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

揚州城外,西北向,靠着外城郭的有一處保障湖,景色綺麗秀美,爲揚州之最,揚州豪富人家多在此處另設別苑,而賀休爲李恪所設的接風宴也便是在保障湖邊。

此次乃李恪初次來揚,自是意義重大,也是這些地方豪強能在揚州新主面前露臉的機會,可謂數年難遇之盛事。故而整個揚州城中,但凡有頭有臉的都來宴中,爲李恪接風洗塵。

李恪端坐在上首,揚州刺史賀休坐於右下首位,而李恪的心腹王玄策則坐於左下首位,

保障湖邊的接風宴,前後總計近百人之多,有州縣官吏,世家門閥,地方鉅富,都是揚州城各方翹楚,這一衆人,李恪光是一一見過,都見了半個時辰,而且李恪也只是勉強記住了個大概而已。

“本王奉父皇之命南下督揚,掌東南一十六州軍事正是重擔加身,所守甚大,然本王年少,才幹恐有不足之處,唯恐任之不勝,傷父皇之明。諸位俱爲揚州英豪,往後本王在揚州之事,若有不明者還需向諸位求教,還望鼎力相助。”

大宴伊始,李恪同與宴的衆人見了個大概,便命婢子滿滿地斟了杯酒,端起酒杯對席間的衆人道。

李恪既已舉杯,席間衆人哪敢稍慢,也紛紛起身,隨着刺史賀休舉杯道:“殿下有命,安敢不從,我等自當效死。”

“哈哈,有衆人之言,本王便安心了。”李恪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道。

李恪仰頭一杯下腹,衆人也紛紛將杯中之酒飲盡。

李恪酒量頗佳,一杯酒下肚不過兒戲,而席間自有不善飲者,滿滿一杯猛飲下肚,面色已然微微酡紅。

賀休放下酒杯,對李恪道:“久聞殿下海量,一直無緣親睹,今日一見果然不虛。”

席間所飲之酒乃揚州所產玉薤酒,雖不屬烈酒,但常人滿滿一杯下肚仍難免面紅,可李恪卻無絲毫異色,面色依舊,足可見酒量之佳。

李恪看着眼前這一幕,倒是想起了武德九年,李恪爲質北上,初到突厥時的場景。

那時突厥上下設宴,名爲爲李恪接風,實則爲慶賀南下大勝,耀武揚威。李恪還清楚地記得,那一日勢不如人,自己被康蘇密逼着連飲三大杯,這才下得臺來。

可如今時過境遷,突厥已敗,康蘇密早就化作白骨,而如今的李恪,也奉父命牧守東南,權傾一方,換做旁人來附和奉迎李恪了。

李恪看了眼手中的酒杯道:“此酒甘美,有酒香,亦有果香,兩者相和可謂相得益彰,真是好酒,卻不知此酒何名?”

李恪之言方落,賀休還未說話,倒是席間有旁人先開了口,李恪循聲望去,竟是一位四旬上下的中年男子。

男子道:“此酒名玉薤,乃揚州酒窯土產之酒,倒是難得能入殿下之口。”

李恪看着說話的這男子,倒也還記得他的身份,此人名喚陳章,出自廣陵陳氏,乃陳氏族老。

廣陵陳氏乃淮南世家之一,其祖承自漢末名臣陳矯,數百年間名臣輩出,在淮南很有幾分聲望。

陳氏乃揚州望族,陳章爲陳氏族老,他在大宴之上主動開口同李恪說話,本就是有示好之意。

李恪初來乍到,少不得要同這些地方士族打交道,陳章既主動示好,李恪自不會拒人千里。

李恪笑道:“此酒甚好,比之宮中美酒亦有不差,甚和本王之意,倒是有勞諸公費心安排了。”

陳章見得李恪喜好此酒,笑道:“此酒殿下喜歡便好,只是我揚州有三美,今日殿下只見其二未免可惜了。”

李恪聞言,好奇地問道:“卻不知是那三美,本王又哪一美還未見得?”

陳章笑着回道:“我揚州三美,美景、美酒方纔殿下也都已見了,嚐了,而這第三美,便是殿下還未見得的美人。”

李恪聽着聽着陳章的話,臉上先是微微一頓錯愕,接着也露出了笑意。

正所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揚州多美人,揚州美人能叫人一醉十年,不知生死,其美自不必多言。

而李恪雖年少,在長安亦有“好色”之名,在街坊傳聞中李恪可謂平康坊青樓閭里的常客,胭脂場中的熟手,甚至一度有李恪在長安擷玉樓與人爭美,調禁軍入青樓助陣的“佳話”,陳章與李恪不相熟,只當李恪正如傳聞所言那般喜好倒也屬正常。

至於“好色”一說,本就是李恪自己給自己臉上抹上的泥,又怎會在意。更何況“年少春衫薄,滿樓紅袖招”,少年風流,本就無傷大雅。

李恪聽着陳章的話,也猜出了陳章的意思,於是很是應景地問道:“這美景看過了,美酒也嘗過了,卻不知這揚州美人比之長安如何,不過陳公既提及美人,想必是早有安排了?”

陳章笑道:“久聞殿下少年風流,喜好聲樂,臣特爲殿下備下了一曲,不知殿下可願一賞。”

陳章口中之言,李恪豈會不知,在陳章看來,李恪哪是喜好什麼聲樂,喜好的分明就是奏樂的美人。

陳章早有準備,而且話已說到了這個份上,李恪自也不便再推辭,也不欲就此掃了衆人的興,於是笑道:“如此便有勞陳公了。”

陳章聞言,笑了笑,拍了拍手道:“奏樂!”

陳章話音方落,便有僕從擡出了一面古琴,一方錦塌,擺在了宴席兩側的正中,李恪的面前,而片刻之後,待古琴擺置好了,便有一素衣女子踏着碎步翩然而至,走到古琴之前的錦塌旁。

李恪目力極佳,遠遠地初一看到那女子便覺得頗爲眼熟,必是見過,而當這女子走得再近些,李恪終於看清,原來眼前陳章請來彈琴的女子竟是數日前在運河上爲他奏樂的仙娘。

仙娘姿色絕佳,縱是在見慣了美人的李恪眼中,仙娘也絕對算得上是上上之選,陳章稱之爲美人,自無半分不妥,只是李恪萬萬沒想到,世事竟如此巧合,河上方別不過數日,便能在此間再遇。

李恪認出了仙孃的身份,坐在李恪下手邊的王玄策自也認了出來,王玄策擡頭望向李恪,而恰巧李恪也正看向了王玄策,兩人各知彼意,相視一笑着點了點頭。

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章 引薦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章 結好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
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章 引薦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章 佯攻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章 結好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