還好說,畢竟房相和杜相都還賣三郎幾分面子,壞就壞在兵部,長孫無忌不比尋常臣子,官拜兵部尚書,就算是尚書省對他也頗多忍讓,他不重視,房相和杜相也不便強令。”

李恪道:“長孫老賊一向與本王不和,本王的話他能聽得進去纔是怪事,此番因他之過至鬆洲之危,本王倒要看他如何向父皇交代。”

武媚娘擔憂道:“此番長孫無忌自是難辭其咎,只是不知此事是否會牽連至三郎,屆時要三郎掛帥出征西南。”

李恪搖了搖頭道:“這倒不會,本王已是幷州大都督,掌兵河東,又豈會再掌西南川蜀,這般安排,就是父皇準了,朝中百官也都不會同意的。”

李恪在北地三載經營,早已在河東和太原紮下根基,而河東邊軍三載多厲兵秣馬,論戰力直追禁軍,已成氣候,在這個時候誰會允許李恪再去西南掌軍?

武媚娘道:“我也是不欲三郎在此時遠行,這倒是我糊塗了,在這個節骨眼上也確是如此。”

李恪道:“媚娘在此稍待,本王先進宮一趟。”

——————————————————————

李恪的府邸相距宮中極近,他得到的消息又早,而且李恪進宮又不比尋常臣子那邊幾番覈驗,故而李恪入宮極早,當李恪趕到甘露殿時,整個殿中除了長孫無忌和三省要員之外,李恪算是到得較早的一批了,只是李恪卻未見到近在東宮的太子李承乾。

唐初不比後世那般嚴謹的尊卑之分,羣臣,尤其是朝中宰相和皇帝言政大多是坐而論道,如今的李恪早已不比從前,身爲嫡子,又是有大功於朝的親王,待李恪進殿時殿中本坐着的幾位宰相也微微半起身示意,這在以往可是隻有太子李承乾纔有的待遇。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進殿,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對李恪道:“恪兒到了,先坐下吧,你雖爲幷州大都督,西南戰事本非你職責所在,但你身爲皇子,亦是國中名帥,朕也想聽聽你的意見。”

“兒臣領命,謝父皇垂青。”李恪應了一聲,在旁坐下。

李恪雖年少,但身上軍功卻不少,大唐雖良將如雲,但身負滅國之功的卻沒有幾人,李恪便是其中之一,諸將中若論排名李恪甚至可與李績上下相較,李世民稱李恪一聲名帥以李恪的年紀雖然早了些,但也無甚不妥。

李恪說完,便到了一旁,想要尋個位置坐下,李世民左側上首第一排的位置自然是太子李承乾的,這毋庸置疑,第二排和第三排分別坐着房、杜二相,第四排則是長孫無忌。

在李世民的右側還空着一個第一排的位置,和一個第三排的位置,而第二排的位置坐着的正是身掛相職的老帥李靖。

李恪也不多說,便到了右側第三排,也是李靖下首,左側杜如晦正對面的位置坐下。

依李恪的位分,本該是坐於右側上首第一排的,這個位置也是衆人刻意爲他留着的,但李恪上來便坐在了第三排,李靖的下首,着實是叫衆人一驚,畢竟李恪親王之尊,又豈能居於李靖之下。

掌管大殿禮儀的殿中侍御史見狀,連忙對李恪道:“殿下坐差了位置了,殿下坐着的是吏部尚書高儉的位置。”

李恪這般坐也着實是驚到了李靖,李靖也連忙起身爲李恪讓道,示意要李恪上前。

不過李恪搖了搖頭,恭謙道:“此次乃是朝議,李恪不過旁聽爲主,更何況李恪得藥師公傳書,算是藥師公半個弟子,有前輩藥師公在,李恪豈敢居上。”

李恪之言一出,朝中衆人看着李恪的眼神頓時多了許多好感,李恪身爲皇子,新得立嫡,又有大功在身,但李恪在朝堂之上卻能謙遜依舊,尊奉師長,豈不正是儒學所長,謙謙君子。

就連一向看李恪不順眼,幾番彈劾過李恪的侍中魏徵都看着李恪微微點頭露笑,顯然是頗爲讚許。

李恪得李靖兵書學兵法,也算是李恪半個師長,但李恪想要尊奉師長,自無不妥,但李靖卻在李恪的上首坐着很是不適。

李靖道:“殿下這是折煞末將了,末將豈敢居於殿下之上,更何況這位置若是殿下不坐,誰又能坐,豈不就空着了。”

一旁的李世民見狀,對李恪之行也很是滿意,李世民笑道:“無妨,這位置便空着吧,空座尊師,也是一時美談,可傳令史官,記於史冊。至於士廉,讓他再退一位便是。”

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一章 朝覲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
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一章 朝覲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