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政事堂

門下省,政事堂。

自打入了貞觀元年以來,李世民每日都會來此也宰相們商議朝政,但李世民今日的臉色卻是最爲難看的。

就在昨夜,李世民得到了自突厥而來的急件,他已知道頡利拒絕了他迎質子回國的要求。

自打李恪北上那日起,李世民便已經知道,想要將李恪接回絕非易事,但他對鄭元壽北上之行終究還是抱有一些期望,可隨着消息傳來,他的希望也破滅了。

武德已過,貞觀伊始,李世民登基爲帝已滿半年,可就在這半年裡,李世民仍舊居於東宮,未能入主太極宮。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李世民身爲帝王,總是居於東宮終究不是個辦法。

可太上皇李淵自己不讓出太極宮,李世民雖爲皇帝,但也是人子,也不能生生將李淵攆出來。

李世民要想讓李淵主動地讓出太極宮,手中還缺一個天大的功績,而眼下李世民連自己的親子都尚在突厥爲質,又何談功績,李世民一想到這些便難免煩躁。

“突厥那邊的消息想必你們也都知道了。突厥之與大唐,不下於匈奴之西漢。突厥之患不除,大唐北線難安,衆卿可有良策?”李世民面色深沉如水,坐在上首,看着政事堂中的衆人,問道。

政事堂平日裡本是宰相理事的所在,不過今日李世民相詔,文武兩道,長安城內三品以上的正堂官已盡數在此。

李世民話音方落,近來轉任兵部尚書的李靖起身道:“啓稟陛下,臣以爲欲破突厥,必先得夏州之地,而欲得夏州之地必先誅樑師都。自隋末始,樑師都附逆已久,臣以爲當務之急是要除掉樑師都,收回夏州。”

自打大唐立國關中以來,頡利數次南下走的都是夏州,樑師都不除,大唐與突厥之間的對峙將永遠落於被動。

李世民道:“樑師都之患由來已久,藥師既言,必定是有計較了。”

李靖道:“樑師都才幹平平,能仗着夏州一地爲禍北線靠的無非就是突厥的支持,若要正面強取恐怕動靜太大,勢必會引來突厥的援軍,臣以爲欲取夏州,當自其內部着手。”

李世民聽了李靖的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道:“藥師且細言之。”

李靖道:“樑師都不識天命,抗我大唐,本就是螳臂當車,他雖是癲狂之輩,但他的麾下臣屬卻多有清醒者。臣已與樑師都麾下夏州長史劉旻、司馬劉蘭成聯絡,密議離間其上下,奪取夏州。”

樑師都認突厥爲主,甘願做突厥人的走狗,爲他們鎮守南門,但這卻不代表他麾下數萬將士的意思,朔北男兒,多有血性者,又怎會甘願做那突厥人的走狗,任由那些胡人騎在他們的頭上,對他們吆五喝六。

遠的不說,便是樑師都的堂弟樑洛仁便對樑師都之行頗多腹誹,只是還未撕破臉罷了。

大唐爲中原正朔,佔據大義,李靖命人偷偷與夏州長史劉旻、司馬劉蘭成兩人接觸,一拍即合,便有了離間夏州上下,密謀奪取夏州的想法。

李世民聽着李靖的話,點了點頭贊同道:“藥師一語中的,與朕所想不謀而合,此事便交由藥師一手操辦。”

“諾!”李世民下令,李靖俯身應道。

就在李靖的應諾聲剛落的時候,原本守在門外侍候的常塗突然走了進來。

“啓稟陛下,太常卿鄭元壽求見。”常塗入內對李世民道。

“鄭元壽回來了?”李世民聽了常塗的話,面露驚訝之色。

長安與突厥汗庭相距千里,李世民得到的信報是信使晝夜不息,百里加急送來的,這也就在昨日方纔送到,按理說已使團的腳程,就算再快至少也再要三日方能抵京,可今日鄭元壽竟然就已經回來。

李世民的第一反應是鄭元壽自知有辱使命,速速回京來請罪了。

其實李世民也知鄭元壽此次北上不易,李恪在頡利的手中,除非頡利真的狂妄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又怎會將手中的籌碼放回。

李世民見鄭元壽如此惶恐,心中的氣已經消了大半,對常塗道:“準!”

常塗退下了,便帶着鄭元壽進了政事堂。

“臣鄭元壽有辱皇命,未能迎回蜀王,請陛下責罰。”

李世民擡了擡手,示意鄭元壽起身道:“頡利狼子野心,想要迎回恪兒豈是易事。請罪之事暫且不議,你且說說此次前往突厥的見聞。”

鄭元壽道:“下官奉蜀王之命急返長安,正是爲了此事。”

奉蜀王之命?

李世民聽着鄭元壽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訝色。

李恪雖是皇子,但在鄭元壽這樣世家出身的朝中大員眼中,一個皇子的身份似乎並不足以叫他們唯命是從。

李世民問道:“恪兒着你何事?”

鄭元壽從懷中取出了一封信,呈到了李世民的手中,道:“此乃蜀王親筆所出,請陛下聖覽。”

李世民從鄭元壽的手中接過信,將信將疑地打了開來,低頭看去,只草草幾眼,心中便憑空而起一陣波濤。

“父皇御啓,兒臣李恪頓首問安:兒臣嘗聞,‘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兒臣居突厥半載,於突厥之事亦稍有所得。突厥之強,在草原各部,兒臣以爲,欲敗突厥,必先分化各部。突厥西北,鬱督軍山有部名薛延陀......”

這封信若是自李靖亦或是李績等人手中拿出,李世民除了欣賞,倒也不至驚訝,可李世民一想到這封信是他那個年僅九歲的三子所書,心中難免又驚又喜。

所驚者,九歲孺子,竟有這般眼見,所喜者,這個九歲孺子便是他的親子。

“克明,你且看看,看完後將此信傳閱衆人。”李世民臉上原本的陰鬱一下子消散了大半,將手中的信交到了杜如晦的手中,笑道。

杜如晦早年爲李世民隨軍書記,隨李世民征戰四方,故杜如晦雖是文臣,卻亦知兵,他將李恪的書信細細看了幾眼,神色竟變得激動了起來。

杜如晦將書信交到了下手的房玄齡處,起身對李世民道:“蜀王之言甚善,臣以爲可。蜀王雖是年少,卻有如此見地,可謂之賢,臣爲陛下賀!”

杜如晦的話傳到了長孫無忌的耳中,長孫無忌不經意地微微一皺。

杜如晦一向沉穩,不是咋咋呼呼的性子,李恪的書信能叫杜如晦如此推崇,必有其過人之處,長孫無忌不禁對李恪的書信產生了好奇,恨不得自己伸頭望過去。

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章 玄都觀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章 石室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章 汗庭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章 自請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
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章 玄都觀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章 石室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章 汗庭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章 自請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