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

聽到背後傳來的聲音,康蘇密本能地往後面望去,康蘇密定睛一看,原來此時火上澆油,彈劾自己的竟是自己的老對頭執失思力。

執失思力乃突厥執失部首領,在康蘇密爲頡利收權的過程中,兩人頗多齷齪,關係一向不恰。

若是放在往日,康蘇密仗着頡利的信任,康蘇密在突厥橫行無忌,執失思力自然不敢開罪於他,但是現在康蘇密已經已經落到如此境地,執失思力不介意再推康蘇密一把,讓他離懸崖的邊緣再近一些。

之前李恪去尋過執失思力,那時執失思力雖未鬆口,但執失思力也清楚,自打李恪從他的大帳中出去,在康蘇密的眼中,他就再難與李恪劃開來了。

這一次算計成功的是李恪,可如果這次成功的是康家父子的話,那康蘇密下一個要對付的一定是在他眼中,與李恪相交甚好的執失思力了。

康蘇密是他們共同的敵人,執失思力和李恪之前的話雖然沒有說明,但李恪和執失思力之間也有着這種突來的默契。

康蘇密在突厥樹敵不少,有執失思力開了頭,願意痛打落水狗的大有人在。

執失思力話音一落,諸多部族首領紛紛站了出來,痛斥康蘇密之過,請求將康蘇密誅殺。

康蘇密本就是受頡利重用而異軍突起的新興勢力,畢竟這些世居草原的突厥貴族們自然顯得根基不足,一瞬間,只是風向稍稍一轉,康蘇密便成了被口誅筆伐的人物,宛如風暴中的木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

今日之事都是因李恪而起,但李恪看着跪在地上的康蘇密,眼睛裡沒有絲毫的波動,面色也是同樣的冰冷,彷彿真的他就是個看客一般,眼前的一切與他無關。

李恪知道自己在突厥的位置,他雖然設計陷殺了康阿姆,但他不會傻乎乎地再去找康蘇密的麻煩,李恪是唐人,不是突厥的臣子,他遇刺,他只能向頡利要一個交代,但絕不會插手突厥政務。

面對眼前的一幕,康蘇密的後背已經被汗水浸地溼透了。他此前仗着頡利之勢作威作福,從不曾將這些突厥貴族看在眼中,可現在他才感覺到自己的無奈。

牆倒衆人推,康蘇密已經被逼到了如此境地,策馬立於康蘇密之前的頡利的臉色也難看到了極點。

頡利知道這些突厥貴族爲什麼想要康蘇密的命,這一點頡利很清楚。

他們想借此機會殺了康蘇密,這又何嘗不是他們對頡利的一種反抗?

頡利爲了爭霸天下,做海內共主,想要效仿大唐,一統突厥上下的所有勢力,將原本零散的各部盡數收歸己用,但這些突厥部落首領們又豈會甘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成爲頡利的傀儡?

現在,這場關於康蘇密生死的定奪竟不知不覺間成了可汗頡利和各部首領之間的紛爭,他們想要藉助此次的機會打破眼下的局面。

頡利看着請誅康蘇密的人越來越多,心中原本的憤怒反倒變作了煩躁。

康蘇密死不足惜,可眼下突厥的局勢是頡利辛苦經營多年纔得到的成果,頡利不想因爲一個康蘇密便將自己的努力徹底作廢。

頡利看了眼死魚一樣跪倒在地上的康蘇密,對身旁的趙德言問道:“先生以爲該如何處置?”

趙德言看着跪倒在地上,已經丟了半條命的康蘇密,心中竟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

康蘇密如此,難道他趙德言不也是一般嗎?這些突厥部落首領們對他的憎恨還要高於康蘇密。

正是兔死狐悲,誰知道這樣的悲劇將來會不會發生在他的身上?到了那個時候,他又該如何自處?

其實對趙德言來說,,現在不止是在處置康蘇密了,趙德言甚至從康蘇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影子,彷彿是在處置他自己。

康蘇密與趙德言爭權,趙德言固然想要康蘇密死,但康蘇密決不能死在這個時候若是因爲這些部落首領的逼迫,便處死了康蘇密,那他將來又該會是怎樣的結局。

這些首領若是這次沾到了便宜,嚐到了甜頭,誰能保證他們下次會不會如法炮製,用同樣的方法來對付他?

趙德言光是想想就覺得心中一慌。

趙德言想了想,對頡利道:“康蘇密縱子行兇,竟然伏殺豁真和三皇子,罪該萬死,但眼下形勢關係到可汗的威望,不要操之過急。”

死一個康蘇密自然無關大局,可若是因爲康蘇密之死導致頡利的威信受損,這對頡利來說便是天大的損失,趙德言的話正說中了頡利的心窩。

“先生的意思是?”頡利接着問道。

趙德言回道:“康蘇密死不足惜,但他決不能死在此時,此時有否其他人牽涉其中尚需查證,不如將康蘇密暫且關押,待查證清楚後再殺不遲。”

趙德言欲行緩兵之計,先穩住各部首領,待風聲稍稍平靜之後再行處理康蘇密,這雖算不上什麼妙計,但也是解決眼下困境的唯一辦法了。

頡利點了點頭,指着康蘇密對衆人道:“豁真和質子遇刺,此事非同小可,本汗以爲此事背後或尚有同謀,且先將康蘇密人頭暫寄,待查驗清楚後再取其性命。”

跪在地上的康蘇密萬萬沒有想到,今日叫他緩死的竟是一直以來與他明爭暗鬥的趙德言,這世事也當真是無常了。

對於眼前的一幕李恪雖早未預料,但也樂見其成。

李恪原本的目標只是康家父子,如今因爲康蘇密的生死問題有牽扯出了突厥各部與頡利之間的糾紛,這倒也是李恪願意看到的。

今日的春獵註定成了一場鬧劇,頡利非但沒能如願地正壓鐵勒九部,反倒自己的威信都受到了挑戰。

今日最大的贏家反倒是原本準備作壁上觀的李恪,既除了勁敵,又引出了突厥內部的矛盾。

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九章 拒親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四章 藥箱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章 侯君集第九章 飲酒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
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九章 拒親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四章 藥箱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章 侯君集第九章 飲酒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章 請辭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